关于关于空气变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空气变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空气变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空气变化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气候变化的诗句(精选90句)
温度气候的变化自古就有,在诗人的眼中的气候变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描写气候变化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8.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9.山光忽西落.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1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
11.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
1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3.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14.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1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18.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查慎行《登宝婺楼》)
1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20.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2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23.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2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2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2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
27.清风破暑连三日。
28.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29.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30.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3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3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3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36.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37.困人天气日初长。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4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3.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4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45.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46.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7.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49.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1、花儿在灿烂地微笑,鸟儿在快乐地欢叫,我的心情啊,像吃了蜜一样甜。
2、他又埋头写起作业来,屋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写字的声音。
3、辛辣味呛得我直翻白眼,恨得牙根直发麻,手指骨节痒,想揍他一顿。
4、她的头发颜色漆黑,带有反光,像乌鸦的翅膀一样,又黑又亮。
5、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几十株花儿在静悄悄地承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
6、他勉强打起精神,翻开书,开始就觉得一行行的字在上面活动起来,像要飞;后来觉得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像一窝蚂蚁在纸上乱爬。
7、阳光映射在她的脸上,她原本微蹙的眉头渐渐松开,眼里有闪闪的亮光,瞬间,她扬起一抹明媚的微笑,感人至深。
8、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9、他浑身都是圆圆的,特别是肚子像酒桶一般凸起来,人没到,肚子先到了。
10、她的10个手指上长满了血泡,紫黑色圆鼓鼓的,像熟透了的山葡萄。
11、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仿佛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情似的。
12、他心情高兴,犹如北京的二月,春风吹的暖意融融!
13、她笑起来总会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美。
14、他说不清楚,只知自己是一只快乐的鸟儿!
15、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16、我的妈妈在卫生学校当老师。她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端正的鼻子下面有一张爱唠叨的嘴,胸中却有一颗关心人的心。
17、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18、建华同学身材均匀,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细长的辫子,红润的瓜子脸,圆圆的大眼睛,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显得活泼可爱。
19、奔跑,奔跑,奔跑!他的心激动着,他的痛快已经不能用我们浅薄的语言来表述,似乎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
20、我们院里来了两个乡下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的头发,就像扣了个茶壶盖。
21、娟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脆生生,很是好听,连阳光也听得入了迷,偷偷地从窗口钻进了教室,落在她的书上,久久不愿离开。
22、他这个调皮鬼,书念得太快了,劈劈**,像是炒花生米一样。
23、清爽而又耀眼,清新而又动人,啭命而又幸福,晶莹而又剔透,似夏有似冬。
24、她脸儿红得像熟透了的山柿子,忙低下头去,不敢再看我一眼。
25、流零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醒来,四周苍郁一片,鸟鸣蝶舞,空气清新,草香扑鼻。幽静,*和,美如圣地。
26、她是个不经夸的人,这时脸红得简直像墙上贴的对联纸。
27、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28、他那两条胳膊呀,比椽子还粗,拳头有蒜钵子大!
29、看着这景象,愤怒的人群如同涨满河槽的洪水,突然崩开了堤口,咆哮着,势不可挡地涌进了大厅。
30、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31、老师看到题后,皱着眉头,*惯地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嘴唇下面来回移动,思考着。
32、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着褪了色的军衣,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额角上已经有好几道皱纹了。
33、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34、她微微一笑,白嫩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红晕,更加娇羞可爱。
35、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
36、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37、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可是我对于它,却感到十分*凡。只有你嵌着梨涡的笑容,才是我眼中最美的偶象。
38、她把嘴一抿,脸上显出一种美妙而又慈爱的笑容。
39、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40、她笑了,笑得那么快活,腮帮上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真像一朵绽开的红山茶。
41、他的手格外粗糙,像长满了刺,谁一碰上,就好像会被扎出血似的。
42、他的一对耳朵啊,活像两片神气活现地撑开着的河蚌壳儿!
43、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心理倾泻了出来,他再也无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
44、我的叔叔二十来岁,是个码头工人,长方脸,脸色黑里透红,个儿挺高,长得很结实,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45、她的一头秀发是深色的,像丝质似的光润,走起路来富有弹性地飘动着。
46、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47、他心里高高兴兴,像有一只小鸟在那唱歌!
48、他吓得面色如土,舌头僵住了,说不出话来。
49、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举动的酒窝也在笑。
50、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51、她一头乌黑闪亮的秀发自然地披落下来,像黑色的锦缎一样光滑柔软。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一 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授的。黄教授是敦煌学专家,在诗词理论和鉴赏上亦有独到的心得。我拜读他的《中国诗学·鉴赏篇》、《中国诗学·设计篇》,很是心仪,又觉余兴未尽,继而产生冲动写下这本小书《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其中有些见解和资料就是借鉴黄先生的。拜谢之余,特别道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正是从这个几点出发,高尔基才认为“文学即人学”。当然,人并非在真空中生活,南唐李后主说“剪不断,是离愁”,其实,现实生活中剪不断的不仅仅是离愁,人与人、人与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皆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中国古典诗人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常常通过人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大小比衬、空间的扩展与浓缩、空间位置的转向这三种主要方式。
一、空间的大小比衬
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居高临下会显得很高大;如果站在操场上,以周围的四百米跑道为背景,他的形象就会缩小很多倍;如果是站在万里长城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那他就会显得十分渺小。中国古典诗人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举起反对柔弱纤细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的大旗。他不仅在文学上开一代风气,被李白称为“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想有一番作为,陈子昂在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右拾遗。为人直言敢谏,切中时弊。两次从军边塞,以博取功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攻契丹,任行军参谋。武攸宜仗着是武则天侄儿,为人霸道又轻率少谋略,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分兵合击谋略,恼怒之中将陈降职为军曹,结果大败而归。陈子昂报国无门,只好怀着满腔忠愤辞官还乡,回到四川射洪县金华乡。不久就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这首《登幽州台歌》即是他武攸宜攻契丹途中在幽州台登览时所作。幽州台又称蓟丘,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这座古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筑碣石馆,并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贤才。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击败宿敌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陈子昂忠心谋国却遭到贬斥,满腹才华却得不到任用,登览蓟丘时自然会想到那位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他有首《蓟丘览古》就是直接咏歌此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与《蓟丘览古》不同,同时写作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并未直接咏歌此事,而是抒发登览之中的历史沧桑之感,在怀古伤今之中含蓄地倾吐不被理解的孤独情怀。应当说,比起《蓟丘览古》,它的涵盖面更加宽泛,更有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个主题的凸现,主要是通过画面之中空间大小的比衬来实现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条上下的历史纵线,其“古人”已不限于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也许包括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也许包括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其“来者”也不仅仅限于帝王,也应包括武攸宜这类执政为上者。“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一条横线,是诗人遥望悠悠的地*线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历史纵线和地理横线构成了交汇点,交汇点上有座幽州台,台上站着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他正在抚今思昔、怀古伤今,满怀感慨而怆然涕下。一面是阔大的背景,那种纵深的历史沧桑感和广漠无声的天地,一面是背景之中孤独渺小的诗人。由于背景的阔大而纵深,就更显得画面中的人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独、这种无助,这种哀苦无告,不仅通过一个“独”字点破,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空间大小的比衬给人留下的深刻感受。类似的手法还有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尚未*息,诗人避乱四川已经八年。由于好友成都尹严武的去世,诗人离开生活相对稳定的成都来到夔州也已经两年,但安史之乱仍无*定之象,随着严武的去世,巴蜀的州郡长官拥兵自重,相互攻城略地,本来的天府之国陷入战乱之中。杜甫本人已55岁,不但归家无望,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在夔州时又患上肺疾,用以浇愁的酒也只好戒掉。国难、家愁,老病集于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处无人可倾诉的痛苦,使诗人更觉孤独和伤感,而这一切,通过深秋登台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场景集中表现了出来。同《登幽州台歌》一样,诗人首先刻意营造一个阔大的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画面的上部之景。高天之下,瑟瑟秋风中不时送来凄厉的猿啼,这是仰视;“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是俯视,画面下部之景,飞鸟盘旋在洲渚的白沙之上。这两句一写高台背景的上部,一写高台背景的下部,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景。颔联则拓展开来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是由*到远,下句是由远及*。有了这两句,画面的背景得到无限的延伸,顿时显得渺远而阔大。在这个渺远而阔大的背景下,高台上的诗人再来抒发秋风万里、年老多病、战乱不息、思亲怀乡的人生感受,就更能突显一生潦倒、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读者也更能体悟到诗人所慨叹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字。这种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人生感受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这里要强调的时,杜甫非常擅长这种手法,在他的诗作中曾多处使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用一片影与万里云形成大小比衬,更显出这只雁之“孤”;《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称赞诸葛亮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同样是运用空间大小的比衬,将诸葛亮“廻出尘表”(仇兆鳌《杜诗详注》)的清高风致表现的十分明晰,再加上“万古”这个历史的纵深感,更显得诸葛亮的勋业,千古以来无人出其右。
当然,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背景是西下的夕阳,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诗人甚至都不如寒鸦,寒鸦在黄昏后还有老树古藤可以栖息,诗人却仍在天涯古道上踽踽独行。柳永《雨霖铃》上阙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同样是把自己流浪江湖的一叶扁舟,投放到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之中的楚天之下,形成强烈的空间大小比衬,来突显自己离别情人后的孤独和伤感,也使这几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刘熙载曾把它作为词中“点染”的典范。王维的《送贺遂员外外甥》的前四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蒹葭外,云水共昭丘”采用的手法与柳永《雨霖铃》的“念去去”三句几乎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雁下*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骆宾王《边城落日》:“紫塞流沙北,*灞水东..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崔湜《大漠行》:“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火绝烟沉右西极,谷静山空左北*”;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结客少年行》:“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紫骝马》:“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杨炯《战城南》:“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王勃《陇上行》:“云黄知塞*,草白见边秋”;虞世南《从军行》之一:“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沈佺期《塞北二首》:“海气如秋雨,边峰似夏云”,“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袁朗《赋饮马长城窟》:“日落塞风起,惊蓬被原隰”等皆是采用这种大小比衬之法。
二、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在永州任司马期间。柳宗元是一个富有杰出才华又颇有抱负的人物,无论文学上还是政治上他都有革新的愿望。文学上他反对浮艳纤巧、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主张回归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与韩愈一起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者。与文学上的极大成功相反,他寄于更大希望的政治革新却失败了。贞元二十一年,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八个新锐一道推行革新,力改弊政,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仅仅几个月时间,这场革新就在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和其它七位新锐一起贬到边远的荒州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之处是永州,即今日的湖南零陵县。零陵在唐代是个偏远的荒凉之地,司马又是个定员之外的闲官,没有任何具体职务。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上一呆就是十年,这对一个忠心谋国又想大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的心中充满孤愤:为什么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为什么绝代风华却得不到任用。在这边远的荒州,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闲员,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被理解的孤愤,独处荒州凄清幽冷,通过这幅寒江独钓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其手法,就是利用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画面成倍缩小,让这位清高又孤独的“钓翁”在画面中不断放大,凸显期孤高的人格。诗人从充斥画面的“千山”,浓缩到千山中的“万径”;再从“万径”浓缩到其中一条小径旁的江渚边,再由江畔缩至“孤舟”,由孤舟再缩至舟上披着蓑衣在寒江上独钓的老人。字面上,通过“千山鸟飞绝”的“绝”,“万径人踪灭”的“灭”,“孤舟蓑笠翁”的“孤”,已充分凸显出这是一个凄清寒荒又寂寞无声的天地,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噤若寒蝉,俱在躲避严寒,又都患了失语症。唯有这位老渔翁身披蓑衣,冒着风雪在寒江独钓。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浓缩,这里再用“独钓”二字,将渔翁的孤傲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称赞柳宗元“虽万受摈斥,不更乎其内”,这首诗就是个明证。诗人就是要借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形象告诉世人、也是告诉那些政敌:你可以将我放逐荒州,可以让世人噤若寒蝉,成为一个无声的中国,但并不能摧毁我的素志,更不能玷污我高洁的人格。当然,通过这幅图画,也可看出诗人无人理解的落寞幽独的情怀。不管是那种内涵,都是通过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成百倍地放大了。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比起钱起等人,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写天空高飞的大雁,再到地面上逃窜的单于。然后将画面浓缩到正在追赶的我军将士,最后集中到将士手中的弓刀之上,形成一个百倍放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堆满积雪的弓刀矗立在天地之间。我军将士追击逃敌的豪气,风雪之夜战斗生活的艰辛,都通过这把堆满积雪的弓刀表现了出来。诗人不畏强敌的豪情和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自然也从中得以流露。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手法还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样是由塞外的千嶂峰峦、长烟落日,渐渐浓缩到千嶂里的孤城,再由孤城中夜不能寐的将士浓缩到他们手中的酒杯、头上的白发和泪水。词人作为军中主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不仅在这浓缩中得以突显,“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与“志”矛盾,边地之艰和思乡之苦也同时被放大,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由回乐峰逐渐浓缩到峰下的受降城,再到受降城内思亲怀乡的将士,最后浓缩到一根正在吹奏思乡曲的横笛之上,它同《江雪》中的钓竿,《塞下曲》中的弓刀,《渔家傲》中的酒杯一样,都被百倍地放大,起到突显主题的作用。
其次是空间的拓展,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旄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描绘一位将军在军前发号施令。诗人并未勾勒将军的全貌,而是特写军帅手中的一支令箭“鹫翎金仆姑”:金色的箭身,鹰鹫羽毛装饰的箭尾。强调令箭本身就是在夸饰军威。然后镜头再放大到将帅身后的帅旗“燕尾绣旄弧”:旗呈燕尾型,上部装饰着彩绣的旄头。场面再由帅旗放大至旗下的主帅一个动作:“独立扬新令”。手中令箭一挥,斩截的动作意味着此帅的刚毅和果敢;最后是一幅全景:“千营共一呼”。全军的士气和对军帅的拥戴——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类似的还有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追悔当年没有“踏阁攀林”随友人同去,以至今日隔着沧海云山留下无尽的思念。第三句则将这种思念放大至“数家”。秋天到了,很多人家都在砧上捣杵准备冬衣,这时也更容易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挂念,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就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最后则由“数家”拓展到“一郡”,将这种思念之情推而广之,赋予它更为广漠的涵盖。戴叔伦是唐代诗风由盛唐的雄浑浪漫向中唐的自省内敛过渡时期关键人物,一般都认为他抒写离情别绪、羁愁旅恨之作,“完全涤尽了盛唐余风,流露出低沉、苍老、暗哑的情调,在大历诗中很有代表性”(《吴庚舜等《唐代文学史》》,从这首《登楼寄王卿》来看,也不尽然,至少在手法上,对盛唐诗人的承续还是很明显的。
这类空间逐层拓展的诗作,可以举出多首名篇,如杜甫《旅夜抒怀》前四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由岸边的小草到水中的孤舟,再由细草所在的江岸拓展到整个原野,江中的孤舟拓展到整个大江。诗人漂泊江湘的孤独和伤感被反衬得更加突出。王昌龄的《芦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亦是由眼前的扁舟、溪水拓展至荆门和三峡,将离别的忧伤和深长的思念成百倍地放大。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松树下面的'小童拓展到小童和松树所在的山中,直到烟云渺茫的深山之中。那渺茫的烟云,隐隐的深山与小童师傅的隐者身份非常贴切;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血点*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由初夏时节坠落在沙地上楝树花的点点落瓣,拓展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再拓展到竹屋边的乡村小路,并一直延伸到小路尽头城郊的卖酒人家。于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他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空间位置的回旋
空间的浓缩是由整体或全局逐层缩小,最后突显一个细部的特写;空间的拓展则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空间位置的回旋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即先由细部逐渐放大,然后在逐渐缩小回归这个细部,形成一个回环照,。如张继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首先显现的是一叶扁舟,扁舟中是位在深秋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诗人。寒霜之下,乌啼声中,从月出东山到玉兔西坠,他面对瑟瑟的枫叶和点点渔火,愁绪满怀,彻夜无眠。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虑?为何彻夜无眠?贬谪路上的幽怨,还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抑或是柳永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并未就此作出回答,仍然接着描叙:首先点出地点:“姑苏城外寒山寺”,然后点出此时此地的独特景观:“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最后两个字“客船”,我们才明白诗人此时的位置,此时的处境,才明白他要抒发的是“客愁”——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整首诗,在空间位置上绕了个大圈:由一条小船中贮满乡愁的游子,放大到附*的江枫渔火,月落乌啼,再到小船、枫树、渔火、乌啼所在的河蚌到附*的寒山寺,让寒山寺的钟声在从远处再回到客船。诗人的乡愁透过秋夜的冷月寒霜,伴着江枫渔火,掺和着阵阵乌啼和夜半钟声,更有种幽寂清冷的氛围,更突显孤孑清寥的感受。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并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回旋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还有许多独到的手法,如典型景色的选取和布局:落月、乌啼、寒霜,最易形成一种孤寂清寥的氛围;秋江、枫叶、渔火,这又是典型的水乡秋夜景色,这对抒发羁旅和客愁自然起了很好的渲染和衬托。从布局上说,前两句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却特别疏朗,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夜半钟声。前两句的密匝,突出了江南水乡秋夜的繁富,反衬诗人独处清夜的孤孑;后两句的疏朗,不仅意在显示江南秋夜的静谧,更在揭示江南秋夜的深永和清寥,他带给客中游子的感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不过这些手法,将是我们下面讲义中所要着重谈到的。
与张继《枫桥夜泊》空间处理手法相*的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个极富才情又极为坎坷的晚唐诗人,他无意在牛李党争中钻营谋利,却又偏偏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一生襟抱未曾开”。他那深情绵邈、富艳精工的无题诗,不知打动过古往今来多少读者。但这首寄给妻子的小诗,却通俗浅切,既不富艳也不绵邈,但同样深情和精工,与秦观的《鹊桥仙》一样,成为天各一方夫妻之间的爱情绝唱。这个成就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取得的。从时间转换来说,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这将在下一讲提及;从空间转换来说,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诗人此时在巴山写信给远方的妻子,回答她关于归期的询问。根据李商隐年谱,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十年(856),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柳仲郢处当幕僚。既然是幕僚,就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行止自然无法自己作主,所以诗人的回答是“未有期”,三字之中所蕴含的人生苦痛,自不待言。梓州秋夜那淅淅沥沥的雨水似乎就在诉说着诗人的愁绪和思念,它涨满了池塘也涨满了诗人的胸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像其它诗人那样去分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即所谓“对面傅粉”之法,也没有像他自己的名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那样一写自己,一写对方,道出相互的思念,而是来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设想有那么一天,夫妻二人在西窗下相拥而坐,诉说自己昔日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情。如果说,由今日相思之苦设想来日的相聚之欢,这还是众多诗人都能做到的话;再跳一步,由来日的相聚再回忆今日的相别,即由巴山跳到西窗下再跳回巴山,这就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水*了。所以清人姚培谦赞叹说: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说“料得闺中深夜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是予飞到归家之后也,奇绝”(《李义山诗集笺》),清人桂馥也说:“眼前景反做后日怀想,此意更深”(《札朴》),都是在赞叹此诗空间跳跃的处理手法。
下面的两首诗词也都是空间位置的旋转,即由眼前所处之处,转到亲人或情人所居之地,再回到眼前之处,一首是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眼前之地是驿馆,诗人旅途上暂居之处,高楼危栏则是妻子所居之地,诗人设想她对自己的思念,这就是上面提及的对面傅粉之法。结句的“行人更在春山外”则又回到“行人”自己所处之处——“春山外”。
另一首是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天气变化的谚语
描写天气变化的谚语有什么?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气变化的谚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2.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3.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4.雨过起东风,夜里雨更凶。(春季、雨季适用)
5.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6.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7.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8.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9.秋天西风雨,东北晴。
10.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11.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12.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3.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4.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15.夏天雨绵绵,起北风便晴。
16.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17.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18.有雨天边亮, 无雨顶上光
19.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0.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21.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东风晴。
22.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23.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2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5.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26.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27.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28.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29.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30.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31.星星眨眼天要变
3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33.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34.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35.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36.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37.秋后北风起,干到断半滴。
38.云彩往西,关公骑马穿蓑衣
3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40.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41.云下山,地不干。
42.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43.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44.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45.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46.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4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48.云绞云,雨淋淋。
49.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气变化谚语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谚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你还记得哪些谚语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气变化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1、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2、麦种温水泡,不长黑包包。
3、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害
4、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川。
5、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6、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7、云交云,雨淋淋。
8、干雾**,湿雾露晴。
9、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10、麦种毒谷拌,不怕害虫犯。
11、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12、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13、东虹日头西虹雨。
14、冷得早,暖得早。
15、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16、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川,寒露种沙滩。
1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8、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19、春雨贵如油
20、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2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2、雨水有,年成好
23、高山河套瘠薄地,此刻即可种小麦。
24、白露时节的植物
2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6、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7、今年麦子耩得早,来年麦子收得好。
28、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29、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30、十雾九晴。
31、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32、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33、清明要清,谷雨要雨
34、秸秆青贮营养高,马牛猪羊“上等菜”。
35、蜜蜂不出门,大雨快来临
36、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37、饵足水优养好鱼,土壮藕蒲长得乖。
38、冷在四九,热在中伏
39、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40、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41、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42、蚂蚁垒窝要下雨。
43、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44、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45、选好种,晒得干,来年多打没黑疸。
46、种麦种到老,还是早种麦子好。
47、露水见晴天。
48、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49、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空怀乡音闻笛子斧,到乡翻是烂柯人。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
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快来看看吧。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3、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4、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5、空怀乡音闻笛子斧,到乡翻是烂柯人。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8、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滥外长江空自流。
9、青山依旧在,
10、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2、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4、人面不知何处去,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形容事物变化的词
1.变幻莫测:是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2.风云突变:风和云一下子变了模样, 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3.波谲云诡:意思是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出自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
4.白往黑来:意思是比喻变化极大。
5.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6.苍黄翻复: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7.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8.此一时、彼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下雪的诗句
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下雪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5、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8、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9、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1、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佚名《采薇》
12、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14、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5、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16、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屈原《招魂》
18、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19、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20、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2、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3、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5、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6、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7、雪纷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关汉卿《双调·大德歌冬一首[四首]》
8、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9、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11、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12、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韩疁《高阳台·除夜》
1、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2、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3、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5、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6、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7、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沈约《昭君辞》
8、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0、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11、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1、春天走远夏来临,朋友短信祝福您,愿您天天好心情;健康身体人聪明,幸福快乐福满盈。朋友,你说我这么讲行不行?
2、佛曰:前生的500次回眸,才会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逢.,而我却用500次眨眼换来给你的一个祝福。祝你在这个夏天里,天天快乐,不长痱子。
3、我把祝福放一起,借助短信送给你;祝你拥有好精神,*安幸福找自己;金银财宝滚滚来,健康美丽好身体,夏天来了,祝你醒时凉快,睡时自在。
4、心一意只愿事业有成,一生相随只为相伴相依,一朝一夕只求安康幸福,一片赤诚只因友谊万岁,一字一句只为寄托相思,一条短信只为一声问候!
5、祝福是个口袋,东西装的少时叫繁忙,多一点儿时叫想念,较多时叫联系,很多时叫问候,常打开看看,祝愿你身体康健,幸福连绵,快乐每一天!
6、问候你我的朋友:送你阳光,替你把痛苦蒸发,送你细雨,替你把龌龊冲洗。送你流星,替你带走恶梦,送你彩霞,替你招徕鲜艳的百花,你开心了吧!
7、在这金秋季节,祝愿友友们的心情会秋高气爽,常有人暗送秋波,事业如春华秋实,所以送上最凉爽的祝福,祝友友们健康快乐[鲜花][鲜花]事(柿)事(柿)如意
8、春日阳光明媚,日子生机有味,挣钱工作太累,抽空打打瞌睡,个人身体珍贵,多吃瓜果才对,就是没空聚会,发条信息不贵,真心祝福无罪,不回简直浪费。
9、醒来,带上微笑,带上手机,开始迎接新的一天!人生:就是在相互关心,牵挂,问候中,品尝着快乐而度过…友友们早上好祝吉祥如意…健康快乐…!
10、时间的泡沫,冲不淡美好的回忆;岁月的车轮,碾不断友情的链条;忙碌的身影,忘不了远方的朋友;距离的阻隔,断不了彼此的联络。祝福我所有的朋友天天开心哟!
1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心快乐生活,相信,好人有好报;好因有好果;努力就一定有收获。没有人是完美的,无须遮掩自己的缺失。怎么开心就怎么做,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好!
12、季节可由春至夏,唯有知己永牵挂;此时不知身何处,送上一句祝福话;愿你健康福气多,艰难困苦脚下蹋。常常彼此发消息,和我交心说说话;若是还有好朋友,那就把它转发下!
关于空气变化的古诗
描写天空变化的古诗
描写悟空变化的古诗
关于气温变化的古诗
春季天气变化的古诗
有关天气变化的古诗
天气变化的说说
天气变化的句子
反应天气变化的古诗
形容天气变化的古诗
天气变化的古诗词
描写天气变化的古诗
形容孙悟空变化的古诗
描写气候变化的古诗
天气变化快的说说
形容天气变化快的古诗
傍晚天空云彩的变化古诗
形容天空变化的句子
人的变化的古诗
表示变化快变化多的古诗
讲变化的古诗
关于天气变化的句子
关于天气变化的说说
形容天气变化的诗句
有关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古诗
关于气候变化的古诗词
关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古诗
变化的古诗句
古诗句体现气候变化的
关于变化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