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关于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83) 语录(21) 说说(61) 名言(6) 诗词(1k+) 祝福(14) 心语(1k+)

  • 白居易与元稹

  •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世称“元白”。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与著述情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和五年被召回京,路上在驿站因为与宦官“争厅”,回京后遭报复,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江陵时,元稹并未气馁,在《酬别致用》中说“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与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同。元和九年元稹奉诏回京,次年又被诏命司马通州。通州自然条件恶劣,元稹到通州后即患病,所以《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云:“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和十四年元稹因大赦回京,十五年因得穆宗宠信,迁祠部郎中、赐绯鱼袋。长庆二年,穆宗命元稹为相。不久因为嫉妒者的中伤而被罢相,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除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元稹除尚书左丞被诏入京,开始振举纪纲,开除了几个郎官,为当权者所恨,次年就被派为武昌军节度使。长庆五年,元稹“遇暴疾”而卒,据考证可能是服食丹药的原因。

      二、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双峰并峙的作家。或是因文体相类而并举,如屈宋。或是因成就相当而连称,如李杜。或是因文风*似而同列,如韩孟。而元稹与白居易,不但交情深厚,而且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互有启发,互相影响,在文学史上并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初识于拔萃科考试之时,当时白居易三十一岁,元稹二十四岁。从此他们从同僚发展成了诗友。虽然他们和当时的一些文人都有密切的来往,如元稹与李绅,白居易与刘禹锡,但他们都是彼此最亲*的诗友。在他们交往的三十年间,彼此唱和诗作达千余首。而且白居易的很多作品,都是受了元稹的启发。比如元稹读了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立即和作其中十二题,并示与白居易。这对于创作了《秦中吟》的白居易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不但逐首和作了元稹相示的十二题,而且新拟了三十八题,写成了五十题一组的.大型组诗。如果没有元稹这个促进因素,白居易的新乐府规模可能没这么巨大,艺术成就也可能要打些折扣。白居易创作了《长恨歌》,元稹受其影响写出了《连昌宫词》。元稹写了《琵琶歌》,白居易受其启发创作了《琵琶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二人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元稹与白居易因为共同的人生追求走到一起,在文学上惺惺相惜,在生活上患难与共。在元稹丁母忧时,白居易分俸资助,这使元稹终生难忘,并在白居易丁忧时倾囊相资。在后来双方递遭贬谪时,也能不避嫌疑,互相关怀。可以说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非常密切,立朝以正直相期,做人以道义相勉,作诗以风雅相律,他们的友谊是“同志曰友”的最佳注释。

      三、总结

      元稹由于出身于没落贵族,光宗耀祖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结姻高门,结交权贵。其他如缠绵的儿女之情、文坛上的地位,甚至名声、道德评价、生活质量等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了丞相。只可惜好景不长,政治上的失意之后便是生命的终结。元稹的诗文作品,是这位才子才华的见证。

      白居易由于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所以中庸之道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生活上购置田产,追求安乐。在政治上虽能为民*、造福百姓,但却在发现官场黑暗后明哲保身、闲居洛阳,远离政治的斗争。在思想上以儒为本,以道为用,以佛来逃避现实。也正因如此,白居易才能寿终正寝,且有“官隐”之名。

      元白的作品和文学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研究元稹、白居易,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有助于对后代文人的理解,更有助于对整个古代史学史的掌握和贯通。

      白居易诗句

      1、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诗示刘叟》

      2、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门柳》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词三首》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5、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6、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空闺怨》

      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

      8、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

      9、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寒食野望吟》

      1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彭蠡湖晚归》

      12、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春词》

      13、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14、怜此皎然质,无人自芳馨。

      1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7、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2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21、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

      22、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2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5、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26、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8、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29、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

      30、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3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2、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3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4、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35、*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元稹名言

      1、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阅读全文]...

2022-05-11 20:18:12
  • 白居易和元稹

  • 白居易和元稹

      这句名流千古的名句"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讲的是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故事。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吧!

      白居易和元稹

      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间,含情脉脉地“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于情浓意洽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你唱我和,你赠我答,互写“情诗”的现象并不为奇。但唱和长达三十多年,诗篇加起来竟然有*千首的,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正是因为元、白二人感情实在是太亲密了,所以现在很多“潮人”们不理解,他们断定二人之间必有“基情”,网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帖子:《从元白诗词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元稹与白居易——*BL诗史上的风景》等等,因为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亲密,诗文酬答之间,又经常说一些十分缠绵的词儿。

      一、云情雨意: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一眼万年”,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好的简直像是“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别的还算罢了,这句“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其中有云雨缠绵之意。要是就这一首诗,还算是孤证,但在《和乐天秋题曲江》中,元稹又风情万种地说:“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看到句中的“云雨久旷”之类的字样,你能想到什么?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我擦了擦眼,竟然真是写的“鸳鸾侣”三字,竟然真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这白纸黑字的,岂容诋赖?

      二、魂牵梦萦: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间,白居易忽然一阵惆怅,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这可真叫奇了,这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还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用的是一个韵!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了。

      所以到了后来,这段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的佳话,经常是引用来形容夫妻间的牵念了。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  这日夜间,正和*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三、相濡以沫:

      虽然很多的朋友,口上都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实际中却往往是“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而元稹和白居易却不然,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之后,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在乡村守丧时,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元稹的爱妻韦丛去世后,曾写下三首著名的《遣悲怀》,此事尽人皆知,就不多提了,而令人奇怪的是,白居易竟然以韦丛的口吻写了首《答谢家最小偏怜女》,其中写:

      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唉,元白这俩人卿卿我我的这种亲密劲啊,真是让我们看不过去。

      倒霉的事还在后面,先是元稹因冲撞了宦官,被贬出京城,后来又贬到通州(四川达县),他愁病缠身,常常忧心自己会病死在异乡。元稹曾写信给白居易诉苦道:“通之地……大有虎、豹、蛇、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痏。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元稹自料必死,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辑为二十卷,托附给白居易。元稹凄凄惨惨地踏上遥远的行程。他形容自己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由于怕通州的天气热死元稹,白居易还寄去江州出产的凉*,所谓:“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看这个细心劲儿,恐怕比元稹的老婆还体贴。

      四、“夫”唱“妇”随:

      白居易首先提倡《新乐府》诗体,而元稹就马上和了十九首。味道也极为相似,时称为“元和体”。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是通俗浅易,老妪能懂的那种。而元稹的风格也大体相似,当然反对他们的就讥为“元俗白轻”。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实在是太高了。

      这些文学史上的事儿,咱就不详细说了,语文教材上都说烂了。还是说点八卦的事情,元白之间的默契度高,几乎是每诗必和,也不算多离奇,离奇的是他们之间的一唱一和,太像夫妻之间的调情了。

      像元稹和的这首《酬乐天劝醉》中的句子,就看得让人“一口血喷在键盘上”,如“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美人灯下醉倒,眼波流眄,玉体横陈,王孙公子,醉倒床上,眠香宿玉,颠倒绮罗,说完了这些“滚床单”的事情,元稹“悄悄问圣僧”,不是,问白居易:“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你想劝我喝醉,喝醉了你想干什么啊?我的天啊,双手掩面!

      还有这样一首应和之作,名为《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你读一下,是什么味道: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如果隐去名字,这怎么像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呢!想象当年花前月下的欢醉之乐,如今却孤身一人带病观花,愁倚门帘,怅然远望,独自喟叹,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也太像闺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了吧!同样是怀念朋友的诗,杜甫想念李白时,哪有这样的句子?

      所以说,这么看,元、白之间的感情,还真不是那么正常。

      五、至死不渝:

      虽然元稹对待崔莺莺是始乱终弃,又害得一代名妓薛涛得了相思病,但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不渝。元白两人的`感情,可谓是白头到老了。用现在网上小朋友们的话就是:“元稹可以渣了所有的妹纸,却对一个男人一往情深”。

      后来,俩人的官位可谓是青云直上,都成为金章紫绶的三品大员(在唐代,成为三品大员,几乎就是人臣中的顶峰),但元稹不为当时的朝臣所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于是也跟着要求出京,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官。

      两人的治所相*,又都是当地一把手,可以“假公济私”,用传递公文的驿使来互通“情书”,但这两个头白如雪的老头还是很珍惜相聚的日子,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聚了三日有余,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看来,尽管时光不断地飞逝,元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是岁久弥深,对彼此的依恋,越来越重了。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这两诗,二人执手良久,才怅然分别,然而,这却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耗。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提前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天意,魂魄中的先知吗?

      元稹死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这其中“公虽不归,我应继往”之类的语句,简直就是一付“未亡人”的口吻――你死了,我很快就要跟你去了。实在不像普通朋友能说得出来的。之后很多年里,一直到死,白居易都挂念着阴阳相隔的元稹,并写悼亡诗说:“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晚年的白居易,奉佛行善,将很多钱财都捐给了佛寺,他的动机和祈愿是什么呢,他写的《修香山寺记》中说得很明白:“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看到了吗,求佛积善,无非是想和元稹(微之),再结后生之缘。

      那元稹有没有结再生缘的念头呢?也有诗为证,元稹的《寄乐天》中早就说过:“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看,这俩人都好到什么份上了?早就盟定三生了。假如他们俩真是一男一女,那真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爱情佳话啊!李清照、赵明诚也尚有不及吧!

      但不管如何,元白早已是古人,这桩风流案,想审恐怕也只能把卷宗递交到阎王殿办理了。正所谓:“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元白两人确实是有超越一般朋友间的情意,但这情意是不是和“性爱”有关,却真的难以判断了。但是,冲着古往今来,连真正的恩爱夫妻,也没有写过这么多的唱和之作,也没有说过这么多卿卿我我的肉麻话的份上,我还是期盼阎王爷、转轮王之类的“大神”联合办公,让元稹和白居易来生做一对真正的夫妻吧!

    [阅读全文]...

2022-06-17 23:30:53
  • 白居易元稹互赠的诗(白居易写给元稹最有名的诗)

  •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与元稹合称“元白”,他们两人之间关系密切,频繁来往三十余年,互相赠答的诗篇中表现出两人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稹(779—831),字微之,家中排行第九,在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中,常常出现的“元九”就是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从小接受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年少有为。白居易十六岁带着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往长安,得到顾况的推荐,一时之间名噪京城。元稹更是在十五岁就考取了明经科,小小年纪能通过明经科考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白居易二十七岁通过进士科考试。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和进士科都属于常科考试,进士科难度较明经科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通过常科考试的士子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才能在官场上谋得一官半职。

    正巧贞元十七年(801)白居易和元稹都决定参加来年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两人一同努力读书,准备考试。贞元十八年(802),三十岁的白居易和二十三岁的元稹同时通过了这次考试,他们又一同被授予校书郎的职务,多年努力终于有了收获。

    校书郎的工作相对轻松,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常常一同游山玩水,唱和作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和元稹校书郎三年的工作期结束,两人再一次走进制科考试的考场,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两人再次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共有十八人通过,元稹获得了第一名。

    因为答题言词更为得当,元稹被授予左拾遣,白居易回答问题的语言更加犀利,被派到了长安周边的周至县做县尉。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元白二人的仕途分别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元稹在左拾遣的岗位上工作勤勉,后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春,元稹奉旨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案件。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好友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游览曲江和慈恩寺。游玩之后,又到李杓直家饮酒,*间白居易触景生情,忽然停下杯说道:“微之现在应该到了梁州了”,于是在李杓直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花开时节,白居易与朋友们一同饮酒以消除春天的愁绪,喝醉了酒之后,折断了花枝当作酒筹。忽然想起元稹这位好朋友来,他正身在遥远的他乡,仔细计算好友的行程,今天应该到了梁州。

    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出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之情,古时交通不便,从长安到东川路途遥远,但是白居易仍然计算着好友的行程。这是多么牵挂好友,即便他此时不在身边,也时刻关注着他。

    更为有趣的是,正在旅途中的元稹此时确实到达了梁州,他还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居然就是白居易与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

    梁州梦

    【唐】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白居易计算元稹的行程分毫未差,这一日元稹果然到了梁州。夜晚元稹留宿在驿馆中,做了一个梦,恰好梦到自己与白居易和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突然间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已经到了台阶下,驿馆的小吏告诉我天已经亮了。

    元稹在诗中说梦到与两位好友一起游览曲江,又到慈恩寺的一些院落里走了走,驿馆的小吏已经把换乘的马牵到了台阶下,忽然发觉自己此时在古老的梁州。

    曲江和慈恩寺是当时长安的游览胜地,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也是新进士题名的地方。元稹远在旅途之中,对长安和长安的好友一定非常想念。元稹与白居易同时登科,在曲江与慈恩寺都有很多回忆。在他的潜意识中,把长安的名胜与好友联系在一起。元白二人虽然山水相隔,但心灵亦是相通的。

    元和十年(815),元稹已困顿州郡五年有余,正月元稹一度奉旨回朝,可能再次被起用。回到长安,他与白居易饮酒作诗,两人欢声笑语,自在快活。三月,元稹没有等来重新起用的消息,等来的却是将他贬至偏远的通州(今四川达州)。在通州,元稹不幸患上疟疾,生命垂危。

    此时的京城长安,白居易为宰相武元衡遇刺之事,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被指越职言事,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身染重病的元稹听到这个消息万分震惊,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此时卧病在床,一盏即将熄灭的枯灯忽明忽暗。诗人此夜听到白居易贬谪江州的消息,震惊万分,重病在身却一下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伴着冷雨呼呼地吹进了寒冷的门窗中。

    元稹被贬他乡,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心情非常暗淡。这时忽然听到最好的朋友也蒙受不白之冤,贬谪到了江州,元稹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时难以*复。他的眼中,晦暗的灯光变得更加暗沉,窗外的凄风苦雨让他更深地感受到世事无常。

    元稹把这首诗寄给白居易后,白居易非常感动,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这首诗把当时昏暗的情景与诗人失落的心情共同表现出来,却又非常含蓄,让读者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看后心灵会受到更大的触动,这首正是为他而写。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时,一日醒来心情略带忧伤,原因是前一晚他梦见了相隔千里的好友元稹。两位好友山水相隔,总会彼此思念。白居易有些责怪地问,不知道元稹因为什么事情非常想念我,让我在昨夜三更梦见了他。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关系真是太好了,好到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他们两个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江州,很难见上一面,只能借通信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心中时常想起好友元稹,但是他不直接说自己太想念元稹,而是用带有一些埋怨的口吻说,你是因为什么事情太想念我,以至于让我梦见你。不得不说诗人的浪漫可以幻化出无穷的想象力。

    白居易把这首诗寄给了元稹,元稹收到诗后,立刻以诗回复了好友。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这时疟疾已经好转,但是因为罹患重病,记忆力减退,也因为被贬通州而感到郁闷压抑,心情低落。

    元稹诗中说与白居易两人分散各处,相隔遥远,难得通上一回信,感念你在梦中还会想起我。如今我因为生病有些神志不清,在梦里总是梦到那些不相干的人,却唯独没有梦见你。

    曾经两个意气风发的年少英才,如今却都遭到贬谪,分散在偏僻的地方,互相表达思念只能通过写信表达。偶然梦中出现好友,一来是太思念对方,二来似乎在梦中得见一面也是一种幸运。

    元稹困顿州郡十年左右,重新回到朝廷做官,这次他得到了重用,甚至一度还与白居易因为政见不同而有些疏远。不过,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关系,白居易先后在江州和忠州等地方任职后,也回到中央,但他已经看透了朝堂上的真真假假,请求外调。长庆二年(822)朝廷批准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次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两人的工作地点相距不远,这回又可以时常见面了。

    元稹与白居易会面之后,本已为他写过赠别的诗,但是心中还有心绪想要表达出来,于是又重新写了诗赠给白居易。

    重赠乐天

    【唐】元稹

    [阅读全文]...

2022-05-22 21:10:42
  •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宝民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801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白居易在家守丧期间,经济拮据,元稹自己虽然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钱,白居易非常感谢,在《寄元九》中写道:“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稹曾写过一组《梦游春》诗,记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他把这首诗与白居易分享,在《题序》中写道:“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乐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显然把白居易当成了可以倾吐内心秘密的.知己,白居易收到此诗后,当即写了首《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来唱和。元稹的妻子韦丛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诗来纪念,也把这些诗寄给了白居易,白居易借用韦丛的口气,写了三首答诗安慰元稹。这样的倾诉与安慰,正是二人情同手足的见证。

      二人都是大诗人,所以,经常用诗歌来传递彼此的友谊,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七日,元稹离开长安前往梓州审案,二十七日那天晚上,白居易与友人在朋友李建家喝酒,*间,白居易放下酒杯说:“微之(元稹)今天应该走到梁州了吧!”随后提笔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十多天后,有人带来了元稹给白居易的信,信后附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三月二十九日启程上路,白居易一直送到长安西边的蒲池村,两人在此借宿一晚,次日依依不舍地分手,元稹赠诗与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醉后却寄元九》相和:“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几天后,因长安阴雨连绵,白居易又为元稹担起心来,在《雨夜忆元九》中写道:“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得知消息后,写了一篇《闻乐天受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到此诗后,特别感动,写了一篇《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后来,他写信给元稹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消息传到洛阳,白居易伤心地写了一首《哭微之》:“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并作《祭微之文》:“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白居易又为元稹写了墓志。在此后的岁月中,白居易多次写诗追忆元稹,“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会昌元年(841年),此时元稹已离世十年了,白居易读到了卢贞诗集中有卢贞与元稹唱和的诗,伤感不已,再次写诗怀念道:“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今天,距元稹和白居易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但两位诗人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却依旧放射着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6-13 19:38:53
  • 白居易草的古诗

  • 写作
  • 白居易草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白居易草的古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草的古诗,欢迎阅读!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的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带来一定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古代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他的声名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唐代诗歌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6-06 06:29:53
  • 草白居易古诗

  • 草白居易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白居易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然后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然后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然后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然后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然后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阅读全文]...

2021-11-29 08:55:45
  • 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

  • 文学
  • 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池上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资料:

      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阅读全文]...

2022-06-23 06:21:56
  •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一起来看看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欢迎读者参考!

      池上拼音版注音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1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赏析2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赏析3:

      张光启生的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球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阅读全文]...

2022-07-16 08:31:56
  • 古诗草白居易诗意

  • 诗意
  • 古诗草白居易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诗人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古诗草白居易诗意,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第一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非常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非常快蔓延原野。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诗人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假设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然而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诗人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且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而且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阅读全文]...

2022-03-20 19:48:00
  • 古诗草白居易评课

  • 古诗草白居易评课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评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原文

      (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

      (自由读)

      (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í 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音词“绿绿”。

      (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

      生:非常茂盛。

      一岁一枯荣——

      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

      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 “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

      野火烧不尽——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

      (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

      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

      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

      春风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

      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

      生齐: 生长出来了!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

      (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

      熟读诗句

      1.自由熟读。

      2.背诵读(教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

    [阅读全文]...

2022-06-11 03:17:28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句子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语录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说说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名言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诗词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祝福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古诗坟上草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