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关于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58) 说说(132) 名言(6) 诗词(9k+) 祝福(60) 心语(1)

  • 白居易与元稹

  •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世称“元白”。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与著述情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和五年被召回京,路上在驿站因为与宦官“争厅”,回京后遭报复,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江陵时,元稹并未气馁,在《酬别致用》中说“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与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同。元和九年元稹奉诏回京,次年又被诏命司马通州。通州自然条件恶劣,元稹到通州后即患病,所以《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云:“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和十四年元稹因大赦回京,十五年因得穆宗宠信,迁祠部郎中、赐绯鱼袋。长庆二年,穆宗命元稹为相。不久因为嫉妒者的中伤而被罢相,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除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元稹除尚书左丞被诏入京,开始振举纪纲,开除了几个郎官,为当权者所恨,次年就被派为武昌军节度使。长庆五年,元稹“遇暴疾”而卒,据考证可能是服食丹药的原因。

      二、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双峰并峙的作家。或是因文体相类而并举,如屈宋。或是因成就相当而连称,如李杜。或是因文风*似而同列,如韩孟。而元稹与白居易,不但交情深厚,而且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互有启发,互相影响,在文学史上并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初识于拔萃科考试之时,当时白居易三十一岁,元稹二十四岁。从此他们从同僚发展成了诗友。虽然他们和当时的一些文人都有密切的来往,如元稹与李绅,白居易与刘禹锡,但他们都是彼此最亲*的诗友。在他们交往的三十年间,彼此唱和诗作达千余首。而且白居易的很多作品,都是受了元稹的启发。比如元稹读了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立即和作其中十二题,并示与白居易。这对于创作了《秦中吟》的白居易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不但逐首和作了元稹相示的十二题,而且新拟了三十八题,写成了五十题一组的.大型组诗。如果没有元稹这个促进因素,白居易的新乐府规模可能没这么巨大,艺术成就也可能要打些折扣。白居易创作了《长恨歌》,元稹受其影响写出了《连昌宫词》。元稹写了《琵琶歌》,白居易受其启发创作了《琵琶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二人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元稹与白居易因为共同的人生追求走到一起,在文学上惺惺相惜,在生活上患难与共。在元稹丁母忧时,白居易分俸资助,这使元稹终生难忘,并在白居易丁忧时倾囊相资。在后来双方递遭贬谪时,也能不避嫌疑,互相关怀。可以说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非常密切,立朝以正直相期,做人以道义相勉,作诗以风雅相律,他们的友谊是“同志曰友”的最佳注释。

      三、总结

      元稹由于出身于没落贵族,光宗耀祖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结姻高门,结交权贵。其他如缠绵的儿女之情、文坛上的地位,甚至名声、道德评价、生活质量等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了丞相。只可惜好景不长,政治上的失意之后便是生命的终结。元稹的诗文作品,是这位才子才华的见证。

      白居易由于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所以中庸之道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生活上购置田产,追求安乐。在政治上虽能为民*、造福百姓,但却在发现官场黑暗后明哲保身、闲居洛阳,远离政治的斗争。在思想上以儒为本,以道为用,以佛来逃避现实。也正因如此,白居易才能寿终正寝,且有“官隐”之名。

      元白的作品和文学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研究元稹、白居易,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有助于对后代文人的理解,更有助于对整个古代史学史的掌握和贯通。

      白居易诗句

      1、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诗示刘叟》

      2、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门柳》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词三首》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5、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6、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空闺怨》

      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

      8、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

      9、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寒食野望吟》

      1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彭蠡湖晚归》

      12、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春词》

      13、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14、怜此皎然质,无人自芳馨。

      1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7、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2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21、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

      22、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2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5、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26、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8、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29、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

      30、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3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2、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3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4、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35、*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元稹名言

      1、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阅读全文]...

2022-05-11 20:18:12
  • 白居易和元稹

  • 白居易和元稹

      这句名流千古的名句"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讲的是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故事。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吧!

      白居易和元稹

      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间,含情脉脉地“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于情浓意洽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你唱我和,你赠我答,互写“情诗”的现象并不为奇。但唱和长达三十多年,诗篇加起来竟然有*千首的,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正是因为元、白二人感情实在是太亲密了,所以现在很多“潮人”们不理解,他们断定二人之间必有“基情”,网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帖子:《从元白诗词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元稹与白居易——*BL诗史上的风景》等等,因为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亲密,诗文酬答之间,又经常说一些十分缠绵的词儿。

      一、云情雨意: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一眼万年”,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好的简直像是“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别的还算罢了,这句“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其中有云雨缠绵之意。要是就这一首诗,还算是孤证,但在《和乐天秋题曲江》中,元稹又风情万种地说:“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看到句中的“云雨久旷”之类的字样,你能想到什么?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我擦了擦眼,竟然真是写的“鸳鸾侣”三字,竟然真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这白纸黑字的,岂容诋赖?

      二、魂牵梦萦: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间,白居易忽然一阵惆怅,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这可真叫奇了,这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还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用的是一个韵!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了。

      所以到了后来,这段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的佳话,经常是引用来形容夫妻间的牵念了。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  这日夜间,正和*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三、相濡以沫:

      虽然很多的朋友,口上都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实际中却往往是“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而元稹和白居易却不然,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之后,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在乡村守丧时,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元稹的爱妻韦丛去世后,曾写下三首著名的《遣悲怀》,此事尽人皆知,就不多提了,而令人奇怪的是,白居易竟然以韦丛的口吻写了首《答谢家最小偏怜女》,其中写:

      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唉,元白这俩人卿卿我我的这种亲密劲啊,真是让我们看不过去。

      倒霉的事还在后面,先是元稹因冲撞了宦官,被贬出京城,后来又贬到通州(四川达县),他愁病缠身,常常忧心自己会病死在异乡。元稹曾写信给白居易诉苦道:“通之地……大有虎、豹、蛇、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痏。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元稹自料必死,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辑为二十卷,托附给白居易。元稹凄凄惨惨地踏上遥远的行程。他形容自己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由于怕通州的天气热死元稹,白居易还寄去江州出产的凉*,所谓:“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看这个细心劲儿,恐怕比元稹的老婆还体贴。

      四、“夫”唱“妇”随:

      白居易首先提倡《新乐府》诗体,而元稹就马上和了十九首。味道也极为相似,时称为“元和体”。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是通俗浅易,老妪能懂的那种。而元稹的风格也大体相似,当然反对他们的就讥为“元俗白轻”。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实在是太高了。

      这些文学史上的事儿,咱就不详细说了,语文教材上都说烂了。还是说点八卦的事情,元白之间的默契度高,几乎是每诗必和,也不算多离奇,离奇的是他们之间的一唱一和,太像夫妻之间的调情了。

      像元稹和的这首《酬乐天劝醉》中的句子,就看得让人“一口血喷在键盘上”,如“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美人灯下醉倒,眼波流眄,玉体横陈,王孙公子,醉倒床上,眠香宿玉,颠倒绮罗,说完了这些“滚床单”的事情,元稹“悄悄问圣僧”,不是,问白居易:“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你想劝我喝醉,喝醉了你想干什么啊?我的天啊,双手掩面!

      还有这样一首应和之作,名为《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你读一下,是什么味道: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如果隐去名字,这怎么像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呢!想象当年花前月下的欢醉之乐,如今却孤身一人带病观花,愁倚门帘,怅然远望,独自喟叹,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也太像闺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了吧!同样是怀念朋友的诗,杜甫想念李白时,哪有这样的句子?

      所以说,这么看,元、白之间的感情,还真不是那么正常。

      五、至死不渝:

      虽然元稹对待崔莺莺是始乱终弃,又害得一代名妓薛涛得了相思病,但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不渝。元白两人的`感情,可谓是白头到老了。用现在网上小朋友们的话就是:“元稹可以渣了所有的妹纸,却对一个男人一往情深”。

      后来,俩人的官位可谓是青云直上,都成为金章紫绶的三品大员(在唐代,成为三品大员,几乎就是人臣中的顶峰),但元稹不为当时的朝臣所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于是也跟着要求出京,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官。

      两人的治所相*,又都是当地一把手,可以“假公济私”,用传递公文的驿使来互通“情书”,但这两个头白如雪的老头还是很珍惜相聚的日子,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聚了三日有余,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看来,尽管时光不断地飞逝,元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是岁久弥深,对彼此的依恋,越来越重了。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这两诗,二人执手良久,才怅然分别,然而,这却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耗。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提前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天意,魂魄中的先知吗?

      元稹死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这其中“公虽不归,我应继往”之类的语句,简直就是一付“未亡人”的口吻――你死了,我很快就要跟你去了。实在不像普通朋友能说得出来的。之后很多年里,一直到死,白居易都挂念着阴阳相隔的元稹,并写悼亡诗说:“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晚年的白居易,奉佛行善,将很多钱财都捐给了佛寺,他的动机和祈愿是什么呢,他写的《修香山寺记》中说得很明白:“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看到了吗,求佛积善,无非是想和元稹(微之),再结后生之缘。

      那元稹有没有结再生缘的念头呢?也有诗为证,元稹的《寄乐天》中早就说过:“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看,这俩人都好到什么份上了?早就盟定三生了。假如他们俩真是一男一女,那真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爱情佳话啊!李清照、赵明诚也尚有不及吧!

      但不管如何,元白早已是古人,这桩风流案,想审恐怕也只能把卷宗递交到阎王殿办理了。正所谓:“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元白两人确实是有超越一般朋友间的情意,但这情意是不是和“性爱”有关,却真的难以判断了。但是,冲着古往今来,连真正的恩爱夫妻,也没有写过这么多的唱和之作,也没有说过这么多卿卿我我的肉麻话的份上,我还是期盼阎王爷、转轮王之类的“大神”联合办公,让元稹和白居易来生做一对真正的夫妻吧!

    [阅读全文]...

2022-06-17 23:30:53
  • 白居易元稹互赠的诗(白居易写给元稹最有名的诗)

  •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与元稹合称“元白”,他们两人之间关系密切,频繁来往三十余年,互相赠答的诗篇中表现出两人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稹(779—831),字微之,家中排行第九,在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中,常常出现的“元九”就是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从小接受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年少有为。白居易十六岁带着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往长安,得到顾况的推荐,一时之间名噪京城。元稹更是在十五岁就考取了明经科,小小年纪能通过明经科考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白居易二十七岁通过进士科考试。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和进士科都属于常科考试,进士科难度较明经科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通过常科考试的士子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才能在官场上谋得一官半职。

    正巧贞元十七年(801)白居易和元稹都决定参加来年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两人一同努力读书,准备考试。贞元十八年(802),三十岁的白居易和二十三岁的元稹同时通过了这次考试,他们又一同被授予校书郎的职务,多年努力终于有了收获。

    校书郎的工作相对轻松,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常常一同游山玩水,唱和作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和元稹校书郎三年的工作期结束,两人再一次走进制科考试的考场,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两人再次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共有十八人通过,元稹获得了第一名。

    因为答题言词更为得当,元稹被授予左拾遣,白居易回答问题的语言更加犀利,被派到了长安周边的周至县做县尉。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元白二人的仕途分别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元稹在左拾遣的岗位上工作勤勉,后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春,元稹奉旨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案件。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好友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游览曲江和慈恩寺。游玩之后,又到李杓直家饮酒,*间白居易触景生情,忽然停下杯说道:“微之现在应该到了梁州了”,于是在李杓直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花开时节,白居易与朋友们一同饮酒以消除春天的愁绪,喝醉了酒之后,折断了花枝当作酒筹。忽然想起元稹这位好朋友来,他正身在遥远的他乡,仔细计算好友的行程,今天应该到了梁州。

    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出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之情,古时交通不便,从长安到东川路途遥远,但是白居易仍然计算着好友的行程。这是多么牵挂好友,即便他此时不在身边,也时刻关注着他。

    更为有趣的是,正在旅途中的元稹此时确实到达了梁州,他还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居然就是白居易与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

    梁州梦

    【唐】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白居易计算元稹的行程分毫未差,这一日元稹果然到了梁州。夜晚元稹留宿在驿馆中,做了一个梦,恰好梦到自己与白居易和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突然间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已经到了台阶下,驿馆的小吏告诉我天已经亮了。

    元稹在诗中说梦到与两位好友一起游览曲江,又到慈恩寺的一些院落里走了走,驿馆的小吏已经把换乘的马牵到了台阶下,忽然发觉自己此时在古老的梁州。

    曲江和慈恩寺是当时长安的游览胜地,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也是新进士题名的地方。元稹远在旅途之中,对长安和长安的好友一定非常想念。元稹与白居易同时登科,在曲江与慈恩寺都有很多回忆。在他的潜意识中,把长安的名胜与好友联系在一起。元白二人虽然山水相隔,但心灵亦是相通的。

    元和十年(815),元稹已困顿州郡五年有余,正月元稹一度奉旨回朝,可能再次被起用。回到长安,他与白居易饮酒作诗,两人欢声笑语,自在快活。三月,元稹没有等来重新起用的消息,等来的却是将他贬至偏远的通州(今四川达州)。在通州,元稹不幸患上疟疾,生命垂危。

    此时的京城长安,白居易为宰相武元衡遇刺之事,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被指越职言事,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身染重病的元稹听到这个消息万分震惊,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此时卧病在床,一盏即将熄灭的枯灯忽明忽暗。诗人此夜听到白居易贬谪江州的消息,震惊万分,重病在身却一下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伴着冷雨呼呼地吹进了寒冷的门窗中。

    元稹被贬他乡,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心情非常暗淡。这时忽然听到最好的朋友也蒙受不白之冤,贬谪到了江州,元稹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时难以*复。他的眼中,晦暗的灯光变得更加暗沉,窗外的凄风苦雨让他更深地感受到世事无常。

    元稹把这首诗寄给白居易后,白居易非常感动,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这首诗把当时昏暗的情景与诗人失落的心情共同表现出来,却又非常含蓄,让读者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看后心灵会受到更大的触动,这首正是为他而写。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时,一日醒来心情略带忧伤,原因是前一晚他梦见了相隔千里的好友元稹。两位好友山水相隔,总会彼此思念。白居易有些责怪地问,不知道元稹因为什么事情非常想念我,让我在昨夜三更梦见了他。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关系真是太好了,好到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他们两个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江州,很难见上一面,只能借通信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心中时常想起好友元稹,但是他不直接说自己太想念元稹,而是用带有一些埋怨的口吻说,你是因为什么事情太想念我,以至于让我梦见你。不得不说诗人的浪漫可以幻化出无穷的想象力。

    白居易把这首诗寄给了元稹,元稹收到诗后,立刻以诗回复了好友。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这时疟疾已经好转,但是因为罹患重病,记忆力减退,也因为被贬通州而感到郁闷压抑,心情低落。

    元稹诗中说与白居易两人分散各处,相隔遥远,难得通上一回信,感念你在梦中还会想起我。如今我因为生病有些神志不清,在梦里总是梦到那些不相干的人,却唯独没有梦见你。

    曾经两个意气风发的年少英才,如今却都遭到贬谪,分散在偏僻的地方,互相表达思念只能通过写信表达。偶然梦中出现好友,一来是太思念对方,二来似乎在梦中得见一面也是一种幸运。

    元稹困顿州郡十年左右,重新回到朝廷做官,这次他得到了重用,甚至一度还与白居易因为政见不同而有些疏远。不过,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关系,白居易先后在江州和忠州等地方任职后,也回到中央,但他已经看透了朝堂上的真真假假,请求外调。长庆二年(822)朝廷批准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次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两人的工作地点相距不远,这回又可以时常见面了。

    元稹与白居易会面之后,本已为他写过赠别的诗,但是心中还有心绪想要表达出来,于是又重新写了诗赠给白居易。

    重赠乐天

    【唐】元稹

    [阅读全文]...

2022-05-22 21:10:42
  •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

      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

      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白居易的回应:

      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士阁老》中

      ……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

      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白居易给元稹写了一封信,把千头万绪写了两页,写完也不装进信封,而是一直反复读呀读呀,生怕有表达不清楚的语句,反反复复,折腾了一夜。这感情也太细腻了吧。

      《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收到信以后,还没有看就不禁先流泪了。他的妻子和女儿问是怎么回事。得知是白居易写的信以后,也就不以为然了。“远信入门先有泪”,信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而是那信代表的感情。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梦到了元稹,早上起来顿觉得好不惆怅,只恨两人各在通州和湓水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不能见面,只有梦中相见。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收到白居易的梦到自己的诗以后,竟然神魂颠倒,一病不起。这难道不是传说中的相思病么?特别是“唯梦闲人不梦君”一句,我只梦到别人没有梦到你,梦中相见也是不能的,因此我就病了。这感情太真挚了吧。

      如果说以上还不算什么,下面的两首诗真是能看出两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自注说他在梦中和白居易、李杓直到曲江玩儿去了。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也就是同一天,他和杓直(李十一)去曲江慈恩寺了,他两喝酒时想起元稹。二人真有心灵感应。

      元稹到嘉陵驿,望见浩浩嘉陵江水,思念之情又如江水: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诚知远*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白居易回诗: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看看最后四句:谁知道你在江边想我的时候,我也在池塘边想着你。我很后悔我们一起说想着对方,不如让我先寄信给你吧。天呀,这句诗真让我想起现在人说的一句话“让我对你的思念比你对我的思念多一些,这样你能好过一点”。

      元稹在嘉陵驿,又赋诗《嘉陵驿二首·篇末有怀》。当时他为了娶韦丛(宰相裴皋的外孙女)抛弃了《莺莺传》的女主崔莺莺,现在此时回首往事,不觉感慨: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白居易的回诗:

      露湿墙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阴。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不明不暗胧胧月,不暖不寒慢慢风。独卧空床好天气,*明闲事到心中。

      你的心情只有我知道,让我来安慰安慰你吧。

      元稹行到望驿台,因思念结发妻子韦丛,做《望驿台》: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没想到白居易以苇丛的口吻回了一首: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人家想念自己的老婆,你怎么这样有这样深的感触,难道想表达你比别人老婆更爱他?

      三、患难真情: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元稹的《遣悲怀》中说“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然后白居易大力资助他。

      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阅读全文]...

2022-01-21 22:11:40
  • 长相思白居易古诗词

  • 相思,写作
  • 长相思白居易古诗词

      白居易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著名诗人,他的古诗词,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常常出现,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长相思白居易古诗词,欢迎阅读参考!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阅读全文]...

2022-07-16 21:30:04
  • 古诗草白居易

  • 古诗草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好友,茂密青草代表我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野草一直长到古老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画面。古原草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力量,毁灭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力量,再生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2022-07-18 21:07:27
  • 白居易的诗词全集

  • 白居易的诗词全集

      导语: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诗魔”的称号。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诗词全集,欢迎大家参考!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2白居易的诗词全集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有木诗八首》之七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感鹤》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阅读全文]...

2022-07-22 20:28:53
  • 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白居易最知名的10首古诗词)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雅号“诗魔”。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因都是长篇,节选部分。

    本文精选白居易十篇佳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花非花》、《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阅读全文]...

2022-06-14 08:54:08
  • 白居易的古诗

  •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阅读全文]...

2022-05-13 14:36:26
当前热门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句子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语录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说说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名言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诗词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祝福
白居易关于酒的古诗词元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