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关于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3) 说说(215) 名言(8) 诗词(1k+) 祝福(13) 心语(9)

  • 白居易与元稹

  •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世称“元白”。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与著述情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和五年被召回京,路上在驿站因为与宦官“争厅”,回京后遭报复,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江陵时,元稹并未气馁,在《酬别致用》中说“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与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同。元和九年元稹奉诏回京,次年又被诏命司马通州。通州自然条件恶劣,元稹到通州后即患病,所以《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云:“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和十四年元稹因大赦回京,十五年因得穆宗宠信,迁祠部郎中、赐绯鱼袋。长庆二年,穆宗命元稹为相。不久因为嫉妒者的中伤而被罢相,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除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元稹除尚书左丞被诏入京,开始振举纪纲,开除了几个郎官,为当权者所恨,次年就被派为武昌军节度使。长庆五年,元稹“遇暴疾”而卒,据考证可能是服食丹药的原因。

      二、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双峰并峙的作家。或是因文体相类而并举,如屈宋。或是因成就相当而连称,如李杜。或是因文风*似而同列,如韩孟。而元稹与白居易,不但交情深厚,而且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互有启发,互相影响,在文学史上并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初识于拔萃科考试之时,当时白居易三十一岁,元稹二十四岁。从此他们从同僚发展成了诗友。虽然他们和当时的一些文人都有密切的来往,如元稹与李绅,白居易与刘禹锡,但他们都是彼此最亲*的诗友。在他们交往的三十年间,彼此唱和诗作达千余首。而且白居易的很多作品,都是受了元稹的启发。比如元稹读了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立即和作其中十二题,并示与白居易。这对于创作了《秦中吟》的白居易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不但逐首和作了元稹相示的十二题,而且新拟了三十八题,写成了五十题一组的.大型组诗。如果没有元稹这个促进因素,白居易的新乐府规模可能没这么巨大,艺术成就也可能要打些折扣。白居易创作了《长恨歌》,元稹受其影响写出了《连昌宫词》。元稹写了《琵琶歌》,白居易受其启发创作了《琵琶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二人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元稹与白居易因为共同的人生追求走到一起,在文学上惺惺相惜,在生活上患难与共。在元稹丁母忧时,白居易分俸资助,这使元稹终生难忘,并在白居易丁忧时倾囊相资。在后来双方递遭贬谪时,也能不避嫌疑,互相关怀。可以说元稹与白居易的关系非常密切,立朝以正直相期,做人以道义相勉,作诗以风雅相律,他们的友谊是“同志曰友”的最佳注释。

      三、总结

      元稹由于出身于没落贵族,光宗耀祖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结姻高门,结交权贵。其他如缠绵的儿女之情、文坛上的地位,甚至名声、道德评价、生活质量等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了丞相。只可惜好景不长,政治上的失意之后便是生命的终结。元稹的诗文作品,是这位才子才华的见证。

      白居易由于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所以中庸之道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生活上购置田产,追求安乐。在政治上虽能为民*、造福百姓,但却在发现官场黑暗后明哲保身、闲居洛阳,远离政治的斗争。在思想上以儒为本,以道为用,以佛来逃避现实。也正因如此,白居易才能寿终正寝,且有“官隐”之名。

      元白的作品和文学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研究元稹、白居易,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有助于对后代文人的理解,更有助于对整个古代史学史的掌握和贯通。

      白居易诗句

      1、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诗示刘叟》

      2、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门柳》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词三首》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5、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6、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空闺怨》

      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

      8、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

      9、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寒食野望吟》

      1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彭蠡湖晚归》

      12、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春词》

      13、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14、怜此皎然质,无人自芳馨。

      1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7、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2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21、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

      22、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2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5、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26、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8、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29、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

      30、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3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2、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3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4、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35、*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元稹名言

      1、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阅读全文]...

2022-05-11 20:18:12
  • 白居易和元稹

  • 白居易和元稹

      这句名流千古的名句"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讲的是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故事。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吧!

      白居易和元稹

      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间,含情脉脉地“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于情浓意洽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你唱我和,你赠我答,互写“情诗”的现象并不为奇。但唱和长达三十多年,诗篇加起来竟然有*千首的,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正是因为元、白二人感情实在是太亲密了,所以现在很多“潮人”们不理解,他们断定二人之间必有“基情”,网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帖子:《从元白诗词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元稹与白居易——*BL诗史上的风景》等等,因为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亲密,诗文酬答之间,又经常说一些十分缠绵的词儿。

      一、云情雨意: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一眼万年”,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好的简直像是“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别的还算罢了,这句“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其中有云雨缠绵之意。要是就这一首诗,还算是孤证,但在《和乐天秋题曲江》中,元稹又风情万种地说:“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看到句中的“云雨久旷”之类的字样,你能想到什么?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我擦了擦眼,竟然真是写的“鸳鸾侣”三字,竟然真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这白纸黑字的,岂容诋赖?

      二、魂牵梦萦: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间,白居易忽然一阵惆怅,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这可真叫奇了,这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还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用的是一个韵!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了。

      所以到了后来,这段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的佳话,经常是引用来形容夫妻间的牵念了。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  这日夜间,正和*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三、相濡以沫:

      虽然很多的朋友,口上都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实际中却往往是“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而元稹和白居易却不然,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之后,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在乡村守丧时,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元稹的爱妻韦丛去世后,曾写下三首著名的《遣悲怀》,此事尽人皆知,就不多提了,而令人奇怪的是,白居易竟然以韦丛的口吻写了首《答谢家最小偏怜女》,其中写:

      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唉,元白这俩人卿卿我我的这种亲密劲啊,真是让我们看不过去。

      倒霉的事还在后面,先是元稹因冲撞了宦官,被贬出京城,后来又贬到通州(四川达县),他愁病缠身,常常忧心自己会病死在异乡。元稹曾写信给白居易诉苦道:“通之地……大有虎、豹、蛇、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痏。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元稹自料必死,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辑为二十卷,托附给白居易。元稹凄凄惨惨地踏上遥远的行程。他形容自己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由于怕通州的天气热死元稹,白居易还寄去江州出产的凉*,所谓:“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看这个细心劲儿,恐怕比元稹的老婆还体贴。

      四、“夫”唱“妇”随:

      白居易首先提倡《新乐府》诗体,而元稹就马上和了十九首。味道也极为相似,时称为“元和体”。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是通俗浅易,老妪能懂的那种。而元稹的风格也大体相似,当然反对他们的就讥为“元俗白轻”。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实在是太高了。

      这些文学史上的事儿,咱就不详细说了,语文教材上都说烂了。还是说点八卦的事情,元白之间的默契度高,几乎是每诗必和,也不算多离奇,离奇的是他们之间的一唱一和,太像夫妻之间的调情了。

      像元稹和的这首《酬乐天劝醉》中的句子,就看得让人“一口血喷在键盘上”,如“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美人灯下醉倒,眼波流眄,玉体横陈,王孙公子,醉倒床上,眠香宿玉,颠倒绮罗,说完了这些“滚床单”的事情,元稹“悄悄问圣僧”,不是,问白居易:“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你想劝我喝醉,喝醉了你想干什么啊?我的天啊,双手掩面!

      还有这样一首应和之作,名为《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你读一下,是什么味道: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如果隐去名字,这怎么像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呢!想象当年花前月下的欢醉之乐,如今却孤身一人带病观花,愁倚门帘,怅然远望,独自喟叹,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也太像闺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了吧!同样是怀念朋友的诗,杜甫想念李白时,哪有这样的句子?

      所以说,这么看,元、白之间的感情,还真不是那么正常。

      五、至死不渝:

      虽然元稹对待崔莺莺是始乱终弃,又害得一代名妓薛涛得了相思病,但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不渝。元白两人的`感情,可谓是白头到老了。用现在网上小朋友们的话就是:“元稹可以渣了所有的妹纸,却对一个男人一往情深”。

      后来,俩人的官位可谓是青云直上,都成为金章紫绶的三品大员(在唐代,成为三品大员,几乎就是人臣中的顶峰),但元稹不为当时的朝臣所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于是也跟着要求出京,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官。

      两人的治所相*,又都是当地一把手,可以“假公济私”,用传递公文的驿使来互通“情书”,但这两个头白如雪的老头还是很珍惜相聚的日子,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聚了三日有余,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看来,尽管时光不断地飞逝,元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是岁久弥深,对彼此的依恋,越来越重了。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这两诗,二人执手良久,才怅然分别,然而,这却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耗。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提前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天意,魂魄中的先知吗?

      元稹死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这其中“公虽不归,我应继往”之类的语句,简直就是一付“未亡人”的口吻――你死了,我很快就要跟你去了。实在不像普通朋友能说得出来的。之后很多年里,一直到死,白居易都挂念着阴阳相隔的元稹,并写悼亡诗说:“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晚年的白居易,奉佛行善,将很多钱财都捐给了佛寺,他的动机和祈愿是什么呢,他写的《修香山寺记》中说得很明白:“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看到了吗,求佛积善,无非是想和元稹(微之),再结后生之缘。

      那元稹有没有结再生缘的念头呢?也有诗为证,元稹的《寄乐天》中早就说过:“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看,这俩人都好到什么份上了?早就盟定三生了。假如他们俩真是一男一女,那真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爱情佳话啊!李清照、赵明诚也尚有不及吧!

      但不管如何,元白早已是古人,这桩风流案,想审恐怕也只能把卷宗递交到阎王殿办理了。正所谓:“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元白两人确实是有超越一般朋友间的情意,但这情意是不是和“性爱”有关,却真的难以判断了。但是,冲着古往今来,连真正的恩爱夫妻,也没有写过这么多的唱和之作,也没有说过这么多卿卿我我的肉麻话的份上,我还是期盼阎王爷、转轮王之类的“大神”联合办公,让元稹和白居易来生做一对真正的夫妻吧!

    [阅读全文]...

2022-06-17 23:30:53
  • 白居易元稹互赠的诗(白居易写给元稹最有名的诗)

  •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与元稹合称“元白”,他们两人之间关系密切,频繁来往三十余年,互相赠答的诗篇中表现出两人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稹(779—831),字微之,家中排行第九,在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中,常常出现的“元九”就是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从小接受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年少有为。白居易十六岁带着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往长安,得到顾况的推荐,一时之间名噪京城。元稹更是在十五岁就考取了明经科,小小年纪能通过明经科考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白居易二十七岁通过进士科考试。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和进士科都属于常科考试,进士科难度较明经科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通过常科考试的士子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才能在官场上谋得一官半职。

    正巧贞元十七年(801)白居易和元稹都决定参加来年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两人一同努力读书,准备考试。贞元十八年(802),三十岁的白居易和二十三岁的元稹同时通过了这次考试,他们又一同被授予校书郎的职务,多年努力终于有了收获。

    校书郎的工作相对轻松,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常常一同游山玩水,唱和作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和元稹校书郎三年的工作期结束,两人再一次走进制科考试的考场,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两人再次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共有十八人通过,元稹获得了第一名。

    因为答题言词更为得当,元稹被授予左拾遣,白居易回答问题的语言更加犀利,被派到了长安周边的周至县做县尉。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元白二人的仕途分别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元稹在左拾遣的岗位上工作勤勉,后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春,元稹奉旨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案件。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好友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游览曲江和慈恩寺。游玩之后,又到李杓直家饮酒,*间白居易触景生情,忽然停下杯说道:“微之现在应该到了梁州了”,于是在李杓直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花开时节,白居易与朋友们一同饮酒以消除春天的愁绪,喝醉了酒之后,折断了花枝当作酒筹。忽然想起元稹这位好朋友来,他正身在遥远的他乡,仔细计算好友的行程,今天应该到了梁州。

    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出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之情,古时交通不便,从长安到东川路途遥远,但是白居易仍然计算着好友的行程。这是多么牵挂好友,即便他此时不在身边,也时刻关注着他。

    更为有趣的是,正在旅途中的元稹此时确实到达了梁州,他还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居然就是白居易与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

    梁州梦

    【唐】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白居易计算元稹的行程分毫未差,这一日元稹果然到了梁州。夜晚元稹留宿在驿馆中,做了一个梦,恰好梦到自己与白居易和李杓直同游曲江和慈恩寺,突然间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已经到了台阶下,驿馆的小吏告诉我天已经亮了。

    元稹在诗中说梦到与两位好友一起游览曲江,又到慈恩寺的一些院落里走了走,驿馆的小吏已经把换乘的马牵到了台阶下,忽然发觉自己此时在古老的梁州。

    曲江和慈恩寺是当时长安的游览胜地,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也是新进士题名的地方。元稹远在旅途之中,对长安和长安的好友一定非常想念。元稹与白居易同时登科,在曲江与慈恩寺都有很多回忆。在他的潜意识中,把长安的名胜与好友联系在一起。元白二人虽然山水相隔,但心灵亦是相通的。

    元和十年(815),元稹已困顿州郡五年有余,正月元稹一度奉旨回朝,可能再次被起用。回到长安,他与白居易饮酒作诗,两人欢声笑语,自在快活。三月,元稹没有等来重新起用的消息,等来的却是将他贬至偏远的通州(今四川达州)。在通州,元稹不幸患上疟疾,生命垂危。

    此时的京城长安,白居易为宰相武元衡遇刺之事,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被指越职言事,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身染重病的元稹听到这个消息万分震惊,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此时卧病在床,一盏即将熄灭的枯灯忽明忽暗。诗人此夜听到白居易贬谪江州的消息,震惊万分,重病在身却一下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伴着冷雨呼呼地吹进了寒冷的门窗中。

    元稹被贬他乡,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心情非常暗淡。这时忽然听到最好的朋友也蒙受不白之冤,贬谪到了江州,元稹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时难以*复。他的眼中,晦暗的灯光变得更加暗沉,窗外的凄风苦雨让他更深地感受到世事无常。

    元稹把这首诗寄给白居易后,白居易非常感动,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这首诗把当时昏暗的情景与诗人失落的心情共同表现出来,却又非常含蓄,让读者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看后心灵会受到更大的触动,这首正是为他而写。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时,一日醒来心情略带忧伤,原因是前一晚他梦见了相隔千里的好友元稹。两位好友山水相隔,总会彼此思念。白居易有些责怪地问,不知道元稹因为什么事情非常想念我,让我在昨夜三更梦见了他。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关系真是太好了,好到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他们两个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江州,很难见上一面,只能借通信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心中时常想起好友元稹,但是他不直接说自己太想念元稹,而是用带有一些埋怨的口吻说,你是因为什么事情太想念我,以至于让我梦见你。不得不说诗人的浪漫可以幻化出无穷的想象力。

    白居易把这首诗寄给了元稹,元稹收到诗后,立刻以诗回复了好友。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这时疟疾已经好转,但是因为罹患重病,记忆力减退,也因为被贬通州而感到郁闷压抑,心情低落。

    元稹诗中说与白居易两人分散各处,相隔遥远,难得通上一回信,感念你在梦中还会想起我。如今我因为生病有些神志不清,在梦里总是梦到那些不相干的人,却唯独没有梦见你。

    曾经两个意气风发的年少英才,如今却都遭到贬谪,分散在偏僻的地方,互相表达思念只能通过写信表达。偶然梦中出现好友,一来是太思念对方,二来似乎在梦中得见一面也是一种幸运。

    元稹困顿州郡十年左右,重新回到朝廷做官,这次他得到了重用,甚至一度还与白居易因为政见不同而有些疏远。不过,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关系,白居易先后在江州和忠州等地方任职后,也回到中央,但他已经看透了朝堂上的真真假假,请求外调。长庆二年(822)朝廷批准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次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两人的工作地点相距不远,这回又可以时常见面了。

    元稹与白居易会面之后,本已为他写过赠别的诗,但是心中还有心绪想要表达出来,于是又重新写了诗赠给白居易。

    重赠乐天

    【唐】元稹

    [阅读全文]...

2022-05-22 21:10:42
  • 白居易长恨歌多少字

  • 阅读
  • 白居易长恨歌多少字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描写了唐朝时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长恨歌》全文有多少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原文及具体字数。

      《长恨歌》字数:

      《长恨歌》不带标点符号和题目有840字

      《长恨歌》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章赏析

      诗歌《长恨歌》诗意图(3张)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微刻《长恨歌》诗人开篇即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写出她如何的妩媚,并因此得宠于后宫之中。“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这里,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悲伤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把玄宗那种极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能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现出来。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来抒发婉转凄凉的相思之情。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月:“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之“恨”,动人心魄。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馀”,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6-28 20:25:03
  • 长恨歌有多少句多少字(长恨歌白居易原文)

  • 《长恨歌》最著名的10句话,经典唯美,值得背诵!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描写了唐朝时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首诗既对唐明皇的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也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遭遇的同情和歌颂。

    1.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上到青天最高处,下到黄泉最深处,茫然四顾,都看不到杨贵妃的踪影。描写唐玄宗欲寻找杨贵妃而不可得的情形。

    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远,大地持久,但是也会有穷尽的那一天,但是这种遗憾啊,绵长远久,永远没有期限。

    3.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像比翼鸟一样永在一起,在地就像连理枝一样永不分离。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如胶似漆、誓死不分。

    4.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形容杨贵妃妩媚迷人、得宠一时:回眸一笑,风情万种,千娇百媚,令六宫美女黯然失色。

    5.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后,六军走到陕西马嵬坡时,再不前进,唐玄宗被迫缢死杨贵妃,后逃往四川。此句描写唐玄宗在四川夜晚对杨贵妃的思念:面对着江水碧绿、蜀山青青的美丽景色,毫无欣赏兴致,只是朝朝暮暮思念着与杨贵妃的深情。

    6.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这两句诗的春日里余寒未尽,唐明皇恩赐杨贵妃在华清池里沐浴,温泉中水流柔滑,洗浴着美人细白滑腻如凝固的脂肪一般的皮肤。

    7.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缥缈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这两句诗的忽然听说东海之上有座仙山,山就在那空虚缈远、若有若无之处。诗写唐明皇李隆基因思念马嵬坡前被缢死的贵妃杨玉环,派方士四处打探消息,去寻找她的魂魄。

    8.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宫殿上鸳鸯瓦冷露华浓重,绣有翡翠的艳丽的衾被如今已觉寒冷,谁来与我共盖呢?

    9.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句话是写马嵬坡兵变,流军停止不前,没有办法,唐玄宗被迫下令处死杨贵妃。

    10.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春天春风吹得桃李花开放,秋天雨水落在梧桐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这句话是描写了那悲惨寂寞的场面。

    [阅读全文]...

2022-03-12 10:21:29
  • 白居易的古诗

  •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阅读全文]...

2022-05-13 14:36:26
  • 2年级白居易的古诗

  • 2年级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白居易,唐代三大白居易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2年级白居易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这一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白居易。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白居易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二、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1、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2、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3、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第一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诗人白居易抓住了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诗人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这两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诗人白居易并不是为了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这里就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仅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池上早夏

      唐代: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译文

      晚春初夏的一个晚上,刚下过雨,塘里的水积得很深,抬头望头顶的枝丫上已经长出了叶子。

      远处几只船好像没有组织的渡家一样散乱的排着,旁边村落篱笆疏散,好像只是一个小的江村。

    [阅读全文]...

2022-01-18 20:00:35
  • 古诗草白居易

  • 文学
  • 古诗草白居易

      对于小草我们都不陌生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一年级,欢迎阅读参考!

      白居易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赏析:

      《草》是一首应考*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

      类似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草》这首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根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阅读全文]...

2022-06-19 06:59:59
  •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 小学
  •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小学白居易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三)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四)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阅读全文]...

2022-04-11 22:55:35
  • 夜雨白居易古诗

  • 夜雨
  • 夜雨白居易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雨白居易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 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夜雨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时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东邻婵娟子”湘灵。

      夜雨赏析:

      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工整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惯。意像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羁绊,用最直白语言,抒发了最真挚情感。

      开头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事情,好像是憋闷了许久言语冲口而出,强烈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渲染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第一句提到了人思念和远,都是**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人,如何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程度,也并没有深写。

      行文至此,全诗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是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是对第一句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程度,对故乡,更准确说是对故乡生活,故乡人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事和肝肠绞痛感觉是诗人主观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了。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

      “隔”、“结”都是冰凉凉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感觉。这两个字妙处就在于诗人用两个冰冷字写出了自己火热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动词“瞻望”。乡远,岂是瞻望可以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恋人身畔。

      前面,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场景了。作者在描写本诗题目所写夜雨场景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但这二十个字确实称上是一字一珠。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这些是在前四句前提上进一步增加。

      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思念上增加。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心理描写,可谓大师之作。“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思念着心中恋人。残灯昏暗光下,长长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下怎能不伤心呢?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秋雨往往给人一种寒气袭人感觉,残灯是不会给诗人任何温度,“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描写,又是诗人此时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思念之情着色,行文至此,分染过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又是直抒胸意写法,把全诗像一首曲子一样,推向高潮,曾在一书里看到这样话,“忘字对于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男女来说,是最残酷汉字”。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爱情就在这无果结局中谢幕,无数思念,向何处倾诉。行文至此,一幅杰作完成了。整首词贯穿着白居易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阅读全文]...

2022-05-03 11:41:23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句子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语录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说说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名言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诗词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祝福
白居易现存古诗中多少是写元稹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