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古诗

关于殷商时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殷商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殷商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殷商时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9) 语录(19) 说说(30) 名言(9) 诗词(200) 祝福(1k+) 心语(498)

  • 关于*古代时期的铁器

  • 古代,语文
  • 关于*古代时期的铁器

      铁器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时期的铁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晚期的铁器

      我国的铁器时代,大约始于公元前6、7世纪,即春秋晚期。在*,生铁和块炼铁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使*古代的冶铁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楚国是我国最早冶炼铁矿和使用铁器的地方,而迄今的考古发现证实,长沙地区又是楚国较早出现铁器冶铸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确属春秋晚期的铁器共有9件,都出士在楚境,其中最早的铁凹口锄、最早的钢剑和最早的铸铁件都出土于长沙。铁凹口形锄1951年出土在长沙识字岭314号春秋晚期楚墓填土中。钢剑以及铁鼎1976年出土在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晚期墓葬中。长沙窑岭15号春秋晚期墓也有铁鼎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剑和铁铸件。早期铁器时代给*带来了巨变。楚国对手工业十分重视,表现在:经营管理上,建立起包括大工尹、尹(如玉尹、织尹、冶尹,即管理不同行业的专官)、令、丞等在内的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设立了各种官府工场,如湖北江陵县城,就是楚国官府造船中心。作为南楚重镇的长沙,随着楚人的开拓,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铁器冶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工艺水*足以与中原地区并驾齐驱,处于领先于世的地位。

      战国时期的铁器

      战国时期,铁器逐渐普及,随之而来的是耕地和灌溉面积扩大,农耕技术提高,手工业兴盛,金属铸币大量发行。此时的楚国冶铁业更趋发达,据统计,截至1984年为止,长沙共发掘战国楚墓*2000座,有186座出土了铁器,共30种240件,其中铁工具124件,铁兵器68件,日常用具及其他器物48件。很久以来,一般认为块炼掺碳钢最初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杨家山65号墓钢剑的出土,把碳钢出现的时间上推到了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0.5%的中碳钢,中部由7―9层反复锻打而成,可能还经过了高温退火处理。而与此同时出土的铁鼎,是用生铁铸造而成的,金相的检验为莱氏体白口铁组织。这种铸铁件的发现也使我国铸铁发明的时间大大提前,比欧洲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早210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冶金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也表明至少在春秋晚期,长沙地区已经使用铁器,并在铸造方面达到了很高水*。

      战国早期以后,长沙的铸铁业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第一,铁器已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长沙战国墓出土的大批铁器,已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锄、斧、锛、夯锤、削、刀、鱼钩等。此外,还有不少兵器和日常用具。这就证明在战国时代长沙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铁器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第二,韧性铸铁的出现。韧性铸铁是将白口铁经退火处理,使其中的碳转化为石墨,而基体转化为钢组织,改变了白口铁易脆的弱点,且比钢易于铸造。长沙左家塘44号和砂子塘5号战国楚墓就出土了韧性铸铁的铁口锄。这种凹口铁地区普及铁器的技术基础从此奠定下来。当建立起*历史上空前统一的秦帝国后,铁器在秦汉时期进一步推广,到东汉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铁器的分类

      在古玩或工艺品中,铁器主要有武器、生产工具、礼器、雕塑、装饰品、器皿等。

      铁制农具

      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当时,最早生产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是齐国。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中期齐国官员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闵(锄)、夷(锄类的农具)、斤(斧头)、〓(大锄),试诸壤土。”意思是用青铜(即“美金”)铸造剑戟等武器,试在狗、马身上;用铁(即“恶金”)铸造闵、夷、斤、〓等农具,试来耕种土地。这是我国关于使用铁制农具最早的文字记载。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得到推广。《管子?海王篇》说,春秋晚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可见那时铁制农具在齐国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使用了。

      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从*代的考古发现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例如,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沙的楚墓和山西侯马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多种铁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其中就有铁槟、铁裴、铁铧等农具。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在各诸侯国得到普遍使用;秦汉时期,农具已经完全铁器化。铁制农具比以前的木耒、石耜、骨耜等原始农具生产效率要高得多。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铁制兵器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含铁兵器是商代的陨铁刃铜钺.古代铁制兵器的产生始于春秋末年,其普遍使用在战国时期;至西汉,兵器几乎都是铁制品;而铁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占领战争舞台则是在东汉时期.我国古代的制铁技术到西汉时期已趋成熟,以后各代只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和完善.

      钱制钱币

      据钱币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铁钱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成都称帝时所铸的铁五铢,现此说已被否定。**后在我国湖南长沙、衡阳和陕西西安等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数量不少的铁质半两钱,仅长沙西汉古墓一次出土就达32枚,面文篆书“半两”二字,方孔无郭或有郭,其形制、轻重与文帝四铢半两十分相*。因此可以说,这种西汉初期的铁质半两是我国最早的铁钱。

      铁器起源

      世界范围

      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

      该文物年代经检测认定为冶炼所得。但此文物所代表的年代至冶炼铁器普及之间,有整整1000年时间中东地区鲜有出土新的冶炼铁器,故其为十分珍贵的孤例。

      *地区

      *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冶炼铁条由于该文物2009年才出土,当时只发布了简报,完整的考古文章2014年才发表,故知名度较低。后经清华大学及牛津仪器公司检测,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冶炼金属。同时碳14检测显示两块铁条年代分别为——3090年前、3075年前;理论误差不超过35年。但由于铁条锈蚀严重,一块铁条内部完全锈蚀,另一块铁条尚存部分残铁。所以实际误差可能较大。对此,研究人员又对墓主人骸骨及墓葬其他文物进行了碳14检测,最终认定该墓葬及铁条的年代为3510年前~3310年前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该文物不仅打破了此前由铁刃铜钺(北京市*谷县出土)保持的“*最古老铁器”的记录,同时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保持的“*最古老冶炼铁器”的记录,意义重大。

      铁器运用

      西周末年是*的早期铁器时代。这是*开始大规模冶炼铁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时代。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沙杨家山65号墓(相当春秋晚期)中甚至还出土了一把锻制的中碳钢剑,长38.4厘米。经鉴定:它含碳达0.5%左右,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金相组织比较均匀。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并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业在*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它们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与铭刻文字有关的手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是当时手工艺的真实写照。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它在铭刻文字中的运用,如同毛笔在书写文字中的运用一样,必然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和艺术革命,这在石刻文字和古玺文字上尤其突出。

    [阅读全文]...

2022-03-15 14:34:38
  •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

  •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在*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自殷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已经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演进过程,本文把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逻辑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殷商时期为“神性至尊”阶段;西周时期为“神人互补”阶段;春秋中晚期为“人的凸显”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早期神人关系系统的评述,揭示其为*儒家人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并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价值源头之一。

      关键词:神人/人学/儒家

      *是世界文明形态中文化发展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雅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儒家的人学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殷周至春秋中后期的神人关系之演进过程做一鸟瞰式的评述,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家人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一、殷商时期:神性至尊

      据*年来的考古资料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夏朝(公元前21世纪)之前。但是从文字发生学和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真正能够为我们后人所识读的文字即甲骨文,却是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宗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及神灵)。“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I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目的在于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殷商社会崇拜天帝,祭祀祖先,认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冥冥之中神的支配。因此,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们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祭祀、农业、气象、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生育……都要求神问卜。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殷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尚不具有“道德上”的意义,是“敬而不亲”,也就是说,殷人之所以敬畏和崇拜神,主要是由于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如祭祀、征伐、田猎、稼穑等,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疆,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噬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从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礼记·表记》将殷商这种原始神学观念表述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这种现象表明了直到我国的殷商时代,人在强大的外界自然面前,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个体或群体行为上,几乎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人们还没有力量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还发现自身的主体需求和存在价值,还不能把自己从外部自然中完全“独立”出来。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的苗头。在《尚书·高宗彤日篇》中,记述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惟天监下民,…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丰于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据此甚至认为殷商时期就已有了“恭承民命”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为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西周时期:神人互补

      公元前11世纪中叶,作为“窜于夷狄之间,迁徙不定”的周部落,打败了东方的殷族,创立了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史称西周。殷商灭亡以后,周人面对大邑商的顷刻瓦解,以周武王、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在不断总结夏、殷覆亡的经验教训的同时,全面承袭了殷商官方的意识形态,对殷商的原始神学观进行了适合自身统治的改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周金文中的祭名、宫庙便可窥其一斑。作为“小邦周”,为了论证其*获取的合理性,首先为自己克殷代位从历史上寻找依据,提出了“天命转移论”。《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淑),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段话是说,我们周人取代殷人,就像你们殷人取代夏人一样,都是天意,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周人心目中的上帝具有了一种主持公道、是非观念明确的品格,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果说殷代还是以原始宗教思想为主的话,那么可以说,在西周初年,由于重人、重人事因素的出现,伦理思想逐渐渗透到庞大的神学思想体系内部并逐渐成为一股在强大的神力面前敢于提出一点自我要求的思想倾向。可以说,*传统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浓厚的伦理色彩,就是从殷周之际的思想变革时期开始形成的。其次,周人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天命”思想从殷人单纯的宗教迷信中突出出来,增加了其政治性色彩。按陈梦家先生所言,殷商之至上神—“帝”或“上帝”与人事尚无血统关系,仅为“生活上或生产上之主宰”;而宗周人之至上神—“天”或“皇天”则为“政治上之主宰”,揭示了周室宗教天命思想与政治联姻的事实。周室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灵活运用其天命思想,采取了两重标准论:面对殷商遗民,周室一再宣称,*的取得,是上天的意志,因而反复强调“天命不僭”、II“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肯定天命的不可动摇性和神圣性;但对于周室内部,则一再强调殷鉴不远,*获取之不易,因而不断告诫说:“天棐忱辞”、III“惟命不于常”、“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周人对天命的怀疑和警戒,在*人学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具有极其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思想转折表明周人逐渐摆脱了殷人那种靠神权来治理国家的思想观念,从而为人、为人事争得了一*之地,也表明周人在价值取向和致思重点上开始由神向人倾斜,由轻天命向重人事转移,为传统的神人关系注入了人的内容,从而促成了神的地位下降和人的地位上升。也正是从这时起,人开始从完全依附于神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逐渐从外在自然界中“独立”出来,表明了民意之开始受到重视,也表明了民力之从此不可忽视,直接开启了儒家人学思想中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先河。

      周革殷命,周统治者汲取殷灭亡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所具有的力量,不能再像殷人那样“暴虐于百姓”。IV于是提出了一整套关注社会、关注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祈天永命”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天命不再是永恒不变的,天命的权威性不再是无条件的,周人开始对天命进行怀疑甚至批判。在神与人的关系中,人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人事的力量逐渐增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较之殷商时期明显增强。在神人关系中,“德”成为联结神与人的中枢。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V皇天惟德是佑,是谓天德,有夏与有殷正是由于“惟不敬德”,所以才“早坠厥命”。周人把人间的“德”赋予天,人以德配天;二是提出了“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尽管殷商时期即已存在“敬德”的观念,但真正赋予“敬德”以新的含义的却是在殷亡周兴以后。“德”不但与天有联系,而且与民也有联系,我们从周初金文中和《周书》中对“德”字的记载中(“德”字在《周书》*出现122次)可以看出周人对“德”的重视程度。周人所谓“德”,更多地蕴涵有道德的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孝悌”,落实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即体现为“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VI可见,周人强调“敬德”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要想做到“祈天永命”,就必须“施实德于民”、“保惠于庶民”,VII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保民”、“爱民”。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解释,“民”在周代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是被治理被统治的对象,VIII但为了让姬周统治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周初统治者把“敬德”思想与“保民”思想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周初统治者已深刻认识到,夏殷之亡国,主要是失去了民心的向背和人民的支持,因此,统治者不但要知晓小民之疾苦(“知小民之依”),知晓小民“稼穑之艰难”,不但要把小民之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恫矜乃身”),而且还要及时顾察小民的言论(“其不能成于小民,用顾畏于民岩”)要重视民意和民愿,(“民情大可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真正可怕的不是天命,而是民意,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言行、情感和意愿在周初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周初的“保民”、“爱民”思想还体现在慎罚、任用贤能及勤政上。周公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IX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按照朱熹的训释就是说要“显用俊德,慎去刑罚”,就是“用其所当用,敬其所当敬,威其所当威”。X无论是“保民”还是“慎罚”,都是“敬德”、“明德”的具体体现,是周代统治者对民众中蕴藏着的足以影响*存亡的潜在力量的充分认识。“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是这一时期天命神学与人学逐渐分离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周代“天”、“神”、“上帝”观念向“人”、“德”观念的转化,这一思想与殷商时期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三是创制了著名的周礼。礼最初起源于原始初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及其长期形成的风俗*惯,即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XI同时,礼的起源也与原始初民为了满足自身求神赐福、祭祀仪式等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故汉许慎《说文》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在卜辞里也主要是指祭祀。*的礼和礼制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到夏、商时期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周灭殷后,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因于殷礼”,又“监于二代”的基础上,并结合周初的实际情况,创制了著名的周礼,把礼和礼制文化推向了鼎盛的颠峰。《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能事民。”周代的礼制文化具有非常系统完备的礼数要求,相传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XII“经礼三百,曲礼三百”XIII等说法,表现为一套完整的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区别上下贵贱等级关系为目的,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内容,并适时调整和缓和各等级之间矛盾关系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格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XIV“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XV“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XVI的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和作用,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日常思想、行为、言行的准则。因此,周礼在当时是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它兼有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双重含义,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春秋以降,随着“礼坏乐崩”时代的到来,周礼从此一蹶不振,由鼎盛期进入衰落期。周礼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社会制度的总称,对后来*人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孔子、荀子礼学思想特别是荀子外王之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四是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XVII的思想。*早期人学思想发展的伦理化、人文化倾向,使得*文化较早地将思维视野转向了社会、人事问题。从西周时起,“人”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诗经·大雅·民篇》所载的“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表明周初思想家已开始用非常直观朴素的方式探讨人的来源、人的本性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探讨,不是始于孔子,而是始于西周初年,并认为西周初年已有了“人性善”、“人性恶”的萌芽。“可见,西周初年开始出现人性论的萌芽是周人对人自己的力量的相信、把德与治国联系起来,进而对人自身思考的产物。”XVIII孟子、荀子的人性善恶理论正是在继承西周初年人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本之于天,人所秉受的是一种美好的德性(懿德)。这种看法尽管还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观的影响,还显得比较幼稚,但这一命题的提出意义却非常重大,它直接开启了儒家人学思想对“人”的最一般的价值规定和思维路径。周初还提出了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尚书·皋陶谟》不但提出了“慎厥修身”这一*早期人学中关于人的自我修养的人学命题,而且还以“九德”作为修身的根本标准。周人还对君主的自身修养问题提出了要求。“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XIX就是说,为王者要时时谨慎自己的行为和德行。周人关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学说,为儒家人学思想中强调内圣的一面—即重视生命个体的道德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初对人的关注还表现在人的价值正日益从殷周神学观、天命观中突显出来,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正由神的标准向人的标准转化。一切灾祸出现之根源不在天上,而是由人自身造成的。“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XX此外,周代思想家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重要命题,如“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用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这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初期人学思想的萌芽以及朴素的人学命题的提出,不仅表明西周时期作为*早期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在联结夏殷文化与春秋战国文化中所起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而且在整个*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生成和发展,*思想文化的政治伦理化以及伦理政治化倾向,等等,都可以从西周的思想观念中寻找到其价值源头。

      三、春秋中晚期:人的凸显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和转型期。西周末期,随着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殷周以来确立的宗法等级政治制度体制及周礼规定的上下尊卑贵贱等级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周天子“家天下”的统治秩序被打乱。王权旁落,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互相兼并,私田数目不断增加,“僭越”事件不断出现,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处在社会大变革前沿的思想家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已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观、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理论学说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但从广义上说,是对传统神人关系的新的理性思考。这一理性思考沿着两条思维路径展开:就对传统神学思想体系的否定来说,表现为无神论思潮的出现;就对人及人事的重视和肯定来说,表现为人本主义思潮(或称“以人为本”思潮)的出现。两个问题不是*行并列关系,而是呈互补性结构关系,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正是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蓬勃兴起,并最终导致了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重大突破,完成了春秋时期价值观的根本转向。

      殷周以来建立起来的神学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蕴涵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神的虚幻性与人的现实性的矛盾。随着春秋时期思想**运动的兴起,这一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调和,无神论思潮的出现,正是这一内在矛盾冲突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通过《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历史文献的记载,便可以窥见殷周时期对天命鬼神的崇信程度。所不同的是,殷人每事必求神问卜,“先鬼而后礼。”而周人则较为理性地对待鬼神,“事敬鬼神而远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对自然外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固有的天命价值观发生了裂变,天命鬼神从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人们可怨可恨可评说可怀疑的对象。为了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夺取*寻找理论依据,晋国的史墨明确指出,自古至今,没有常奉的国家,也没有常位的君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就像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那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鬼神对此也无可奈何。过去人们认为吉凶祸福来自天命鬼神,而楚国的斗廉却认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XXI用反问的方式表示了吉凶祸福与天命鬼神无关,而是由人自己造成的。春秋时期的大变革,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重要性,仲几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XXII宋国罪大之原因就在于以鬼神为是非,而忽视了人的存在。当时的虢国多以神事为重,周内史便断言,由于虢国“虐而听于神”,“虢必亡矣”XXIII随国大夫季梁继承和发挥了西周初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进步思想,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口号,并得出了“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XXIV虢国的史嚣比季梁更进一步看到了人的作用和力量,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XXV统治者若以民之是非为是非,国家就会兴盛;反之,统治者若一昧听信于鬼神,国家就会衰亡。在这里把是听信于民还是听信于神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依据,并明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史嚣看来,神是“聪明正直而壹者”,它要通过人的力量表现出来,要“依人而行”,立国之根本在于修政而安民,“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通过这一系列言论的征引,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无神论思潮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神的地位的下降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在神人关系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在天人关系上,春秋时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理论突破。《诗经》中已微露出天人相分思想的萌芽,(可参见《诗经·小雅·雨无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等篇)春秋时期,这种思想在周内史叔兴、郑子产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针对宋襄公就陨石坠于宋、鸟退而飞等现象的发问,叔兴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XXVI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隐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与人的吉凶祸福无关;同时指出应从人自身去寻找吉凶祸福的原因,这就把阴阳观念运用于天人关系,不仅排除了人格神之天对人事的干预,而且对外界自然现象也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从而否定了自殷周以来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把自然、社会现象与所谓的吉凶祸福相比附的神秘主义观点。叔兴之后,郑子产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区分了天道和人道。在与梓慎、裨灶关于一次火灾后的论争中,子产明确提出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命题,“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XXVII叔兴与子产两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思想史上天人相分观念的最终确立,标志着*古代天人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观念的确立,为还原“天”之自然本性,彻底摆脱人格神之天的影响和束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迨及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这一思想不但得以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具有了更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际价值。

      通过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神人关系之演进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人学思想出现之前,在神人关系系统中,人经历了从“无我”走向“自我”,从“隐”至“显”,从“无主体性”到“自我发现”的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人的自我发现和价值自觉为*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孔子人学思想的确立,正是殷周以来由“神性至尊”到“人的价值凸显”的思想演进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以后,*文化便开始了其悠久漫长的生长发展历程。

      注释:

      I《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4卷,第220页。

      II《尚书·大诰篇》。

      III《尚书·大诰篇》。

      IV《史记·周本纪》。

      V《左传·僖公五年》引。

      VI《尚书·无逸篇》。

      VII《尚书·盘庚篇》。

      VIII《殷周制度论》,转引自侯外庐《*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页。

      IX《尚书·康诰篇》。

      X[宋]朱熹《诗集传·康诰》。

      XI《礼记·礼运》。

      XII《礼记·中庸》。

      XIII《礼记·曲礼》。

      XIV《礼记·曲礼》。

      XV《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XVI《左传·隐公十一年》。

      XVII《尚书·泰誓上》。

      XVIII参见《船山学刊》1999年第1期。

      XIX《尚书·召诰篇》。

      XX《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XXI《左传·桓公十一年》。

      XXII《左传·定公元年》。

      XXIII《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XXIV《左传·桓公六年》。

      XXV《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XXVI《左传·僖公十六年》。

      XXVII《左传·昭公十八年》。

    [阅读全文]...

2022-07-08 07:23:37
  • 中秋时期的诗句

  • 中秋
  • 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已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时期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6-02 01:49:57
  • 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

  • 中秋,古诗文
  • 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3-05 02:56:48
  • 中年时期的组诗

  • 中年
  • 中年时期的组诗

      ◎面对中年

      理发师提醒我时

      我摸了摸不再茂盛的头顶

      这隐隐的疼,穿过冰冷的河床

      还没准备好,就要面对中年

      逝去的光阴就是一场雾

      雾散了。让人清醒地回到

      生活中央

      不再与时光较真

      要一点点,咽下这尘世的灰暗

      不需要再极力表达

      沉默有时比呼喊更厚实

      一切都沉下来——

      脑门舒展,灵光闪现

      就让光,从开始荒芜的土壤处

      照下来。给自己

      在奔波的路上

      制造星辰

      ◎宗教

      孩子一本正经地问了三个问题

      这是一个大的`、老的哲学话题

      宗教里早就回答了

      而我现在就是孩子的宗教

      每一句措辞,须慎之又慎

      我举重若轻,指了指眼前的书本

      只要好好读书,等你再大一些

      就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说完这些,我的世界

      急剧地,莫名地

      沉重起来

      ◎刀锋

      锈蚀的刀,划了一下

      依然锋利。我用手指

      继续探了探

      在坚硬的生活里

      锋芒无处不在

      是躲闪不掉的单一和执著

      疼痛让人变得麻木,但依然可以

      抚慰和冲抵

      这即将来临的衰老

      赶走青春时

      那剧烈伤感的别离

      ◎二宝

      “婴儿的啼哭

      让时光变得娇嫩起来”

      忽然想到这句

      烦躁的心绪很快吹散

      我搂着娃,静静地看着窗外

      仿佛自己

      就站在青春的中心

    [阅读全文]...

2022-06-23 17:46:42
  • 民国时期句子55条

  • 1.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当你说你要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注定这一生都会记得那个人。

    3.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讓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4.你是我眼都不眨就可以说喜欢的人,我却是你头都不抬就可以放手的人。

    5.若把**女子比作是老式唱片里的一粒最珍贵的音符,就让她安静地淌在她自己的时域酣睡。

    6.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7.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9.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背叛全世界。

    10.盛爱颐以“盛七”闻名,她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这样一个出生在盛世豪门的女子,竟然还拥有着如此大气勇敢的性情,这不得不算是旧上海的一个传奇。

    11.如今,知道凌叔华其名其人的并不多了,但她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在写文作画与处世待人上,凌叔华都以*和温婉淡雅著称。

    12.六十年前的上海百乐门舞厅(Paramount),号称“远东第一乐府”。而有一个曼妙女子时常来此跳舞消闲挥洒青春,她就是唐瑛。当时,在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她与陆小曼被并称为“南唐北陆”。

    14.我不怕下地狱,我怕的是地狱里没有你。

    15.为别人而改变,就是欺骗自己。 世界上,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欢喜忧愁。 感激欺骗的了你的人,因为他开阔了你的视野;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刺激你的人,因为他强大了你的能力;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使你羞惭的人,因为他

    16.三十二位蜚声海内外的**女子,她们是文坛才女,是大家闺秀,是绝世名伶,是影视红星。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胡蝶……这些耳熟能详的**女子,她们或高雅,或妩媚,或倾城,或绝代。

    17.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18.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20.最亲的霓妹妹,我如今凭了最深的良心告诉你,你有爱情,你对我有最深最厚的爱情,这爱情就是无价之宝。你居然把它给了我,我便已经十分福气了。我对你只要爱情,不要别的。

    21.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不把你藏匿起来。

    22.如今,知道凌叔华其名其人的并不多了,但她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 冰心 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在写文作画与处世待人上,凌叔华都以*和温婉淡雅著称。

    23.交给我你的手,我引你到更高处去,我要你托胆的完全信任的把你的手交给我。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24.我很愿意你能得着你最初的恋爱,我愿意你快乐,因为你的快乐就和我的一样。我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回答我,只要你能得到安慰。我心就安慰了,我还是能照样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知道的。

    25.**期间,上海滩有两个很出名的七小姐,一个是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她就是张爱玲的后母;而另一个七小姐就是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闻名整个上海滩的盛爱颐。

    26.林徽因曾为徐志摩写诗,说他是人间的四月天。事实上,在当世男人的心中,她才是他们的四月天。她的美貌她的才情以及她惹人怜惜的小性情,这一切都讓人心动不已。林徽因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却也有普通性情的女子,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

    27.当我缄默沉静的时分,我觉得很充分,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无。

    28.若把民国女子比作是老式唱片里的一粒最珍贵的音符,就讓她安静地淌在她自己的时域酣睡。

    30.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31.只有你不想放的,没有你放不下的。

    32.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着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后来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33.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34.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35.勇者愤恨,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恨,却抽刃向更弱者。

    36.民国期间,上海滩有两个很出名的七小姐,一个是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她就是 张爱玲 的后母;而另一个七小姐就是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闻名整个上海滩的盛爱颐。

    37.林徽因曾为 徐志摩 写诗,说他是人间的四月天。事实上,在当世男人的心中,她才是他们的四月天。她的美貌她的才情以及她惹人怜惜的小性情,这一切都让人心动不已。林徽因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却也有普通性情的女子,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

    3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39.三十二位蜚声海内外的民国女子,她们是文坛才女,是大家闺秀,是绝世名伶,是 影视 红星。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胡蝶……这些耳熟能详的民国女子,她们或高雅,或妩媚,或倾城,或绝代。

    40.写完这信,晚上做梦,梦到我凫水,落到水里去了;你跳进水里,把我救了出来:当时我感激你,爱你的意思,真是说也说不出来,我当时哭醒了,醒来以后,我想起你从前到现在一片对我的真情,心里真是一股说不出的味道。

    41.悲惨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消除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2.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43.秦桑还等待着易连恺,她到底会不会知道,镇寒关楼上那纵身一跃,自己已经永远等不到那个人。

    44.人生须知负职责的苦处,才干知道有尽责的趣味。

    45.自小就容貌出众洋气十足的殷明珠,被中学同学们称为“FF(followingfashion小姐”,意为紧跟时髦的女士。从此以后,“FF女士”成为殷明珠的代名词,并且闻名上海。

    46.也想不想念,可免想念苦。几度细思量,甘愿想念苦。

    47.民国期间,上海滩有两个很出名的七小姐,一个是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她就是张爱玲的后母;而另一个七小姐就是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闻名整个上海滩的盛爱颐。

    48.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49.偶有几茎青丝,心境微*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50.三十二位蜚声海内外的民国女子,她们是文坛才女,是大家闺秀,是绝世名伶,是影视红星。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胡蝶……这些耳熟能详的民国女子,她们或高雅,或妩媚,或倾城,或绝代。

    51.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52.三三,昨晚上同今晚上星子新月皆很美,在船上看天空尤可观,我不管冻到什么样子,还是看了许久星子。你若今夜或每夜皆看到天上那颗大星子,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粒星子的微光上,仿佛更*了一些。因为每夜这一粒星子,必有一时同你眼睛一样,被我瞅着不旁瞬的。三三,在你那方面,这星子也将成为我的眼睛的!

    53.今天早上的时刻,过得甜极了。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与你在一起没有第三人时,我最乐。坐着谈也好,走道也好,上街买东西也好。厂甸我何尝没有去过,但哪有今天那样的甜法。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像一条小龙。

    [阅读全文]...

2022-06-26 17:03:21
  • 关于盛唐时期诗人有哪些

  • 诗人
  • 关于盛唐时期诗人有哪些

      说到诗,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唐诗,因为唐朝是唐诗的鼎盛发展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盛唐时期诗人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隋唐前的齐梁时期,诗大多是宫廷诗,辞藻华丽、内容空虚,诗人也大都是达官贵人。而到唐时,由于像孟浩然、高适等一些落寞诗人影响,诗变得清新自然,至杜甫时,他的诗可称为“诗史”。

      诗分为: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诗。初盛唐时期五言律诗是主体,七言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的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于盛唐时期,在中唐逐渐占主体。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初唐四杰。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写的古体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是后世受到人们重视。

      盛唐时期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王昌龄。

      王维

      进入盛唐时期,最著名的是李白、杜甫,其次是王维、孟浩然,还有高适和岑参。杜甫得名最迟,他的诗篇都是在天宝末年安史叛乱时期写的。李白是在天宝年间**入宫,暴得大名的。在较早的开元年间,最著名的诗人却是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熟读佛学经典。佛教中有一本《维摩诘经》是佛教中的智者维摩诘和弟子所著,王维敬佩维摩诘,故将其名字拆开,自己取名维,字曰摩诘。善诗文、书画,又深于音乐,善弹琴和琵琶。他的诗与画,以清淡间长,苏东坡曾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官右拾遗,后迁给事中。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没及时逃出,被逼做伪官,后唐肃宗李亨重建*,唯对王维大赦,这可得归功于他的胞弟王缙,若王缙不是宰相怕他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他的最后一任官职是尚书右丞,故后世称王右丞。

      孟浩然

      世人常将王孟并称,是因为他俩的诗风格都是清淡闲逸为主。孟浩然比王维年长10岁,但是官运就不如王维亨通了,王维做了安禄山的伪官都能幸免然后继续做官,而孟浩然没有成进士,更没有过一官半职。孟浩然是襄阳人,卒于开元二十八年。后世人说“孟,文不为仕,行不为饰,游不为利”确实有些美化过分了,比如他有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就是想要官的一个表现。他的大多思想是挣扎着求仕和灰心绝望的没落情绪。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人(西安)。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与常建同年进士及第,但常建的官运比王昌龄的还差)。最后的官职是龙标尉,后世人称他为王龙标。

      常建、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且都潦倒不得意。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特别是作七言绝句的高手,他的七言绝句传到今天的也是最多。题材主要分为三类:

      宫词、闺怨类

      朋友投赠类

      边塞从军类

      高适、岑参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由于盛唐时期边界常有战事,所以很多诗人在j队做幕僚,体验了边塞生活写了大量歌咏边塞和j队的体裁诗。高适岑参引领了这一“边塞诗派”,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李白

      李白的诗,五言多余七言,古诗和歌行多于律诗。而他传诵千年的诗篇大多是歌行,这也和他的艺术手法相关。擅长的依次是:乐府歌行、古体、绝句、五七言律诗。其中七言律诗更是既少又弱,登金陵凤凰台是最杰出的。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用各种形象思维来表达他的豪迈、忧郁、愤慨情感,而以游仙和饮酒作为外衣。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开篇写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字用的十分坚决,所以他自己本身也否定了仙人仙山的存在。可知,李白的一切游仙诗、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不是出于他的本心,而是他的浪漫主义外衣。

      杜甫怀念李白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一个“佯狂”说道是假装疯疯癫癫。

      李白以布衣的身份被玄宗召见后,被留下诏翰林院。玄宗常常在其和杨贵妃赏花饮酒时让李白作歌词谱曲。他的《清*调词》和《宫中行乐词》都是在宫中奉诏作的。其中,有句诗是“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都是想恭维杨贵妃的有赵飞燕似的.美丽(赵飞燕其人深得汉成帝所爱,立为皇后,在宫中做了不少坏事,朝野甚至称为祸水)。高力士在杨贵妃面前挑拨离间,最终李白官没做成,赐金放还了。

      杜甫

      杜甫和李白相反,杜甫性格稳重沉静,他的诗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他的诗也是哀音满纸,但他的诗律极细,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精妙。

      年龄上,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他不如李白运好,李白开元末年到长安,得到贺知章的吹嘘,玉真公主的提拔和玄宗皇帝的赏识,很快就供奉翰林。但杜甫仕途没有那么顺利,开始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人赏识。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落第后,漫游各地,天宝5年回到长安。在长安七年,默默无闻。后来写了几篇赋歌颂了玄宗才授官。翌年就发生安史之乱了,兵荒马乱中过了三年狼狈生活,便寓居成都。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大多描写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且他的诗篇多是记录安史之乱时期的个人生活。然而,当时,杜甫并不是和李白齐名的。同时期的收录集中收录的经典诗篇有李白但是没有杜甫的。一直到元稹极力推广杜甫以及韩愈“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才以李杜并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他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少陵。他有许多组诗。如“二哀”:哀江头,哀王孙;“二悲”: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新安里、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当时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诗篇,而是因为他上书替房琯求情而震动朝野。他的诗中有写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指的就是这件事。房琯自请兵马大元帅,然两败于陈陶和青坂,唐肃宗大怒杜甫替房琯求情然后被贬职了。

      杜甫写诗,常*惯标明年月,也是他创造的诗史笔法。杜甫诗一千四百余首,大半是五言诗,五言诗中大半是律诗。尤其晚年做律诗,气格高古,律法严密,情感沉郁。虽然描写的是他个人的生活遭遇,但是对朝廷动乱和社会不安也有充分的表达,不像后来孟郊、贾岛那样只是写文人的失意和哀鸣。

    [阅读全文]...

2022-01-18 11:40:36
  • 汉代时期历史典故

  • 历史
  • 汉代时期历史典故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汉代时期历史典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 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 不分,颠倒黑白。

      2、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 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 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 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 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3、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 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 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 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4、楚河汉界

      历史上,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军阀为争夺天下发生战争,历时约3年,叫楚汉战争。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无法灭掉谁,于是在公元前 203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当然,后来刘邦背信弃义追杀项羽,最后在垓下灭掉项羽, 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5、霸王别姬

      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 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 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骓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

      6、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 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 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 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 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 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 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 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 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 “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 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 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稀。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 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 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 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1、封狼居胥。

      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此战中霍去病遭遇匈奴左贤王部,以一万的损失数量,斩首虏七万多,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2、故剑情深。

      汉武帝时,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又名刘询)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之祸。武帝征和二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刘据起兵失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刘据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死,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被收系郡邸狱,得到了廷尉监邴吉的照顾。

      后元二年,武帝病,望气者进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使者到京师诸官府狱,杀掉狱中囚犯。邴吉拒不让使者进入,刘病已方得保全性命。后大赦之时,邴吉将刘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

      武帝后来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此时皇曾孙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认。掖庭令张贺原是刘据的'部下,他对刘病已极好,自己出钱供刘病已读书。在刘病已长大后,张贺为他迎娶掖庭暴室属官许广汉女儿许*君为妻。许*君是个勤劳贤惠的女子,在刘病已最困难的日子里,不但没有嫌弃丈夫,反而与他相依为命,用自己的柔情让这位落魄的皇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许*君与刘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刘奭,同年刘弗陵驾崩,刘询被拥立为皇帝,许*君进宫后被封为婕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连上官太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刘弗陵的皇后)也如此主张。但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君,于是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朝臣们善于揣测上意,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君为皇后。

      3、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说甘肃民勤 )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4、李广射虎。

      李广射虎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面的故事,原文是: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5、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阅读全文]...

2022-02-28 02:24:22
  • 民国时期句子55条

  • 经典
  • 1.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当你说你要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注定这一生都会记得那个人。

    3.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讓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4.你是我眼都不眨就可以说喜欢的人,我却是你头都不抬就可以放手的人。

    5.若把**女子比作是老式唱片里的一粒最珍贵的音符,就让她安静地淌在她自己的时域酣睡。

    6.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7.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9.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背叛全世界。

    10.盛爱颐以“盛七”闻名,她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案中大显风采。这样一个出生在盛世豪门的女子,竟然还拥有着如此大气勇敢的性情,这不得不算是旧上海的一个传奇。

    11.如今,知道凌叔华其名其人的并不多了,但她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在写文作画与处世待人上,凌叔华都以*和温婉淡雅著称。

    12.六十年前的上海百乐门舞厅(Paramount),号称“远东第一乐府”。而有一个曼妙女子时常来此跳舞消闲挥洒青春,她就是唐瑛。当时,在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她与陆小曼被并称为“南唐北陆”。

    14.我不怕下地狱,我怕的是地狱里没有你。

    15.为别人而改变,就是欺骗自己。 世界上,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欢喜忧愁。 感激欺骗的了你的人,因为他开阔了你的视野;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刺激你的人,因为他强大了你的能力;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使你羞惭的人,因为他

    16.三十二位蜚声海内外的**女子,她们是文坛才女,是大家闺秀,是绝世名伶,是影视红星。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胡蝶……这些耳熟能详的**女子,她们或高雅,或妩媚,或倾城,或绝代。

    17.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18.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20.最亲的霓妹妹,我如今凭了最深的良心告诉你,你有爱情,你对我有最深最厚的爱情,这爱情就是无价之宝。你居然把它给了我,我便已经十分福气了。我对你只要爱情,不要别的。

    21.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不把你藏匿起来。

    22.如今,知道凌叔华其名其人的并不多了,但她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 冰心 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在写文作画与处世待人上,凌叔华都以*和温婉淡雅著称。

    23.交给我你的手,我引你到更高处去,我要你托胆的完全信任的把你的手交给我。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24.我很愿意你能得着你最初的恋爱,我愿意你快乐,因为你的快乐就和我的一样。我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回答我,只要你能得到安慰。我心就安慰了,我还是能照样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知道的。

    25.**期间,上海滩有两个很出名的七小姐,一个是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她就是张爱玲的后母;而另一个七小姐就是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闻名整个上海滩的盛爱颐。

    26.林徽因曾为徐志摩写诗,说他是人间的四月天。事实上,在当世男人的心中,她才是他们的四月天。她的美貌她的才情以及她惹人怜惜的小性情,这一切都讓人心动不已。林徽因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却也有普通性情的女子,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

    [阅读全文]...

2022-01-31 14:28:40
殷商时期的古诗 - 句子
殷商时期的古诗 - 语录
殷商时期的古诗 - 说说
殷商时期的古诗 - 名言
殷商时期的古诗 - 诗词
殷商时期的古诗 - 祝福
殷商时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