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关于有关于汉服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于汉服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于汉服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于汉服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 语录(2k+) 说说(7) 名言(570) 诗词(47) 祝福(1k+) 心语(83)

  • 汉服文化知识

  • 文化,知识
  • 汉服文化知识

      今天国学经典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服饰--汉服文化。我们会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时间点、多个方面为大家展示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欢迎大家关注下面解说的汉服文化知识。

      既然说到汉服文化,那在这里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汉服。当我第一次看到汉服这个字眼时,我第一理解就是汉朝的服饰,其实不然,这样理解太片面太局限性了。所谓汉服,又称汉衣冠,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之为汉装和华服,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衣冠上国”的体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在*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的文化自豪心,摧毁*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祅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阅读全文]...

2021-12-08 19:48:51
  • 配汉服的唯美说说 穿汉服发抖音文案

  • 唯美,抖音
  •   1.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若饮三千杯,可否遇良人。

      2.千百年后的轮回相遇,望君与佳人携手,黛眉轻蹙,似曾相识,淡然一笑,擦肩而过,不过路人。

      3.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数遍四百四病难,最苦不过长牵念。

      4.回首来路三千,一晃数载流年。才知我若是游子,你便是人间。

      5.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6.何为喜欢?“脸红,心跳,不言语。”可否具体?“失眠,焦虑,常梦呓。”可否再具体?“余生全是你。”

      7.山入怀,尔入我梦来。

      8.本以为春风十里不如你,结果等到落雪靡靡,孤影寂寂,鼓起勇气一个人走时,才发现那时的春风,夏月,秋霜,冬雪,的确都没好过你。

      9.曾以为,不为尘世繁华而迷醉,不为萧瑟凄凉而伤悲。如若憔悴,定是朱砂流泪。我于红尘深处,回眸三百余回,始终嗅不到胭脂香味。

      10.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11.我愿执笔弃花间,从此以后,离经易道,只为你。我愿红线永相系,自此经年,江湖之远,只因你。

      12.一纸凉薄,写我半生彷惶;一纸沧桑,书我一世独殇;一纸微黄,记我此生风霜。

      13.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14.十里桃花霞满天,玉簪暗暗惜年华。对花影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15.桃花树下数百弦,一弦一字如往年。

      16.戏子入画,一生天涯。戏子落妆,曲终人散。

      17.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8.红尘焉有忘机语,梦醒愿为无羡人。

      19.心似千千结,唯愿君如瑶台花上蝶,花落碟成雪,白发无相别。

      20.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

    [阅读全文]...

2021-12-13 18:35:29
  • 汉服服饰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

  • 文明礼仪,生活
  • 汉服服饰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

      汉服,即华夏衣冠,*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那么,你知道汉服服饰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汉服服饰的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服服饰的特点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冠:冠是服饰的一部分。《释名.释器》云:“冠,贯也,可以韬发也。”第一种长冠。所谓“长冠”,本作刘氏冠,乃刘邦徽时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制成。《后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 ...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 ...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至汉八年(前199年)刘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毋的冠刘氏冠。”即有军功爵八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刘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许戴了。这种冠的主要特点是头顶冠上有向后上方伸出的似鹊尾的长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后人谓之鹊尾冠也”。第二种爵弁。《后汉书.舆服志》云:“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又收持笄,所谓夏收殷朂者也。”所以爵弁似不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饰之结果。这种冠的特点除冠的两侧各有缨,交结后有緌外,其形制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另外,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头戴一高冠,是切云冠。冠盖住发髻,两侧各有一缨于颔下交结留緌,冠顶上伸出一曲状物。这种冠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所未见。这种冠的制形为高5寸,“以纚为展甬,铁柱卷”。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汉代横跨两朝四百年,女装款式丰富,从现有文物来看,最流行的式样有如下款式: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汉服的重要意义

      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同一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的分类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1]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圆领衫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 、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圆领衫是男子重要服饰之一,那时候圆领衫多是窄袖。到了宋朝,圆领衫出现方袖,由于当时崇尚节俭,所以那时圆领衫色彩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唐朝圆领衫较为华丽一些。到了明朝圆领衫更进一步,在肩膀上出现了代替系带的铜纽扣。明制圆领衫还有部分琵琶袖。且穿圆领衫、戴乌纱帽、着长筒靴、束腰带成为明朝官员正式上朝服饰。这时官员的圆领衫出现了表示等级的禽鸟走兽图案。明朝时圆领衫已经不是主要的男子常服了,由于明朝新郎在结婚时穿九品圆领衫,所以新郎被称为新郎官,这一称呼一直留到当代

      汉服女子穿着礼仪

      汉服是什么?是不是指汉朝的服装?这是很多人接触到汉服后最容易产生的错误认识。

      就如同和服的“和”指大和民族

      旗袍的“旗”指旗人,也就是满族同胞

      汉服的“汉”指的就是汉族

      如同*不单指汉朝人,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装,而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自前而后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及鲜明民族特征的服装。

      需要注意的是,唐装的唐指的并不是唐朝,实际上,它仍旧脱胎于旗袍,只是设计师自己进行的再命名罢了,并不能作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历史传承性”,不是随便创造的一件衣服如“唐装”,旗袍或者有点*风元素的衣服都可以冠之以“民族传统服装”一词,传统传统,即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惯,就表明必须是修饰民族一词,限定民族传承这一重要条件。

      汉族,全世界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绚灿的民族。上溯炎黄二帝,族称华夏,五千年文明由此展开,历至汉朝,因其强盛一时,异族始称中原华夏人为*,从此“汉”成为这个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名号。同时,这个民族的传统服装被广泛称为——“汉服”。

      襦裙类

      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齐胸襦裙

      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常见直袖和广袖上襦,也可搭配大袖衫。裙分为一片式和两片式,穿法不同。

      对襟襦裙

    [阅读全文]...

2022-05-13 15:20:57
  • 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

  • 语文
  • 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那么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历代以来的服装

      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object Object]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非实物时期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後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後,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後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後,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著*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2、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後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城。4、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後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2-12 01:59:25
  • 汉服社是干什么的

  • 阅读
  • 汉服社是干什么的

      你们知不知道汉服社是干什么的吗?汉服是*古代的传统服饰,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汉服,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女孩子们,那么汉服社是干什么的呢?下面就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服社吧。

      汉服是*古代的传统服饰,在追求*文化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汉服,甚至在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穿着汉服的女孩子,那么汉服社是干什么的?汉服社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喜欢汉服,关注汉服,关注汉文化的同袍们组织起来的组织。汉服社是开展汉舞,诗词创作,诗词吟唱,手工,汉歌,汉乐等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组织。为增加汉服的普及率,可以开设汉服结形制和剪裁讨论组,教大家做衣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工艺美术。现在许多城市中多了很多汉服体验馆。在汉服体验馆中,大家可以看到鞋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绣花鞋、长靴等古代鞋子,在墙边的衣架上都是古代汉服,并且会有一些特色展示。一般来说,汉服体验馆除了提供参观,还会有试衣体验的项目,工作人员会帮助市民朋友们进行服装的更换、然后帮助大家进行梳妆打扮,佩戴一些精美的头饰等等,市民朋友们可以体验自己如果生在古代,穿衣服是什么样的感觉。

      服装首先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保暖且穿着方便,而且还要能够适应现代化工厂的.快速生产流程,在这方面,确实东方国家的服装都没有西方国家的服装“进化”得完全。

      所以一种古代服装是否能流行、保存到现在,主要因素首先是实用性。

      不管汉服具体是什么,东方服装的总体特点就是宽袍大袖,飘飘欲仙,这点无论是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民族服装、包括印度的服装基本都差不多,这些衣服穿起来都不太适合现代生活和运动的需要。

      而且更现实的是东方的衣服基本不太强调人的身材。穿出来好不好看,主要靠穿着者的脸、个人气质、还有服装本身在面料上的精致手工。而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是比较强调人的身材曲线,而且可以通过服装的结构去优化、弥补、调整人身材曲线不足,从而突出人的优点,那么每个人的个性就比较好突出,哪怕两个人脸差不多,但身材年龄不一样,同样的衣服穿出来的效果也会很不同。

      而包括汉服在内的东方服装,只能变化一下面料、颜色,款式基本上没什么可变化的,大家还是可以脑补和服和各种古装剧的汉服,如果不是靠化妆师做出不同的发型、化妆效果,你很难分辨不同影视剧里的汉服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总之就是很难对穿着者的个性进行强化和突出。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强调个性的时代,显然东方服装在这方面还是逊色于西方服装。

      当然西方服装流行的原因肯定也和*现代几百年来西方文明以各种方式横扫、殖民全世界有关,西方服装能有现在的绝对优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造成的,如果东方世界的文化、经济强大了,也许有一天也会向西方世界深度传播的话,说不定包括汉服在内的东方服装也会流行起来,但这个过程肯定是很漫长的。不仅仅是经济发达了之后,几年就能达成的。

    [阅读全文]...

2022-05-17 14:15:44
  • 穿古装发朋友圈写什么穿汉服发朋友圈配文简短

  • 朋友圈
  • 1.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2.穿着一身白色的睡袍,松松垮垮地,微卷的黑发极为慵懒地垂下。他伸出一只手,有些烦躁地支撑着半边头颅,头发被抓得微乱,俊美无铸的脸上,带着淡淡的不悦。

    3.此后;岁月催人老,流光逝如梭。一年春事梦无多,*也难和,仄也难和。

    4.长安月冷,章台歌舞新;谁惜流年脉脉与殷殷。簪花弄影,持酒送流景;折尽春风无情碧。

    5.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7.良人怎奈变凉人,旧城之下念旧人。

    8.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9.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10.但见伊人风华绝代舞三千,不见长安繁华醉心间。

    11.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2.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13.十年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4.十几年相思加两斤黄酒,才把这句喜欢说出口。

    15.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16.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7.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从前,回不了当初。

    1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禅定无烦恼,心如莲花开。

    19.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20.当时少年按剑扬眉唱浩气不败,无方忧来揽衣对月独徘徊。

    21.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2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3.薰风惊了小莲,韶光一转离合不足萦怀,与君经年。

    24.你说百世守候为君温柔,后来轮回忘我黄粱一梦。

    25.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6.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阅读全文]...

2022-04-01 04:19:39
  • 渡汉江古诗意思(渡汉江古诗赏析)

  •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阅读全文]...

2022-04-15 18:19:02
  • 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古诗江南汉乐府)

  • 江南
  •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江南可采莲”,“可”在这里是适宜、正好的意思。为什么说江南适宜采莲,是采莲的好地方呢?你看啊,江南不仅仅是到处都生长着莲。而且目之所及, “莲叶何田田”。到处是圆润碧绿、劲秀挺拔的莲叶呀!何田田是对莲叶的极度赞美——多么圆润的莲叶啊、多么挺秀的莲叶啊……

    前面说“可采莲”,这里却只写莲叶如何如何,是为什么呢?莲叶茂密,莲花自然繁盛,不是吗?所以由莲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莲花盛开的景象,应该是何其的美。这正如清朝的张玉榖[gǔ]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无比秀丽的景色,表明莲子一定会是大丰收,你说,江南怎么能不是采莲的好地方呢?

    莲子丰收,最高兴的当属种莲人、采莲人。一片艳阳天,他们划着船采摘水上的莲蓬,此时,吸引他们的不只是一个个饱满可人的莲蓬,还有那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这里,一个“戏”字让诗由静转动,这句诗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接下来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尽了鱼儿的情态与快乐,这不也正是对采莲人的描摹吗?

    这几句既是写鱼,也是写人。莲子丰收,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动,有“老人”,有孩子,有姑娘,有小伙,他们一边熟练地划着船,一边高兴地采着莲,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采莲图,就这样浮现在我们眼前。东、西、南、北都有采莲人的身影,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该是十分愉快的,所以有的哼起小调,有的尽情高唱,有的互相泼水嬉戏、继而划船追逐……这又是一幅多么欢快的江南采莲图。

    品读全诗全诗,好在于这一个“戏”字,它是这首诗的眼睛,是这首诗的生命,是这首诗的灵魂。

    这首诗共有七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表明诗的主旨;后四句展示具体场景(采莲)。而第三句在全诗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自然相连,自然转承。反复诵读全诗不知不觉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慢慢吟哦全诗,不觉感叹江南景美,人更美!读着诗句,我们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欢快祥和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呢?

    [阅读全文]...

2022-05-01 19:11:41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希望能帮到你!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②,朝露③待日晞⑨。

      阳春④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叶衰。

      百川⑦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⑩不努力,老大徒⑧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电影,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菜园里长绿色的的葵菜,晨露待到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阳光向万物散布着恩惠,万物充满着生机和光泽。时常让我担心是秋天来得太快,花和叶就要枯黄和衰败。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阅读全文]...

2021-12-09 16:37:15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句子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语录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说说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名言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诗词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祝福
有关于汉服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