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关于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55) 说说(511) 名言(44) 诗词(2k+) 祝福(77k+) 心语(8)

  • 清*乐·六盘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文学
  • 清*乐·六盘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乐·六盘山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清*乐·六盘山

      [*现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勐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

      清*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

      漫卷:任意吹卷。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领导下。

      缚住:擒住。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注:此处指蒋介石的**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派。

      赏析: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勐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作品点评

      **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朱向前《诗史合一·另解文化巨人*》:“全词造语朴实自然,意境高远,感情充沛而又生动形象。*用高妙的手法轻松写出了自己悠闲中又有些沉重、自信中又有些悲凉的复杂情绪。”

      当代诗人李瑛《*诗词鉴赏大辞典》:“《清*乐·六盘山》生动地表现了*及其统率下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和*主义者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选集》(四卷)、《*文集》(八卷)、《*诗词》(共43首)。

    [阅读全文]...

2021-12-01 13:56:27
  • *:清*乐·六盘山

  •   《清*乐·六盘山》

      作者:*

      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1、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

      2、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3、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4、六盘山:宁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5、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

      6、漫卷:任意吹卷。

      7、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8、缚住:擒住。

      9、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此处借指蒋介石的*派,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翻译: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

      *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诵,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征的目的地已经到达,浩瀚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主义就是“苍龙”。(m.ju.51tietu.net)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势力,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整诗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应用高亢雄壮的语气。为*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词。是*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阅读全文]...

2022-03-04 11:49:14
  • 清*乐古诗

  •   《清*乐·村居》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1.清*乐(y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10.卧:趴。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

      用吴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6-02 01:13:51
  • 清*乐黄庭坚原文及翻译(清*乐黄庭坚古诗诗意)

  • 诗意
  •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阅读全文]...

2022-06-29 18:44:22
  • 清*乐晏殊翻译及赏析(清*乐古诗意思解释)

  • 解释
  •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这首词为怀人之作。

    开首“红笺”,写“小字”“说尽”*生相思意,包含有几重信息。红笺,带有浓艳的色彩,明喻写的是情书;小字,则说明写得很认真,信写得很长。“说尽”,是反语,其实是说不尽的意思。纸短情长,说不尽相思意,才是这几句的要核。“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则是说虽然写好了情书,但无从寄达。古人以“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来比喻邮路的沟通。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如今一路在水,一路在天,都无法派遣它们托之传寄简,因而惆怅万端,将 词人相思愁情无从发散的空茫情绪流露出来。

    下阕触景生情,写词人百无聊赖,空怀相思,在夕阳中登楼西望。远山恰好与昔日相会的楼台窗子遥遥相对,只是那心爱的人踪影已无,唯剩河水悠悠流去。这段文字,从观景中继续深化自己的思念情绪,似乎景色宁静幽清,然而心底里的情思却在翻腾,“人面不知何处”,即是这种无奈、怅惘的叹息。最后以景物结尾令人回味。

    [阅读全文]...

2022-03-26 09:13:53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

      《清*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

      ⑴清*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阅读全文]...

2022-03-04 15:17:44
  • 清*乐村居的诗意

  • 诗意,写作,文学
  • 清*乐村居的诗意

      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乐村居的诗意,欢迎阅览。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乐·村居:清*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⑦织:编织。⑧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⑨卧,趴。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思想感情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阅读全文]...

2022-02-12 08:14:12
  • 晏殊:清*乐·其二

  •   《清*乐·其二》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赏析:

      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意极含蕴、极有分寸,作者只从景物的变易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而不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宇含愁。上片写酒醉浓睡。下片写秋景,隐示闲愁之因。这首词除了“绿酒”、“银屏”是富贵语外,大都写得比较清新,它的华贵气象完全融合在闲雅的风调之中。通篇出之以*淡之笔,和婉之音,声调自然,意境清幽,虽承花间余绪,却能自成一格。

    [阅读全文]...

2021-12-11 23:48:43
  • 晏殊:清*乐·其一

  •   《清*乐·其一》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本词是一首念远怀人的小令。上片写修书寄情,抒写作者的一片深情,以及此情难寄的惆怅,语意恳挚。下片触景兴情,显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含蓄有致。结尾“人面”二句写出人面渺远,已随着绿波东逝的空虚和怅惘,又以流水的悠悠比喻作者的思情和愁绪的悠悠。这首词写的是一般的离愁别恨,内容并不新奇,但由于抒情婉曲细腻,用语也相当雅致,体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1-26 02:18:11
  • 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 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 黄庭坚《清*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问的天真而诚恳。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使得此词韵味幽长。堪称神来之笔。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上阕写惜春。“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春无”两句,写寻找春的踪迹。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希望黄莺能告知春天的信息,此时词人又再度陷入幻觉的艺术境界中去了。“百啭”两句,写黄莺不住地啼叫。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到,春天是一去不复返了。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论:山谷词尤以《清*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评论: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这首小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词人从惜春到觅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

    [阅读全文]...

2021-11-25 22:12:02
当前热门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句子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语录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说说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名言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诗词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祝福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