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跟罗的古诗

关于陈跟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陈跟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陈跟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陈跟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680) 诗词(23) 祝福(1k+) 心语(51)

  • 古诗罗隐《蜂》赏析

  •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阅读全文]...

2022-05-12 04:45:14
  • 罗隐《蜂》古诗赏析

  • 文学
  • 罗隐《蜂》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隐《蜂》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注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有蜜蜂的出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阅读全文]...

2022-01-04 05:43:36
  • 雪古诗罗隐带拼音(《雪》古诗罗隐赏析)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朝代:唐 代 ‖ 作者:罗 隐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⑴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作者简介: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2022-07-13 14:36:04
  • 观雨陈与义古诗赏析翻译

  • 观雨陈与义古诗赏析翻译

      《观雨》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七言律诗。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雨陈与义古诗赏析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观雨字词解释:

      ⑴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⑵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

      ⑶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

      ⑷开轩:开窗。

      ⑸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⑹云气:云雾,雾气。

      ⑺万壑(hè)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⑻海:这里指暴雨。

      ⑼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⑽晦(huì):昏暗不明。

      ⑾乾(gān):“干”字的异体字,干燥。

      ⑿甲兵:盔甲和兵器。

      观雨翻译: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却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c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观雨背景:

      《观雨》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观雨赏析: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杜甫。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阅读全文]...

2022-01-04 14:35:52
  • 含有罗字的古诗词 带罗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崔郊《赠去婢》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玉阶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闲花淡淡春。——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贫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鱼玄机《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后宫词》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李白《春怨》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林逋《相思令·吴山青》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佚名《鸳鸯》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王冕《墨萱图·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阅读全文]...

2022-03-14 20:56:08
  • 蜂罗隐古诗翻译(罗隐野花古诗的意思)

  • 野花
  • 《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唐代: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2022-03-03 19:50:40
  • 著名演说家陈安之的_古诗著名绝句

  • 著名
  • 句子大全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著名演说家陈安之的。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成功者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陈安之

    成功需要改变,用新的方法改变过去的结果。---- 陈安之

    练*时厉害,比赛时就厉害。---- 陈安之

    问题永远在自己身上。---- 陈安之

    积极向上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 陈安之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陈安之

    承诺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用公众承诺的力量逼自己成功。---- 陈安之

    成功等于目标,等于每天进步1%,等于全方位。---- 陈安之

    只要每天进步就开始进步了。---- 陈安之

    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 陈安之

    决定可以克服不可能的事情。---- 陈安之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陈安之

    用心观察成功者,别老是关注失败者。---- 陈安之

    付出才会杰出;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 陈安之

    只向最顶端的人学*,只和最棒的人交往,只做最棒的人做的事。---- 陈安之

    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能成功。---- 陈安之

    行动才能成功,教练改变人生。---- 陈安之

    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陈安之

    要成功,需要跟成功者在一起.---- 陈安之

    每一分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倍增的回收,在公众面前被表扬出来.---- 陈安之

    要成功,不要与马赛跑,要骑在马上,马上成功.---- 陈安之

    要跟成功者有同样的结果,就必须采取同样的行动.---- 陈安之

    别再自己摸索,问路才不会迷路。———— 陈安之

    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陈安之

    相信教练的话一定有道理。———— 陈安之

    远大的目标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成功的企图心,而且越大越好。———— 陈安之

    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所有的第一名都是练出来的。———— 陈安之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陈安之

    成功者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陈安之

    成功需要改变,用新的方法改变过去的结果。———— 陈安之

    练*时厉害,比赛时就厉害。———— 陈安之

    问题永远在自己身上。———— 陈安之

    别再自己摸索,问路才不会迷路。———— 陈安之

    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陈安之

    相信教练的话一定有道理。———— 陈安之

    远大的目标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成功的企图心,而且越大越好。———— 陈安之

    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所有的第一名都是练出来的。———— 陈安之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陈安之

    一定要比你竞争对手更努力。---- 陈安之

    凡事要求品质。---- 陈安之

    服务第一。---- 陈安之

    建立百分百的绝对优势。---- 陈安之

    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 陈安之

    你所选择的朋友,决定你的命运。---- 陈安之

    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自己就会梦想成真 ---- 陈安之

    一个公司最大的成本是没有训练过的业务员.---- 陈安之

    最好的人才是免费的,因为他赚取的利润早就把他的薪水给盖住了.---- 陈安之

    顾客不是买产品,他更买做事认真的态度、服务态度和服务精神.---- 陈安之

    世界级的竟争,一律以结果为导向,市场以结果论英雄.---- 陈安之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地重复做.———— 陈安之

    [阅读全文]...

2022-04-14 07:15:46
  •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赏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阅读全文]...

2022-06-04 10:06:36
  • 诗经陈风月出赏析(古诗中月的特点)

  • 诗经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千年,每个中国人都可以随口吟出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我们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追溯到咏月诗的源头,大约就是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jiăo)兮。

    佼(jiǎo)人僚(liǎo)兮。

    舒窈纠(jiǎo)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hào)兮。

    佼人懰(liǔ)兮。

    舒忧(yŏu)受兮。

    劳心慅(căo)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liáo)兮。

    舒夭绍(shào)兮。

    劳心惨(căo)兮。

    《月出》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均以月色起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反复描写了月光照耀下美人的容貌与身姿体态之美,抒发思而不得、因思念美人而心生烦忧之苦。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皎:月光洁白明亮。佼: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月亮升起来呦,那么皎洁明亮,

    月下的美人啊,容颜多亮丽,

    体态窈窕步履轻盈,

    让我思念心生烦忧。

    月光皎洁,惹人情思,她面如满月,身材窈窕,娴雅美好,顾盼生姿,怎不叫人思念呢?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二、三章重章复唱,语意递进: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懰(liǔ):音柳,妩媚。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燎:明也。一说姣美。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约。惨:当为“懆(cǎo)”,优也,焦躁貌。

    月亮升起来呦,那么洁白明晰,

    月下的美人啊,容颜多漂亮,

    身姿窈窕举止婀娜,

    让我思念心生忧愁。

    月亮升起来呦,光芒照四方,

    月下的美人啊,容颜多美丽,

    身姿窈窕姿态优美,

    让我思念心生烦躁。

    诗人运用了大量使用叠韵词,细致刻画了少女优美的神姿和诗人的忧伤,如“窈纠”、“忧受”、“夭绍”,缠绵婉约,这些又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之美,曹植《洛神赋》中有“婉若游龙”的比喻,即是此意。

    抬头望月,低头思人。月光如水,思念亦如水。

    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徘徊,难道她也在思念着谁吗?

    这猜想更让诗人心乱如麻,末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更是直抒其情,道出了自己的忧思与惆怅。

    诗人巧妙恰当地以月来喻心中思念的美人,营造出的意境迷离徜恍,蕴含着无尽的朦胧之感,极具诗情画意,今日读之仍令人如痴如醉。

    月出,月落,谁又逃得过月夜的思念?

    月,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孤独……一个意象,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在三千年的诗词世界里,月意象不仅仅是美的象征,还代表着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

    此诗一出,便开创了“见月怀人”诗的先河,这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它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作诗描写月亮最多、成就最高的是诗仙李白,给*留下了众多咏月佳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等;

    而在所有描写月色的古典诗歌中,最负盛誉的是唐代张若虚,他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阅读全文]...

2022-01-08 00:04:53
  • 唐朝陈子昂的诗有哪些(陈子昂最具代表的10首古诗)

  •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1.《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泽州城北楼宴》

    *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4.《卧病家园》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

    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

    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

    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

    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5.《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7.《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8.《晦日宴高氏林亭》

    寻春游上路。

    追宴入山家。

    主第簪缨满。

    皇州景望华。

    玉池初吐溜。

    珠树始开花。

    [阅读全文]...

2022-05-18 03:37:19
相关推荐
陈跟罗的古诗 - 句子
陈跟罗的古诗 - 语录
陈跟罗的古诗 - 说说
陈跟罗的古诗 - 名言
陈跟罗的古诗 - 诗词
陈跟罗的古诗 - 祝福
陈跟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