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刘景文古诗词表达的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刘景文古诗词表达的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刘景文古诗词表达的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刘景文古诗词表达的感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即题目所写赠刘景文。如果这首诗题目为初冬,从下面的诗文中绝看不出来与人物有着任何关连。即是赠人,那么人与诗文有着什么联络呢?
先了解此诗写作背景与刘景文资料。此诗苏轼写于1190年,苏轼54岁,刘景文58岁,苏轼任杭州知府(应该是从三品),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应该是从七品)。两人在杭州相遇而成朋友,苏轼认可刘景文,称之为:慷慨奇士。并向朝廷举荐他。
58岁在当时算是老年了,所以诗中以菊残犹有傲霜枝来形容刘景文。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雪呢!夸奖刘景文,也是鼓励刘景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算是鼓励的话。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有些争议。橘子不绿,绿色的是枳。有成语橘化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化为枳是贬义,因环境而变坏。这里可以理解成,年老的刘景文因环境改变或许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暗喻着苏轼举荐刘景文后,相信他可以做出成就来。
诗中不提刘景文,仅题目中提了,但诗文中句句可以体现出刘景文的存在。这即是苏轼诗文的奥妙所在。
表达失恋感情的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达失恋感情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神惊,只道芳魂绝。
3、只因会尽人间事,惹得闲愁满肚皮。
4、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5、莫道佳人总是痴,惺惺怜俐没便宜。只因会尽人间事,惹得闲愁满肚皮。
6、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财竭楼空颤抱枕,寒夜残月泣举杯;唯有泪流数千行,醉对往事话凄凉!
2、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低迷烟草为谁芳?
5、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6、花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些时节。小院黄昏人忆别,泪痕点点成红血。
7、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9、落花有情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我拿真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10、能回忆从前,说明你在成长;回忆从前你笑了,说明你长大了;回忆从前你哭了,说明你成熟了;回忆从前你漠然了,说明你世故了;回忆从前你感慨了,说明你无奈了;回忆从前你淡定了,说明你开始老了。
11、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3、圈孤单回声,梦冰霜轮回,走生死之门,忘信世情殇。
1、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2、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3、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额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4、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
5、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绢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6、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
7、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8、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哭。
9、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11、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12、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1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5、千年调,一旦空,唯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4、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5、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6、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9、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0、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11、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仄为“*仄仄**仄仄”,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仄仄”仄起仄收律句。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仄为“*、仄、*”,符合相对规则,第三句“年、景、须”为“*、仄、*”,符合相粘规则,第四句“是、黄、绿”*仄为“仄、*、仄”,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四支”部的七绝,*仄正确,格律严谨。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目之所及,残荷败菊,虽然一片荒凉,老枝却挺立寒霜,另有一些风度。
残荷叶败菊花残,只剩下了寒霜中挺立的老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是具体描写秋末的气象,后两句则话锋一转。和大多数人看到秋冬就感觉萧瑟不一样,苏轼反而觉得,这样的季节才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正是收获的季节,橙子黄了,橘子还未成熟,带有勃勃生机的绿色。
朋友,你要记住,这橙黄橘绿的日子,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啊。
这是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荷尽菊残,看似萧萧瑟瑟,却橙黄橘绿,另有一番风情。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此人有才,却仕途不达,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苏轼极为推崇他,两人成为知己。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一边安慰、鼓励他,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也已经过了半百,正是年富力强,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阅历丰富,却又年富力强,正是“橙黄橘绿”最好的人生阶段。
苏轼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被流放海南,他一向旷达乐观,不因逆境而悲愁困苦,亦不以年老而颓唐消沉。他一生坎坷挫折,可谓多矣,却并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积极面对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苏轼的“橙黄橘绿”,不仅在生前,更在身后。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别古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别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冯琦
世事亦何常,惨舒递相荡。
今日非昨日,回首一惆怅。
圣人久在宥,君子始用壮。
漫同贾生哭,实恃汉文量。
日月岂不照,雷霆未敢抗。
其日风尘昏,黄云自飞飏。
侍臣尽改服,缇骑纷持杖。
矫矫山阴公,尺牍还内降。
庭蓄留侯策,帝厌王陵戆。
赤舄将去国,白麻别命相。
省垣及选部,一时尽屏放。
就中谁最贤,钟张尤倜傥。
两生躯干小,气欲排峦嶂。
新从上谷来,胆落临边将。
豺狼尽已屏,藜藿谁敢傍。
古来直节士,大半投炎瘴。
至尊多优容,忍使居一障。
视汝舌尚在,幸汝身无恙。
莫忘国士遇,宁同庶人谤。
所惜正士去,满朝气凋丧。
从兹天厩马,静立含元仗。
居然言路塞,兼虞祸机酿。
傅言半疑信,蓄意多观望。
稽首辞九庙,尚欲徼灵贶。
国本苟不摇,宁使臣言妄。
謇予非诤臣,执经侍帷帐。
吏隐类方朔,谏说慕袁盎。
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
知无匡世资,三山行将访。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宋]张嵲
艾杼灭浇殪,方召*夷蛮。
夏书纪少康,小雅咏周宣。
赠刘景文古诗词表达的感情
赠刘景文古诗有感情的读
古诗赠刘景文的思想情感
赠刘景文的古诗词意思
赠刘景文的古诗赠
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词汇
赠刘景文的古诗ppt
听赠刘景文的古诗
贴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景物
赠刘景文的古诗歌
赠刘景文的古诗全文
赠刘景文古诗的赠意思
赠刘景文的古诗竹石
赠刘景文诗句
古诗赠刘景文谁写的
赠刘景文的古诗新唱
赠刘景文古诗的衰盛
赠刘景文的诗句
刘禹锡的赠刘景文古诗
古诗赠刘的景文诗意
赠刘景文古诗用的手法
赠刘景文古诗的导语
讲解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资料
赠刘景文的古诗简易
赠刘景文古诗的疑问
赠刘景文古诗看到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