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关于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32) 语录(30) 说说(24) 名言(18) 诗词(1k+) 祝福(8) 心语(8k+)

  •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 语文
  •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论》。

      【释义】罗:设网捕捉;雀:雀鸟。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失势时,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期,有两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们是汲黯和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他为人耿直,办事公道,地方官员便将他一级一级地推荐到上面。

      汉武帝初年,匈奴常常来袭,于是汉武帝决定调集重兵打击匈奴。许多大臣明知当时的国力不足以与匈奴对抗,但又不敢明言。这时,汲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臣曾听说高祖率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于*城,连樊哙都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将军不如樊哙,这一仗万万不能打啊!”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逐渐冷落了他。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他一旦遇到有识之士,便会向汉武帝推荐。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污,他因此被牵连撤职。

      他们两人都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但后来,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司马迁曾为他们两人合写了一篇传记,在传记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像汲黯、郑庄这样的贤人,在朝为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失势,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探望,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了,真是太可悲了!”

      【成长心语】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人都愿意锦上添花,能够雪中送炭的人却很少。因此,逆境和困境,往往成为检验朋友的试金石。在生活中善于体察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危难之中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古语有云,重义的人,鬼神都敬之。所以,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享用不尽的财富,目光短浅的人往往为了利益而抛弃自己的美德,却没想到,这恰恰是抛弃了自己存身立命之本。

    [阅读全文]...

2022-02-13 01:29:50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 历史
  •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阅读全文]...

2022-06-04 11:58:37
  • 螳臂当车的典故出处

  • 语文
  • 螳臂当车的典故出处

      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故事典故会教会我们生活的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螳臂当车这个故事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螳臂当车的典故出处】(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的典故释义】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螳螂利用自己前腿阻挡行进中的'车子。比喻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算自己的能力而妄想去做超出自身能力千倍万倍的事。

      【螳臂当车的历史典故】

      一天,庄子让车夫套好马车前往友人那里。马车在笔直的大道上奔驰着,庄子在车内思考着自己的事。

      突然间,在前面的不远处他看见有一只虫子在道路中央蠕动着。庄子怕车轮碾压了虫子,叫车夫停住马车,让虫子先过去。可是,马车停住后,过了好久车子还没启动。庄子问车夫怎么还不走,车夫回答说:“一只螳螂挡在车轮前,尚不肯离开。”

      庄子一听这话,觉得很奇怪,于是下车看个究竟。庄子来到车轮前一看,只见一只大螳螂正奋力地举起两条前腿,想要阻挡车轮的前进。一只虫子要比车轮小很多,螳螂虽然在昆虫中算是比较厉害的,但它的身体仍然很小,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阻挡不了车子前行,结果只能是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

      庄子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道:“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前腿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吗?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成长心语】

      如今,“螳臂当车”已经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词,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这只螳螂的勇气,它背后一定有它坚定的信仰支撑,唯此,它才会显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对苦难、逆境,我们也应该有螳螂一样的勇气和魄力,只有我们身体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才会见分晓。谁说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气?我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许很小,但是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样需要勇气!

      用典形式

      【当辙】清·王图炳:“撼树笑蚍蜉,当辙笑螳臂。”

      【当车有臂】清·缪沅:“符命之说诚荒唐,当车有臂疑螳螂。”

      【思戟螳臂】清·黄景仁:“维时群丑方, 思戟螳臂当雷轰。”

      【怒车螳臂】清·秋瑾:“何物么麽不自思,怒车螳臂敢相持。”

      【螳螂见叹】三国·曹植:“螳螂 见叹,齐士轻战,越王轼蛙,国以死献。”

      【螳螂当辙】宋·黄庭坚:“螳螂当辙恃长臂,熠耀宵行矜照火。”

      【螳臂当车】清·王夫之:“蜗涎篆壁勿轻惹,螳臂当车莫浪嗔。”清·张逸少:“螳臂当车辙,洪炉燎羽毛。”

    [阅读全文]...

2022-05-09 06:12:48
  • 阳春白雪典故以及出处

  • 语文
  • 阳春白雪典故以及出处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阳春白雪典故以及出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结构】

      “阳春”和“白雪”构成并列结构。

      【用法】

      常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

      【造句】

      这篇文章格调高雅,阳春白雪

      【示例】

      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义词】

      曲高和寡

      【反义词】

      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典故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 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 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阅读全文]...

2022-02-17 21:30:53
  • 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

  • 语文
  • 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汗流浃背的出处及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典故故事:

      故事一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大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踱步,却拿不定主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故事二

      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陈*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阅读全文]...

2022-06-01 20:43:38
  • 关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及出处典故

  • 语文
  • 关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及出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及出处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师:借鉴。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 《战国策·赵策一》:“前誓之不忘,后事之师。”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阅读全文]...

2021-12-25 23:21:30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出处典故

  • 语文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出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出处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处】

      (明)刘基《诚意伯集·卖柑者言》。

      【释义】

      外表像金玉,瓤子却像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

      【历史典故】

      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且精通天文及兵法,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登基当上皇帝以后,便封刘基为“诚意伯”。

      在刘基年轻时,一次外出来到杭州。在家乡时,他就听说,杭州有一个卖蜜柑的商人,善于研究水果保鲜和管理,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他卖的蜜柑看上去都非常好,生意很兴隆。

      刘基对此很好奇,也很想亲口尝尝。一天他找到了这位水果商。到那摊位一看,果然不错,人们正在争先恐后地购买。他也挤着买了几个,迫不及待要吃一个,剥开皮,一看,里面就像破棉絮一样,一点儿鲜甜味也没有。哪里还能吃?刘基很生气,拿着剥开的蜜柑质问水果商:“老先生,你卖的蜜柑是让人吃的呢,还是供人摆着的呀?你这不是骗人吗?这么做,也太过分了吧!”

      没想到,那位水果商听了刘基的话,毫不介意,面带笑容地对刘基说:“您别生气。说实话,我卖这个蜜柑就为的是养家糊口。再者,我卖,您买,这是自由买卖,我没非要您买啊。我卖这蜜柑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就您来找我。您要是明眼人,就来管管这混账世道,真正搞欺骗的人不是我,而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他们在家坐着虎皮椅,出门坐大轿,或是骑着高头大马,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看上去,哪一个不是装得一本正经的样子?可是,他们整日干什么实事了?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下边官吏为非作歹,社会盗贼四起,他们不是白白坐着高位,享受丰厚的待遇吗?这些人,单从外表看,光鲜无比,谁不羡慕?可实际上,他们是大盗贼,跟我卖的蜜柑一样,外表似金玉,里边是破败絮。那么,您干吗不去问问这些人,为何单单查问我呢?”

      刘基听了这*话,沉默不语,他渐渐理解了这位水果商人。

      回到家里后,怀着对统治者的讽刺、对社会风气的愤恨,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成长心语】

      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阅读全文]...

2021-12-09 15:15:52
  • 刚愎自用典故

  • 语文
  • 刚愎自用典故

      刚愎自用这个词描述的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刚愎自用典故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释义]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义]我行我素

      [反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用法]含贬义。形容人任性;自以为是。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常的一套去做。”

      [例句]:老王这个人太~;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阅读全文]...

2022-06-30 21:01:20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句子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语录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说说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名言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诗词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祝福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出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