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关于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38) 说说(294) 名言(29) 诗词(10k+) 祝福(63) 心语(3)

  • 大义灭亲的典故出处及释读

  • 语文
  • 大义灭亲的典故出处及释读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义灭亲的典故出处及释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故】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

      石碏子石厚,常与州呈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派人事先送到陈国。*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释读】

      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处】

      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阅读全文]...

2022-03-23 18:58:30
  • 田忌赛马的典故,释义及出处

  • 语文
  • 田忌赛马的典故,释义及出处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田忌赛马的典故,释义及出处,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史记》。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释义】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在赛马中赢了齐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

      【历史典故

      战国时候,齐王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从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终于让他反败为胜了。原来,他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齐王。

      【成长心语

      选择是理性的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选择了,才能正确做事;正确选择了,才不会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放弃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敢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这也正是“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同齐国的将军田忌很要好。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马分三等,在比赛时,总是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因为齐威我每一个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屡战屡败。

      孙膑知道此事以后,对田忌说:“再同他比一次吧,我有办法使你得胜。”临场赛马那天,孙膑先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最后以中马对他的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两胜,田忌赢了。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一下比赛程序,就得到了反败为胜的结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田忌赛马》寓意

      1、在劣势中找到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相信自己总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2、学会取舍。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是上策。

      3、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要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

      4、先谋后战,谋略在先才能事半功倍。

      5、了解对手,隐藏自己。过多过早暴露自己只能被动挨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田忌赛马的相关知识

      田忌:战国初期齐国的著名战将,曾率兵先后在桂陵、马陵大败魏国军队,封于徐州,深受齐威王的信赖和喜爱。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除去膝盖骨),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田忌赛马的接龙

      田忌赛马 → 马工枚速 → 速战速决 → 决一雌雄 → 雄才大略 → 略见一斑 → 斑驳陆离 → 离弦走板 → 板上钉钉 → 钉嘴铁舌 → 舌桥不下 → 下马看花 → 花样翻新 → 新陈代谢 → 谢天谢地 → 地久天长 → 长枕大被 → 被山带河 → 河落海干 → 干柴烈火 → 火上浇油 → 油腔滑调 → 调兵遣将 → 将伯之助 → 助人为乐 → 乐而不淫 → 淫词艳曲 → 曲终奏雅 → 雅俗共赏 → 赏罚分明 → 明刑不戮 → 戮力同心 → 心心相印 → 印累绶若 → 若有所失 → 失张失智 → 智圆行方 → 方枘圆凿 → 凿凿有据 → 据为己有 → 有眼无珠 → 珠光宝气 → 气味相投 → 投鼠忌器 → 器宇轩昂 → 昂首阔步 → 步履维艰 → 艰苦卓绝 → 绝少分甘 → 甘雨随车 → 车水马龙 → 龙飞凤舞 → 舞衫歌扇 → 扇枕温被 → 被发缨冠 → 冠冕堂皇 → 皇天后土 → 土阶茅屋 → 屋乌之爱 → 爱莫能助 → 助我张目 → 目挑心招 → 招风惹草 → 草率收兵 → 兵不雪刃 → 刃迎缕解 → 解衣推食 → 食古不化 → 化零为整 → 整装待发 → 发凡起例 → 例行公事 → 事必躬亲 → 亲如骨肉 → 肉跳心惊 → 惊弓之鸟 → 鸟枪换炮 → 炮凤烹龙 → 龙蛇飞动 → 动人心弦 → 弦外之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心离 → 离心离德 → 德高望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旗靡 → 靡靡之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难免 → 免开尊口 → 口耳之学 → 学而不厌 → 厌难折冲 → 冲口而出 → 出谷迁乔 → 乔龙画虎 → 虎踞龙盘 → 盘马弯弓 → 弓折刀尽 → 尽善尽美 → 美意延年 → 年高望重 → 重温旧梦 → 梦寐以求 → 求全之毁 → 毁家纾难 → 难言之隐 → 隐恶扬善 → 善始善终 → 终南捷径 → 径情直行 → 行成于思 → 思潮起伏 → 伏低做小 → 小恩小惠 → 惠而不费 → 费尽心机 → 机关算尽 → 尽忠报国 → 国士无双 → 双宿双飞 → 飞灾横祸 → 祸从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同存异 → 异名同实 → 实至名归 → 归真反璞 → 璞玉浑金 → 金玉锦绣 → 绣花枕头 → 头没杯案 → 案牍劳形 → 形单影只 → 只字不提 → 提心吊胆 → 胆大心细 → 细枝末节 → 节用裕民 → 民脂民膏 → 膏唇试舌 → 舌锋如火 → 火伞高张 → 张冠李戴 → 戴月披星 → 星移斗转 → 转祸为福 → 福至心灵 → 灵丹圣药 → 药笼中物 → 物以类聚 → 聚蚊成雷 → 雷厉风行 → 行将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断 → 断烂朝报 → 报冰公事 → 事预则立 → 立身处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绝 → 绝甘分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今中外 → 外强中干 → 干城之将 → 将机就机 → 机杼一家 → 家常便饭 → 饭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连祸结 → 结结巴巴 → 巴三览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颂德 → 德厚流光 → 光阴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嚣尘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无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 更仆难数 → 数见不鲜 → 鲜车怒马 → 马革裹尸 → 尸居余气 → 气冲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陆杂陈 → 察察为明 → 明知故问 → 问道于盲 → 盲人摸象 → 象齿焚身 → 身不由主

      “田忌赛马”新议作文

      我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田忌赛马”,今天来谈谈这个故事。

      从田忌赛马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比如优劣势的相对性、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取舍问题,这些都说明孙膑很聪明。但我认为,孙膑的聪明只能是小聪明,算不得大智慧。当齐威王坦荡地用自己的上中下马与田忌对决时,遭遇到的是非君子的小人之为。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整个社会正在从一个等级严格、上下有别、行为有矩的贵族社会向一个混乱无序的世俗社会演进。贵族社会的典型代表即是因泓水之战获得“蠢猪式仁义”称号的宋襄公,其精神世界的第一要义不是什么仁义,而是规则,当他遇到以“成王败寇”思想武装起来不受规矩的.楚成王时,悲剧即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所幸,宋襄公的悲剧不会发生在齐威王身上,他还是高高在上的王侯;但赛马本为娱乐之戏,并非你死我活的沙场,也不是国家之间的巅峰对决,这种场合下使用这样的小聪明,可想而知故事的结果:孙膑的小聪明为齐威王所赏识,但田忌却因为戏弄君王为上所不喜,结果就只会是孙膑踩着田忌的出头上位。

      我的课本中的田忌赛马与《史记》中的原文,出入很大。原文中,与田忌比赛的是齐国诸公子,而不是齐威王,想来是为了增强故事性易于让孩子们接受,无可厚非。但是,在文章中,说齐威王在第一次胜利后,“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甚至在田忌和孙膑过来的时候,还在“讥讽”二人,就很是过分了。

      古时,对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旁人常用的赞语说起“具先秦之风”,光明磊落、胸怀若谷是人基本的道德标尺。反观从孙武十三篇,到孙膑兵法,一直到南朝檀道济三十六计的兵家思想,所讲的均是“成王败寇”这一总体战略下的战术思想,全部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狡诈和算计。在《孙子兵法》正式确立“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原则之后,在胜者为王的心灵鸡汤中,在结果成了衡量对错的唯一标准时,一切阴谋诡计都合理化了,田忌和孙膑成了值得学*的“聪明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田忌和孙膑是否值得学*,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田忌赛马读后感

      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后,来到了齐国,从此,成了齐国名将田忌惮家的门客。

      田忌经常与齐威王以及其他贵族们赛马,田忌的马膘肥体壮、身姿矫健,但与齐威王的马相比较略逊一筹。

      有一次,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他们自行约定好,把马分成三个等级,那天田忌输了。他气急败坏地回到了家,他问门客们有什么好的策略,帮助他能赢。门客们都哑口无言,只有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一个好主意,可否愿意一试?”田忌问:“你是说再买几匹更好的马吗?”孙膑笑着说:“一匹也不用换!”田忌惮听了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好办法。孙膑跟田忌耳语了几句,田忌一听,半信半疑的。但他还是约了齐威王三天后再赛一次。

      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很快到了比赛的日子。田忌与齐威王的待从牵着马来到赛场上,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猜测着比赛的结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办法。

      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战齐威王的上等马,毫无疑问,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

      观战的门客很疑惑,都在议论纷纷,说:“孙膑用的什么鬼方法,第一场就输了。”

      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这场田忌赢了,田忌微微一笑。

      此时齐威王的内心十分焦急,因为一比一打*了,齐威王却故作镇定。

      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又赢了,田忌满意地开怀大笑起来。

      齐威王疑惑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出场顺序,是哪位高人给你出谋划策的呢?”田忌一五一十地说出了孙膑。

      从此,孙膑就成了齐国的军师。

      我们做人行事,要像田忌这样做个“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扬长避短。

    [阅读全文]...

2021-12-31 02:07:16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阅读全文]...

2022-01-21 08:48:11
  • 远山眉诗词典故

  • 语文
  • 远山眉诗词典故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典故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山眉诗词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源出处

      晋·葛洪 《西京杂记》卷二:“ (卓)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

      释义用法

      汉代卓文君容貌娇美,双眉似远山隐隐。后用此典形容女子秀丽的眉毛,也借指美女。

      用典形式

      【山眉】 宋 ·张枢:“露脚飞凉,山眉锁暝,玉宇冰奁远。”

      【远山】 宋·黄庭坚:“别郎容易见时难,有人愁远山。”明 ·汤显祖:“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

      【眉山】 宋 ·姜夔:“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宋·王文甫:“眉山浅拂青螺黛,整整垂双带。”

      【山眉翠】 宋·翁元龙:“画楼红湿斜阳,素妆褪出山眉翠。”

      【远山学】 宋·晏几道:“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远山眉】 唐·韦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唐·杜牧:“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宋 ·许棐:“已恨远山迷望 眼,不须更画远山眉。”

      【远山黛】 清·纳兰性德:“愁凝远山黛,梦断隔花铃。”

      【远岫眉】 宋·黄庭坚:“秋浦横波眼,春窗远岫眉。”

      【连山眉】 唐·温庭筠:“临邛美人连山眉,低抱琵琶含怨思。”

      【茂陵眉】 唐·杜牧:“江畔秋光蟾阁镜,槛前山翠茂陵眉。”

      【眉绕山】 唐·温庭筠:“连娟眉绕山,依约腰如杵。”

      【遥山眉】 宋·杨亿:“遥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宋·吴文英:“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栏新事,问谁知,只有沙鸥。”

      【山横眉黛】 元·袁华:“山横眉黛浅,云拥髻环愁,天香笑携满袖,曾向广寒游。”

      【小山眉黛】 唐·罗隐:“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文君远山】 宋·范成大:“宝玩何曾捄枵腹,但爱文君远山蹙。”

      【两山横黛】 宋·辛弃疾:“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远山眉黛】 唐·韦庄:“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宋·黄庭坚:“窗中远山是眉黛,* 上榴花皆舞裙。”

      【春山眉黛】 唐·李商隐:“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 ·陈师道:“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看山忆眉】 宋·史达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

      【眉抹远山】 元·张宪:“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

      【眉学春山】 唐·牛峤:“钿车纤手卷帘望,眉学春山样。”

      【眉黛远山】 五代·耿玉真:“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淡淡春山】 宋·阮阅:“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蛾眉远山】 宋·邓肃:“凤屏清昼袅龙香,浅画蛾眉新样远山长。”元 ·刘燕哥:“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

      【遥山羞黛】 宋·吴文英:“长波妒眄,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长眉似远山】 宋·赵长卿:“人道长眉似远山,山不似长眉好。”

      【文君蹙远山】 宋·黄庭坚:“相如病渴应须此,莫与文君蹙远山。”

      【眉翠秋山远】 五代 ·魏承班:“酒醺红玉软,眉翠秋山远。”

    [阅读全文]...

2022-05-08 21:17:41
  • 方寸的诗词典故

  •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阅读全文]...

2022-04-07 18:10:15
  •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 语文
  •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门可罗雀的典故出处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论》。

      【释义】罗:设网捕捉;雀:雀鸟。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失势时,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期,有两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们是汲黯和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他为人耿直,办事公道,地方官员便将他一级一级地推荐到上面。

      汉武帝初年,匈奴常常来袭,于是汉武帝决定调集重兵打击匈奴。许多大臣明知当时的国力不足以与匈奴对抗,但又不敢明言。这时,汲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臣曾听说高祖率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于*城,连樊哙都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将军不如樊哙,这一仗万万不能打啊!”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逐渐冷落了他。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他一旦遇到有识之士,便会向汉武帝推荐。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污,他因此被牵连撤职。

      他们两人都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但后来,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司马迁曾为他们两人合写了一篇传记,在传记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像汲黯、郑庄这样的贤人,在朝为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失势,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探望,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了,真是太可悲了!”

      【成长心语】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人都愿意锦上添花,能够雪中送炭的人却很少。因此,逆境和困境,往往成为检验朋友的试金石。在生活中善于体察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危难之中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古语有云,重义的人,鬼神都敬之。所以,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享用不尽的财富,目光短浅的人往往为了利益而抛弃自己的美德,却没想到,这恰恰是抛弃了自己存身立命之本。

    [阅读全文]...

2022-02-13 01:29:50
  • 举案齐眉的典故及出处

  • 语文
  • 举案齐眉的典故及出处

      举案齐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欢。

      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成语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古文】:梁鸿字伯鸾,扶风*陵人。势家慕其高节,多*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翻译】:梁鸿字伯鸾,是扶风*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著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

      5举案齐眉在当代当爱情演变成亲情之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呢?

      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在不自觉中有所变化,所以人们会很自觉地回忆初恋时的美好,究其原因大凡在结婚以前彼此都还有一段距离,说话很注意分寸,彼此的美好其实就在这距离和分寸上。如果结婚以后或者没有结婚而两人呆在一起时间很长,彼此的言词不再讲究,彼此的修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减少。就如恋爱期间,女人如大家闺秀,说话柔和体贴:“有没有吃饱啊,要不要再吃点啊……”。婚后数年,河东狮吼;“哎,吃饭了没看见那,你客人那,吃饭还要请啊,整天拿着个报纸,能当饭吃啊?”。可怜的男人闷闷的不吭声,闷闷的吃着饭,闷闷的回忆着恋爱那天夜晚的月亮,苦苦思索着阴盛阳衰的真正缘故。举案齐眉不仅仅告诉人们一种精神,也告诉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生活在人群中举止言辞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歇斯底里的直白会使很多人不能接受。

    [阅读全文]...

2022-06-09 15:46:45
  • 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卫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更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即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释义用法

      汉文帝时,以周亚夫等三人为将军分别屯兵在细柳、霸上、棘门,防备匈奴。文帝亲自去慰劳,至霸上,棘门两军,都是毫无阻拦,直驰而入。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却戒备森严,非将军令不开营门,营中又不许驱驰,天子也要按令行事。文帝认为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将军,像霸上、棘门如同儿戏一般,夸奖了好久。后以“细柳营”等称扬军队纪律严明,将帅统率有方,也泛指军营、军队。以“棘门霸上”等指军队懈怠,毫无作战能力。

      用典形式

      【柳营】唐·刘禹锡:“伯仲到家人尽贺,柳营莲府递相欢。”宋·杨亿:“兰室冷光浮玉簟,柳营清吹逐金笳。”

      【太尉营】唐·罗隐:“剑佩孙弘阁,戈铤太尉营。”

      【亚夫营】唐·李商隐:“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唐·罗隐:“二月春风何处好,亚夫营畔柳青青。”

      【细柳军】明·陈子龙:“纵使搴旗细柳军,何如借箸蓬莱殿。”

      【细柳威】唐·李乂:“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

      【细柳营】唐·杜甫:“箫入昭阳殿,笳吹细柳营。”唐·贺朝清:“已见氛清细柳营,莫更春歌落梅曲。”明·陈子龙:“侍臣亲下承华殿,大将分屯细柳营。”

      【柳作营】明·陈子龙:“茂宰花成县,元戎柳作营。”

      【棘门军】唐·钱起:“归觐屡经槐星月,出师常笑棘门军。”明·陈子龙:“可怜儿戏棘门军,忍使神州尽蛇豕。”

      【儿戏将军】金·元好问:“儿戏将军百不知,枉将壁垒付安危。”

      【汉将儿戏】唐·高适:“汉将乃儿戏,秦人苦自劳。”

      【细柳旧营】唐·吴融:“细柳旧营犹锁月,祁连新冢已封苔。”

      【细柳豪雄】明·孙承宗:“漫道是长杨词赋,细柳豪雄。”

      【营伴将军】唐·薛能:“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棘门灞上】宋·陆游:“棘门灞上勿儿戏,犬羊岂惮渝齐盟。”

      【灞上儿戏】金·元好问:“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灞上婴孩】唐·李白:“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阅读全文]...

2022-07-26 22:31:38
  • 关于5月的诗句古诗词(五月意义很美的古诗词)

  • 五月,意义
  •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野兴

    宋.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系,不作拜车尘。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观刈麦

    唐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约客

    宋 ·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晚晴

    唐 ·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全文]...

2021-11-26 21:06:02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句子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语录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说说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名言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诗词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祝福
古诗词或典故的意义和出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