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关于出塞古诗的背景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出塞古诗的背景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出塞古诗的背景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出塞古诗的背景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27) 语录(12) 说说(34) 名言(1) 诗词(1k+) 祝福(1) 心语(83)

  •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 写作
  •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读了王昌龄的出塞,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有什么感受想分享的呢?下面是他的出塞的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一带,为汉代右北*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艺圃撷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诗薮》:“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阅读全文]...

2022-04-05 14:45:08
  • 《出塞》古诗词

  • 写作
  • 《出塞》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出塞》翻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7-21 21:41:16
  • 前出塞古诗(鉴赏前出塞全文跟背景)

  • 宋克《前出塞九首》,此碑为宋克死后明成化六年(1470)摹刻,现*安碑林第三室。宋克《前出塞九首》糅合了章草与今草笔法,冷静妥当,笔力含蓄蕴藉。章草自魏晋到当前,险些匿迹,宋克纳古出新,成为一绝。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

    宋克处元末明初,少年英俊,磊落清爽,常以李太白、苏东坡自比,任侠使气,闻鸡起舞。其聪慧过人,博涉经史,长于丹青,尤善画竹,今尚有《万竹图》传世。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为友,时称”十才子”。曾从元康里之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故仲温特别钟情于草书。草书流走畅贯,挥运自如,似飞剑狂舞,潇洒纵横,十分契合于宋克”任侠使气”的性格。宋克学书取法甚高,楷宗钟繇,行书慕二王,章草学皇象之《急就章》,笔力清峭劲拔,笔意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冠绝一代,吴宽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翮可爱……仲温书索靖草书势,盖得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

    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

    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

    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

    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

    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

    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

    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

    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

    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

    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

    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

    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

    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

    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

    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

    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

    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

    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

    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

    可辞固穷。

    《前出塞九首》释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阅读全文]...

2022-04-25 21:09:27
  • 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

  • 杜甫
  • 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6。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释

      1.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阅读全文]...

2022-01-09 10:23:49
  • 出塞古诗翻译简单(出塞古诗翻译诗意)

  • 简单,诗意
  •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明人李攀龙称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第一句,便是盘空硬语,表面上是写明月和关塞,但实际上,诗人是将深沉的历史感寄寓于诗中。这里,秦月汉关,都不是确指,而是互文见义,暗示秦汉两代的历史。

    秦汉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边塞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那时的将士们早已化作寒烟衰草,然而,明月依旧,关塞依然,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 回忆历史,自然要返观现实,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诗的第二句,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相承。由“万里长征”,可知边烽未熄;由将士未归,足见征战之苦;是欲归不能,还是已战死沙场?诗人没有直说,但诗中所包含的不正是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的悲愤意蕴吗? 由这寥寥七字,人们或许可以想见那烽火遍燃的关塞,想见那漫漫黄沙和累累白骨,想见那“新鬼烦冤旧鬼哭”(杜甫《兵车行》)的凄惨情景。这句诗,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浓缩了唐代边塞的现实情景,恰与第一句相衬。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思接千载,追溯历史,随之则视通万里,描写现实,万里征尘尽收眼底,千年兴慨独上心头! 诗句将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恢宏的气象。

    诗的第三、四两句,以假设句式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实际是承一、二两句,对历史和现实的进一步感叹。

    “龙城飞将”是指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汉元光六年,卫青追逐匈奴至龙城,斩虏首数百。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右北*,汉郡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

    诗人在此借用这两个典故,并非发豪迈之语,实是抒激愤之情。在诗人看来,假若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能活在今天,何愁边烽不熄!何愁胡兵不败!何愁万里征战的将士不归呢!这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岂不正是现实的悲剧吗?诗中议论,特别是绝句中的议论,多为诗家所忌。但所发议论若能见识高远、恰到好处,则会深化诗的内涵,增强诗的力度。

    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论此诗时说:“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 风度胜故,情味胜故。”的确,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所发议论,高屋建瓴,寓意深邃,是议论,也是感叹;格调似沉郁,却又爽健,堪称“盛唐之音”。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阅读全文]...

2021-12-13 05:15:27
  • 出塞古诗的诗意和注释(出塞赏析及翻译)

  • 诗意
  • 秦时明月

    王昌龄处在一个初唐到盛唐的时代。诗坛上联初唐四杰、陈子昂,旁生李白、孟浩然、杜甫、王维、高适,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古诗冲出齐梁体陈旧的意象窠臼,生机勃发。同时又承接了宫体诗的规制,开始向*体格律诗发展。

    初唐的诗以五言为主,毕竟从魏晋南北朝下来,这是诗歌主流。而七言虽然出现很早,在汉武帝时期便有七言“柏梁体”,张衡、曹丕也写过七言,却一直不被重视,被认为“体小而俗”,直到初唐胡乐大规模进入中原,作为演唱的歌词大发展,七言诗开始被重视起来。而王昌龄、王之涣就是七言绝句的重要的开创性人物。

    诗一直是伴随音乐发展的。而七绝用在送别歌咏是非常合适的,短短四句,后味无穷,又不拖沓缠绵,所以七绝中的送别诗特别多。王昌龄自负“七绝圣手”,送别诗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绝四百多首,王昌龄一个人就贡献了七十多首,将*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绝一角。

    王昌龄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做了很多尝试,被*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诗人的努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种诗歌形式。

    汉时关

    王昌龄是有压卷盛唐七绝的能力的。我们来看他这首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称为神品,是明朝李攀龙、杨慎的看法。不过就像以前说过,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你说这篇压卷,也有人说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才是七绝之冠(胡应麟《诗薮》),这上哪儿说理去?

    与其去争这些无法判定的高下,不如来看看这两首边塞诗的差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首诗都是写戍边士兵的眼中所见的边疆景色和心里的感情。

    《出塞》没有细致描写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茫景象,同时加上“秦、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说明边塞历来是兵家重地。“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出中原到边关路途遥远,空间辽阔。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上下手,“人未还”让人联想到战争的苦难。

    三四句却没有继续感叹战争残酷,而是转写现在的军事状况是良将无用,“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当年的卫青、李广还能在如今纵马边疆,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如今没有龙城飞将一样的人物,而是没有受到重用而已,“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但是承接上句,更加表明了边关士卒誓死守卫边关,愿意为国牺牲的壮烈之心。

    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相对较细致,而且对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个描写就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看到的景色。“沙似雪、月如霜”虽然同样苍茫、冷浸,和“秦时明月、万里长征”比起来,气势上差了一个等级。

    “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两句点题,听到笛声,心内有感。什么感想?“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写目之所见,第三句写耳之所闻,最后一句写心之所想。“征人尽望乡”是李益的想象而已,当然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彼时心中的感情。这种景色、声音、想象构成了一个意境空灵的艺术整体,绝句已绝,诗意未绝。

    两首诗的区别在哪?《出塞》苍茫大气,士卒望战,意象昂扬。《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意空灵,征人望归,厌战情绪忽隐忽现。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那个时代,那个时期。

    《出塞》、《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一流作品。但是以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成就,加上《出塞》这种家国情怀、昂扬向上的情绪喷薄,称为边塞诗中七绝的压卷之作是没有问题的。

    [阅读全文]...

2022-04-03 11:03:37
  • 关于《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

  • 古诗文
  • 关于《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这两句是说,少年的一位朋友赠给他一把吴钩作为纪念,他脸含微笑地看着它,心里在想:也许凭着这把刀,我会创下不朽的功勋哩!这是写应募之事,壮士喜功者,乐于从之。从侧面反映出少年杀敌报国的豪情。

      出自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注释

      [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参考译文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

    [阅读全文]...

2022-04-20 13:01:07
  • 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范本

  • 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范本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hū sāi

      出塞

      wánɡ chānɡ línɡ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āng zài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相关阅读: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阅读全文]...

2022-07-15 20:53:25
  • 长征古诗背景图片

  • 文学
  • 长征古诗背景图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古诗背景图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乐·会昌》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清*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7、《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8、《长征》

    [阅读全文]...

2022-01-18 09:30:02
  •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出塞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 诗意,解释
  • 宋人陈居中所绘《苏李别意图》。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在北海牧羊;李陵出征匈奴被执而降,武帝诛其家,遂不得归汉。李陵闻苏武将返,特来相饯,泫然对泣,不胜哀戚。

    关于王昌龄的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来有一个争议:诗里的“龙城飞将”指谁?两个词拆开来都懂,“龙城”是匈奴祭天之处,“飞将”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问题是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于是“龙城飞将”成了一桩公案。有人说“飞将”是卫青,有人说“龙城”是卢龙塞的简称,有人说王昌龄混淆了典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新的解读出自《文学评论》刊载的一篇长文,论证 “飞将”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他一去匈奴而不还云云,由于结论过于奇特,引发了一波讨论。一位日本学者在网上指斥其谬,认为王昌龄就是用错典故而已,不必浪费时间文饰其过。

    我觉得说“飞将”是李陵,固然是想象力过剩,说王昌龄用错了典,也未见其然,“齐固未得,楚亦失之”。的确,史书中“龙城”与“飞将”不相干,问题是“龙城”算是一个典故吗?与其说它是一个典故,不如说它是一种指代。用某个地名指代一片地区,在古诗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宋代以前的诗歌,名篇如《长恨歌》,里面说到玄宗入蜀:“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实则玄宗没有到过峨眉山,这里的“峨眉”只是指代蜀地而已。这一点清初的王渔洋讲得非常到位:“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显然,“龙城飞将”也和王维笔下将远不相干的地名连接在一起一样,只是诗人的“意会神到”,指代边关将领而已,如果纠结于他究竟是谁,恐怕未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可惜的是,宋诗的主流是质实,尤其是江西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末流不知变通,往往对唐以前的诗歌大加指责。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楚,有一些诗确实是用错了典故。比如李白的《王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顾炎武说昭君与北方的匈奴和亲,不会走通往西域的玉关道。李白确实错了。那么,用典错误和“兴会神到”的区别在哪呢?区别就在于前者实写,后者虚写。李白诗的主题是王昭君,自然要遵照史实写;王昌龄的题目是《出塞》,并不是咏史,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连是秦是汉都没落实,一开头就点出了这首诗是有意虚写,我们自然不必替作者烦恼。前者好比历史小说,不能篡改历史;后者好比穿越小说,随便怎么写。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用汉代的地名“龙城”?答案很简单,好听啊,酷炫啊。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我国的官名地名人名,似乎越古越好听,可能是距离产生了美,可能是好听的名字都给古人取光了。明代诗人王世贞注意到了这一点:“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西京以还”就是西汉以后,他说西汉以后即便有司马迁(子长)也写不出《史记》,头号原因就是“名不雅驯”,名字不好听,写不进书里。他是这么说的,明代有一批复古派的文人是照他的话去做的,袁宗道讥笑他们:“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好比现在有人跟你自我介绍是兰陵人、汝南人,你得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枣庄人、驻马店人。

    往大里说,唐宋以来的诗人爱用旧名是主流。比如官爵,都喜欢用周秦汉的名目,什么“万户侯”啊,“二千石”啊,比比皆是。用本朝官名的也有,比如杜甫的 “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防御使”是唐代官名;苏东坡的“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监州”是宋代官名;但毕竟是少数——新官名“不雅驯”,适合入诗的实在不多。我们回到“龙城”这样的边塞域外名目,也是用旧名的居多,“楼兰”啊,“匈奴”啊,“月支”啊(包括汉唐相沿的地名,如‘云中’‘朔方’‘轮台’等等);不过当时也有诗人用唐代新出现的名目,比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牧的《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无定河”、“拂云堆”都是唐代才出现的边塞地名,用它们当然也是因为辞藻动人,音节悦耳,放在诗里朗朗上口。你看“无定河”三字,透出生死无常的凄美;“拂云堆”更是缥缈唯美,木兰庙在湖北,和内蒙古的拂云堆“寥远不相属”,也没有哪个传说说木兰从军到过拂云堆,杜牧用此地名,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够诗意。够诗意,是诗人选词最重要的标准。“龙城”也一样,霸气,雄壮,神秘,透着不屑多说一字的简约范儿。“龙城”在《史记》里写作“茏城”,文字学上两字相通,但在诗里不行,“但使茏城飞将在”,加个草字头,韵味全失,气势顿灭,就像名厨名菜,多加一勺盐,味道就败坏了。诗人只对艺术负责,看到学者“下笔不能自休”的争论,恐怕在地下也要笑醒,“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文字和音乐一样,本身就有美感,你甚至不需要知道意义和背景,光凭音节和字形就能体会。有个朋友开了家俱乐部,名字是“仙那都”,我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说好听啊。她不是学文学和历史的,恐怕不会知道“仙那都”(Xanadu)是西方人对蒙古帝国“上都”的一种音译,更不会知道经过英国大诗人柯勒律治脍炙人口的名作《忽必烈汗》运用,它已成为东方想象的一个象征。但她照样能体会这个词的美感。这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阅读全文]...

2021-12-18 22:33:49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句子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语录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说说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名言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诗词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祝福
出塞古诗的背景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