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孟子的1一2o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杜甫《解闷十二首》
孟子何当周文王,鲁男善学*。——曾丰《寄题刘渊甫可斋》
商君要术惟强国,孟子深心肯信书,大抵空言是糟粕,斲轮甘苦定何如。——宋祁《杂兴·商君要术惟强国》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杜牧《秋娘诗并序》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张九龄《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以此篇答焉》
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罗隐《雪中怀友人》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齐己《怀巴陵旧游》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齐己《过鹿门作》
开元文物盛,孟子生荆岫。——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贯休《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陆龟蒙《南泾渔父》
孟子有言,王无罪岁。——陆龟蒙《彼农二章》
孟子有良策,惜哉今已而。——郑谷《蜀江有吊》
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陈羽《襄阳过孟浩然旧居》
孟子辟杨墨,有功此一时。——方回《学诗吟十首·杨氏昔为我》
欧公不论文,孟子不言易。——方回《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晦庵感兴诗》
孟子告子辨内外,汉王项王争雌雄。——方回《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孟子告子辨内外》
三迁孟子慈闱教,十二甘罗相阀身。——方回《呈孟君复能静使君二首·乃祖麒麟第一人》
滕州孟子庙,邹县有墓田。——方回《再送王圣俞戴溪》
孟子两言无识者,六王亡更七王亡。——方回《跋郝仲雨游梁百韵》
异端朱翟徒,孟子辟之廓。——方回《久不作诗非避俗议偶老懒且次范君泽韵》
颜曾思生鲁,孟子生于邹。——方回《送鲍子寿宝庆教授》
善学少陵而不为,殆如孟子不言易。——方回《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
孟子向来推亚圣,邹人谁不企先贤。——方回《文公书院新创》
世无孟子卫吾道,河汾先生亦圣徒。——刘克庄《三和·花篮果担更噭呼》
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韩愈排佛老,不失圣所传。——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孟子辟杨墨》
学道了无得处,空云孟子鲁论。——赵蕃《次韵斯远别后见寄六言四首·学道了无得处》
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寒山《诗三百三首》
孔明苟欲性命遂,孟子岂病王公疏。——曾巩《寄孙之翰》
傥因徐辟见孟子,有志未就公其成。——沈继祖《和阎帅侍郎见寄》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认真苛刻的日本学者,曾经细致统计过《全唐诗》,根据他们的研究,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共计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世人常惊异于,大唐文化之博大深远,当它以具象的数字,雄赳赳地展现在你我面前时,相信每个人还是会被惊到。
爱好诗词之人,贪婪地阅读着古代先贤,洋洋洒洒写就的妙手文章。
悉心钻研的学者,细致地考据,诗人的神来之笔,也能被解剖分割成丝丝缕缕。
而有口腹之欲的吃货,定然也会好奇,怎样的水土,何等的吃食,能够培养这一众的诗人。
诸君莫要嘲笑吃货,对文字敏感之人,对美食必然也会敏感,老谈不是要给吃货戴高帽,毕竟诗人中的老饕,的确也不在少数。
他们对美食的追求,绝不亚于对文字的苛求,甚至为了美食,荒废了功名,付出了生命。
直至今天,孟浩然写的诗歌,连三岁小孩都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枚极致的吃货。
特别指出的是,“极致”在这里不是一个形容词,不信您就往下看。
孟浩然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四十多岁的时候,他遇见一生中的贵人,采访使韩朝宗大人。
如今,韩朝宗的姓名,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想当年,他可是大大的出名,韩大人位高权重,尤其喜欢提拔后进之辈。
连*不羁的李太白,也想与他结交,李白曾经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在那篇散文中,诗人开头就写了两句话: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荆州即是韩超宗本人,他仅比孟浩然年长3岁,却甘愿将其引荐给朝廷。
韩朝宗与孟浩然约好时间,准备共赴京师。不料,当日恰好有孟浩然的故友来访,孟浩然便与好友痛饮为乐,以至忘记与韩的约会。
门人好心提醒:“您与韩公尚有约定。”
孟浩然斥责门人道:“现在正在饮酒,哪里顾得上其他?”。最后竟然爽约。
韩大人本是好好先生,这下也不由得发怒,最后实在没办法,也只能独自上路。
如果说,正喝的酒酣耳热,情之所至,不能顾及其他,或者还能理解。
酒醒之后,痛恨自己喝酒误事,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
孟浩然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新唐书》中,用五个字描述他的反应:“浩然不悔也”。
在吃货眼中,眼前的美酒,要比虚幻的前途,更有吸引力。
孟浩然在他那首《归终南山》中,曾经写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诸位看罢孟先生40多岁的这段经历,定然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究竟是“明主”弃了孟浩然,还是他孟浩然弃了“明主”。
古人还有诗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名利丢了也便丢了,何足挂齿。
孟浩然的人生还很长,我们且跟着诗人的脚步慢慢走。
话说,孟浩然还有个至交好友叫王昌龄,两人是一对欢喜冤家,孟浩然*,王昌龄不拘小节,双方在政治上,都郁郁不得志。
在诗歌上,两人又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孟浩然是诗星,也就是诗歌中的明星。有卢延让的诗歌为证:
高据襄阳播盛名,问人人道是诗星。
王昌龄的名号更加霸气,他是“诗中天子”。
某年,王昌龄被贬,孟浩然特意为他写了一首诗歌《送王昌龄之岭南》。诗歌本身颇为诘屈聱牙,今天的读者,朗读的时候,可能略有障碍。
诗歌中有四句话,颇值得玩味: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其中,“缟纻[ gǎo zhù ]”指代白色细麻制作的衣服;“槎头”,又被称作查头鳊,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也是孟浩然的至爱。
诗人是在对王昌龄说:朋友啊,岭南的生活清苦,没有用丝麻制作的衣服;家乡的特产查头鳊很美味,你且多吃几口。
诗歌后两句,孟浩然说自己身患重疾,久病不愈,却又无端*添了,对朋友遭魑魅之祸的担忧。
这四句话,并不是什么名句,在整首诗歌里,也只起到叙事的作用,但这几句话里,埋藏了一个惊天秘密:
孟浩然的死亡之因。
诸位且听老谈慢慢分析。诗歌的题目叫《送王昌龄之岭南》,也就是说,这首诗歌作于,王昌龄被贬岭南途中。
翻看王昌龄的生*,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半生都在被贬或者外调的路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至岭南,途经襄阳,与孟浩然便有了一场相遇。
开元二十七年即是公元739年,继续调查孟浩然的履历,诗人卒于公元740年。
孟浩然也在诗中言明:“已抱沈痼疾。”从时间和逻辑上来说,都是讲得通的。
孟浩然因何而亡?《旧唐书》的原文是,“不达而卒”,意思是官位不显达,最后郁郁而亡。
只因为几杯水酒,孟浩然尚且能丢弃*厚禄。官场上的名利,于他而言,显然没有那样的分量。
《新唐书·孟浩然传》的原文是:“开元末,病疽背卒。”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候孟子名言 古文希望大家喜欢。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8.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1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语录因为短,且富有哲理或者内涵 ,所以才能直击人心,令人顿然开悟!小编特为您整理《孟子说的话》,请您笑纳!
1、其进锐者,其退速。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7、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0、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6、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8、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0、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1、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4、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7、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0、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5、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46、行之而不着焉,*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47、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48、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焉。
4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50、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的语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语录都很熟悉吧,语录具有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什么样的语录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语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7、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9、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3、人皆可以为尧舜。
1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仁者无敌。
18、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2、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4、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35、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2、尽信书,不如无书。
43、养心莫善于寡欲。
44、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7、其进锐者,其退速。
4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1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0、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3、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之罪。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2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
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0、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31、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6、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7、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8、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9、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4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41、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4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5、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7、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思想精选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的思想,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的思想
1、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民本思想
(1)经济
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时,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
(2)政治
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除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主张限制君权,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等。“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等的观点;极力反对为人君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地限制,“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管理内政: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据。人民的意向是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④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附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3、伦理思想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以及重视个人修养等思想,并在人性上作了独立的'发挥,使儒家学说更加系统化。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天赋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人性有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和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四种萌芽),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道德品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为“良知”“良能”或“良心”,是人性的根源,是人的最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本能,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主宰,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责任都本能地由它发出。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蒙蔽人的“良心”,使人丧失本心,因此,人们应“清心”“寡欲”“求其放心”“明道”“集义”“养吾浩然之气”。要“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认为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教育,只能讲义,不能讲利。断言,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但并不反对统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主张“制民之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的著名观点。反对墨家的“兼爱”,也反对杨朱的“为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五伦”关系,并确立了处理“五伦”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伦理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良心论为核心,构成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伦理思想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源头。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给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5、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这是因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因此,人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说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一种善端,人之贤愚,决定于对这种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这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和内容
(1)教育目标: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指出了培养目标——“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就是说,一个能自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封建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明确概括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
(2)中心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的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后裔。*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作文
孟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的*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来的,老师因为知识渊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称他“孟子”。
开学时,孟子向女生保证,如果没犯很大的错误,他绝对不管我们,他说我们上了五年级自控力强,所以相信我们。
孟子的每节语文课都会给我们讲*作,他是作家,为了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每天帮我们批改作文,发表作文,教我们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一个人,怎样……
在学*方面的严格,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但他总能给犯错的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记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陈心谊讲话,被邹级长抓到了,而且全校通报。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地说:“陈心谊和廖思雅,你们跟我来一趟办公室。”我们俩个当时吓得瑟瑟发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进静得吓人的办公室,我的眼泪已经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那一颗颗眼泪,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不敢靠*孟子!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来办公室吗?”孟子说话时的眼神很温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像**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边抽泣边说道,“我们……中……午睡觉时讲话……被……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时,我就知道你的班级集体感很强,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你会改掉以前所有的坏*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孟子的语气很*和。
孟子继续说:“陈心谊,我一直觉得你是个文静优秀的孩子,这次,我就不在班级说这件事情了,希望你们两个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们慢慢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我不仅知道了在宿舍怎样安静睡觉,不打扰他人睡觉,还懂得了怎样学会宽容别人……
孟子身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思想家,自然出自于他的经典语录是少不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语录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其进锐者,其退速。
14、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小学期间必背有哪些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绝句》(其三)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七步诗》
曹植(三国)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绝句》(其一)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9.《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村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3. 《秋浦歌》
孟子的1一2o首古诗
有关宪法的2o字古诗
2o岁生日祝福
《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
孟子写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集
1o句的古诗
歌颂孟子的古诗
评价孟子的古诗
含孟子淳的古诗
作者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诗句
孟子诗句
o到2岁的古诗
孟子名句
《孟子》名句
孟子的格言
孟子的古诗和名言
孟子最著名的古诗
孟子写的古诗文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孟子自己写的的古诗
古诗孟子中的名句
作者是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读音
孟子语录
孟子名言
关于孟子的诗句
孟子语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