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高山流水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高山流水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高山流水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高山流水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高山流水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1) 说说(147) 名言(955) 诗词(9k+) 祝福(53) 心语(1)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造句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义词】: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造句:

    1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2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听得人如痴如醉。

    3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现在流行音乐充斥,这种乐曲恐怕是高山流水,难有人欣赏。

    5小王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让他激动得流下眼泪。

    [阅读全文]...

2022-03-11 13:35:00
  • 古筝曲《高山流水》》主持词

  • 经典
  • 急演出<高山流水>古筝独奏串词

    勾扫轮拨 兰花指,古琴古曲献知音。

    急拨慢揉 舒缓述,丝弦流露赞美情。

    “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得到了*的追捧和咏颂,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乐曲的灵动,请欣赏古筝独奏《高山流水》,掌声有请。

    朱弦断 桂影婆娑醉香依旧 谁奏 碎心曲 弹破东风奈何红颜悴 繁花娇 无情人手握多情簪 曲终人则散 独舞 幽幽水榭间 琵琶声,到如今还在这响起。

    穿越千年的寻觅,旧梦依稀。

    这一声叹息,是人间多少的哀怨。

    天涯飘泊落浔阳,伤心泪滴。

    琵琶声,到如今还在这响起。

    素手弄琵琶,琵琶清脆响叮咚叮咚。

    信手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无限事。

    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无限事。

    欢笑声,已成了昨日的回忆,素手弄琵琶,琵琶清脆响叮咚叮咚。

    分明眼里有泪,有泪滴,人间何事长离别。

    分明有泪,有泪滴,人间无处寄相思。

    欢笑声,已成了昨日的记忆。

    红颜已老不如昔,空自悲戚。

    这一声叹息,是人间多少的哀怨。

    弹尽千年的孤寂,独自叹息。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明媚,海面却不*静。

    让我们谱写美丽的赞歌,聆听来自夜晚渔民的欢乐丰收。

    请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如果在较后的话,可以说,前面的演出都很精彩,想必大家也都有点疲倦了吧,别着急,下面的节目一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某某同学为我们带来古筝演奏——琵琶语

    希望可以采纳

    又见将军令啊~这曲子是不好练……1,将军令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段大段的摇指,还有左手的和弦,表现的是战鼓号角紧催,非常紧张的战前气氛。

    第二部分是用了很多左手“韵”,波动比较大的滑 之类的音,是在表现将军智勇双全,临阵指挥的英勇形象。

    第三部分用快四点,速度蛮快的,表达的是军队急行猛走的情形。

    第四部分就是两军对峙厮杀,气氛紧张到最后的班师情景。

    2,将军令是浙江正派的代表曲目。

    3结构在第一条中和表现呼应着说了。

    4,曲中的摇指。

    这个比较头痛,其实大多数觉得将军令是个槛的人不是摇指摇不出来而是……太累了

    那么大篇幅的摇指,而且还有很多低音区,很费劲,不知道你有没有学过“扎桩”这种摇指技巧,一般专业的老师会告诉你少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类似梁祝、雪山春晓啊之类的这种曲子不适合扎桩,扎桩的话音色有限,靠*琴头箱的琴弦绷得紧,音色很脆,也不会有什么延续。

    但是将军令用扎桩比较合适,一开头的部分可以还是游摇,来渲染曲子的跌宕紧张,到了后来,大臂撑不住的时候就扎桩,让大臂从撑起来的动作到离身体比较* 来缓和一下。

    扎桩可以一直摇完,也可以等大臂不酸的时候再游摇,就是用小指撑着琴头坎那里,拇指摇指。

    5将军令这首曲子还难在切忌断音,最容易发生在摇指和快四点的部分,很容易突然卡壳,这首曲子就是一气呵成磅礴大气,所以如果断音是很尴尬煞景的。

    宁愿把摇指频率放慢点也不能卡了。

    感觉真的很像黄飞鸿

    特别好听,也挺有难度的

    第一句是从最下面的1刮到低音的6,然后用中指带一下低音的6然后弹中音的6花指的意思同上3的弹发与回答一相同左手的食指在低音区,哪根弦到哪根弦没有规定同时

    [阅读全文]...

2022-05-24 04:07:18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造句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义词】: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造句:

    1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2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听得人如痴如醉。

    3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现在流行音乐充斥,这种乐曲恐怕是高山流水,难有人欣赏。

    5小王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让他激动得流下眼泪。

    [阅读全文]...

2022-06-19 18:32:42
  • 《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

  • 语文
  • 《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

      高山流水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阅读全文]...

2022-07-30 14:00:05
  •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 知音,语文
  •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又是什么样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阅读全文]...

2022-01-14 02:34:54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导语:高山流水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典故出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好像看见了奔腾的江河!”伯牙所思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成语故事:

      1.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2.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高山流水》,*古琴曲,属于*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3-19 06:40:43
  • 描写高山的诗词

  • 文学
  • 描写高山的诗词

      导语:山是朴实的,看,那一片树林,一汪清泉便是它娇好的容颜。人们费尽力气攀上山顶,就是为了一睹它的秀美与壮丽,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描写高山的诗词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善哉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丕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赏析

      此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辛。薇,野菜,即野豌豆苗。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溪谷中风很大,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

      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人知道。

      人生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何必如此忧愁呢?我现在不快乐,时光也照样流逝。就像河里的那一只小舟,随着水波流转,也不知道会停在哪里,这就好比是我们的人生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停泊。

      还是披上我的皮裘,骑着良马,在飞驰中暂时地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从此诗我们可以看到,曹丕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人。在远离故土的荒郊野外,不免会产生莫名的忧愁,但这忧愁从何而来、到何而止,我们谁也不知道。而这人生,似乎也正如这忧愁一般,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到何而止。因而,还是暂时地忘却吧,不要去想它。

      《室思》

      年代: 魏晋 作者: 徐干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年代: 现代 作者: *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处?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苦寒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陆机

      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阅读全文]...

2022-01-15 08:58:07
  •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 阅读
  •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收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试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擅长 (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意译】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俞伯牙游览泰山遇到暴雨,只好暂停行露。被坏天气搞得心绪很恶劣的俞伯牙,以抚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久不停的雨声,后来描述由于大雨造成山崩地裂的巨响,每次钟子期都准确无误地指出琴声所传达的演奏者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万分。

      【说明】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山流水”、“伯牙绝弦”等成语,都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在《吕氏春秋》中,也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拓展阅读:

      《高山流水》,*古琴曲,属于*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艺术特色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阅读全文]...

2021-12-30 23:28:54
  •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 山水
  • 写山水的古诗词,是以山水为创作题材,古人进行创作的,又或者以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都是比较多人喜欢的。李白的《游山水》,杜甫的《山水行》等,都为广大百姓所认识。还有描写山水的成语 描写山水的词、描写山水的成语,今天安娜姐就在这说说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诗中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中水 :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中长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诗中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诗中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上)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诗中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阅读全文]...

2022-03-04 10:57:07
  •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 山水,风光
  •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

      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

    [阅读全文]...

2022-04-17 01:08:56
当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