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聪的古诗

关于关于玉聪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玉聪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玉聪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玉聪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94) 诗词(27) 祝福(1k+) 心语(51)

  • 诗名含有聪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聪字的诗词

  • 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一作陪柏台友访聪上人)

    孟浩然〔唐代〕

    欣逢柏台友,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寄聪娘

    袁枚〔清代〕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王昌龄〔唐代〕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

    许浑〔唐代〕

    万峰秋尽百泉清,旧锁禅扉在赤城。枫浦客来烟未散,

    竹窗僧去月犹明。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一字不留何足讶,白云无路水无情。

    送辨聪上人还广陵

    皎然〔唐代〕

    莫学休公学远公,了心须与我心同。

    隋家古柳数株在,看取人间万事空。

    满庭芳 寿何聪山*章

    刘敏中〔元代〕

    经济才难,升*事了,喜公亲见唐虞。精神如画,风节凛云衢。回首岩岩钜望,更须问、山斗何如。还知否,三朝旧德,眷倚在吁俞。高情谁得似,诗中元亮,易里尧夫。便萧然忘却,玉带金鱼。此意君恩亦许,三二日一到中书。公无倦,长开寿域,四海一蓬壶。

    南乡子 寿何聪山

    刘敏中〔元代〕

    瑞雪夜来晴。和气欢声满凤城。雪里梅花开更好,分明。要见和羹事业成。东阁此时晴。庆在春风潋滟觥。阴德自应长富贵,康宁。便拟台星

    临江仙 寿聪山

    程文海〔元代〕

    海鹤松间襟韵,梅花雪后精神。皇家蓍蔡老元臣。彝常千载事,品物四时春。人道聪山毓秀,秀如嵩岳生申。寿身寿国寿斯文。三阶明紫极,

    朝中措(次聪父韵)

    张元干〔宋代〕

    花阴如坐木兰船。风露正娟娟。翠盖匝庭芳影,青蛟*地飞涎。春撩狂兴,香迷痛饮,中圣中贤。携取一枝同梦,从他五夜如年。

    春光好(为杨聪父侍儿切鲙作)

    张元干〔宋代〕

    花恨雨,柳嫌风。客愁浓。坐久霜刀飞碎雪,一尊同。劳烦玉指春葱。未放箸、金盘已空。更与个中寻尺素,两情通。

    [阅读全文]...

2022-02-26 16:05:34
  • 含有聪字的古诗词 带聪字的诗词名句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史记·五帝本纪》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解老》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太*御览·文部·卷六》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人物志·序》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围炉夜话·第四一则》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格言联璧·持躬类》

    聪明了一世,憎懂在一时。——《警世通言·卷三》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警世通言·卷三》

    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聪明人不肯学厚,必殀天年。——《格言联璧·悖凶类》

    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鬼谷子·鬼谷子·权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刘义庆《杨氏之子》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曹雪芹《聪明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东方朔《答客难》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前汉演义·第五回》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诗》

    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墨子·21章 节用(中)》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曹雪芹《聪明累》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尚书·虞书·皋陶谟》

    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王鏊《亲政篇》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

    尚寐无聪!——佚名《国风·王风·兔爰》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佚名《周颂·敬之》

    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孟郊《秋怀十五首》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王禹偁《待漏院记》

    胜冰雪聪明,知己谁求?——柳永《满庭芳·茉莉花》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曹雪芹《聪明累》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曹雪芹《聪明累》

    叹人世,终难定!——曹雪芹《聪明累》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管子·九守》

    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苏轼《贾谊论》

    必能资其聪明,辅其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虽烟花中贫,没齿无恨。——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欧阳修《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欧阳修《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陶渊明《酬丁柴桑》

    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曹植《蝉赋》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

    聪明眩曜,悦怒不*。——枚乘《七发》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阅读全文]...

2022-07-16 17:31:33
  • 《玉楼春》古诗鉴赏

  • 《玉楼春》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玉楼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8.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5分)

      9.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6分)

      8.上阕写对青山被浮云遮盖的忧虑(遗憾);下阕写重睹青山的喜悦。本词通过描写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寄寓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

      9.设问和拟人手法。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拟人手法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赏析

      【鉴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古诗原文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译文翻译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

      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注释解释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相间(jiàn)发:先后连续不断地开花。

      游丝:蜘蛛和青虫之类的昆虫所吐之丝,被风吹到空中,成为游丝。

      垂柳句: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云。

      馆:驿馆。

      创作背景

      此篇述离情,作于景佑元年(1034)春天离开洛阳之时。

      诗文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阅读全文]...

2022-04-09 21:52:22
  • 《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 《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阅读全文]...

2022-05-02 17:01:42
  • 诗名含有玉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玉字的诗词

  • 玉蝴蝶(赋玉绣球花)

    张炎〔宋代〕

    留得一团和气,此花开尽,春已规圆。虚白窗深,恍讶碧落星悬。扬芳丛、低翻雪羽,凝素艳、争簇冰蝉。向西园。几回错认,明月秋千。欲觅生香何处,盈盈一水,空对娟娟。待折归来,倩谁偷解玉连环。试结取、鸳鸯锦带,好移傍、鹦鹉珠帘。晚阶前。落梅无数,因甚啼鹃。

    青玉案(和贺方回青玉案寄果山诸公)

    冯时行〔宋代〕

    年时江上垂杨路。信拄杖、穿云去。碧涧步虚声里度。疏林小寺,远山孤渚,独倚阑干处。别来无几春还暮。空记当时锦囊句。南北东西知几许。相思难寄,野航蓑笠,独钓巴江雨。

    临江仙·集珠玉词句题和珠玉词1894

    况周颐〔清代〕

    一霎秋风惊画扇,那堪飞绿纷纷。无情有意且休论。楼高目断,依约驻行云。

    谁把钿筝移玉柱,不辞遍唱阳春。等闲离别易销魂。红笺小字,留赠意中人。

    浣溪沙·集珠玉词句题和珠玉词

    况周颐〔清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小屏闲放画帘垂。劝君莫惜金缕衣。

    只有醉吟宽别恨,且留双泪说相思。旧欢前事入颦眉。

    玉阑干·玉阑干外秋蛩语

    朱彝尊〔清代〕

    玉阑干外秋蛩语,一架豆花清露。兰汤浴罢纳新凉,携纤手夜深尔汝。绿窗人远纱空护,网暗尘,蛛丝无数。旧时梁燕也惊心,一回来却又飞去。

    送赵惠卿赴玉沙法曹赴玉沙法曹

    陈文蔚〔宋代〕

    不辞艰险涉江湖,素志惟期欲展舒。*允外应无别法,坦夷中自有享衢。虽云天远雁行*,未至风高鱼素疏。见说民淳须事简,不妨宦学进工夫。

    【南吕】玉娇枝过四块玉

    未知作者〔元代〕

    休争闲气,都只是南柯梦里。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华几人知!百般乖不

    如一就痴,十分醒争似三分醉。则这的是人生落得,不受用图个甚的!赤紧的乌

    紧飞,兔紧追,看看的老来催。人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计。将眉间闷锁开,休把

    心上愁绳系,则这的是延年益寿的理。


    青玉案·三年宋玉墙东畔

    晁补之〔宋代〕

    三年宋玉墙东畔。怪相见、常低面。一曲文君芳心乱。匆匆依旧,吹散,月淡梨花馆。秋娘苦妒浮金盏。漏些子堪猜是娇盼。归去相思肠应断。五更无寐,一怀好事,依旧蓝桥远。

    中台五题。玉蕊(乱前唐昌观玉蕊最盛)

    郑谷〔唐代〕

    唐昌树已荒,天意眷文昌。晓入微风起,春时雪满墙。

    题李渎山居玉潭(一作玉潭山居)

    张祜〔唐代〕

    古树千年色,苍崖百尺阴。发寒泉气静,神骇玉光沉。

    上穴青冥小,中连碧海深。何当烟月下,一听夜龙吟。

    [阅读全文]...

2021-11-25 11:47:53
  •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俗的文化内涵。(2分)

      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4分)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5分)

      参考答案:

      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 灯

      2.曹雪芹 《红楼梦》

      3.马致远 公正 圆明园

      4.C

      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目标(1分)。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元夕】人物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青玉案·元夕】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阅读全文]...

2022-02-06 08:23:32
  •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言】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阅读全文]...

2022-06-18 06:03:11
  • 贫女秦韬玉古诗意思(秦韬玉贫女注释翻译)

  • 千古名句“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全篇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原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语译】

    她身在贫苦的人家,从来都未曾见识过绮罗的芬芳,想要托付个好媒人求嫁,但却徒增悲伤。有谁喜爱她这般仪态娴雅、品行高尚的女子呢?大家所爱的都是时下流行妆扮啊。她虽然十指灵巧,善用针线,却懒得把眉毛描得细长,去和别的女人争妍斗丽。恨只恨年年飞银针走金线,只为他人做嫁衣裳。

    【作者】

    秦韬玉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

    【作意与作法】

    此诗虽咏贫女,但笔者认为不妨说作者还是有所寄托,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有怀才不遇,不合时宜之感。首句以“绮罗香”衬“贫”字。次句以“伤”字立意。三句是自矜身份,四句是鄙弃时俗。五句是不露才华,六句是不同流俗。七、八句是伤不得其时,“苦恨”是从“自伤”中来,“压金线”又自“针巧”而来。贫女的拟托良媒,正反映诗人的无人汲引,不能得志。

    首联先写其贫,并且未嫁。“蓬门”已出贫意,但诗人还要更细致地涂抹,说“未识绮罗香”,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便更为深刻。接着,说贫女“拟托良媒”,想要找个好媒人牵线,得以嫁个好人家,但笔锋随即一转,说“亦自伤”。为什么会“自伤”呢?想必是良媒难托,良人难嫁了。为何难嫁,后两联即给出答案。

    颔联是写贫女之德,“风流高格调”,这里的风流是指举止得体、杰出而不同流俗,高格调是指言行、节操、 品味都很高。然而在此前先着“谁爱” 两字,便见其悲,原来好的品德、言行,当世是没有人喜爱的啊。人们都喜爱些什么呢?对句给出答案:“共怜时世俭梳妆。”原来人们所喜爱的是那描八字眉、涂黑嘴唇,怪里怪气的“时世妆”。既然以怪为美,当然会把正常的、清丽的容颜当成是丑了。

    颈联再写贫女之才,她十指灵巧,工于针线,并以此为做,她不肯把时间都浪费在描眉徐脂,和别人比较妆饰之 类无意义的事情上去,和颔联相同,这其实也是对比,指贫女努力工作,而别的女子却以竞妍争丽为荣。时代的评判、社会的眼光既然如此,也难怪她根本嫁不出去了。

    尾联更进一步慨叹贫女难嫁之悲,与首联遥相呼应,她一年年辛勤工作,缝制嫁衣,但这些嫁衣都是供给别人使用的,她自己却始终未能穿上。诗歌以贫女为喻,实写贫士,他们因为出身寒微而难以仕进,他们因为执着正道而为俗论所讥,他们努力工作却只是哄抬着那些阿谀小人上位,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悲哀吗?结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既是无奈的慨叹,同时也是愤怒的疾呼,这一呼声蕴含着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从而使全诗具备了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将格调高高地显扬起来。

    【小结】

    “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今已经成为一句成语、俗语,由此可见此诗对后世影响之深。诗歌塑造了一位仪态娴雅、品德高尚、心灵手巧的贫女形象,这又是香草美人之喻,语语为贫士写照。

    [阅读全文]...

2022-06-24 01:11:19
  • 青玉案辛弃疾的诗和翻译(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 赏析:

    这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著名元宵词。

    如果说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是元宵节写景最佳词句的话,那么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元宵节写人最佳词句。

    上阕是说,像春风一样吹开火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芳香满路。凤箫悠扬声音动人,明月逐渐西去,一整夜龙灯、鱼灯欢快飞舞。一二两句的和煦东风、火树银花、黑夜如昼,点出元宵节的“良辰”;三四两句中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玉壶光转、鱼龙夜舞,用四个动人“美景”,将元宵节的喜庆热闹的氛围呈现出来。

    下阕是说,赏灯女子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却听到笑语盈盈,只闻到暗香远去。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忽然回头,她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蛾儿、雪柳、黄金缕,与其说是头上装饰品多种多样,何尝不是说赏灯佳人之多呢!无论是良辰、美景,还是佳人多,都只是为“知音稀”做铺垫。

    词句的多重意象,增添了审美的多重意趣。每个人似乎都能从句中读到想要的答案。

    古人一般有宵禁,晚上是禁止出门的。而元宵节,取消宵禁三天,正是人们对于自由的一种向往吧。祝愿每个人在春风中,都能遇见最美的自己。

    [阅读全文]...

2022-04-13 15:56:04
  • 青玉案元夕古诗全文(青玉案·元夕的中心思想)

  •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3

    赏析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阅读全文]...

2022-01-15 05:16:29
当前热门
关于玉聪的古诗 - 句子
关于玉聪的古诗 - 语录
关于玉聪的古诗 - 说说
关于玉聪的古诗 - 名言
关于玉聪的古诗 - 诗词
关于玉聪的古诗 - 祝福
关于玉聪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