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关于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8) 语录(4) 说说(5) 名言(789) 诗词(405) 祝福(1) 心语(1k+)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 王维古诗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

  • 知识,学*,文学
  • 王维古诗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王维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古诗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原文】

      使至塞上

      出自: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阅读全文]...

2021-12-02 08:02:37
  •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使至塞上》原文: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历来受人推崇。*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但这两句诗到底好在何处,妙在哪里?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解读: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但笔者还是一头雾水,总觉得以上注解不够透彻明晰。

      朱光潜说“读者的阅读是审美的填空,也是一种创作”。一首名诗有多解实属正常。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学识修养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学者们对这首诗的`诠释观点纷呈。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从美学角度加以解读。有学者指出,王维作为*南宗画派之祖,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画有别于西洋画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一是*画善于线条,也就是白描手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横交错,纵的是袅袅炊烟,横的是流淌的大河,圆的是徐徐落日。”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二是*画善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在*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诗人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第二类,从考证角度加以解读。根据文献资料来考证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信息,探究还原诗句原意。这类争论尤为激烈,争论焦点其一关于“长河”,有黄河说,有塔里木河说,还有甘肃武威石羊河说。其二是诗句描述所在地,有宁夏中卫说,有甘肃武威说,有内蒙额济纳旗说。其三是诗中的烟指什么,有炊烟说,有烽烟说,有旋风说等。

      笔者以为,正确地诠释一首诗,不能孤立的从字面层面加以美学诠释,而应当回到诗句本身的时空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个背景对理解本诗至关重要,也被很多人忽略)

      诗中实际写的是王维接受皇帝使命后,从长安出发,将要但尚未到达边关时一路的见闻和感受。那么诗句描述的具体场景在哪里呢?

      从全诗中能找到的可靠线索有两处,一是“长河”,二是“萧关”。据《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指出,“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诗句中的长河毫无疑问是黄河,持石羊河、塔里木河说皆不可取。

      关于萧关,不得不说以它命名的一条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萧关古道。据《*国家地理·六盘山诗歌与帝王之山》(2010年2月号)文指出,“萧关”所在地在今宁夏固原城附*。汉武帝曾在此修建了古代的高速公路—回中路,从此成为长安去往西域的交通干线。汉《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唐代由萧关经腾格里沙漠进入河西走廊是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这条道路的渡河地点就在宁夏中宁或中卫。而这两处附*就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

      由于同时满足萧关、黄河和沙漠三个条件,即可大致确定诗句描述的场景在今天的宁夏中宁或中卫境内。王维奉旨去边关慰问,很可能是从长安出发,先到固原,然后经宁夏海原县再向北到宁夏中卫或中宁一带渡过黄河直奔甘肃武威、张掖而去的。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孤烟”是这联诗的钥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钥匙。

      关于“孤烟”历来有三种观点。

      关于孤烟,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但漠上旋风(龙卷风),其起也飙突迅急,其为状也动荡而斜曲,且时间短暂,与“孤烟直”之为常见持续、缓慢升腾之景象不切合(陈增杰语)。

      后人也有人持炊烟说。有人说是烽火台士卒的炊烟,也有人说是村野炊烟,王维本人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可以看到。烽火台上的烟火具有特定军事含义,难以想象有人能随意生烟做饭。至于村野间炊烟袅袅小景,与气魄雄浑之“大漠孤烟”毕竟光景不同,境界迥异,不宜相提并论。

      坚持炊烟说的人有一个言之凿凿的理由,烽烟只有在敌警紧急时才点燃,既然吐蕃被击败,边关应是安宁景象,又何来烽火?

      关于这一点,学者陈增杰提出新解,认为孤烟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

      其实同时代的唐诗里面早有答案。烽火不仅是传递警讯的,也能在特定时间传递*安信号。

      唐代姚合的《穷边》中写道“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安火入城。”意为:千里边防线上*安无事,天天看到*安烽火,一站一站传入京城来。唐元稹《遣行》诗:“迎候人应少,*安火莫惊”。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及暮,*安火不至。”元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时守兵已溃,无人复举火。”意思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安火不至”,长安人心大乱,杨国忠劝唐明皇离开长安跑路。

      有细心的读者会疑问?初夜是何时?天黑了放烟,能看见吗?

      笔者查阅资料,《颜氏家训·书证》中有这样的说明:“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字。”“初夜”也就是“五夜”中的“甲夜”的异名。这也就是说“初夜”“甲夜”“一鼓”“一更”指的是同一个时段。这个时段大致相当于现代的17时~19时。这时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开始降临的“傍晚”时分。

      回到诗句中,傍晚时分,黄河尽头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满眼尽是荒凉辽阔的大漠,烽火台放起一道*安火笔直向上飘升,向后方传递着边关无事的信息。

      综上所述,正因为上句的“孤烟”传递的是和*信息(不是“孤寂”、“孤单”的含义),下句的“落日圆”的含义才能得到合理地诠释——诗句其实表达的是边关一片“和*安宁”的意境。这也与作者此行宣抚边关大捷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古典诗词含蓄、委婉,很多诗句里附着的历史信息千白年后已随时光洒灭。今人往往从文字层面做出种种解读,难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唯有作掘地三尺式的精读,方能真正体验到余音绕梁的读书乐趣。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6 11:00:17
  • 使至塞上的诗意

  • 诗意
  •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诗意:

      一个人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

      在广阔的沙漠上扶摇直上,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

      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在边防前线。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8 07:49:45
  •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但关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

      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河西节度使也是唐代首先设立的节度行营。同时,凉州也是非常繁盛富庶之地,从唐人诗歌中即可见一斑,岑参有诗:“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元稹有诗:“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西凉伎》)由此可见其盛。但自“安史之乱”使河西陇右诸州尽陷于吐蕃后,昔日繁荣的塞上边城即日渐式微,其与关中的交通也戛然中断,诚如唐史大家严耕望先生所云:“凉州(今武威)境域,两宋以来,久陷荒残,但于唐世,实为繁荣大都会之一,驿道两线东达长安,亦斑斑可考。其西所谓河西走廊,远通西域。其道虽早有经营,但前人于此仍多茫然。”

      其实,盛唐开元时代,凉州的交通非常便利,据《通典》卷七记叙当时交通状况云: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中唐以前,从长安通凉州的驿道属于长安通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主要有南北两大通道,“考凉州东南至长安,有取兰州(今兰州)取会州(今靖远、景泰间黄河东岸)两驿道,可谓南北道”。南道称“秦州路”,北道称“乌兰路”,史学界亦称之为丝绸之路东段之南道与北道。关于此二道的具体走向、驿程里数及驿站设置等,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对之考证极详。据严先生考证,此南北二道具体路线如下:南线秦州路,自长安都亭驿出开远门西行,经凤翔府(今凤翔)以及陇(今陇县)、秦(今天水)、渭(今陇西)、临(今临洮)、兰(今兰州、皋兰)五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二千零二十里。北线乌兰路,亦由长安都亭驿出发,西北行经(今县)、泾(今泾川)、原(今固原)、会(今靖远北徙城堡地区)四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一千七百九十里。

      严先生考证的这两条路线,也得到了后来学者实地考察的证实。1990年7月20日至8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沙漠路线*地段的考察,此沙漠路线考察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的分别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世界上19个国家四十多位著名学者组成。经过*学者考证古籍,印证考古发现,结合实地考察,基本上搞清楚了丝绸之路长安至敦煌段有三条路线,其中北线和南线的分支经过武威(凉州)的线路与严先生考证的乌兰路和秦州路基本吻合。{5}2008年,著名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先生曾先后五次亲临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对古丝绸之路进行考察,其得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线路是:从关中中部的咸阳、长安出发,经醴泉、乾县、永寿,沿泾河经彬县、长武,甘肃的泾川、*凉、泾源,北上到宁夏的固原,越六盘山又经海原,再经靖远、景泰、古浪到武威的丝绸之路北线,开辟于战国,到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才全线贯通,并西到今新疆境内。可见,严李二位先生考证的线路基本是一致的。

      另据王开先生考证,唐代陕西境内的驿路,以长安为中心有11条主干道连接各州、府、县并通往境外。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陕西境内南有陇关道,北有萧关道。此陇关道与萧关道,即严先生的秦州路与乌兰路在陕西境内的两段。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薛正昌先生对于萧关道,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说:“广义的萧关古道就是关中西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通常意义上,大致有两条走向:一是出长安,沿河、泾水过三关口,出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二是出西安,沿泾水过三关口后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而北上,在靖远县附*渡过黄河。而汉唐丝绸之路长安―凉州道东段北道,则主要是畅通于前者。”

      二

      弄清楚了长安至凉州的路线以后,再来看王维究竟走的是哪条线路。学术界一般认为王维走的是由兰州渡黄河的南道,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南道较北道*坦且沿途较富庶,北道虽然比南道少*二百余里,但崎岖险峻且沿途干旱贫瘠,风沙较多,严耕望先生即持此观点;二是盛唐著名诗人高适、岑参出塞走的都是南道,所以王维也应该走的是南道。显然这两条理由很不充分。我们认为在中唐以前,北道当是通往西域的主道,王维出塞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理由如下:

      第一,没有任何文献明确记载盛唐人西行出塞与行人商贾西来入塞主要走的是南道,那种认为唐人西行出塞主要走南道的观点,实为主观臆测。有的学者在解读《使至塞上》诗时,武断地指出王维此行出塞并不经过萧关,显然是难令人信服的。更何况北道比南道少230里,走北道至少可以节省两天的时间,这是古人出塞不得不考虑的有利条件,故元、明、清三代通新疆的官马大道陕西段皆是选择北线而非南线。据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元代,通中亚、东欧四大汗国之南线经潼关、长安、泾州、*凉府西去{9};明代,通西北有三条道路,而主干驿道为经州、长武、*凉府西去{10};清代,官马驿路“皋兰官路”仍沿袭明代通新疆路线,其途径为经西安、乾州、州、长武、皋兰西去。三代官道都不约而同选择北线作为主干道,一者当是北线本为捷径,二者很可能是沿袭自古以来北线即为关中通西北的主干道的先朝惯例。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大力修治此道,并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时人称为“左公柳”,成为祖国西北边陲一道壮丽风景线。光绪五年(1879)杨昌巡视西北,见路旁林带如城,曾即兴咏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无疑为我国西北交通史留下了一段美丽佳话。

      北道开通虽然比南道要晚,但自西汉开通以后,就成为较南道更为便捷的交通要道,往往成为官员、商旅的首选线路。一些历史学家,如王开、李健超、薛正昌等皆认为北道才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道。薛正昌先生就曾明确阐说:“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谷西北而行,经*凉、固原,在甘肃靖远过黄河,抵达武威,再出河西走廊,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同时也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只有当这条路线受阻时,人们才选择另一条路线。”

      第二,中唐以前,诗人西向出塞走北线者大有人在,而走南线者则寥寥无几。据笔者所查,初唐诗人出塞(指出西北塞)并留诗者如下:卢照邻《上之回》诗:“回中道路险,萧关烽侯多。”(《全唐诗》卷十七)虞世南《从军行》诗:“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全唐诗》卷十七)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全唐诗》卷七十九)胡皓《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诗:“萧关城南陇入云,萧关城北海生荒。咄嗟塞外同为客,满酌杯中一送君。”(《全唐诗》卷一○八)盛唐有:储光羲《使过弹筝峡作》:“晨过弹筝峡,马足凌兢行。”(《全唐诗》卷一三六)陶翰《出萧关怀古》诗:“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全唐诗》卷一四六)王昌龄《塞下曲》:“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全唐诗》卷一四○)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全唐诗》卷一四三)中唐有张籍,其诗《泾州塞》云:“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双古堠,犹记向安西。”(《全唐诗》卷三八六)另颜真卿亦曾走北道出塞,见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诗:“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全唐诗》卷一九九)高适《奉寄*原颜太守》诗:“应念萧关外,飘随转蓬。”以上诗作中的萧关、弹筝峡等,皆是丝绸之路北线的著名景观,也是北道必经之地,由此可知他们出塞走的是北道。而走南道出塞者,只有盛唐岑参、高适两个显例。另唐以前也有赴凉州走北线的著名例子,如东汉班彪即是。东汉更始年间(23―25年),班彪为躲避关中战乱,携家人自长安出发,往投姑藏(今甘肃武威),并留下征行赋名作《北征赋》,该文将其自长安出发至安定郡治高*(今宁夏固原)的行程完整地记叙了下来,可以说是有关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最早最详尽的文献资料。因此,相比较而言,古人走北线者反较南线者为多。

      第三,也是最主要证据,即王维本诗中所描绘的地名景观,为北线所有而南线所无。上文已述,《使至塞上》诗为王维到达凉州后回忆旅途见闻以及抒发即时感受之作,故只需了解诗中所写地名景观之地理位置,即可确定其所走路线。这恰可从诗歌后两联得到证实。首先,尾联之“萧关逢候骑”,乃实写王维行到萧关逢到侦察骑兵。此处的“萧关”,是指汉萧关故址,其地理位置在唐原州(今固原)东南三十里,正为北道行途的重要关塞,此中详情,读者可参阅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之有关“萧关”之考证。前文已述,古代经萧关的一段道路亦称“萧关道”,乃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一段,这亦可从前引初盛唐诗人所作诗中得到证实。后之学者昧于此而妄言此“萧关”乃是虚写,泛指边塞之地,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能确证此一点,即足可证实王维走的是北线。其次,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北道所独有的景观。诗中的“大漠”指北道途中自新泉军(今景泰)至凉州(今武威)段所经过的腾格里大沙漠南沿,走南道是见不到大沙漠的。“孤烟”指报*安的烽烟,亦称“*安火”,唐代有烽火报*安的制度,详情可参见陈梦家先生的《汉代烽燧制度》。“长河”指北道途中自会州(今白银市*川区)至会宁关(今靖远县北城滩)间的一段黄河。据严耕望先生考证,长安至凉州的北道的会州至会宁关一段,其走向基本是沿黄河河谷西北行,此段路程有180唐里。这一段路程非常重要,因为此段路径基本是伴黄河而行,且至少需行两天时间;特别是此段长达180唐里的黄河整体流向是西北向,且其中有些河段(有的'长达十余千米)完全是东西向,即黄河是由东向西而流,这种大河西流的景观,乃为此段黄河所特有,这从地图上亦清晰可见。根据常识,“长河落日圆”这种奇景,只能出现在东西向或者西北向的大河上。如果是晴天的傍晚,沿河而行的旅客就能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的奇丽壮阔的黄河奇景。另据考古发掘,唐代的会州州城与会宁关皆建于黄河岸边,此两处也同样可见“长河落日圆”的景观。一般人只知道王维出塞要横跨黄河,而不知道王维此行至少有两天时间几乎是伴黄河而行,正是在这段旅途中,王维才第一次见到了大河西流的地理奇观以及“长河落日圆”的奇异边塞风光。而这种大河西流的情况是走丝绸之路南道的人见不到的。

      综上所述,王维出使河西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其《使至塞上》诗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描写盛唐时丝绸之路北道的独特边塞风光。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阅读全文]...

2022-03-28 20:03:07
  •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让我们一起了解王维奉命出使边塞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使至塞上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①

      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

      注释

      ①使:出使。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解读翻译

    [阅读全文]...

2022-06-17 17:19:32
  • 使至塞上王维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 诗佛王维有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即求佛前与求佛后。那么有哪两首诗最能代表这两个王维!

    老槐以为,最能代表求佛后的王维的著名诗篇,当然是上期赏读的《山居秋暝》;最能代表求佛前的王维是哪一首?凡熟读王维者,都会赞成那首苍凉雄浑,千古壮观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王维三十多岁时轰动大唐诗坛的经典名作,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诗史绝唱,至今无人超越。

    这被*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一联,到底描绘出了怎样雄浑壮阔,震撼人心的景象?今天带文友们去追寻一番。

    在清政廉洁忠君爱国的贤明宰相张九龄当政时,王维也是一名热血男儿。其志存高远,抱负远大,欲求才华报国,建功立业。因此,很受张九龄的爱惜。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大唐帝国与吐蕃战于青海。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出战,大破吐蕃于青海以西。夏末秋初,王维领受皇命,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河西前线,宣慰征战将士。

    这首以亲眼实录西部苍凉风光的《使至塞上》便应运而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受领皇命赴河西前线宣慰将士后,继而转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随同将士战守边关约一年之久,于塞上战場作边塞诗多首,颂扬唐军的强大和胜利,高歌塞上河山之壮美!

    这首《使至塞上》,是诗人出使河西,任职边塞诗作的开篇,也是沿途所见所闻的纪行。该诗以苍凉雄奇,浑阔壮观的西北大漠风光而惊破大唐诗坛,成了一首享誉中外的千古名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以雄壮、豪迈起笔。诗人将要单车独行去边塞慰问将士,此行的目的地将远达汉时的附属国居延海。

    “属国”:汉代行政区,武帝时设属国都慰,主管降汉胡人部族。东汉时设张掖居延属国。这里指唐帝国所统辖的北方羁縻州,意为出使之远。

    “居延”:地名,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面。汉称居延泽,唐至今为居延海。

    首联率先点出事由,出行规模和地点。“单车”即独车,意为随从很少。明讲出使规模小,暗道诗人独行皇命的自信和不畏任重道远的豪迈。

    “欲问边”,即将要秉承皇命去边关慰问征战将士。这里既交代出使的原因,又暗含诗人将要奔赴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

    因为,诗人是带着皇帝的使命去劳军,去过问边塞守卫征战的大事,负的是钦差之任,行的是钦差之职。作为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热血男儿,安能不雄心勃勃,充满自豪!

    “属国过居延”,此句表面看是说行程之远,实际上是暗用西汉武帝降服匈奴,置五个附属国的典故,歌颂大唐的国力强大,疆土辽阔广远,以此表现诗人独当重任的自豪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充分展现了诗人临行前的激越、雄壮和豪迈心情。诗人已过而立之年,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突然面临这一重要报国机遇,心中岂能不激动!

    因此,诗一开头,那种独自赴边行使皇命的激动、兴奋;独当重任的自信和豪迈,都让人透过纸背可感可触。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顺着行程往下写。诗人踏上征途,一路顺风。他追随着飞篷出了中原,又紧跟着北飞的大雁进入了塞外天地。

    “蓬”,即蓬蒿,秋后枯干被风吹折就满天飘飞,被古代文人称为飘蓬、飞蓬,往往作为命运悲惨,人生孤零飘泊的象征。

    诗人在这里以征蓬自喻,并非取其哀伤失落之意,而是表达一种积极赴边的心情,说自己正风尘仆仆奔向边塞,就象那乘风飞扬的蓬草一样,快捷顺风。

    “蓬”前以“征”修饰,就注入了积极赴边的主观情感,使“飞蓬”的形象和格调变得积极、高昂、自信而又乐观。

    这个“征”字也道出了行程的遥远和路途的艰难,以及诗人勇往直前的气概。

    上句以“征蓬”自喻,下句又用“归雁”作比,进一步表达诗人赴边的急切心情和去边塞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大雁从南方飞向北国,搏击高天长风。诗人也愿趁此机遇到西北边塞大显身手,博取功名,开拓人生的崭新天地。

    诗人自幼就立鸿鹄之志,弱冠作《燕支行》,许下“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的宏愿。但在以后漫长的十多年岁月里,却始终仕途不畅,机遇不至。

    今天,赴边报国的大好机遇终于降临,其雄壮、豪迈、自信等情绪便一齐喷发。因此,他的行进速度非常之快,追逐着飞蓬乘风出关,又尾随着大雁展翅入塞,路途的遥远和艰难统统都被踩在脚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抛开行程,重笔描绘西北大漠风光,展现千古壮观的一幕。

    那浩瀚大漠辽阔无垠,沙浪起伏;高远晴空万里无云,天蓝如洗。时*黄昏,夕阳西沉,薄暮微微,诗人放眼望去,天高地远,*无拦,唯有黄沙漫漫。

    突然,一柱烽烟扶摇而上,直入蓝天,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强烈撼动人之心魄!

    诗人再翘首西眺,一条大河在千里戈壁中蜿蜒起伏,飘缈远去,与天相接。一轮火红浑圆的夕阳正在下沉,亲吻着金光粼粼的水面!

    那夕阳的火红把金黄的沙浪和浑黄的河水都染得火红,让诗人无法辩清究竟是火红的夕阳在沉入金黄的河水,还是金黄的河水在托起火红的夕阳!

    这两句,把西北大漠风光描绘得多么雄浑奇丽,多么高远壮阔!那浩浩莽莽的大沙漠与直入蓝天的烽火烟柱,那飘飘缈缈的长河与浑圆火红的夕阳所构成的雄奇景观又是多么震撼人心,令人动情!

    《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想来烟如何直?”她当然想不明白烟如何直。一个红楼女儿,怎能懂得边关烽燧之烟的直?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论:“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钱易云论述更明确: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

    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烽火以狼粪为燃料,不可能有那么多狼粪。其燃料是取之于荒漠上的胡杨、红柳、芦苇、骆驼草、芨芨草等柴薪。

    老槐以为,不管以什么为燃料,都得要烧得猛,燃得烈。使烽烟聚、直、高、风吹不斜,才能把敌情传得远。若像山村房头一缕炊烟,见风则散,岂不贻误战机!

    “大漠孤烟直”,重在一个“直”字。这个“直”,写出了烽烟的雄劲与强壮,也点明了天空的高远与*和,大漠的辽阔与苍凉。

    “长河落日圆”,重在一个“圆”字。这个“圆”,写出了夕阳的丰润与壮丽,大河的绵延与细长,也点明了风沙*息时,广袤大漠戈壁的*静与温顺。

    上句起兴雄悍,笔触豪壮,下句意蘊婉转,柔绵秀美。全联既豪壮奔放,又婉丽隽永,非常壮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秦中四关之一,战国秦置,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此关连西凉、卡灵武,为中原通往西北一大要冲。

    候骑:候,伺望、侦察,指侦察敌情的骑兵。

    都护:古代掌管边疆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汉宣帝神爵二年始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唐初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个大都护府,均有大都护、副大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阅读全文]...

2022-03-04 07:21:19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句子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语录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说说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名言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诗词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祝福
使至塞上古诗的续写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