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夫山李白古诗的全文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望夫山李白古诗的全文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望夫山李白古诗的全文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望夫山李白古诗的全文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今天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希望你喜欢。
《游子吟》古诗原文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古诗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古诗评析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李白入朝曲的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入朝曲的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入朝曲》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
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
日出照万户,簪裾烂明星。朝罢沐浴闲,遨游阆风亭。
济济双阙下,欢娱乐恩荣。
作品赏析
【注解】:
宋国人素来不会辨认宝玉,鲁国人连本地人孔夫子都不尊重。
我笑你呢,薛夫子,你为什么还到这两个地方游说呢?
众口一致可以黄金消融,珍贵的白璧可向谁人推荐?
现在梧桐下长满蒺藜,绿竹丛不结佳果。
叫凤凰宿谁家,吃什么?只好与群鸡混在一起了。
古有田子方可怜体衰的`老马,天下贫穷之士便投奔其门下。
*原君家的蛾眉小妾辱笑跛脚人,*原君不予惩罚,他手下的宾客后来全部离他而去。
后来*原君斩掉美人的首级,三千宾客又迅速回归*原君门下。
*原君门客毛遂公在楚王面前挺剑陈述厉害,终于使楚国与赵国都生存了下来。
孟尝君广收三教九流,他之所以能像狡兔三窟,全仗仰门客冯谖的计谋。
信陵君听从门客侯生之言,终于夺得兵符,救了赵国。
春申君不听门客朱英之计,终于被李园割去了脑袋,多么愚蠢。
贤良的春秋四君子,正在黄泉里抚掌而笑呢。
他们笑什么呢?笑谁呢?笑今人不尊重知识分子。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静静地去吧,不必愤愤不*。
现在已经没有古人的好风尚了,沙丘已经没有漂母了,谁肯为韩信一样的王孙供顿饭呢?
入朝曲
朝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原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译文
江南有一块富饶美丽的地方,它曾经被很多帝王作为主要都城。
弯弯的河道中有带着青苔的绿水流过,高峻的山峰中有红楼隐现。
气势轩昂的屋脊夹着皇帝专用的道路,杨柳的柳荫盖住流经宫苑的河道。
舒缓的笳声,轻而密的鼓声送着我坐的华丽车辆。
我立身朝堂,进献的忠言被采纳,功名利禄都可以得到。
注释
(1)金陵:东吴、东晋、刘宋都曾建都金陵,故称之为“帝王州“。金陵,又称建康、建业,今南京市。
(2)逶迤:形容水流弯曲。带:环绕。
(3)迢递:高峻巍峨貌。朱楼:红楼。
(4)飞甍(蒙):凌空欲飞的屋脊。甍,屋脊。驰道: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
(5)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崔豹《古今注》:“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
(6)凝笳:舒缓的笳声。翼:送。高盖:高高的车盖。此指高车。
(7)叠鼓:轻而密的鼓声。华辀(zhōu周):华丽的车辆。
(8)“献纳”句:谓立身朝堂,进献的忠言被采纳。献纳,建言以供采纳。云台,汉宫高台名。汉光武帝曾以南宫云台作为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遂用以借指朝廷。表,臣下向皇帝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汪伦和桃花潭这个地方,能够代代相传,能够万世留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延伸阅读:赠汪伦是一首“相和诗”
关于汪伦是比较富有且有文化的豪士,这种说法源于袁枚《随园诗话》。袁枚书中记载:汪伦者,豪士也。何谓“豪”?意为慷慨义气。如果汪伦比较穷,连自己吃饭都发愁,恐怕汪伦无法“豪”。没有经济实力,汪伦大概不会主动去请李白,即便请了,李白可能也不会来。李白一生是蹭过很多人的饭,但都是有钱人,都是非常仰慕他敬佩他的大户人家。李白是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人,是个仗剑行天下的豪侠人,是个才华卓越的超凡人,一个这样的人,要是有请便吃,要是连穷人的便宜都沾,简直让人大跌眼睛。
至于汪伦有文化,从《赠汪伦》“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可以分析出来。什么叫“踏歌”? “踏歌”就是和着走路的节拍,走一步唱一句。“踏歌”不是什么人都能“踏”的.,如果汪伦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是没办法“踏歌”的,即使“踏”了,恐怕也很难打动有着极高审美水*,堪称华夏第一诗人的李白。
另外,我在一本民国版的唐诗选中,看到关于《赠汪伦》的另一种注解,那本书认为《赠汪伦》是首“相和诗”,是李白听到汪伦在岸上踏歌的原韵,而唱和赠给汪伦的,也就是说,那天汪伦在岸上的“踏歌”,应该与《赠汪伦》的节奏和韵律相同,这也可以证明,汪伦绝对不是只有“打油诗”的文化水*。
拓展:【关于李白的《赠汪伦》有关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
(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
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赠汪伦》重点字词解析】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②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赏析鉴赏】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甸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2019年4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上,伴着二胡与箜篌之音,著名歌手林志炫一曲《长相思》引爆全场。他用清冽高亢的歌声,深情诠释了这首“千年情歌”,带领观众回望长安,梦归大唐。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李白的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灯不明思欲绝,倦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为乐府旧题,内容都是写相思的。
长相思,在长安。开篇即点题,直抒胸臆,但却很耐人寻味。你可以理解为“我在长安相思”;也可以是“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究竟是哪个意思呢?我们分析完下文,自有分晓。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在深秋之夜,听着纺织娘凄凄的叫声,而“霜送晓寒侵被”,孤独的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从听觉到触觉,尽写孤寂之情。秋天的夜固然是凉的,而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这让人的心里也凉凉的。一个“金”,暗点居处非不华贵。夜不能寐,索性起来,于是“孤灯不明思欲绝,倦帷望月空长叹”。因为睡不着,起来把灯点燃,可一盏孤灯对着一个孤零零的人,相思之情不但没有排遣,反而更加深了,深到让人无法承受,这就是“思欲绝”。
屋子里的气氛真是太压抑了,他(她)便打开帷幕,看看外面。外面一轮明月清辉万里,它仿佛触手可得,又仿佛遥不可及。这感觉恰似心中苦苦思念的人啊!于是诗人才“空长叹”!那叹息什么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这句话出来,我们才看出,这是一位男子思念女性的诗。美人如花,令人倾慕;但美人又似月,远隔云端。这句是全诗中唯一的一个独立句式,它横空出世,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他思念的就是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吗?可以是,但也可以像《离骚》那种,以“香草美人”做比赋,把美人比做君王。诗人日思夜想的到底是美人,还是为君王效力呢?都可以,所谓诗无达诂,这里并没有确切解释。但如果是思念君王,那开头的“长相思,在长安”,就是“我思念的人在长安”了。长安是帝京,是君王所在地,而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以后了。
美人如花,却遥不可及,可诗人还在苦苦追求着。他怎样追求的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悠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汹涌的渌水,这是上天入地的追求啊!
“青冥”就是“长天”,似乎不必写“青冥之长天”;“渌水”自然有波澜,似乎也不必写“渌水之波澜”,这大有重复之嫌。但假如只是“上有青天,下有波澜”,那就大为减色。两个“之”字的嵌入,化呆板为灵动,让诗读起来音调曼长,形成咏叹的语感,特别富有韵律美,像“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一样,这是李白的“乐用”之能。
上天入地的追寻,这是在纵向的空间寻找,这还不够,还要有横向空间的,那横向空间怎样去追寻呢?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两个人之间隔着万里关山,天长路远,不仅人走不到,甚至连梦都到不了的!这是多么让人无奈和痛苦啊!
从语义上看,这两句的词序应该是:“天长路远关山难,梦魂不到魂飞苦”。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通过这种连绵不断的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让人感觉好像真有一个人的灵魂,正在长路奔跑,正在关山飞渡,这是多么婉转而动人啊!
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也好,君王也罢,这个理想都是那么缥缈难求。就算上天入地,就算关山飞渡,也终究难有结果。所以最后,诗人发出一声浩叹——
“长相思,摧心肝”。连用两个三字短句,短促有力,荡气回肠。虽然沉痛,但绝不萎靡,给人以执着之感。这是李白的声调,这是盛唐的雄风!
这首诗形式匀称,结构严谨,用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把全诗分成非常均衡的前后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领起,再有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开始,也有两个三言句作结。*衡而不呆滞,颇具对称整饬之美。
一首《长相思》,反复抒写相思之苦,这种相思可以是男女之情,也可以是托兴意味,是对理想的追求,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这就是本诗含蓄蕴藉的妙处。
诗是什么?
诗是飘向远方的一朵云彩,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总留下丝丝牵盼。
诗是纯天然的美味,隔着几万里就已经散发着幽香的味道。
诗是美少女,有时候翩翩起舞,有时候忧伤多愁,有时候寂寞孤独,有时候相思欲断肠……
在诗歌的演变和传承中,李白已经成了仙,被称为诗仙,在中国历史诗界的地位,恐只有屈原才能和他媲美。
他的900余首诗和60多首散文,足以让它在诗坛掀起一股巨浪,不要说他当年和陈子昂、杜甫的诗歌革新运动,就是此后的文学作品也没有超越李白诗歌的造诣,其后世影响更是家喻户晓,就萌宠小孩也会李白的诗歌。
直到今天,人们对李白的诗歌还是赞叹不已,抬头看星空就会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身在他乡就会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助的时候总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不管是抒情和写景,都是何等的让人心旷神怡和身临其境,又是多么的让人向往和眷恋。
李白的诗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李白的这一首《春思》,这首诗不具备豪放,也不特意浪漫,而是无限的相思和期盼,李白不是婉约派,但是写过很多关于男女思的诗,恰恰这首诗触动了他的心旋,扣动了他的灵魂,假拖女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这首诗《春思》,一首写在春天的美女诗画。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
现代诗译文:
啊!又是一年的春天,青青小草如同碧丝,在大地的怀抱里探出了头,仰望天空,大地一片欣然,这是燕地的风光,温暖的秦地已经是春满大地,桑树也绽放绿意,美丽的叶子宛如少女的嘴唇,多么的诱人心弦。
身在他乡,最是思念的时候,越想着归来的日子,你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啊,思念你已成了煎熬,愁肠百结,苦不堪言,眼泪模糊了一切。
春风啊,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就罢了,你我素不相识,为何如此狂吹,吹乱了我的心思,吹进了我的罗账,扰乱了我的生活。激起我无限的愁思,断肠的“愁”寂寞的“情”,君是否能够懂我的心。
上述的译文虽然有点添言,大体意思也不离其尊,触景生情,因景生情,伤感中带着期盼,思念中散发着情感,不管是景色的描写,还是写情的角度都是对男女相隔两地情思的描述,含蓄写出了男女之间微妙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虽然异地相隔八千里,但是感情的浓烈犹如春雨贵如油,把妇女独守的情何春用风来传递,把爱情和相思用大自然来拥抱,实为大气磅礴,实为春风缠绵,实为高尚而微妙。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没有爱情可言,都是婚后才培养感情,一旦结婚就要受礼教束缚,做一个贤妻良母,如果丈夫出差或者远去经商等等,加上路途遥远和交通工具的限制,都是一去好多年。
人是情感动物,女人心中有多少的思念和牵挂,在古代并不能坦然和告白,还要藏在心里,默默的承受和期盼,假如自己的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守寡终身,立个牌坊,浪漫的爱情和缠缠绵绵的相守成为了古代男女的向往和追求。
李白诗歌情感很丰富的诗人,他有四个妻子,并且李白一生想成仙,*不羁,游遍天下,诗情画意,浪迹天涯,而他的妻子何曾不是空守闺房,相思加断肠,李白有如此的感想,的确是源自于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首春思说的是女子的贞洁,其实暗指自己的正值,用流水对的方法,暗示一种不期而遇,一个看到芳草思念的时候也是另一个断肠的时刻,是一种期盼和对团员的追求。
更有一层意思,寓意李白也很想重回官场,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如同恩爱相思的男女一样有共同心声,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李白啊李白,你这区区30个文字,我且用了1500字来阐述,还解释的很不是滋味,我在思念远方的她,她是否能看到今夜的明月,明月中有我的心,那是春天的芳香让我为你特写的一首浪漫的爱情诗。
李白一首《春思》,写醉了多少异地男女断肠的“愁”寂寞的“情”,我醉了,大地醉了,她也醉了,春天醉了,都进入了梦想,期待黎明的到来,迎着曙光看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满江红》全文意思
《满江红》是著名的詞牌名之一。《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满江红》全文意思,希望能帮到你!
《满江红·怒发冲冠》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怒发冲冠:愤怒得连头发都竖立起来,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处:地方。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行为。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在今宁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这里指宋金边界的关山。
【译文】
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问我何心?
却构此、三楹茅屋[2]。
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3]。
百感都随流水去,
一身还被浮名束。
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4]。
尘土梦,蕉中鹿[5]。
翻覆手,看棋局[6]。
且耽闲殢酒[7],
消他薄福[8]。
雪后谁遮檐角翠,
雨余好种墙阴绿。
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9]。
【注释】
[1]却赋:再赋。却,再。
[2]三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
[3]意谓可以闲居于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鸥那样,无优无虑,自得其乐。古人每用与海鸥为伴表示闲适或隐居,故有“盟鸥”“鸥侣”等典事。宋方岳《送史子贯归觐且迎妇也》诗:“久住西湖梦亦佳,鹭朋鸥侣自烟沙。”
[4]迟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红牙曲:拍击着红牙板歌唱。辛弃疾《满江红》:“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樽前飞下日边消息。”
[5]尘土梦,蕉中鹿:《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询士师之言可也。”,后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梦”等詞语,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刘克庄《念奴娇》:“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
[6]翻覆手,看棋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因进说他曰:‘……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杜甫诗《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以此典而成“翻云覆雨”“翻覆手”等,意谓反复无常、播弄权术手腕等。此二句意思是说如今世事反复无常,当作一局棋去看待。
[7]殢(cì)酒:纵酒。辛弃疾《最高楼》:“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8]消:享受,受用。
[9]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些些,湖北麻城、四川云阳等地方言,詞中常用语。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指朋友夜谈。
【赏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顾贞观南归三年整,纳兰容若特修建茅屋三楹招他回京。除本首詞外,还写了《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云:“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糜鹿,为君构草堂。”由此亦可见二人交厚之一斑和纳兰的志趣。而从本篇看,纳兰淡泊功名,欲效陶渊明等先贤的心情则更为明显。
以问句开篇往往能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而同时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作者为何有此一问呢?怀着疑问,读者便会继续读下去,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整体感情曲折丰富。这阕詞正是如此。“问我何心?”纳兰容若开头便发问,让人忍不住好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再看下去,“却构此、三楹茅屋。”恍然大悟,原来纳兰容若建造了几间茅屋。然而此时难免又生出与开头同样的疑问:“堂堂的相府贵公子、皇帝御前一品侍卫,偏偏要建茅屋,他究竟有什么想法?”容若很成功的带着读者走进了他的思想,接下来就听他慢慢道来了。
诗人詞者都是浪漫的,有心回归自然的。传说宋代有个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以湖山为伴。自己经常乘一叶小舟在西湖游赏,如果有客人来,小童便放飞仙鹤,林逋看见了就驾着小舟回来了。林逋不爱富贵功名,只喜欢游山玩水,植梅养鹤,世人称他“梅妻鹤子”。纳兰容若与林逋倒很相似。“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茅屋几间,鹭朋鸥侣,青山绿水,相看不厌,悠然自得,真是人生一大乐事。难怪隐居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会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赞叹。这种生活还能如何表述呢?一切尽在不言中。
想想这种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再看看自己,感慨万千,“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生生被浮名虚誉束缚着,不能恢复自由之身,白白的浪费了多少大好时光,辜负了许多的良辰美景。若是能够隐逸于此,什么惆怅,什么忧愁,什么功名利禄,全都抛开,定要好好享受这自在人生。纳兰容若又是憧憬又是惋惜,愿望与现实的对比,更能突显出他的知趣所在。
“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这便是让纳兰容若又憧憬又惋惜的的风景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徐徐穿行在摇曳飘洒的杏花香中,兴起时唱一曲轻快婉柔的小调,多么的自在。不只是容若,我们这些整日为了学业、事业埋头奔波的人,也会禁不住向往这种快乐吧。太多时候我们只顾着低头赶路,行色匆匆,忽略了我们身边变幻多姿的景色,等到我们终于有些觉察的时候,多少的美景都已经错过了。
詞的.上片侧重叙志,下片点出所以要摆脱“浮名束”的原因,以及如何打发日后的生活。世事反复无常,荣华富贵更是如此。相传唐朝时期,有一名姓卢的书生在旅店巧遇到一位名叫吕翁的道士。卢生渴望得到荣华富贵,吕翁一番劝解不见成效,便让卢生在他的枕头上睡觉,这时店里正在做黄米饭。卢生在梦里历经大起大跌,最后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余年。卢生做完梦后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既知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何必还久久沉迷于其中呢?不如早早醒来吧。
梦醒之后,纳兰容若便开始畅想自己的生活。“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闲来无事,纵酒怡情,不求其他,只愿好好享受这份薄薄的福气。住所不大,可处处风情,一场雪过,翻飞的翠色檐角都被遮住了,几次雨后,便可以在墙边种些绿荫荫的树木了。这几句让我想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理会尘世的纷争,安安静静地过自己**淡淡的日子,不急不躁,不忙不碌。不知道我是不是有些不求上进,看着那么多人为富贵名利挤破了头,一心一意想做个“强人”,只觉得最幸福的事却是做个“闲人”,不去争,不去抢,闲适地享受自己或许太过*凡的小日子。我们做不来隐士,做个“闲士”还是可以的——当然,不是让你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把你心里的空间腾一下,不要满满的挤得都是追名逐利。
此情此景,想必两个志气相投的朋友会有很多话说吧?“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寒夜中若能与好友秉烛夜谈,这寒夜也都会觉得暖了。史上最温暖的事你能想到几件?我想其中必然有一件事情是与知己好友谈天说地,忘却睡眠吧。高兴的时候,拉着兄弟或者闺蜜,欢天喜地,一起分享你的喜悦;难过的时候,你絮絮叨叨,或是沉默不语,他们都静静地陪在你身边,安抚你的心灵。
《宴荣二山池》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宴荣二山池》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山公来取醉,时唱接
離歌。
古诗《回乡偶书》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品赏析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原文: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夫山李白古诗的全文意思
望月古诗的全文意思
敬亭山古诗的全文意思
山中古诗的全文意思
好的古诗全文意思
风古诗的全文意思
夜帐古诗的全文意思
古诗秋夕的全文意思
墨梅古诗的全文意思
春晚古诗的全文意思
古诗《墨梅》的全文意思
剑客的古诗全文意思
鹿柴的古诗全文意思
送别古诗的全文意思
古诗乞巧的全文意思
赠刘景文古诗的全文意思
七夕古诗的全文意思
赠汪伦古诗的全文意思
鹿柴这篇古诗的全文意思
鸟鸣涧古诗的全文意思
兰溪棹歌的古诗全文意思
寒食这首古诗的全文意思
卢钺写的雪梅古诗全文意思
丁香这首古诗的全文意思
滁州西涧古诗的全文意思
古诗乞巧的诗句全文意思
古诗鹿柴的全文意思视频
古诗题西林壁的全文意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古诗及意思
白的古诗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