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关于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 说说(7) 名言(46k+) 诗词(2k+) 祝福(9k+) 心语(407)

  • 诗名含有审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审字的诗词

  • 怀徐审知王彦博审知之侄彦章

    赵蕃〔宋代〕

    为见山花发,忽思湖柳深。当君散帙坐,著我倚楼吟。别句漫多纸,别觞终欠斟。光阴几尺璧,书疏阙万金。病驹匪恋秣,鸿雁归有心。已后兰亭集,犹能与竹林。

    次韵和审言与孙少述会游审言以病不至

    沈遘〔宋代〕

    三吴高士厌英躔,乘兴南来得暂延。俗役更思抛吏几,胜游还约泛湖船。

    *生慕义如饥渴,自昔论交孰后先。独恨良朋不相对,一吟嘉句重悁悁。

    曾裘父寄二绝并呈审知一再次韵前以寄曾后寄审知四首 其二

    赵蕃〔宋代〕

    纷纷竞说杜陵翁,此老真能数百容。我亦几同叶公好,骇然今日见真龙。

    五月十有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

    赵蕃〔宋代〕

    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逐人易浮沈,与物多俯仰。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惊飙振林梢,落日挂马首。世方功名图,我自饥寒走。萧条政长路,欢喜逢故友。酒酌戒毋多,诗声愧新有。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非为十日留,重此一岁阑。岁去易悲感,日来盛阴寒。今晨已春意,欲出反浩叹。梅事足可惜,病躯良独难。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由梅且翩翩,溪柳向婀娜。群行欲何诣,僧屋惟所可。连朝谩蕲尔,作意终败我。此事且复然,吾生信多坷。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

    赵蕃〔宋代〕

    郊原莽莽吹黄埃,余暑已去若复来。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

    赵蕃〔宋代〕

    出门生憎触风埃,故邀幽人山中来。小休危亭带曲折,未尽高塔当崔嵬。目营所到岂有极,脚力尚壮不拟回。旧游久阔空信耳,高处一上何佳哉。是山百年定谁主,一丘新壤手所开。渊明自祭岂非达,杜牧作志夫何哀。如君风流固旷绝,与我论交忘岁月。异时访我入此山,扣牛共唱生生别。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题之韵作二首时彦博归及常山 其一

    赵蕃〔宋代〕

    郊原莽莽吹黄埃,馀暑已去若复来。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

    *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

    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

    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

    [阅读全文]...

2022-03-11 09:53:08
  • 含有审字的古诗词 带审字的诗词名句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捭阖》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格言联璧·处事类》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铨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二》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公孙龙子·名实论》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韩非子·有度》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鬼谷子·鬼谷子·反应》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围炉夜话·第九则》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百战奇略·第五卷·轻战》

    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送杜审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春秋繁露·卷十》

    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吕氏春秋·纪·仲冬纪》

    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鬼谷子·鬼谷子·揣篇》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宋之问《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宋之问《送杜审言》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刘向 编《六亲五法》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全祖望《梅花岭记》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荀子·非相》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

    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鬼谷子·鬼谷子·捭阖》

    诸臣正心之学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详审,诚如胡寅扰乱政事之说,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海瑞《治安疏》

    愚者审视之,乃悟。——佚名《不识自家》

    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班固《霍光传(节选)》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班固《霍光传(节选)》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蒲松龄《促织》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蒲松龄《促织》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丘迟《与陈伯之书》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贾谊《惜誓》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屈原《远游》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方孝孺《深虑论》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苏轼《三槐堂铭》

    [阅读全文]...

2021-12-10 09:34:16
  •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诗词

  •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诗词

      古诗原文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译文翻译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水*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注释解释

      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创作背景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诗文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阅读全文]...

2021-12-16 23:10:13
  • 《赠苏绾*》杜审言唐诗赏析

  • 唐诗
  •   《赠苏绾*》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为赠别友人从军边地而作。诗中称述了友人文才卓异以及慷慨从戎的豪迈气概,并用眷眷的儿女私情寄托勉励之意,使得全诗充满愉悦无拘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赠苏绾*

      知君*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注释】

      ⑴苏绾(wǎn):作者的友人,曾任职秘书省和荆州、朔方军幕,官至郎中。*:官职名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唐时元帅府及节度使府僚属中均有掌*一职,掌管书牍奏记。

      ⑵*:此指书札、奏记两类。翩翩:以鸟儿飞翔时的轻快喻文才优美。语出曹丕《与吴质书》:“元渝(阮瑀)*翩翩,致足乐也。”

      ⑶为许:为什么。从戎:从军。朔边:北方边地。

      ⑷红粉:代指女性,此指苏绾的妻子。

      ⑸燕(yān)支山:又叫胭脂山、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以其多产燕支(红兰花)而得名。

      【白话译文】

      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

      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要长年滞留哪。

      【赏析】

      诗的开头,不写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却从赞美对方的风度和才华起笔。曹丕《与吴质书》说:“元瑜*翩翩,致足乐也。”又,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也有:“*既翩翩,赋歌能妙绝。”诗的第一句即化用这些意思来形容苏绾其人——潇洒自得,文采出众。文士相交,惺惺相惜,相互间自必有许多值得倾慕和书写之处,但诗中只突出“*翩翩”这一点,这是由诗的主题决定的。因为苏绾此时正要去北疆担任节度使府的掌*。友人是入军府任职,因此也可称为从戎。诗的第二句并不承上而作*叙,而是出人意料地设问。这一问乍看很突然,而且没有回答,似乎不着边际。其实这里诗人故意使用了先答后问的曲笔,答案其实就是头一句。正因为苏绾*翩翩,才被元帅聘为*。这样的写法更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才干,而诗人对友人的的倾慕与留恋就蕴含其间,不言而喻了。诗的第三、四句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在边庭不要逗留太久,而要早作归计。但诗人不从行者方面着笔,而反从居者方面着笔;并非从正面写离情,而是从对面来映衬,同时在从居者着笔时又不直接从诗人自己着笔,而是从友人最亲*的人——他的妻子那一方着笔。这是一联自然流动的对仗,它以燕支山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以红粉楼代指友人妻子,从设想红粉佳人计日而待丈夫的归期,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这就是不落俗套,不露痕迹,将前人反复吟咏过的离情别绪刻画得十分生动而细腻,表现出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清人袁枚《续诗品·取经》要求作诗“揉直使曲,叠单使复”,以避免使读者“一览而竟,倦心齐生”。此诗之贵即在于“曲”,不过短短四句,却意婉而情深,富有含蓄之美。诗的主旨是送别,在古典中是一种*常的的题材,若泛泛设辞,**而起,直率地抒写送行时的留恋和盼望之情,会显得毫无韵致,令人倦厌。诗人不愧写情高手,他刻意求新,以复笔与巧笔绘出优美深远的抒情境界。

    [阅读全文]...

2021-12-20 23:10:31
  • 《登襄阳城》杜审言唐诗

  • 唐诗
  •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⑴,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⑵,汉水接天回⑶。

      冠盖非新里⑷,章华即旧台⑸。

      *池风景异⑹,归路满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池:汉侍中*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称为*池。

      【白话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池风景异”,*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凿齿的故居,*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阅读全文]...

2021-11-25 01:06:15
  •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诗词鉴赏

  • 送别
  •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诗词鉴赏

      原文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赏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阅读全文]...

2022-05-16 15:05:38
  •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唐诗全诗赏析

  • 春日,文学,唐诗
  •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唐诗全诗赏析

      《春日京中有怀》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一首七律,全诗抒发了诗人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下面是《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唐诗全诗赏析,供大家欣赏。

      【原文】

      【注释】

      ⑴京中:指西京长安。

      ⑵游寓(yù):寓寄他乡。秦:指长安。

      ⑶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徒:徒然。

      ⑷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漫:随意,没有约束。

      ⑸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⑹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

      ⑺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白话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创作背景】

      《春日京中有怀》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702或703年)的春天。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当年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又在洛阳西巩县,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只在长安中(701—703)曾一度回西京。当时杜审言曾随驾去西都长安。时逢春日,鲜花盛开,面对美景,思友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声情并茂、情感真挚的《春日京中有怀》。

      【赏析】

      此诗以*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诗人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诗人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阅读全文]...

2022-04-21 06:33:46
  • 杜牧的古诗

  •   1、《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6、《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8、《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0、《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11、《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2、《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13、《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4、《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15、《寄扬州韩绰判官》

    [阅读全文]...

2021-12-31 19:09:04
  • 杜甫的九言绝句的古诗144句

  • 杜甫,经典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绝句

      唐.杜甫

      其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阅读全文]...

2022-05-03 07:33:50
  • 《赋得妾薄命》杜审言唐诗全诗赏析

  •   《妾薄命》是乐府古题,全诗精心塑造了一位遭受遗弃而幽怨多情的女子的形象,充满着缠绵悱恻之意,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深沉忧思。

      赋得妾薄命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赏析】

      《妾薄命》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有“妾薄命,端遇竟宁(汉元帝年号)前”一句,本为自叹之语,即乐府题名所本。三国魏曹植、南朝梁简文帝等都作有以《妾薄命》为题的六言、五言,表达失意之感。此诗在题前加“赋得”二字,表示是以现成题目作诗。杜审言用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来赋乐府古题,借美人失宠寄托流贬不遇之意,通过环境的渲染映衬和心理的细致刻画,精心塑造了一位遭受遗弃而幽怨多情的女子的形象,充满着缠绵悱恻之意,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深沉忧思。

      首联先介绍女子的居所环境:“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长门即汉代京城长安的长门宫,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即居于此;永巷,也在长安,汉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地方。这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处所,暗示了的主题。这里,暮春时节,“草绿”、“苔青”,景色凄清;再加上门扉长掩,庭院幽深,气氛更为凄苦。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和痛苦的内心,已不言而喻。这两句看似**叙述,但因为恰到好处地用了两个典故,就使涵蕴深远,意思婉转含蓄,同时暗中巧妙点题,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失落的基调。首联对环境作了渲染,颔联即正面描写这位女子:“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一位遭受遗弃而泪流满面的女子的形象毕现于纸上。这两句中,虽有对其外貌的描写,但着力揭示她的看似矛盾而实际统一的两种内心活动。一种是失宠后的怨恨心情:从“移”字、“夺”字中,可以看出她对男子的抱怨之意,和对“新爱”深深的愤恨。另一种是对男子的眷恋心情:她在失意之后,满腹委屈,不禁伤怀落泪,对男子虽有不满和抱怨,但更多的还是惦念着旧情,她追忆着从前美好的爱情生活,希望能够重归于好。诗人在这一联中,先由心理入手,重点展现女主人公恨、爱交织的内心活动,入情入理,细致入微。

      颈联进一步用景物作为映衬,进一步渲染她在遭受遗弃之后的孤苦。“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上一句写她在梦中正与男子相会,温柔缱绻,却被啼鸟惊醒。她眷恋着梦中柔情,眼前却只留下令人伤神的记忆,一个“惊”字,显出鸟鸣声令人厌恶,衬出女主人公的心情的恶劣。下一句说,在梦醒之后,于百无聊赖之中,望着满院的飞絮落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以及如水逝去的年华,不禁心乱如麻,在失落中又增加了无尽的愁思。飞絮落花,本易使人伤感,一个“搅”字,更现出心绪的纷乱,诗人在这一联中用反、正映衬的手法,把自然景物巧妙地与主人公的主观感情联系起来,情景触为一体,这位女子的满腔愁怨和孤凄之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至此,人物形象借助心理的刻画,表现得极为生动,呼之欲出。在尾联中诗人继续深入描写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留下深长的余味。“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化用了班婕妤诗意。《文选》中有托名班婕妤的《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借团扇以自怜,表达了深恐情缘彻底继绝的忧虑。女主人公在满怀孤凄中,感叹自己虚度了美好春光。春去夏来,天气转热,她希望自己像团扇那样,得到主人的眷顾。但是她又想到,即使重新获得主人的宠爱,也会像团扇一样到秋天就要被捐弃。两句从简约的笔墨中,隐隐传达出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自伤自叹,也有自怜*,更有迷茫怅惘之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这一联,“春色罢”与首联的“草绿”、“苔菁”暗中照应,“团扇”、“迎秋”又与颔联中的“泪落故情留”相承,并且又是对“啼鸟”、“飞花”一联的自然收结,使得全诗结构谨严,读来一气流走,浑然无迹。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唐人句律有全类六朝者,杜审言:‘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杜审言处于六朝余风向转变时期,不可能尽脱六朝余*,但其诗又与六朝诗歌的辞藻靡丽、内容浮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此诗看,音律和谐,色彩清新明丽,语言华美工巧,已分明是唐代律诗,并且,此诗首联即用工对领起,一路精整,到最后散结,既精严又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如“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一联,情景交融,与女主人公的身世、心理十分贴切,且“惊”字、“搅”字下得较重,在两句中显得很有骨力,虽有“啼鸟”、“飞花”字样,却并不柔弱、绮丽,而是透露出一种刚健有力、清新俊逸的气息,与六朝句律迥然有别。

      他一生沉沦不遇,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体会。诗中通过对女子心理的细致刻画,在情景交融中塑造了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遭受贬谪的苦闷和徬徨。

      【作者介绍】

      杜审言( 约645—708 ) ,唐著名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其父位终巩县令,遂定居巩县(今河南巩县)。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任隰城(今山西汾西县)尉、洛阳丞等小官。后因对上言事不当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县)司户参军,不久免官回洛阳。武则天时召见,因赋《欢喜诗》受到赏识,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705),因受武后宠臣张易之案件牵连,流放峰州。不久又起用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病卒。青年时期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诗有不少朴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称,格律谨严,技巧纯熟,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的祖父,其律诗对杜甫有所影响。《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四十余首。

    [阅读全文]...

2021-12-15 03:43:41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句子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语录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说说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名言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诗词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祝福
杜审言的含气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