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晏殊的踏莎行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晏殊的踏莎行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晏殊的踏莎行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晏殊的踏莎行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晏殊《踏莎行》宋词赏析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鉴赏: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草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迴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草愁花怯,都染上了这种色调:海燕双飞去。己暗逗怀人之意。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蕙炷残,衣带缓,进一步渲染离愁。结二句方借埋怨垂杨点明是思念远方的行人。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
晏殊这个人是我除李白外最崇拜的一位诗人。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十四岁就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他还是北宋婉约词宗师。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河悠闲情致。
在晏殊的代表作中,我尤爱《蝶恋花》。此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采用移情于情的手法。通过一些意象,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秋菊在寒烟的笼罩中似含忧愁,兰草上沾着寒露,似在饮泣。意象喻女主人公的`品格,注入主人公的感情,描写出主人公哀愁、凄婉的情感。通过燕子的双飞,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与下片的“独”字相对应。下片写登楼远望抒发悲寂的情感。“凋”字体现了自然的显著变化给作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尽”字以空间的形式,写狭小院庭的忧愁转向了广阔的天际。
全词情致婉约又辽阔高远,两种情致更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词中意象都体现主人公忧愁悲凉的情感,一一对应。晏殊《蝶恋花》真是一首千古佳词。值得细细去品味,读其诗,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介绍: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定了西夏的进犯。
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章事,晋中书门下*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3]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易*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踏莎行·其一》
晏殊
祖*离歌,
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
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赏析:
这首词抒写送别之后的依依不合和登高望远的无限思念,融情于景,含蕴深婉。上片写饯别的分手,隔尘回首,马嘶不行,船转不进,烘托出双方的难合难分。下片写居者念行者,登楼远望,一片*波,引出无尽离愁。“香尘已隔犹回面”句,传神地描摹了送别归去,作者步步回顾、步步留恋的情状。“斜阳只送*波远”句,分别怨斜阳不解留人,反随着行舟渐行渐远,也从水面渐渐消隐,却说得极婉转,极富情致。煞拍浓愁密意倾口而出,说尽离思份量。
《踏莎行·其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小词写春光流逝所触发的淡淡轻愁。上片展示花谢春残、绿叶荫森的郊原风光,为主人布设外景。过片承上启下,笔触转向室内。炉香袅袅,宛如游丝回环,气氛阒寂幽静。煞拍倒点时序,见出主人独对炉香、闲愁萦绕,正当梦醒酒消之后,此时残阳斜照、院落幽深,则主人孤寂无聊、惆怅莫名之意绪,愈加不言而明。全篇不着实字,以景见情,烘染出寥落的心态。全词语言清丽,不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如“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二句,寓动于静;“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句,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现出幽淡的愁思和哀情来;“斜阳”一句,传神地描写了主人公深怀不露的愁情。
踏莎行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栏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芜:*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参考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踏莎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翻译: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行字词解释:
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芜:*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踏莎行背景:无
踏莎行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居人望尽*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一直很喜欢古典文学,其中尤为钟爱宋词。读宋词就像唱歌一样,让人心情愉悦。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今天就来欣赏这首词《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的大意是:驿站的梅花已经凋零,溪桥旁的柳树也垂下又细又嫩的枝条。游子迎着春风、踏着芳草扬鞭远行。遥遥征途伴着无尽的离愁,就像那春江之水,迢迢不断。柔肠寸寸痛断,粉泪盈盈流淌。不要登楼凭栏远望。草地的尽头是春山,而游子却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游子,下片写思妇。
上片是远行游子征途中的所见所感。开篇就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驿馆旁的梅花已经零落,而溪桥边的春柳则发出了嫩绿的新枝,暖风吹拂着散发着芳香的青草,游子摇缰催马,行驶在美好的春光中。
景色如此之好,但游子却无心欣赏,因为这芳草、这杨柳、这落梅无不触动他的离愁。这离愁随着相隔路程的越远,离别时间的越久而越积越多,就像那春江之水,无穷无尽。
上片的前三句,词人选取了富有“离别”意象的梅、柳、草,既表现春天的景色,也寄寓了离人的伤怀,实景虚用,虚实结合,耐人寻味。后两句见景设喻,自然合理,形象生动,意境堪比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而成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词的下片,词人抛开游子,变换角度,转写思妇。游子远行,思念着家里,而家里的思妇也同样思念着远人。她愁肠百结,寸寸欲断;泪水盈盈,流满双腮。
但她再相思难过,也不能登高远望,因为倚楼凭阑,看到的只是那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才是那绵绵的青山,而她念着的人,还在更远的青山之外。
思妇登高,目光为春山所阻,而思念却追随征人到海角天涯,目光有限,相思无限,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欧阳修的这首《踏莎行》以乐写愁,虚实相融,设喻巧妙,且从男、女两个角度写离思,这都是本词的艺术特色。而一首58字的小令,就有两大千古名句,足见文忠公的笔力。
希望大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读一读宋词,感受一下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领悟古人想留下的故事,是一种美的享受。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
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
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
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
晚风菰叶生秋怨。
赏析:
本篇为端午节感梦之作。上片虽为梦境所见,却几疑真见其人,至过片才点明“午梦”,这也是吴文英感梦词惯用手法。上片写苏州姬妾午睡之美态。上片一句一态,五层铺叙,从形、色、香、态、情诸侧面勾画出一幅端午美人午睡图,而“空”,“愁”二字则透露出苏州姬妾离异后的孤寂无聊,无心歌舞,也无绪梳妆和对词人依然怀有相思旧情,曲折地显现出词人失掉苏州姬妾后的眷恋和伤感。下片写梦醒哀怨。“午梦”二句写正午梦入千山远寻苏州姬妾。“香瘢”句插补梦境中腕系红丝,斑痕新褪之状。“隔江”二句写雨声、风声、落叶声,意境空灵,又如梦一般飘忽,流露出依然羁旅漂泊的悲秋一样的悲怨与幽恨。
晏殊的踏莎行古诗
晏殊踏莎行的古诗
踏莎行北宋晏殊的古诗
宋中的踏莎行古诗
形容踏莎行的古诗
踏莎行初春的古诗
踏莎行古诗的情感
踏莎行名句
踏莎行的古诗朗读
踏莎行的古诗怎读音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古诗
有晏殊的古诗吗
晏殊的古诗草
形容踏莎行古诗的诗词
晏殊和晏几道的古诗
晏殊的词古诗
踏莎行秦观名句
晏殊的古诗句
晏殊的名句
描写晏殊的古诗
晏殊的诗句
宋晏殊的古诗讲座
宋晏殊的古诗朗读
晏殊的清明古诗
高中晏殊的古诗
晏殊写中秋的古诗
晏殊的寓意古诗
晏殊的著名古诗
晏殊的经典古诗
欧阳修踏莎行名句
李白形容江边柳树美景的古诗
耕读教育的古诗
带有梦想二字的古诗词
社日唐王驾古诗的拼音
深入的古诗词
有间隔号的古诗
描写思绪万千的古诗
描写愤怒之情的古诗
写狗的五言古诗
关于民族一家亲的古诗50字
上江渔者的古诗
有关郡县州的古诗
与元宵节有关的古诗词成语
关于红叶异彩书香闪光的古诗
李白七言古诗的特点
带有依依字的古诗
从愁苦恨中走过的古诗词
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苏轼
蝴蝶花间舞的古诗
与四川人有关的古诗
树长高的古诗
赠刘景文的古诗拼音
古诗登幽台山歌的文学常识
描述家乡的长篇古诗
形容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古诗
肝胆付出的古诗
儿童专注捕蝉的古诗
请搜索一下七律长征的古诗
师生一起旅游的古诗
沉香化炭的古诗
把不同的古诗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