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关于古诗的全文及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全文及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全文及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全文及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66) 语录(10) 说说(9) 名言(1) 诗词(1k+) 祝福(8k+) 心语(1k+)

  •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汉无名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远:久。缓:宽松。

      【2】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3】遗(wèi):赠予。

      【4】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5】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6】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7】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8】馨(xīn)香:香气。

      【9】盈:充盈,充积。

      【10】致:送到。

      【11】贵:珍贵。一作“贡”。

      【12】感:感受,感动。

      【13】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4】但:仅,只。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汉]汉无名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1】冉冉:柔弱下垂貌。

      【2】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3】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4】阿(ē):山坳。

      【5】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6】菟: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7】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8】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9】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10】悠悠:遥远貌。

      【11】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12】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13】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14】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15】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阅读全文]...

2021-12-11 18:04:52
  • 古诗十九首全文及注释(古诗十九首的诗意美)

  • 诗意
  • 特指汉代无名氏所写十九首五言诗,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使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收载于《文选》,其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可见一斑”。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其称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薇竹生》等。

    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待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看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理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及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主要包括离情别绪,表现为游子的思乡和怀人,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表现为文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等。

    [阅读全文]...

2021-12-13 11:33:28
  • 木兰诗全文注释

  • 阅读
  • 木兰诗全文注释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全文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阅读全文]...

2022-01-24 10:11:44
  •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 文学
  •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导语: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江城子

      作者: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

      1.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有《子野词》。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之句,世称诵之,故号张三影。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2.筝:古弹拨乐器,因最初流行秦地,又称秦筝。

      3.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4.芙蕖:即荷花。

      5.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6.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7.娉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

      8.弄:弹奏。

      9.遣:使,教。

      10.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11.湘灵:即楚地崇拜的神祗湘夫人,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12."曲终"句:是化用唐诗人钱起《湘灵鼓瑟诗》中的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人数峰青"。

      翻译: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阅读全文]...

2022-05-05 20:39:12
  • 《诗经》全文:凯风(带注释和译文)

  • 诗经,学*,知识
  • 《诗经》全文:凯风(带注释和译文)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诗经》全文:凯风(带注释和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凯风自南①,

      吹彼棘心②。

      棘心夭夭③,

      母氏劬劳④。

      凯风自南,

      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⑤。

      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③。

      有子七人,

      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⑦,

      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注释】

      ①凯风;催生万物的南风。

      ②棘:酸枣树。

      ③夭夭:茁壮茂盛样子.

      ④劬(qu):辛苦、劬劳。

      ⑤令;善,美好。

      ⑥浚:卫国的地名。

      ⑦晛睆(xuanhuan):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

      【译文】

      和风吹自南方来,

      吹拂酸枣小树苗。

      树苗长得茁又壮,

      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

      吹拂枣树长成柴。

      母亲贤惠又慈祥,

      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

      就在浚城墙外边。

      养育儿子七个人,

      母亲养子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

      黄鸟叫来似歌唱。

      养育儿子七个人,

      无谁能安母亲心。

      【读解】

      由血缘关系推演出一套社会道德伦理关系、政治体制等,是政治家和理论家们事。

      由亲身体验到血缘关系中的母爱亲情,表达对母爱亲情的感念和内心的愧疚,是

      普通人出于天性的表现。前者用规则来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后者则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千百年来,人们对母爱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以各种方式礼赞它,讴歌它。重视血缘关系的*人是这样,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也不例外。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同母子余情大有关系。后来弗洛伊德竟想出“恋母情结”来解释母子亲情,让人在开眼界之时有些惊异。

      不管怎么说,母爱亲情是人类当中永恒的、不可磨灭的主题之一。它与其它东西不

      一样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幼时起都有切身的体验,而用不着别人的说教开导。它也是

      人与人之间联结得最为牢不可破的纽带。常言说,虎毒不食子。这是由天性决定的。

    [阅读全文]...

2021-11-24 11:00:54
  • 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 赞美,庐山
  • 关于赞美庐山的诗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似晴欲雨费疑猜,谁把天公巧妙开。峰影都沉潭影底,庐山之水日边来。

      1. 劲风湮细雨。——《秀甲东南》

      2. 除邓天台后,*流莫可群。——《瀑布》

      3.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瀑布》

      4. 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庐山》

      5.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庐山桂》

      6.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庐山桂》

      7.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宿东林寺》

      8.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郡内闲居》

      9.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寄白阁默公》

      10.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别东林寺僧》

      11.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寄黄刘二尊师》

      12.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听郑五愔弹琴》

      13.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升天行贻卢六健》

      14.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江行无题一百首》

      15.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江上送客游庐山》

      1.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彭蠡湖中望庐山》

      2.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庐山诗》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4.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6.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自咏示客》

      7.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

      8.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湖上望庐山》

      9.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题璿公山池》

      10.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11.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别草堂三绝句》

      12. 新诗准备,庐江山色。——《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3.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

      14.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送刘四赴夏县》

      15.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阅读全文]...

2022-01-15 13:35:33
  •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

  • 杜甫
  •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

      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1

      小寒食舟中作唐

      [唐]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1】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2】佳辰:指小寒食节。

      【3】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4】隐:倚、靠。隐几,即*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5】“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6】“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7】“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8】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创作背景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2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注释:

      黄鹤从旧编在上元二年,浣花溪作。《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①。汀烟轻冉冉②,竹日净晖晖③。田父要皆去④,邻家问不违⑤。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⑥。

      (上四,寒食所见之景。下四,寒食所接之人。招要则赴,馈问不辞,人情既相亲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之相忘矣。)

      ①江总诗:“风花拂舞衣。”②陶潜诗:“冉冉星气流。”③何逊诗:“晖晖视落日。”④陶诗:“田父有好怀。”⑤刘向《新序》:“出讼邻家,未为通计。”《诗》:“杂佩以问之。”注:“问,遣也。”⑥《汉书》:高帝作新丰,一如丰沛道路人家,鸡犬放之,皆识其家。

      【远注】江村止八九家,故尽相识。

      (上四,寒食所见之景。下四,寒食所接之人。招要则赴,馈问不辞,人情既相亲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之相忘矣。)

      江总诗:“风花拂舞衣。”

      陶潜诗:“冉冉星气流。”

      何逊诗:“晖晖视落日。”

      陶诗:“田父有好怀。”

      刘向《新序》:“出讼邻家,未为通计。”《诗》:“杂佩以问之。”注:“问,遣也。”

      《汉书》:高帝作新丰,一如丰沛道路人家,鸡犬放之,皆识其家。【远注江村止八九家,故尽相识。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7-10 12:38:04
  • 论语全文翻译(论语全文及注释)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②齐:整齐、约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之心。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阅读全文]...

2021-12-31 09:28:37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句子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语录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说说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名言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诗词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祝福
古诗的全文及注释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