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句的古诗两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十二句的古诗两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十二句的古诗两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十二句的古诗两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二句
关于元宵节的二句古诗(精选7首)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二句古诗(精选7首),欢迎大家分享。
1、《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2、《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5、《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6、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7、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啊我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节的古诗(精选11首)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古诗(精选11首),仅供参考!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十二首李贺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二首李贺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贺古诗
1、出城——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2、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3、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老夫采玉歌——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5、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6、罗浮山人与葛篇——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7、天上谣——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8、神弦——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9、秋来——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0、巫山高——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飒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11、帝子歌——李贺
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12、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李贺
邺城中,暮尘起。探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团团走,邺城下。
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扶毂来,关右儿。香扫涂,相公归。
九月唐李贺古诗词
[唐]李贺
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
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霜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斓斑满层道。
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李贺主要影响
作品题材
借古讽今题材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关于端午节的大家会背诵几首呢?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不解愁。
五日(选一)明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歌[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比如《杂诗十二首其二》,我们一起来学*与体会其中的人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品介绍】
《杂诗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渊明写得十二首杂诗中的'一首。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141),大都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此诗为其中第十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实物知音的寂寞。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静。上言中夜枕*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1.看你骨骼惊奇……
然后呢?
是做我女朋友的料。
2.每个人都有爱的东西,所以……
所以什么?
所以我爱你。
3.我可以求你一件事吗?
什么事?
求婚。
4.老虎不发威,下一句是什么?
当我是病猫?
当我女朋友。
5.你是兔子吧,
不是?
那你怎么一直在我心里跳。
6.你家有灯吗,借我。
借你干嘛⊙∀⊙?
我想照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我想照顾你。
7.我脑子里现在很乱,
怎么了?
有种想亲你的冲动。
8.我出趟门,有事。
去干嘛⊙∀⊙?
去你家提亲呀!
9.我劝你早点喜欢我
为什么?
免得浪费时间。
10.我一向十拿九稳,就差一稳
哪一稳?
你的吻。
11.我觉得你不适合谈恋爱
那适合什么?
适合结婚。
12.我去过很多地方,但只有一个地方我喜欢
什么地方?
你心里。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於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於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语在《留侯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卜筮於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德。杜陵李素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年九十馀,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歑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於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於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於箠辔,身劳乎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偃薄。数以软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
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治国之道,??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休则俯仰诎信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於以养生,岂不长哉。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辏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於官馆囿池弋猎之乐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於属则子也,於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於以上闻,非飨国之福也。臣吉愚戆,愿大王察之。
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无惰,中尉甚忠,数辅吾过。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其后复放从自若。吉辄谏争,甚得辅弼之义,虽不治民,国中莫不敬重焉。
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馀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王既到,即位二十馀日以行**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於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
陛下躬圣质,总万方,帝王图籍日陈於前,惟思世务,将兴太*。诏书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谓至恩,未可谓本务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於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之基也。
臣闻圣王宣德流化,必自*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圣主独行於深宫,得则天下称诵之,失则天下咸言之。行发於*,必见於远,故谨选左右,审择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其本也。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同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由,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谲自在,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礼之时,引先王礼宜於今者而用之。臣愿陛下承天心,发大业,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窃见当世趋务不合於道者,谨条奏,唯陛下财择焉。
吉意以为“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又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於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於冥冥,绝恶於未萌也”又言“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於积功治人,亡益於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天下以俭。古者工不造雕?缘,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独贤,政教使之然也。民见俭则归本,本立而末成”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云。
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使责淮阳宪王。迁赵内史。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迁司隶校尉,奏免丞相匡衡,迁少府,八岁,成帝欲大用之,出骏为京兆尹,试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而薛宣从左冯翊代骏为少府,会御史大夫缺,谷永奏言“圣王不以名誉加於实效。考绩用人之法,薛宣政事已试”上然其议。宣为少府月馀,遂超御史大夫,至丞相,骏乃代宣为御史大夫,并居位。六岁病卒,翟方进代骏为大夫。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骏为少府时,妻死,因不复娶,或问之,骏曰“德非曾参,子非华、元,亦何敢娶”
骏子崇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建*三年,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数月。是时,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共养长信宫,坐祝诅下狱,崇奏封事,为放言。放外家解氏与崇为婚,哀帝以崇为不忠诚,策诏崇曰“朕以君有累世之美,故逾列次。在位以来,忠诚匡国未闻所由,反怀诈谖之辞,欲以攀救旧姻之家,大逆之辜,举错专恣,不遵法度,亡以示百僚”左迁为大司农,后徙卫尉、左将军。*帝即位,王莽秉政,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罢,崇代为大司空,封扶*侯。岁馀,崇复谢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国。岁馀,为傅婢所毒,薨,国除。
自吉至崇,世名清廉,然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而禄位弥隆。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馀,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一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
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墙涂而不雕,木摩而不刻,车舆器物皆不文画,苑囿不过数十里,与民共之。任贤使能,什一而税,无它赋敛徭戍之役,使民岁不过三日,千里之内自给,千里之外各置贡职而已。故天下家给人足,颂声并作。
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馀,厩马百馀匹。孝文皇帝衣绨履革,器亡雕文金银之饰。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绔刀剑乱於主上,主上时临潮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
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於陛下。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古以自节焉。《论语》曰“君子乐节礼乐”方今宫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馀尽可减损。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怀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饑饿死者,是也。今民大饑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而厩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甚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於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天不见耶。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於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昭帝晏驾,光复行之。至孝宣皇帝时,陛下恶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甚可痛也。故使天下承化,取女皆大过度,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数十人,是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及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其过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唯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子产多少有命,审察后宫,择其贤者留二十人,余悉归之。及诸陵园女亡子者,宜悉遣。独杜陵宫人数百,诚可哀怜也。厩马可亡过数十匹。独舍长安城南苑地以为田猎之囿,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皆复其田,以与贫民。方今天下饑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为王”。“上帝临女,毋贰尔心”“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若其阿意顺指,随君上下,臣禹不胜拳拳,不敢不尽愚心。
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马,水衡减食肉兽,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年老贫穷,家訾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裋褐不完。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至,拜为谏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又蒙赏赐四时杂缯、绵絮、衣服、酒肉、诸果物,德厚甚深。疾病侍医临治,赖陛下神灵,不死而活。又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月万二千。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诚非草茅愚臣所当蒙也。伏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惭愧而已。臣禹犬马之齿八十一,血气衰竭,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素餐尸禄洿朝之臣也。自痛去家三千里,凡有一子,年十二,非有在家为臣具棺椁者也。诚恐一旦趶仆气竭,不复自还,洿*荐於宫室,骸骨弃捐,孤魂不归。不胜私愿,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占,不阿当世,孳孳於民,俗之所寡,故亲*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将在位者与生殊乎。往者尝令金敞语生,欲及生时禄生之子,既已谕矣,今复云子少。夫以王命辨护生家,虽百子何以加。传曰亡怀土,何必思故乡。生其强饭慎疾以自辅”后月馀,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於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又言古者不以金钱为币,专意於农,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饑者。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饑也。凿地数百丈,销阴气之精,地臧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自五铢钱起已来七十馀年,民坐盗铸钱被刑者众,富人积钱满室,犹亡厌足。民心动摇,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钱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於钱也。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无复以为币。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一归於农,复古道便。
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徭役。又诸官奴婢十万馀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乘北边亭塞候望。
又欲令*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禹又言:
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亡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四百,与刑错亡异。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耆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吏书*於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於世,欺谩而善书者尊於朝,悖逆而勇猛者贵於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於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於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於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陛下诚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已以先下,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远放谄佞,赦出园陵之女,罢倡乐,绝郑声,去甲乙之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於农,如此不解,则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甚。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及省建章、甘泉宫卫卒,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禹卒后,上追思其议,竟下诏罢郡国庙,定迭毁之礼。然通儒或非之,语在《韦玄成传》。
两龚皆楚人也,胜字君宾,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著名节,故世谓之楚两龚。少皆好学明经,胜为郡吏,舍不仕。
久之,楚王入朝,闻舍高名,聘舍为常侍,不得已随王,归国固辞,愿卒学,复至长安。而胜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再为尉,一为丞,胜辄至官乃去。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甯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龚舍、侯嘉至,皆为谏大夫。甯寿称疾不至。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其言祖述王吉、贡禹之意。为大夫二岁馀,迁丞相司直,徒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馀,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事下御史中丞,召诘问,劾奏“胜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给事中,与论议,不崇礼义,而居公门下相非恨,疾言辩讼,惰谩亡状,皆不敬”制曰“贬秩各一等”胜谢罪,乞骸骨。上乃复加赏赐,以子博为侍郎,出胜为渤海太守。胜谢病不任之官,积六月免归。
上复征为光禄大夫,胜常称疾卧,数使子上书乞骸骨,会哀帝崩。
初,琅邪邴汉亦以清行征用,至京兆尹,后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胜与汉俱乞骸骨。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征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行道舍传舍,县次具酒肉,食从者及马。长吏以时存问,常以岁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不幸死者,赐複衾一,祠以中牢”於是王莽依故事,白遣胜、汉。策曰“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罢。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之曰: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愍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其上子若孙若同产、同产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羊酒衣衾,皆如韩福故事。所上子男皆除为郎”於是胜、汉遂归老於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於汉。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全诗赏析1】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全诗赏析2】
张九龄是开元后期的著名“贤相”,矜尚直节,敢言朝政得失,注意提拔智能之士;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也早有觉察,建议唐玄宗及早剪除,免贻后患,然而未被采纳。终因受到李林甫等权奸的诽谤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牛仙客等专权,正直朝臣遭受打击,国事日非,所谓“开元盛世”,也就一去不返。
组诗《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例如高棅《唐诗品汇》(卷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云:“《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阮籍),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这些评论都很中肯。
这里所选的是组诗的第七首,有如屈原的《橘颂》,是“丹橘”的赞歌。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地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地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由于独得地利,与本性无关,也就不值得赞颂。诗人抓住这一要害问题,以反诘语气排除了前者。“岂伊地气暖”中的“伊”在此处作“那里”讲,指江南。全句意谓难道是由于江南“地气暖”的缘故吗?这种反诘语如果要语意的话,只能作否定的语意,然而它照例是无需回答的,比“不是由于气暖”之类的否定句来得活。以反诘语一纵,用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本来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那么,张九龄为什么不是通过松柏而是通过丹橘来歌颂耐寒的'节操呢?这除了他谪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联想到屈原《橘颂》而外,还由于“丹橘”不仅经冬犹绿,“独立不迁”,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为的是使你通过想象,在一片“绿林”中看见万颗丹实,并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
汉代《古诗》中有一篇《橘柚垂华实》,全诗是这样的:“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为羽翼。”作者以橘柚自喻,表达了不为世用的愤懑和对终为世用的渴望。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历年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荐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然而呢,“循环不可寻”,寻来寻去,却总是绕着一个圈子转,仍然弄不清原因、解不开疑团,于是以反诘语气来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经冬犹绿林”,是肯定它有“阴”,又说“可以荐嘉客”,是肯定它有实。不仅有美荫,而且有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主俯而笑曰:‘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树桃李,而偏偏排斥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这首诗句句写“丹橘”,构成了完整的意象,与“我心如松柏”之类的简单比喻不同。其意象本身,既体现了“丹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读这首诗,当我们看到“丹橘”“经冬犹绿”,既有甘实供人食用,又有美荫供人歇凉的许多优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具有同样优点的一切“嘉树”吗?当我们看到“丹橘”被排除而“桃李”却受到精心栽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与此相类的社会现象吗?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说,显然是以“丹橘”之不为世用比自己之远离朝廷,以“桃李”之得时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宠得志,但由于创造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其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简单譬喻的范围。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精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聘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诗人评诗,探骊得珠,是耐人寻味的。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登进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吕科第,授左拾遗。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史称贤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两《唐书》有传。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1.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杜牧《题禅院》
2.
春事到桐花,敲火试新茶。
——倪瓒《太常引·伤逝》
3.
帘卷茶烟萦堕叶,月明棋子落深苔。
——贯休《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4.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
5.
新茗一瓯香一篆,与君清坐看风帘。
——许月卿《春日闲赋》
6.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崔珏《美人尝茶行》
7.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8.
矮纸凝霜供小草,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徵明《复履约同作》
9.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 《人月圆·山中书事》
10.
竹暗闭房雨,茶香别院风。
——戴叔伦《与友人过山寺》
11.
人闲水北春无价。
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张可久《四块玉·乐闲》
12.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大须《暮雪》
13.
一径泥香飞燕子,满瓯茶熟乱松声。
——佛绣
14.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5.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溥山
16.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听雪为客置茶果》
十二句的古诗两首
十二句的古诗
十二句诗的古诗
二十二句的古诗
十二句的古诗是啥诗
李白十二句的古诗
一首十二句的古诗
十二句七绝的古诗
十二句被误解的古诗
自编十二句的古诗
有关春的十二句古诗
十二句的古诗五字
十二句的古诗格式
绝美十二句的古诗
唐朝的十二句古诗
李白的十二句古诗
完整的古诗十二句
写一篇十二句的古诗
十二句的古诗大全李白
六个字的古诗十二句
五字十二句的古诗大全
李白七字十二句的古诗
十二句七字的爱国古诗
十二句八个字的古诗
十二句古诗八个字的
华老师的十二句句古诗
道家十二句名言
红缨语录十二句
十二句的中秋节古诗
十二句古诗每句五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