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好的语文古诗文高考复*资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最好的语文古诗文高考复*资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最好的语文古诗文高考复*资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最好的语文古诗文高考复*资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高考语文复*资料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关于**高考语文复*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学*目标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
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
诗词总的学*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
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
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
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
《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
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
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
4、女也不爽。爽:差错。
5、士也罔极。极:准则。
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1)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高考语文复*资料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资料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括号内为正确字
1、爆乱(暴)2、辩析(辨)3、恶耗(噩)4、喝采(彩)
5、更叠(迭)6、起迄(讫)7、陷井(阱)8、明片(名)
9、募然(蓦)10、蓦捐(募)11、通辑(缉))12、奕棋(弈)
13、疏峻(浚)14、肖象(像)15、撕杀(厮)16、膺品(赝)
17、绉纹(皱)18、肿涨(胀)19、羁靡(縻)20、遨翔(翱)
21、振撼(震)22、呕气(怄)23、亵赎(渎)24、恢谐(诙)
25、渲泄(宣)26、奢糜(靡)27、毗临(邻)28、骠悍(剽)
29、永决(诀)30、欧打(殴)33、煤碳(炭)34、编篡(纂)
35、蜇居(蛰)36、显象管(像)37、爆发户(暴)38、纹身(文)
39、座标系(坐)40、照像机(相)41、明信片(名)42、坐右铭(座)
43、冷不妨(防)44、裨官野史(稗)45、百练成钢(炼)46、火山暴发(爆)
47、和霭可亲(蔼)48、爱不失手(释))49、安份守己(分)
50、暗然泪下(黯)51、黯无天日(暗)52、飞扬拔扈(跋)53、白壁微瑕(璧)
54、英雄倍出(辈)55、半途而费(废)56、哀声叹气(唉)57、山洪爆发(暴)
58、五色斑澜(斓)59、百尺杆头(竿)60、罢绌百家(黜)61、百战不贻(殆)
62、大有稗益(裨)63、原物必还(璧)64、鞭僻入理(辟里)65、变本加利(厉)
66、变换莫测(幻)67、骠肥体壮(膘)68、标柄千古(彪)69、别出心才(裁)
70、兵慌马乱(荒)71、涣然一新(焕)72、病入膏盲(肓)73、并行不背(悖)
74、拨乱返正(反)75、军事布署(部)76、不共带天(戴)77、不寒而立(栗)
78、不记其数(计)79、不加思索(假)80、不卑不吭(亢)81、不径而走(胫)
82、继往不究(既)83、不明一文(名)84、不求深解(甚)85、雄材大略(才)
86、材疏学浅(才)87、神采弈弈(奕)88、兴高彩烈(采)89、张灯结采(彩)
90、惨绝人圜(寰)91、灿然一笑(粲)92、苍海桑田(沧)93、藏诟纳污(垢)
94、草官人命(菅)95、层见迭出(叠。)96、层峦叠障(嶂)97、插科打浑(诨)
98、陈词烂调(滥)99、惩前毙后(毖)100、惩一禁百(儆)101、斥之以鼻(嗤)
102、冲耳不闻(充)103、首当其充(冲))104、山峦重迭(叠)105、重整旗鼓(振)
106、一愁莫展(筹)107、出类拔粹(萃)108、出奇不意(其)109、出奇致胜(制)
110、出人投地(头)111、处心集虑(积)112、穿流不息(川)113、传颂一时(诵)
114、吹毛求刺(疵)115、粗制烂造(滥)116、措火积薪(厝)117、错手不及(措)
118、大才小用(材)119、大声急呼(疾)120、大廷广众(庭)121、虎视耽耽(眈)
122、当人不让(仁)123、得不尝失(偿)124、得垄望蜀(陇)125、掂斤拨两(播)
126、调以轻心(掉)127、迭床架屋(叠)128、动则得咎(辄)129、独挡一面(当)
130、独劈蹊径(辟)131、度过难关(渡)132、断章取意(义)133、两军对恃(峙)
134、绌绌逼人(咄)135、震聋发聩(振)136、令人发直(指)137、要言不繁(烦)
138、繁文溽节(缛)139、飞声文坛(蜚)140、成绩蜚然(斐)141、缠绵悱测(恻)
142、纲纪废驰(弛)143、费寝忘食(废)144、废尽心思(费)145、分道扬标(镳)
146、分庭抗理(礼)147、纷至踏来(沓)148、焚膏既晷(继)149、丰功伟迹(绩)
150、蜂涌而至(拥)151、凤冠霞披(帔)152、幅圆辽阔(员)153、浮光略影(掠)
154、斧底抽薪(釜)155、言简意该(赅)156、甘败下风(拜)157、改斜归正(邪)
158、甘之如怡(饴)159、感恩带德(戴)160、根深底固(蒂)161、功亏一蒉(篑)
162、全神灌注(贯)163、鬼斧神功(工)164、鬼域技俩(蜮伎)165、过尤不及(犹)
166、禁若寒蝉(噤)167、含辛如苦(茹)168、汗流夹背(浃)169、合盘托出(和)
170、合衷共济(和)171、轰堂大笑(哄)172、划地为牢(画)173、独具惠眼(慧)
174、浑浑恶恶(噩)175、浑玉朴金(璞)176、嫉恶如仇(疾)177、急言厉色(疾)
178、集液成裘(腋)179、计日成功(程)180、既往开来(继)181、佳言懿行(嘉)
182、艰壁清野(坚)183、历尽坚辛(艰)184、坚难困苦(艰)185、矫糅造作(揉)
186、弱不经风(禁)187、金榜提名(题)188、金壁辉煌(碧)189、金钢钻头(刚)
190、决无仅有(绝)191、精兵减政(简)192、精诚所致(至)193、以警效尤(儆)
最好的高考复*资料
高中语文要跟着课本去做练*,取决于学校的安排。要想提高学*成绩,一些好的复*资料必不可少,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最好的高考复*的资料,希望对同学有所帮助!
最好的高考复*资料
基础知识的话,抓一些比较实际的东西比较可靠,比如文言文300字,这一方面个人比较推荐汪钰明的《上海高中文言300词解析与训练》,既有练*,又有解释。而且比较好的是能够画出语义之间的关系,当然其他的版本也是各有特色,不一一列举了。那些不实际的东西,比如全国卷考的语言基础运用,感兴趣的话,可以涉及一下。强烈建议不要购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意义。
文言文选方面,许多较好的中学都在用前南模校长李雄豪的《高中文言百段训练》,李雄豪这本书编于2000年,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用,为什么还在用呢,本身就是为了衔接初高中文本。高中文言文本有许多文言长篇《促织》、《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先考试不可能考这么长的篇幅,这种篇幅对于讲课来说,一旦串讲,可能耗时很大,非学霸基本上就是前讲后忘。这本书选文文本长度与高考选篇差不多。在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多,尤其高一高二。本身就是100篇,每个学期差不多25篇,对于学生课业压力不大。
目前市面上的几乎所有的文言读物只能作为文本来读,而不能做题,上海卷不考语言基础运用,所以文言文多考一篇,基本上是散文为主,上海文言文的命题比较有特色的,着重文言散文鉴赏分析,淡化句法句式,强调虚词与翻译。与全国卷命题只注重句法还是有差异的。这种命题方式可能高三的模拟卷才会有。高一高二还是先读懂文章再说。
高考前的语文复*方法
目前上海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考散文,建议买一本学科基本要求(高三每一年都有一本阅读指要,*出版社的)。教材中压根也没有涉及到基本概念,主要是选文的讲解,而且在编排上,许多单元都是以题材为核心的。等一下掌握了基本概念,对于文章的处理基本上就是理科式。文科提倡自己慢慢的摸索出道理来,而不是告诉你道理来解决问题。对于整卷来说的话高三来不及做,只能去看。
1.可以用个本子把自己经常错的字词抄下来,*时多背,考试前作为重点复*
2.考试时,古文的知识点都是曾经在书本上出现过的,所以课本的语言点一定要熟悉。高考当然不会原文抄课本的了。有一部分题会问到课本内容,并告诉你有什么知识点,让你知道怎样分析,不是说就考课本。
3.我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现代文两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对现代文是知道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答法.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
4.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
5.*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
6.考试前多读作文书,三四篇每天,并准备几个开头结尾的形式,考试的时候看哪个适合就套用
高考复*最好的学*方法
1、课后复*法
所谓课后复*法就是我们刚听完老师的讲课之后,利用下课的10分钟来消化和吸收刚刚讲过的知识,因为老师刚讲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此时我们只要稍加的复*巩固,就能牢牢的记住所学知识。
2、睡前记忆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记东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们错过了早晨当然不能错过晚上,在临睡觉前我们需要把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系统的过滤一遍,虽然是一天的知识,但是也花费不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很好。
3、章节复*法
无论哪门学科哪个章节都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联系记忆法,利用思维导图把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起来,方便我们记忆。
4、间隔记忆法
有些同学喜欢把所有的知识拿到一起来进行复*,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复*方法,这是因为集中复*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倦,从而降低记忆效 果。因此我们需要采用间隔记忆法,每隔一段时间对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当然间隔时间不能过长,毕竟人的记忆力有限,时间过长,难免有遗忘。
5、纠错整理法
*时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对象。因为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高考复*资料:高考语文易错成语
1. 哀鸿遍野:比喻**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也不疏远。即,接*。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高考数学复*资料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能力和其知识储备。为了保证结果的公正、公*,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数学复*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面互相*行的定义:空间两*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面*行-----没有公共点;两个*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行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交线*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面:*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面角。
(6)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esp.两*面垂直
两*面垂直的定义:两*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面互相垂直。记为⊥
两*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两个*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Attention:
二面角求法:直接法(作出*面角)、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面积射影定理、空间向量之法向量法(注意求出的角与所需要求的角之间的等补关系)
高考必考公式大全
长方形 a和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h-a边上的高 s-周长的一半 A,B,C-内角
其中s=(a+b+c)/2 S=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的体积=底面积高 *面图形
名称 符号 周长C和面积S 正方形 a—边长 C=4a S=a2
长方形 a和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h-a边上的高 s-周长的一半 A,B,C-内角
其中s=(a+b+c)/2 S=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2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中考语文复*资料
初中学业水*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考试的.范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复*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坐”(zu)。通“座”。《口技》
12、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13、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0、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4、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同“值”。《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通“谪”。《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唱”(chàng)。通“倡”。《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以”(yǐ)。通“已”。《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错”(cu)。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通“拣”。《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41、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一、阅读,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之广陵
(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从文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
2、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首送别诗。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试着默写两首。
题目__________ 题目__________
作者______ 作者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填写诗句。
1、补充下列诗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
(2)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
(3)春风得意马蹄疾,______________。
(4)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此物最相思。
(6)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
(7)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8)_________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
2、补充下列有关“惜时与勤奋”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2)三更灯火五更鸡,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4)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
3、请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描述下列景物。
(1)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青天。 ( )
2、莫愁前路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5、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四、分别写出一句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句。
2018中考历史复*资料
导语:对于学生来说读图说史题和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2018中考历史复*资料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关注往年同期试卷中的材料题,包括非选择题以及选择题当中用以创设情境的材料题。正常情况下,文字、数据、地图和图片,这四种常用的历史材料在试卷中都会呈现。
首先,要理清材料题的解题思路。
无论材料题所要叙述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还是历史线索,解题过程大体都可分为“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正作达”三个步骤。
在“阅读材料——获取信息”阶段,要求拆解文本、圈点勾画,尤其不要忽略文字材料的出处和数据、地图、图片材料的名称。这些信息有助于给材料所述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定位,即该材料讲的是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的什么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历史材料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哪一历史人物或哪一历史现象。
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阶段,要求利用已经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概括、比较,进而对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或倾向性做出初步判断,搞清楚材料“为什么”持这样一种观点、态度或具有这样一种倾向性。
在“解决问题——对正作答”阶段,考生务必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切忌答非所问。
其次,学会审题。读懂题意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弄清楚题目在针对哪个方面提问;二是要弄清楚题目要求以哪种方式回答。如有的题目要求“将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只填写序号即可),有的题目要求“摘抄”“摘录”(在材料中选取相关原文抄写即可),有的题目要求“谈谈”“说出”“概括”“归纳”等(不能照抄原文,如果做不到概括归纳,至少要将原文简单改写),还有的题目要求“任选其一”(选择自己有话可说、有把握的那一项完成要求即可)。
最后,弄清问题分值。
材料题的评卷基本上是一分一点。考生搞清楚每个问题的分值,对于回答多少内容,也就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在日常复*中,考生已经在老师带领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进行过分析训练。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利用好往年试卷中的材料题进行阅读分析方法的整理、答题能力和技巧的强化,就会事半功倍。
复*技巧:
一要会看书,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的古、*、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
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
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
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要理清线索,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目。中考题目考到我国对台政策是"和*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可不少同学仅答一句"一国两制"而失分,所以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
最后建议在写历史小论文时,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应该始终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
2、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复*资料选择很重要,是决定你是否入职成功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填空。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语文学科个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8、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 )、( )、( )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 )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 )和( ),选择教学策略。
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听)、(说)和(读),注重(写)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0、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1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些想象中的事物。
13、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4、古诗名句填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5、小学阶段要认识( )左右的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万字以上。
16、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17、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于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8、(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19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0、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21、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23、综合性学*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4、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四条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6、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号称“诗仙”。
27、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积累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8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有代表作《雷雨》等;《唐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29、“只要人不老,心不老,生活永远美好。”这句话韵律上的特点是运用了。
30、人教版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我国文学大师的作品,有老舍的《猫》、有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有叶圣陶的《荷花》、有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
3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2、《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写的是关羽(人名)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国名)著名作家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
33有人用“偷天换日”表示“奏”和“春”这两个字的变化。如果用“水落石出”表示“波”和另一个字的变化,这个字是破。
34、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认为,“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儿童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做事来学*”。
35、*书法所谓的“颜筋柳骨”是指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色。
36、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百家姓》和《_弟子规_》。
37、《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这部书的作者是许慎。
38、我国自古就拥有很多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就深受大家的喜爱。
39、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0、(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41、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时间中学会写作。
4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3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4、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5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
46、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8、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
高考语文的诗词复*材料
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4、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5、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6、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7、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8、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10、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1、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2、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13、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14、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15、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最好的语文古诗文高考复*资料
有关复*资料的古诗
小高考语文考的古诗文
高中语文最好的古诗文
高考语文考过的古诗文
中考复*古诗文的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文是课内的
高考语文古诗文的**
语文资料包中的古诗
关于语文古诗的资料
高考语文必备必考的古诗文
与走进古诗文的资料
高考语文连续5年考的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的资料书
17年的语文高考古诗文鉴赏
背语文古诗文最好的方法
关于高考复*的古诗词
高考最常考的语文古诗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中的古诗文
高考最难背的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最长的
小学语文资料包里的古诗
和西湖有关的古诗文资料
高考古诗文有反复默写的吗
高考要考的古诗文
高考的语文古诗
2020高考的古诗文
语文期末复*必备的古诗
高考考的古诗文都
语文高考易考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