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关于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1) 语录(1) 说说(15) 名言(965) 诗词(962) 祝福(4) 心语(143)

  • 山中送别古诗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送别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7-13 07:16:22
  • 山中王维古诗

  • 文学
  • 山中王维古诗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一首五绝,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诗人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中王维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中》

      诗人: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衣裳一样。

      注释

      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潮湿雾气。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颜色,蜿蜒穿行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绚烂秋色遐想呢。所以,这里“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是山中景色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却是它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浓翠之中。苍翠山色本身是空明,不像有形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复杂作用所产生一种似幻似真感受,一种心灵上快感。“空”字和“湿”字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深山另一种美境界;王维这首《山中》“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山色给人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

      这幅由白石磷磷小溪、鲜艳红叶和无边浓翠所组成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情调。和诗人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拓展:《山中送别》王维描写友人送别的古诗词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山中送别】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王维人物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山中送别】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2-16 12:37:12
  • 山中王维的古诗

  • 山中王维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王维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王维的古诗注音版

      shān zhōng wáng wéi

      山 中 王维

      jīng xī bái shí chū,

      荆 溪 白 石 出,

      tiān hán hóng yè xī。

      天 寒 红 叶 稀。

      shān lù yuán wú yǔ,

      山 路 元 无 雨,

      kōng cuì shī rén yī。

      空 翠 湿 人 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中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是说,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的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的那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青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嶙嶙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的红叶。绚烂的霜树红叶,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通“原”,原来,本来。后两句是说,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服。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的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丝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的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色,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异曲同工,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王维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7-28 14:46:44
  • 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

  • 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心:

      这首诗以对山中冬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山中王维翻译: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非常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字词解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山行时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冷肃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非常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与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与“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后世评价: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与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阅读全文]...

2022-05-27 07:53:00
  • 描写街道空旷的句子

  • 优美
  • 1、这就是我门老街。

    宽,但它着我们的快乐,它不繁华,可它让我们倍感温馨。

    它个我家门前有一条街。

    它不宽,两辆车不能并在一起走过去。

    它也不繁华,也没有炫丽的彩灯来把它装饰,就是这样一条其貌不扬的老街,每天却能给我们带来缤纷的生活。

    …………2、街道经不起几个转弯,变得越来越窄了,成了巷弄。

    原来不是两条*行线,却也没有相交点。

    只是她会欣喜一番,因为有一家店很亲切。

    中午的时候,她会停留在这家店前,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家乡的味道扑鼻香。

    还有很多的其它餐馆,可是她独爱这里。

    那些只有陌生的感觉,即使这条巷子多么不堪入目,这家店干净简单,是熟悉的踏实感。

    …………3、置身于街道期间的我,就是红尘中一粒沙。

    生命就是一条在岁月时空中的一段街道,前面的还在诞生,后面的却已风化。

    一个个生命的演绎,一条条街道的兴衰,都遁入无形无边的大道。

    街道,穿越过浮华的都市,总是连通着那些风扬的尘土、峥嵘的石、碧绿的草。

    寻找心境,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脚步。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参考资料:1,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 2,秋静静地来,带着微凉的寒意,卷起一片片寂寞的落叶,指引他们回归大地。

    3,冷冬傲雪,一树梅花香飘清逸,茫茫落雪飘飘洒洒,恍惚中似乎闪烁出冷冽冬意。

    4,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不由深深地沉醉。

    5,夜初静,人已寐。

    一片静谧祥和中,那雪白的天使缓缓自夜空飘落。

    轻盈的雪,和着夜的舞曲,来了

    谢谢哦

    [渺无人踪] miǎo wú rén zōng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

    [渺无人迹] miǎo wú rén jì看不见一个人的脚印。

    形容空旷寂静。

    亦作“渺无人踪”。

    [阆苑琼楼] làng yuàn qióng lóu阆:空旷,宽阔;琼:赤色玉。

    广大的园林,华美的楼阁。

    传说中的神仙住处。

    也指皇帝贵族的宫苑。

    [旷若发蒙] kuàng ruò fā méng旷:空旷;开阔。

    蒙:眼睛失明。

    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

    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

    不合适,比如皇帝出巡百姓都在皇帝出巡的街道上,可以用万人空巷,因为其他地方都没人,表示一种集聚,热闹的现象

    [阅读全文]...

2022-07-20 10:05:04
  • 暮归山中古诗词

  • 暮归山中古诗词

      古诗原文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译文翻译

      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解释

      归:返回。

      已:已经。

      昏:天黑,傍晚。

      濯(zhuó)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月在涧(jiàn):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栖(qī)鹊定:鹊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

      暗树:一作“暗径”。

      流萤(yíng):飞行的萤火虫。庾信《哀江南赋》:“饥随蛰燕,暗逐流萤。”谢朓《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杜牧《秋夕》:“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孥,儿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候:等候。

      蔬饭:粗菜淡饭。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隔:分隔。

      河汉: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创作背景

      蓝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时间很短,亦没有任过高职,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此诗即写作者山居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从诗中景物看,诗作描写的是一个秋初的傍晚,诗人刚好外出归来的情景。

      诗文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1-14 19:41:04
  • 只在此山中诗歌

  • 诗歌
  • 只在此山中诗歌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只在此山中诗歌,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西西弗斯

      石头认得下山的路径

      但西西弗斯却只想把它推到山顶去

      只要这双手肯放松

      它就立刻可以获得自身的重量

      滚下山去

      西西弗斯敞开宽阔的臂膀

      ——这倒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怀抱

      如果它还未曾被我坚硬的棱角割伤

      西西弗斯固执的要推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想依靠自身的重量压垮他

      远离了希腊神话

      我们在一个融洽的客厅里

      谈着相对轻松的话题

      西西弗斯仍然在山上

      坚持着他沉重的事业

      我们有时会突然惶惑起来

      在逼仄而来的黄昏背景下

      我们觉得自己

      有时是石头

      有时是西西弗斯

      (二)无神论

      对着一个无神论者

      你耐心的解说着心灵的.福祉

      你要原谅他的心不在焉和偶尔的失神

      就比如眼前你们面对着同一尊观音

      你双手合十想的是普渡和虔诚

      他端详着观音的面相

      想的却是观音出家前

      不知倾倒了众生几何

      三清观道法依然

      你掐个法诀想的是天人合一

      他只看到几个白胡子老头

      其中一个还不小心在函谷关倒骑了青牛

      他去了有十字架的小白教堂

      你看到遍野的羊群等上帝牧养

      他情不自禁的摸摸自己胸口

      多年前一根走失的肋骨隐隐作痛

      76年一颗星辰冉冉落地

      “天塌下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想法

      他的无神论一度有些动摇

      他凝视着地图上一个叫韶山冲的地名

      第一次觉得那里:

      一个人以人的名义

      却走出了神的庄严

      (三)放生

      画布是千篇一律的白

      你作画时总是有意或无意

    [阅读全文]...

2022-04-20 19:11:59
  • 李白的诗:山中问答

  • 李白
  • 李白的诗:山中问答

      导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贵淡不贵浓;浓而*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李白的诗:山中问答 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问答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注释

      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远去貌。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山中问答的诗意/山中问答的意思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山中问答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贵淡不贵浓;浓而*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拓展: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阅读全文]...

2022-02-10 03:57:17
  • 山中雪后翻译及赏析(山中雪后古诗注音版)

  • 今天来欣赏一首郑燮的诗。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不仅画和字写的好,他的诗写的也很有哲理。比如耳熟能详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等等。

    郑板桥的诗多为题画诗,画犹未尽,题诗一首,让画的意境顿时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单独把他的诗拿出来看,也是很有韵味的,我们也不难从诗词的字里行间,看到画的影子。用苏轼形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郑板桥,也是十分恰当的。

    比如今天的这首《山中雪后》,28个字,冬日晴空下的雪山景色跃然眼前,瞬间就感受到了冬天的清冷。

    山中雪后

    郑燮 〔清代〕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冬天的清晨,推开门,门前的山是一片天寒地冻、银装素裹的景色。雪山映着阳光显得格外的白,清冷的空气让刚刚升起的太阳都显得凉飕飕的。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冰冷的空气仿佛连时间都冻住了,屋檐垂下长长的冰溜子,阳光都晒不化。墙角的梅花在这冰天雪地中,冻的缩成一团。可即便是这样,它还仍然坚强的生存着,在一片寒冷中绽放出一点点暖暖的淡*。

    这首诗由远及*,从远处的山川雪景写到了院子里的梅花,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后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最后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意境升华的作用,作者用“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郑燮从小家境贫寒,一度流浪街头靠卖字画为生,有的时候甚至乞讨度日,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但贫寒的出生并没有让卑微,反而养成了他坚韧顽强、铁骨铮铮的骨气。正如他在《竹石》中写到的那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这种精神同样也表现在这首诗歌中,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墙角梅花的坚韧无畏和卓尔不群。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展现了自己坚贞不屈、顽强不屈、傲雪欺霜、不屈不挠的品质。

    [阅读全文]...

2022-05-10 12:08:57
  • 《山中问答》李白的诗

  • 李白
  • 《山中问答》李白的诗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贵淡不贵浓;浓而*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阅读全文]...

2022-06-10 22:19:22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句子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语录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说说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名言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诗词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祝福
关于山中空旷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