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停棹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停棹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停棹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停棹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陶渊明《停云》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吴文英《望江南·三月暮》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八表同昏,*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安得促*,说彼*生。——陶渊明《停云》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陶渊明《停云》
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长相思·其二》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格言联璧·处事类》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追风赶月莫停留,*芜尽处是春山。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世说新语·文学》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柳永《戚氏·晚秋天》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天净沙·即事》
且行且慢且叮咛,踏歌行人未停。——刘致《踏歌行·梦里思大漠》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李白《草书歌行》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颀《送陈章甫》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宋之问《度大庾岭》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虞似良《横溪堂春晓》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陶渊明《停云》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辛弃疾《永遇乐·投老空山》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王国维《浣溪沙·画舫离筵乐未停》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李白《北风行》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完颜亮《鹊桥仙·待月》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王建《送人游塞》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落日解鞍芳草岸。——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陶渊明《停云》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陶渊明《停云》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元稹《寄赠薛涛》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⑵凉月:新月。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⑷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雨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2、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4、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荷塘雨声》)
5、宋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宋贺铸《青玉案》下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
8、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
9、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12、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13、宋王灼《减字木兰花》:飞霞半缕,收尽天风和雨。
1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5、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16、宋吕渭老《一落索》: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
17、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18、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1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
2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21、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2、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23、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
2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5、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26、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2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8、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2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32、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
33、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34、元人贯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35、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梦中作》)
36、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
3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8、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查慎行《登宝婺楼》)
3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
40、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41、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莫,接天流。
42、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43、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44、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6、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4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8、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49、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戴叔伦《兰溪棹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戴叔伦《兰溪棹歌》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词语解释】
越中:今浙江中部。
桃花雨:桃花开时下的雨,指春雨。
⑴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⑷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诗文解释】
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翻译二:
春夜雨后,一弯新月挂在枝头,*细柳荡漾在水面上,兰溪江之水清澈如镜,在月光下映出如画的山色。
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后,兰溪水暴涨起来,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便纷纷游上溪头浅滩嬉戏。
名句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①凉月如眉:气候凉爽宜人,新月如眉之弯而又秀朗。 ②挂柳湾:月挂梢头,光泻蓝溪,柳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景象。 ③越中:指今浙江一带。
这两句写春日蓝溪迷人的风光——春雨过后,气候凉爽宜人,月挂梢头,柳绦摇曳,溪月相映;溪水清澈,水面*静,越中的水色山光,如反射在镜中一般美丽动人。前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后句是低头观看溪水,诗句的韵致从“挂柳湾”、’镜中看”六字传出,描绘出一个如画般十分美妙的景色,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简析: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出自文人笔下。三、四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在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至二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歌唱本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本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春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春的古诗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2、《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0、《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1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13、《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14、《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7、《绝句》
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3、《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4、《望海潮》
宋·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5、《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6、《水调歌头》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7、《如鱼水》
宋·柳永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
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
芰荷香。双双戏鸳鸯。
春天是美好的,看那便把春天的时光写进了诗中。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泊船瓜洲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雪
唐代:韩愈
效古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诗文赏析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停棹的古诗
归棹的古诗
西兰棹歌的古诗
兰棹溪歌的古诗
能唱的古诗兰溪棹歌
棹歌古诗的拼音
兰溪棹歌的又读又看的古诗
古诗兰溪棹歌的大意
兰溪棹歌古诗的朗读
兰溪棹歌古诗的诗意
兰溪棹歌古诗的作业
兰溪棹歌古诗的拼音版
兰溪棹歌三首古诗的诗意
和兰溪棹歌意思相同的古诗
兰溪棹歌的古诗在哪里
停停的古诗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古诗朗读
和兰溪棹歌同主题的其他古诗
停的古诗
古诗中含有棹歌的句子
且停的古诗
兰溪棹歌的古诗全文意思
鸳鸯湖棹歌古诗的简笔画
无停的古诗
走与停的古诗
停虎的古诗
停电停水的古诗
有停字的古诗
停停找不孕的古诗
雨渐停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