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灵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用灵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用灵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用灵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及注释】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篇》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篇》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小窗幽记·集灵篇》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小窗幽记·集灵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篇》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其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小窗幽记·集灵篇》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鲁迅《自题小像》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红楼梦·第五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格言联璧·学问类》
过份求福,适以速祸;安分远祸,将自得福。——《小窗幽记·集灵篇》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千金方·诸论·论大医精诚第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红楼梦·第五回》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文心雕龙·宗经》
以鲜花视美色,则孽障自消;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格言联璧·惠吉类》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
兔死因毛贵,龟亡为壳灵。
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陆游《哀郢二首》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大雅·灵台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译文翻译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注释解释
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亟:同“急”。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麀(yōu)鹿:母鹿。
濯濯(zhuó):肥壮貌。
翯(hè)翯:洁白貌。
灵沼:池沼名。
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贲(fén):借为“鼖”,大鼓。
论:通“伦”,有次序。
辟廱(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诗文赏析
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见解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廱”(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头的话题,揭开“灵台经始”匾额为什么会出现在豫园三穗堂之谜。既然《灵台》一诗写了园林游赏,那么“灵台”一词就与园林结下了缘,所以豫园中也就有了这块匾额。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简注
灵隐寺,禅宗名刹,在杭州。鹫岭,灵鹫峰,又名飞来峰。岧峣,高峻。萝,藤萝。刳木,指刳木为瓢,汲取清泉。烦嚣,尘俗间烦乱喧嚣的杂事和杂念。天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天台山,在县北三里,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又一佛教胜地。
评析:
宋之问(656?一713?),字延清,汾州西河人。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这首排律是宋被贬越州后游灵隐寺所作。全诗通过对灵隐寺的描写,表达了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全诗如画。前六句是主体。鹫岭二句,山寺相映生辉,更显出灵隐寺肃穆空寂,佛家胜境。楼观二句是名句,登上寺楼可观沧海日出,站在寺门可见浙江潮涌。对仗工整,景象壮观。备受时人及*称赏,竟有传说,说这联是宋之问经过初唐四杰之一,前辈诗人骆宾王的点化,才写成的。接下二句,进一步刻灵隐山的灵秀:桂子从月宫飘落凡间,佛香飘上云天,给佛地蒙上一空灵神秘的色彩。
诗的后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寺寻幽揽胜的情景和感想。诗人时而攀住藤萝登上高塔远眺,时而持木瓢寻找清泉汲水一路观景。气候温和,霜薄冰轻,山花犹放,红叶未凋。自小就喜爱远方的奇异景色,今日面对美景,洗净了满心的烦恼。
“待入”二句,天台实为又一佛教胜地,“以石桥大小得名”。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实际上是说由一佛教胜地而联想到相隔不远的又一佛教胜地。这是诗人意犹未尽的表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是有意宕开一笔,诗人用“若即若离”的笔法,以求得余韵不绝的艺术效果。至此,篇首所显示的“寂寞”心态已转化为超脱尘世,超脱自我的高情远志。
全诗辞藻清华,音调和婉,于细针密线中显出一种清远之气。无论从气格还是从技巧上来看,都可以视作盛唐时代五言排律的先声。
1.小白长红越女腮。
2.脂粉污颜色。
3.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4.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5.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6.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
7.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吾家有女初长成。
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群芳难逐,天香国艳。
10.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1.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1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1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14.新月如佳人,潋潋初弄月。
15.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16.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17.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18.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
4、《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睛。
5、《山花子》
满清·纳兰性德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6、《清*乐》
满清·纳兰性德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7、《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2、《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3、《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4、《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
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5、《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6、《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7、《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
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
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8、《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9、《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关于马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马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的古诗 11、《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2、《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3、《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
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4、《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5、《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6、《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
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
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7、《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8、《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9、《咏马》
小灵的古诗
用灵字的古诗
文灵的古诗
灵猴的古诗
刘灵的古诗
代灵的古诗
带舒灵的古诗
灵和石的古诗
带灵溪的古诗
灵谷寺的古诗
含清灵的古诗
谢灵韫的古诗
带秋灵的古诗
石火灵的古诗
灵活的古诗
古诗送灵的图
含灵毓的古诗
形容水灵灵的古诗
爱的是灵魂的古诗
灵字杰字的古诗
有灵气的古诗
心灵之花的古诗
古诗中的灵字
灵芝花的古诗
书灵记中的古诗
含百灵的古诗
咏灵渠的古诗
赞灵芝的古诗
有生灵的古诗
撞失灵的古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