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国家的古诗背景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国家的古诗背景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国家的古诗背景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国家的古诗背景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原文】: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翻译】: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阅读训练】: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分)
3.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4.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借拟人手法写思妇的内心独白,春风不解人意,吹入罗帏,主人因风怀人,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
2.①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丝”与“思”、“枝”与“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让他们互诉思念的情怀。②采用起兴的手法,借燕草、秦桑起兴,写远隔燕秦的男女之间的思慕爱恋,抒写思妇的怀归之愿,离散之恨。
3.“燕草如碧丝”句。
4.拟人。
长征古诗背景图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古诗背景图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乐·会昌》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清*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7、《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8、《长征》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导语:《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秋思写作背景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古诗原文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文学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陆游《示儿》古诗写作背景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示儿》古诗写作背景,欢迎大家分享。
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品原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⑵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⑶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同:统一。
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关于爱国的五言诗句
引导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文是一些关于爱国的`五言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爱国的五言诗句篇1: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关于爱国的五言诗句篇2:
1、《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登楼》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有个美丽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间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将灵魂丢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逢佳节,倍思乡,思那一草一花,一树一木,一砖一瓦。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泊船瓜洲》
宋·
王麒诚背景揭晓:实际控制人家庭背景谜团
王麒诚,男,1980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汉鼎股份创始人、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杭州上市公司联盟理事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麒诚背景揭晓:实际控制人家庭背景谜团,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鼎信息”)创业板首发申请已经过会,距离真正登陆资本市场仅一步之遥。
汉鼎信息虽已过会,但争议并未停息。业界对于其经营模式,以及公司本身存在诸多问题颇多非议。而《理财周刊》IPO研究组发现,争议还不止这些,如其在改制过程中,用于增资的资金来源方面存在无法解释的疑问。此外,对于实际控制人之一的王麒诚家庭背景,也有颇多猜测。
资金来源成疑
汉鼎信息创立以及增资和改制过程中,诸多无法合理解释的资金来源,使得这家公司颇具神秘色彩。
据招股书披露,汉鼎信息前身为浙江汉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鼎发展”),成立于2002年11月8日,并于2006年5月更名为汉鼎建设,而后于2009年6月更名为汉鼎集团。
汉鼎发展由蔡福益(目前任公司董事一职)、王麒诚(现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和华润房产出资500万元设立,其中王麒诚出资100万元,占总资本的20%。而根据招股*载,王麒诚出生于1980年,出资设立汉鼎发展时年仅22岁,大学尚未毕业,居然能够一次性拿出100万元开公司。
此外,汉鼎信息另一控制人吴艳的出资情况同样也显得有些无厘头。2006年4月,汉鼎发展第二次增资,吴艳投资400万元,成为汉鼎发展的股东。吴艳曾为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都市频道记者,首次入股时年仅26岁。如果按照正常的财富累积速度,对于一个进入职场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来说,400万元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山!
随后,吴艳展现其资金实力,多次大手笔增资汉鼎建设。2008年6月,吴艳先后以货币投入资本1850万和800万;2009年2月,吴再次增资1000万元。短短3年时间,吴艳共投入4050万元。
对于资金来源,发行人律师和保荐机构核查得知,发行人自然人股东历次增资的资金来源于各自及家庭人员收入和积蓄、投资证券或房产的收益及朋友的借款。其中,吴艳还涉及到民间借贷,不过律师和保荐结构认为此举未违反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吴艳与出借方的民间借款均已结清,不存在债务纠纷或潜在的债务风险。
但对于这样的解释,有投资者认为有些牵强且笼统,无法说服人。他们质疑,对于两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除非王麒诚、吴艳有特殊背景。”有人给出这样的假想。
除此之外,另一名“80后”学生徐了然的突击入股,资金来源同样难以说清道明。2010年7月,徐以每股价格5.52元的价格从汉鼎信息股东都城实业中受让20万股。徐了然生于1988年3月,招股书中记载,2007年到2011年就读大学。
背景有多深?
外界对王麒诚家庭背景有颇多猜测,因而对于王本人来说,可能不仅仅只是“富二代”那么简单。
之所以产生诸多猜想,在于汉鼎信息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诸多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故事,如实际控制人改名,以及出现违规情形,居然可免受处罚等等。
据汉鼎信息《关于公司设立以来股本演变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披露,王麒诚原名为王琢,2007年10月份才改名,而此时,距离报告期起始时间仅两个月。对于这种举动,有人表示不解,“在上市前夕改名,是不是想要刻意隐瞒什么?”某证券分析人士如此反问。而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如果不是非常了解王麒诚的人,根本不会把他跟王琢与王麒诚两个本属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当做一个人来看,王麒诚与王琢这两个名字在企业当地变的既熟悉又陌生。
更让人有些迷惑不解的是,王麒诚作为汉鼎建设的创始股东之一,在随后的一系列增资过程中,却让妻子吴艳“打头阵”,而自己则隐身幕后,这种有些反常的举动意味着什么?招股书披露,吴艳为汉鼎信息董事长,《说明》中也提到,随着公司的发展,王麒诚、吴艳夫妇逐步在浙江智能化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能独立承揽和运作诸多智能化工程,同时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但有人却向本刊爆料称,吴艳基本不参与汉鼎信息的日常经营管理。那么,在外常以汉鼎信息集团总裁面目示人的王麒诚,为何在招股书中却主动“让贤”给妻子吴艳?这背后又有何深意?
招股书中,与实际控制人有关的亲属信息,主要是吴艳的父亲吴大林、王麒诚的外祖母章元香和舅舅安小民等,而对于与王麒诚有关的其他信息,一概没有涉及。即使是《说明》曾提到王麒诚读大学期间创立汉鼎建设资金来源为“家庭人员收入和积蓄”,但也并未提供详细的说明,比如赠予人姓甚名谁。这更加加重了公众对其家庭背景的猜测。
发行人大股东裕泽经济(被王麒诚控制)、中诚建设(发行人曾控股)均在报告期内存在超经营范围、无资质承包工程的违法违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两项目都在2010年底竣工,但在距离发行人上会还有19天的时候,上级主管单位出具证明,却只是认定为一般性违规以外,未受到处罚。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贾岛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早逝,他从小受教于屡试不第叔叔贾默,立志向学除了学*传统的经史外,他还勤学诗歌,拜多位大德高僧为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按说以贾岛的才学考中“进士”,应该很容易,但唐朝考试并非靠真实学问,大多靠朝中*举荐,因此,好多人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没考中。贾岛从小立志考中“进土”,以报国荣身。然而他却屡试难中,这中间锗踪复杂的原因着实让他有些失望。贾岛很早便与佛结缘,并在早年出家做了僧人,并法号“无本”,后来在恩师韩愈的鼓励下重燃了当年报国荣家的想法,蓄发还俗参加应试。贾岛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得到人们喜爱,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说他生活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却很少写反应当时现实的诗,这一比杜甫差的太多了。这话有道理也有偏颇。杜甫生活也由盛转衰的时代,盛衰对比造成社会现像明显,杜甫处在人生盛年,经验学识都在鼎峰,写出好作品实属自然。贾岛从出生就遭社会动乱,父母双亡,一个小孩他除用学*来改变命运,他能做什么,到了成年想报国只能靠通过科举,做了官。才能施展抱负,这也是他还俗应试的原因,后来他果然做了一个小官,并且很成功,这也说明贾岛并非只是一个会吟风弄月的诗人。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带一股灵动飘逸的仙气,这和他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很关系。不是同时代一般诗人可比拟的。
《绝句》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圣”—- 杜甫(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世人尊”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岁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的自述。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在
《望岳》中,他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长安十年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扰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在此期间,诗的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
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
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杜甫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着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4年多的时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绝句》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客居在成都草堂。本诗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客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诗中生动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安定生活的同时,始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绝句》白话译文
原诗译文:
碧绿的江水把鸟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碧绿,红艳的野花似乎要燃烧起来。眼看着今年春天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家乡的日期呢?
本诗赏析: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味。
关于诗的背景资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这首诗全篇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本诗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关于国家的古诗背景图片
古诗家国情怀的照片背景
家国情怀的古诗背景图
不用背古诗的国家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写作背景
爱国的古诗和背景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古诗
爱国古诗的背景墙
描写爱国古诗的背景
描写国家景色的古诗
祝福祖国背景
为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古诗背景
有关爱国的古诗和背景
古诗国家的
古诗渔家傲的写作背景
我的祖国古诗背景音乐
国破山河在这首古诗的背景
中国古诗的背景音乐
对国家的古诗
祝国家的古诗
国家对古诗文背诵的要求
关于国家美好前景的古诗
国家好的古诗
夏的背景古诗
古诗背景的书
古诗《画》的背景
背古诗时的背景
以马为背景的古诗
蜂的古诗背景
氓古诗的背景
山川湖泊的古诗
李白人气最高的古诗
高飞的白露出之哪首古诗
带有节e字的古诗
王者荣耀古诗改编的歌
写儿童古诗的
播放柔古诗的图片
有关白蛇传的古诗文
关于艾灸的经典古诗
八月十五古诗的诗意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
写庐山瀑布最好的古诗
形容事情简单的古诗
古诗中爱国的诗篇
小学学的古诗的注释用背诵吗
与登高情感相同的古诗
现代描写家乡的古诗三首
明人的古诗词
水浒传都著名的古诗
古诗中表达恐惧的意象
明悟生活的古诗
春天红日碧水美景的古诗
形容思维跳跃的古诗
夏天倾盆大雨景色的古诗
古诗有关的桥梁
隔千里共明月的古诗
描写葡萄园的古诗
剑网三地域的古诗
*时收集的古诗
描写精品的古诗词
古诗长一点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