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关于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53) 语录(7) 说说(13) 名言(885) 诗词(1k+) 祝福(2) 心语(3k+)

  • 古诗元日的注释

  • 文学
  • 古诗元日的注释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古诗元日的注释,欢迎阅读。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古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古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2022-05-28 05:57:33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 解释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第①萧萧:风声。

      第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第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第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第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阅读全文]...

2021-12-10 17:21:25
  • 夏天的古诗 注释

  • 夏天
  •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53:02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

      杂诗

      作者: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

      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持谢,犹言奉告。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雜詩】王維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19:46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 清明,幼儿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 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 迷乱,难以*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其他关于清明的古诗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阅读全文]...

2022-07-24 09:14:03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阅读全文]...

2022-01-25 21:19:28
  • 《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 文学
  • 《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姑且。

      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春:梅。

      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翻译/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诗。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4-14 19:07:07
  • 孟冬寒气至翻译及注释(孟冬寒气至古诗赏析)

  • 今天我们来看《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孟冬寒气至》,大家一看就能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已经是冬天了。“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就是说冬天来了,北风刮得多厉害啊。“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为什么“愁多知夜长”呢?因为她很愁啊,所以晚上睡不着,失眠,因为失眠,才发现夜晚特别的长,所以呢,就起来数星星,看看今天晚上有没有流星雨,所以是“仰观众星列”。这个“愁多知夜长”很符合我的状况,我也是和女主人公一样,晚上睡不着失眠愁得一塌糊涂,越愁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愁,仿佛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系统中去了。这不,深更半夜我来刷头条,但我愁的对象不一样啊,不是儿女情长啊,我那是愁事业,压力大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啊,是和我一样的同感,还是跟女主人公一样的同感,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自个儿理会嘛。

    好,言归正传,接着又说了,“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五”一十五嘛,“四五”二十嘛。“三五明月满”,十五的时候肯定是满月了。“兔”就是兔子,“蟾”就是蟾蜍、蛤蟆,据说月亮里面有玉兔,还有蛤蟆,所以这个“蟾”和“兔”都是比喻月亮。“四五蟾兔缺”,就是说二十的时候,月亮就缺了。这个很简单,但是问题就来了,那现在是“三五”还是“四五”呢?推理可得是四五,因为前面有一句话,“仰观众星列”,这天晚上有很多星星,有很多星星的时候肯定不会是满月,因为如果是满月的话,是看不到很多星星的。那么这里为什么要说到月亮缺呢?肯定是有喻意的嘛。因为月亮的缺,往往比喻人的离别,说到这大家是不是想到苏轼的两句词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缺是比喻人的离别的,所以表面上是写月,其实是写人。

    再看“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这就是回想了,是回忆,说以前曾经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带了一封书信给我。这封书信当然就是这个男人写给这个女人的了,信上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就是说我们离别得太久了,我很想你。这里面注意一个结构,“上言什么,下言什么”,在古诗里面经常这样写,“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这样一个结构,其实《古诗十九首》里面很多诗歌都是这样一个结构,一方面说我们分别得太久了,一方面说我很想你,这是啥,说事抒情嘛。我们上章《行行重行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长相思”和“久离别”的结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都是写“久离别”;后面“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都是写“长相思”。大家写情书也可以这样写的啊,特别当下异地恋的啊,先写“久离别”,再写“长相思”,这是写诗写文章的一个手法,先叙事,后抒情。不过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都视频聊咯,想想还是十几年前那会,上中学那会好,大家都写过情书吧,反正我是没写过,不过倒是收过不少,但咱都不回的,为嘛?我那会要读书的嘛。

    ​好了,又扯远了呀,后面接着说,“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置书怀袖中”,“怀袖”在哪里出现过,在《庭中有奇树》里面出现过,“馨香盈怀袖”,相同的词语又出现了。这封书信很珍贵,我一直珍藏着,把它放在怀中。“三岁字不灭”,三年来这个字都没有磨灭,表面上是说字不灭,实际上是说情不灭,我对你的情感没有消减,还是那么深。你看,这写的多厉害,足以看出这份爱多刻骨铭心啊,太美好了太感人了!还有啊,从这里看得出来,这个男人是什么时候写的这封信,是三年前,写了这封信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至少是三年都还没有回来。也就是说,这个女人等这个男人等了三年多了,这时间真是很长的。但是好像又不够长,为啥?杨过等小龙女,等了十六年嘛,所以我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哪一部写情感写得最深最感人的?就是《神雕侠侣》。再看“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区区”指的就是诚挚之情,说我一心抱着爱你的诚挚之情,就是怕你不知道啊。

    说到这讲完了,这首诗歌里面的这个女主人公啊,这个思妇的形象,和《行行重行行》里面的是一样的,虽然你不回来,三年你都不回来,大概你是抛弃我了,但是我还是一直深爱着你。这两个思妇的形象是一样的,都是很忠贞的,而且情感也差不多,都带一点点绝望,而且季节都是冬天。

    这种情感,也只古时有咯,现在社会不一样了,​时代也在快速变化,少了,少了,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一定要得以保留,不然是一遭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好了,回见!​

    [阅读全文]...

2022-04-02 11:36:49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和注释)

  • 正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时序的变化总能触动人们的情思,这其中,尤以夏秋季节的转换为剧,正如宋玉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里的摇落之景,肃杀之气,总能触发人们的悲情愁绪。宋代诗人叶绍翁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写下了《夜书所见》一诗,原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声。在常见的树木中,梧桐树能最先感受到秋天的肃杀之气,有“梧叶落而知秋”的说法。而在这个秋夜里,在室内的诗人犹能听到梧桐树叶“萧萧”飘落的声音,这说明此时已到秋已经深了。落叶萧萧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声音,而“寒声”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个秋夜,木叶摇落之声触动了诗人的悲秋之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从江面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在萧萧的木叶声中,诗人感受到了从江上吹来的凉风,这更加深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愁。晋朝时,在洛阳做官的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念起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归乡。在这个秋夜,秋风同样触动了诗人的乡愁,起了归乡的念头。

    “知有儿童挑促织”,我知道现在有孩子们在篱笆外用竹枝挑逗促织。秋风一起,蟋蟀渐渐转移到了居室之内,就如《诗经.七月》中所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夜里,儿童们只能听到蟋蟀的鸣唱,却找不见它们到底在哪儿?于是,用竹枝试探,希望能够“打草惊虫”。诗人用一个“挑”字把儿童们专心寻找蟋蟀的场景生动传神地描画了出来,以儿童的天真活泼反衬出自己的凄然伤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在深夜时分,一盏孤灯的光洒在篱笆上。诗人隔窗远眺,通过深夜里的一盏孤灯的光芒,判断出儿童们正借着灯光寻找蟋蟀。此时,照亮篱笆的那盏灯与诗人屋内的一盏孤灯遥遥相对,一盏灯下是儿童们的天真活泼,一盏灯下是诗人的难以言说的乡愁。诗人以“一灯明”暗喻自己天涯漂泊的现实,在这个有风的秋夜里,他盼望着能早日回到故乡。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之声,接着更进一步,写由秋风所触动的乡愁。但诗人并不直接抒写乡愁,而是以儿童灯下捉蟋蟀的情景来反衬自己的乡愁,如此一来,就使乡愁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从空间上来讲,有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从时间上来讲,有对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的追怀。虽着墨不多,但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03:12
  • 上元夜古诗的注释(上元夜原文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上元夜六首》(一作夜游诗)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

    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

    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

    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

    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

    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

    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女冠子·元夕》

    宋代: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宋代:张抡

    双阙中天,*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双阙(què):指皇宫前面两边高大的城楼。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阙。

    中天:天空之中。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十二:形容禁中宫殿楼观之多。*,此谓装饰华美的楼台。

    宸(chén)游:帝王的巡游。宸,北极星之所在,后借指帝王的居所,又引申指帝王。

    瑶(yáo)池宴:喻指宫廷豪华宴会。瑶池,本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居所。西王母曾在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后世遂用以为典,或指仙境,或喻游冶之处,或比喻宫廷宴会等。

    蓬壶阆苑(péng hú láng yuàn):蓬壶,山名,即蓬莱。古代方士传说为仙人所居。阆苑,仙人所居之境。此喻指帝王宫苑如仙境。

    五云:五种颜色的云彩,古人以为祥瑞。借指皇帝所在地。

    揭(jiē)天丝管:管弦乐声响彻云霄。揭,举。

    驰隙流年:如同阳光照过空隙,喻时光极其短暂。流年,光阴、年华。因易逝如流水,故称。

    [阅读全文]...

2022-05-28 13:06:55
当前热门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句子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语录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说说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名言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诗词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祝福
乡人至夜话古诗的注释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