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暮怀归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日暮怀归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日暮怀归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日暮怀归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日暮归途随笔
在**淡淡的日常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暮归途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暮归途》歌曲所属专辑《安九》,发行于2011年10月。由歌手安九演唱,歌曲旋律优美,歌词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给人无限遐想。
安九的歌听来总有一股力量,让人不自觉沉醉其中,抛却一切烦扰,将自己想象成歌中的主角,或是醉在烟雨江南,或是走在大漠寒沙,抑或是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其中最让我倾心的便是男女对唱版的《日暮归途》。
人生最温暖的莫过于日暮之时有归途。夜幕降临,游子还在归家路上,但眼见得自家房屋在苍茫夜色中有一灯如许,霎时便点亮了归家的路;雕花格窗上印着亲人的身影,随着烛光摇摆,像是一出皮影戏;走*时才见小院柴扉半掩,鸡鸭在竹笼里匍匐着,像是快要睡着;还能听见屋内孩童的.欢笑声;推门而入,饭香扑面而来,亲人转身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古人诗词里常有的意境,却不是安九歌中日暮归途的模样。安九的歌里有江湖天涯,有剑有马,有酒有茶,有萧瑟孤独,亦有双人信步。
那该是一对武艺精湛,酷爱仗剑天涯的男女。在一个大漠古镇,外面黄沙残雾,行人稀少,他们都带剑在酒馆中喝酒歇脚,眼光交错间颔首致意,算是结识。后来不知怎的,两人便携手同行,一人一剑一马,跨过无数山川河流,看过无数日升月落。他们对酒当歌,对剑起舞,潇洒快意,很快便成为江湖中的一段传说。
可是变故陡生,他们无奈别离,此一别竟是几十载,再相见时不觉都已生了华发。回首天涯旧路,曾经的陪伴相守竟还如在眼前,天地虽大,他们不还是有缘再聚?从此管它几番沧海变数,即便闲了秦筝懒了绣布,还是要携手逍遥江湖,笑看红尘离苦,踏上属于彼此的日暮归途。
当然,这只是我拙劣的穿凿附会,江湖儿女恣意洒脱,怎会随随便便就要分离,可见我这个故事讲得不甚高明,一点合理的起承转合都没有。
然而,我偏爱这样的天马行空,因为有别离,相守才显得弥足珍贵。俗世纷扰,我们都想穿越到那个快意恩仇、我行我素的江湖,执一柄长剑,跨一匹骏马,喝最烈的酒,爱最美的人,不谈红尘,不想生死,看大漠孤烟,也看水天一色,如此快活一生。
可这终究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虚幻美梦。在我看来,这首《日暮归途》才是一个可以期许实现的好梦,梦里有别离才是真实。歌曲里的男声霸道深情,女声温婉有力,歌词写得朗朗上口却不乏深刻,里面暗藏的是所有听者的江湖梦。
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人陪我看红药倚户,斟清酒两壶,即便分离,再见时也会说一声“你竟还如当初”,如此便已知足。
耳机里又传来歌曲的尾声:“大漠长天回顾,斜阳双人信步,日暮归途……”余音袅袅间,恍然看见他们并肩消失在似血的大漠残阳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登黄鹤楼》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李白《游南阳清泠泉》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李白《观鱼潭》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常建《塞下曲四首》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李白《送别》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王绩《北山》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年华未破清明节,日暮初回祓禊舟。——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五——五上巳闻苑中乐声书》
日暮忽然闻款乃,蓼花枫叶忘西东。——刘基《题秋江独钓图》
日暮*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杜甫《琴台》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贾至《春思二首》
长天秋水远,落日暮山重。——张可久《越调·寨儿令》
寂寥竹外无穷思,正倚江天日暮时。——江朝宗《梅花·其一》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李白《白头吟》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李白《陌上桑》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杜甫《无家别》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王昌龄《从军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卢照邻《长安古意》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李颀《送陈章甫》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薛昂夫《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李白《古风其八·咸阳二三月》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唐寅《落花诗》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姜夔《念奴娇·予客武陵》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姜夔《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不知白日暮,欢赏夜方归。——李白《观猎》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作此诗。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化用《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牛羊下来久”
句中仅着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怎奈并非自己的故乡!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
这一“自”一“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观看山村秋景,“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洒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
诗人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却更觉悲凉凄怆: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十年,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论说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整理:zhl201702
形容日暮黄昏的诗句
欧阳修·生查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蝶恋花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 ·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 唐婉.钗头凤
世情恶 人情薄 雨送黄昏花易落
宋之问.江亭晚望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秦观.鹧鸪天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观.满庭芳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陆放翁.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张先.行香子
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王实甫 .十儿月尧民歌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黄鹤楼》3、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5、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卢梅坡《雪梅》6、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杜牧《金谷园》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8、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9、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陶渊明《饮酒其一》10、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寇准《夏日》1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杜甫《春日忆李白》1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13、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林景熙《溪亭》14、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1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16、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忘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17、东林精舍*,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
天色渐暗,似血的夕阳也慢慢消逝,残阳下的树影越来越长,似千万只骨手从地下冒出来撕扯行人,让人看了心里不寒而栗,突然一只寒鸦疾飞而过,嘴里哇哇的悲鸣,似是在召唤死神的降临。
二。
时候已经不早,太阳慢慢的爬下山去,只露出红红火盘。
夕阳斜照,大地万里披霞,淡绿的嫩叶在夕阳的照射下反射出万道弱光,风儿吹来,满树柔光飘飘洒洒,煞是好看。
远处渔人忙着拉这最后一网鱼,把一张粼粼的红色光镜裁成了万段彩锦,正想诗人说说:满江瑟瑟满江红。
《日暮》
作者:杜甫
原文: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翻译:
牛羊们都从田野中回来,
一扇扇柴门各自关闭着。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
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晶莹欲滴。
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
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
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
赏析:
湘西一带,地势*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着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m.ju.51tietu.net)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欣赏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有两首,一首是描写春天的“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首就是课文编选的描写夏日生活的“常记溪亭日暮”,两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词”,传递着相似的少年情怀,前一首恰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填词翻唱,用它来体会少年的烂漫与放纵,以及词如何严格按照词牌来填。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婉转悱恻的李易安却把少年的欢乐谱写得那么有声有色;都问“夏天为什么缺少诗意”(孙绍振), 窃窃欢笑的李易安那一场“常记”的溪亭盛宴却比夏天本身还要意蕴悠长。
魅力何在?
除了清词“对瞬间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
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自然、和谐,面对知己娓娓地叙述(《唐宋词鉴赏辞典》)”;“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百家讲坛》,康震),可他们却鲜有关注这种追述的好处。“常记”的妙处何在?“记”,就是回忆。人们常说,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事实上,我们回忆中的景总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为回忆的阀门里流淌出来的景,它包含着比现实的景更重要的内心的情绪、情思、情感。那么“常记”呢?自然是“常常回忆”。为什么偶尔想一想还不够,还要常常地回忆? 她的内心宝贝着、珍藏着、珍贵着怎样的追思?一切因为那一场“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醉”字大有文章。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也只不过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龄,这是一个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龄,更何况当时对女子的无穷约束呢!虽然清词中不乏纵酒之音:浓睡不消残酒、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谢他酒朋诗侣、酒美梅酸、三杯两盏淡酒……可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过家之后作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为,偶尔一次“浓睡不消残酒”,还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觉地呼呼大睡,因为成年之后和闺阁生活总是有区别——即使开明的李格非,想来也不会允许李清照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纵情花酒、离经叛道的“问题少女”吧!她连荡秋千见到客人都要“和羞走”(《点绛唇·蹴罢秋千》),更何况呼朋引伴、前呼后拥地在“溪亭”饮到“日暮”呢——“醉”的机会一定太难得,难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时时沉浸其中;难得的就像今天的学生某一天集体逃课郊游一样放纵,就像六年级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样想往。
接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对“醉”的意象的一气呵成、层层铺排。
首先是“沉醉”。
“不知归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恋溪亭偷偷饮酒的乐趣不愿意回家;还是把酒当成了营养快线,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尝喝酒就已经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连其间,根本就想不起家来了?字面上,“沉”有沉醉 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说明当时的意识不是很清醒,醉眼朦胧之中,摇摇摆摆之间,痴迷也罢,酒喝多了也好,总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归路”,不愿回家。这是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已经突破了画的静态布局,转到了比较强烈的心灵感应上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对“不知归路”之“醉态”的具体描写。这是移步换景,是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之间,一下子闯入了“荷叶罗裙一色裁”的铺天盖地中来。“藕花深处”是什么样子呢?词人根本就来不及细细描述,因为是“误入”——这也突破了“画”的表述极限,词人在这里贴*的不是静态的景,而是视觉变换的`“流动的景”,这种“流动的景”,指挥着“流动的情”:不是“我”的心灵在指挥我的手和脚,而是“我”的脚和手在指挥着“我”的心灵,这个“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层表现:自我的心灵在大自然面前放纵着的审美体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简直就是一幅极端“沉醉”的池塘交响乐。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划到了荷塘深处,举目四望,到处是挨挨挤挤的荷花,原本放纵着的女孩子们慌了神,赶紧向岸边划去,可是越划越乱,越乱越划,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划,嘻嘻哈哈地划,东倒西歪地划。几乎就在同时,一个同样的瞬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鸥鹭,彩的罗裙、还有夕阳的余辉,以及富有梦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动了起来,间杂着划桨声、嘻笑声,水声,鸥鹭的扑腾声、鸣叫声,也许还有甜美的歌声,还有相互洒水的惊叫声,以及发现岸边的欢呼声,混杂着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处”迸发出来,视觉、听觉、嗅觉,各种感官动起来,交织起来,自然就带动游者和观者的心也动起来,美好的感觉、欢乐的心情,把有声的“动画”变成了内心世界的“情画”,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无限优美的意象场,使整个池塘都和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起来。这个意象场,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
“对于古典式抒情来说,直接的抒情是比较少见的,情常常与感联系在一起,情感一词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动的,故有‘感动’之说,感觉或者感触只有‘动’了起来,才能表现感情”(孙绍振)这恐怕就是古典诗词理论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动情”艺术吧。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玩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m.ju.51tietu.net)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日暮怀归的古诗
日暮的古诗大全
日朝日暮的古诗
日暮黄昏的古诗
日暮古诗谁写的
日暮时吟的古诗
古诗中的日暮
日暮的诗句
古诗日暮客愁新日暮新的起点
日暮到家的古诗图片
杜甫的日暮古诗
日暮如山的古诗
与日暮有关的古诗
有日暮的古诗文
日暮回家的古诗
日暮的古诗意思
含有日暮的诗句古诗
关于日暮西山的古诗
日暮江山远的古诗
描写苍云日暮的古诗
关于日暮乡愁的古诗
关于日暮思乡的古诗
日暮在古诗中的情感
日暮里想到的两句古诗
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古诗
带有日暮的古诗词
杜牧的日暮古诗注音
由日暮里联想到的古诗
形容日暮的诗句
描写日暮的诗句
带冶字的古诗词
初一的古诗的背景材料
表示萍水相逢的古诗词
讽刺人情世故的古诗词
最长的恨用古诗
描写夏天日出的古诗
谈友情的古诗
难忘师恩的古诗二首
了关于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带亥的古诗词
有南字的古诗
描写仲秋的古诗词
小学古诗草的教案
与光有关的古诗词
七言古诗形容儒家的
表达对孩子祝愿的古诗
赞扬柳树的古诗
女孩有内涵的古诗群名称
描写无拘无束的古诗词
孟浩然的七言古诗
关羽的古诗
关于雪的唯美古诗
关于乡村古韵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五言四段古诗
古诗词的广播稿
古诗中的风景zuwen
有燕子的古诗大全百度文库
用古诗词表达满满的幸福感
古诗中有趣的活动反思
相关的古诗
端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