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的古诗

关于立木为信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立木为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立木为信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立木为信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5k+) 说说(22k+) 名言(1k+) 诗词(475) 祝福(2) 心语(12k+)

  •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 历史
  •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木为信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立木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形容诚信的成语】

      1、始终不渝:渝:变。自始自终一向不变。指守信用。

      2、温恭直谅:温恭:温和谦恭;直谅:性格正直,能谅解人。指和气谦恭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

      3、丹心耿耿:耿耿:诚信的样貌。形容真心实意,十分忠诚。

      4、淑质贞亮:淑:善良;贞:坚贞;亮:诚信质直。品质善良,为人诚信质直。

      5、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6、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7、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我占便宜。

      8、千金一诺: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9、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10、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11、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2、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13、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14、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我的诚意。

      15、修辞立诚: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16、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1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必须有忠诚信实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18、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19、百约百叛:约:约定。多次订约,多次背叛。形容毫无信用。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没有信用

      20、弃义倍信: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21、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22、信及豚鱼:及:到达;豚:小猪。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十分好。

      23、轻言寡信: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24、辞立诚:〖解释〗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25、履信思顺: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26、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27、言行信果:说了就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28、始终不易:〖解释〗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向不变。指守信用。

      29、士为知己者死:〖解释〗知己者:了解自我,信用自我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我栽培自我的人献身。

      30、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31、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3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能够,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样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33、季布一诺: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34、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35、不轻然诺: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36、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办到。

      37、啮血沁骨:形容极端诚信。

    [阅读全文]...

2022-04-09 15:48:38
  •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立木取信》文言文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延伸阅读: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立木取信,讲的就是有关商鞅变法的故事。

      公元前340年,卫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卫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卫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卫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的权力更集中了。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大规模改革引起激烈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立木取信》历史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太真实了。”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阅读全文]...

2021-11-28 12:27:22
  • 立木为信的故事简短(立木为信的成语典故)

  • 故事
  •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可称作是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的人,名字叫商鞅,他是秦国人,秦国为了增强国力,打算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秦国强大起来,命由商鞅主持改革,历史上被称作商鞅变法,但是久经战火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受尽了罪,对于官府不再信任,新的政策执行力度遭到普遍质疑,为了表明官府推进改革的决心,商鞅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在秦国的都城南门外聚集了一些人,他们围着一根木头,议论纷纷,原来是官府公布了一张悬赏告示:谁能把这根三丈长的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十两金子,可是普通百姓人家好几年的收入,天下怎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害怕上当受骗,被官府捉弄。看到这种情景,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50两,终于有一个人愿意试一试,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运木头也费不了太大的力气,于是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金子。

    通过这件事情,老百姓对官府产生了信任,商鞅接下来的变法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这就是历史上立木为信的故事,被大家广为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4-23 14:24:01
  • 南门立木的典故

  • 语文
  • 南门立木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南门立木的典故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词】徙木为信

      南门立木的典故,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紧缩式

      【相*词】徙木为信

      【押韵词】机变如神、复雨翻云、卓荦超伦、臭不可闻、阒其无人、舍身成仁、惓惓之忱、拥篲清尘、翳桑饿人、鼓角相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阅读全文]...

2022-04-17 09:46:05
  •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 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诚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要言而有信。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教学重点:

      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文题目《商鞅南门立木》。

      3、商鞅历史背景介绍。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4、快速阅读课文。

      5、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齐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3、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4、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5、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研读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阅读全文]...

2022-05-06 16:51:21
  • 立夏的古诗

  • 立夏
  • 立夏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夏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夏的古诗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壶中天/念奴娇

      朱元夫

      人生有酒,得闲处、便合开怀随意。况对寿、龟仙鹤舞,犹直壶天一醉。蚕麦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依旧洛里吟窝,华台书隐,心事无怀氏。偃鼠醯鸡空扰扰,海月天风谁寄。珠璧祯祥,斗牛光景,预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岁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立夏奉祀太一宫

      宋·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阅读全文]...

2022-03-22 15:52:41
  • 写立春的古诗

  • 立春,文学
  • 写立春的古诗

      导语: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立春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立春偶成》

      宋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卖花声立春》

      清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描写立春的古诗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唐:白居易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立春诗》——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一:《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越调》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三:《越调》

      天净沙·春(当代)徐书信

      青竿翠柳杨花,古槐幽径谁家?白絮明台骏马。燕飞檐下,东君乱拨轻纱。

      四:《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阅读全文]...

2022-04-29 10:34:15
  • 木兰诗(初中古诗)

  • 初中
  • 木兰诗(初中古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初中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阅读全文]...

2022-01-24 08:35:44
  • 立夏的古诗

  • 立夏
  • 初夏的晨光,已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在阳台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小编整理了适合立夏节气发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1、《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激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立夏》

    [宋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集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拢署尚微。

    日料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4、《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其一》

    宋代:项安世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

    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

    5、《立夏日泛舟游青山憩杨氏庵示诸生》

    宋代:孙应时

    岁序忽云夏,青春去安归。

    天清风气朗,游子怀芳菲。

    碧湖泛我舟,轻云湛晴晖。

    入谷山寂寂,缘溪水围围。

    悠然得幽憩,丹葩耀岩扉。

    鸟声自歌呼,竹色相因依。

    举觞伫遥念,日月如梭飞。

    *生静中愿,岁晚无相逢。

    6、《初夏即事十二解》

    宋代:杨万里

    傱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7、《绝句》

    宋代:王谌

    过了荼醾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阅读全文]...

2022-06-27 14:19:44
  • 古代立春古诗

  • 立春,古代
  • 古代立春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立春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2、立春——宋 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3、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4、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 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5、立春——唐 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6、人日立春——唐 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7、汉*·立春——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8、卖花声。立春——清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9、腊里立春蜂蝶辈出—— 宋 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10、立春—— 宋 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阅读全文]...

2022-02-14 21:48:26
立木为信的古诗 - 句子
立木为信的古诗 - 语录
立木为信的古诗 - 说说
立木为信的古诗 - 名言
立木为信的古诗 - 诗词
立木为信的古诗 - 祝福
立木为信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