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槃的古诗

关于含有槃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槃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槃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槃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1) 诗词(127k+) 祝福(1k+) 心语(51)

  • 凤凰涅槃的诗句

  • 经典
  • 谁知道关于凤凰涅盘的古诗文?谢谢

    仙宫琼阁醉朦腾,不解凡间疾苦声。

    下野终知民意贵,凤凰浴火获重生

    烈火重生准瞬间,高歌乱世忘愁眠。

    江湖不禁人间怨,一样涅槃度九天。

    《凤归云》——唐·滕潜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

    曾将弄玉归云去,金翿斜开十二楼。

    《凤》——唐·李峤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

    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

    鸣岐今日见,阿阁伫来翔。

    《凤凰台》——唐·杜甫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凤》——唐·李商隐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

    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仪凤》——唐·杨嗣复八方该帝泽,威凤忽来宾。

    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

    低昂多异趣,饮啄迥无邻。

    郊薮今翔集,河图意等伦。

    闻韶知鼓舞,偶圣愿逡巡。

    比屋初同俗,垂恩击壤人。

    《鸾凤》——唐·李商隐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

    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

    王子调清管,天人降紫泥。

    岂无云路分,相望不应迷。

    《凤》——唐·伊梦昌好是山家凤,歌成非楚鸡。

    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

    竹实不得饱,桐孙何足栖。

    岐阳今好去,律吕正凄凄。

    凤凰涅槃一说出自于郭沫若先生同名作品,非中国古代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无凤凰会浴火重生的说法。

    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作者通过借鉴西方不死鸟的传说为素材,通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表达了彻底埋葬旧社会、争取祖国自由*的思想和诗人对自由,*等,和谐的新社会的无限向往。

    《凤凰涅槃》郭沫若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凤.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光明,我们新鲜,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热诚,我们挚爱,我们欢乐,我们和谐.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和谐.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欢唱,我们翱翔.我们翱翔,我们欢唱.一切的一,常在欢唱.一的一切,常在欢唱.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欢唱在歌唱!欢唱在欢唱!只有欢唱!只有欢唱!欢唱欢唱欢唱

    传说中,凤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年,它就要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

    赠邻女【唐】鱼玄机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阅读全文]...

2022-03-12 23:19:39
  • 诗经:考槃

  • 诗经
  •   《诗经:考槃》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

      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注释:

      1、考磐: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磐为木盘。

      2、硕人: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宽:心宽。一说貌美。

      3、寤:睡醒;寐:睡着。寤寐连用,即过日子。

      4、矢:同“誓”。谖:忘却。

      5、阿:山阿,山的曲隅。一说山坡。

      6、薖:貌美,引为心胸宽大。

      7、过:失也,失亦忘也。

      8、陆:高*曰陆。一说土丘。

      9、轴:徘徊往复,自由自在。一说美貌。

      10、告:哀告,诉苦。

      译文:

      远离尘嚣隐居到山涧之畔,

      伟岸的形象啊心怀宽广。

      即使独身孤零零地度日,

      誓不违背隐居的高洁理想。

      远离世俗隐居到山岗之上,

      伟岸的形象啊心神疏朗。

      即使独身冷清清地度日,

      誓不忘记隐居的欢乐舒畅。

      远离喧闹隐居到黄土高丘,

      伟岸的形象啊心志豪放。

      即使独身静悄悄地度日,

      誓不到处哀告不改变衷肠。

      赏析: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的解释,自来都包涵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磐,乐。”朱熹《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磐,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磐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使读者在接受上有了感受的提示和理解的引导。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覆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加深读者的感受。

      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覆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诗序》说,这首诗是讽刺卫庄公的,因为卫庄公“不能继先王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看来,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倒是对的。至于是否直接讽刺卫庄公不用贤人,就诗本身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昭示。所以,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歌反覆吟咏,给人印象就深刻了。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磐在涧”、“考磐在阿”、“考磐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特别是可歌的《诗经》,在吟唱中音韵的变化,就使歌声抑扬有序,载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充盈空间,不绝于耳了。

    [阅读全文]...

2022-05-14 16:04:58
  • 涅槃(组诗)

  •   一、涅槃之红尘度    金乌旋于额头,影子退于肉身  挤走一部分水分,一部分灵魂  眼神虚空,伤痕饥渴  期待一场风雨,还是固守  相对安稳的躯壳    沉默,卧于荒漠延伸  被时间镂空的块垒  雕琢几千年来卑微的执着    下沉,流水状缓缓下沉  破碎,蚕食般悄悄破碎  融于砂,融于土,融于尘    二、涅槃之东风破    风永远不懂草木之心  白马永远跑不尽江湖之路  心城失守,青枝裂艳  烟花飞絮随马蹄声溅起  青黛色护城河水里  漂浮着谁逃离的容颜    绵掌化骨,剑气伤魂  丹田之气尽散  吐出一口春之绝唱  怎料,一曲箫音未罢  江湖生变    中吕心经,四重玄关  诗酒微温难敛欲浮天  绝尘一骑,弹指间  渡劫之躯又着青衫  再破、再战、再断  花开蒂落之乱世尘缘    三、涅槃之南来客    不得不还,断雁最知冷暖  挂于流云的长鸣  是穿透时光的一串寒颤  打马扬鞭,燕山之巅  是谁清冷初八月  是谁前世望江南    风一般的故人  看透了杀鸡取卵  看笑了冢中梦魇  看遍了吟风弄月  看醉了痴忆流年    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园  竟然世俗的未发一言  只余枯笔淡墨,一纸流传  这就是江湖追求的  孤独而又圆满的涅槃

      编辑点评:

      涅槃后的生命,是一次质的飞跃,灵或肉,都有新的启发,新的开始!——休颜

    [阅读全文]...

2022-01-22 18:31:52
  • 涅槃重生的励志句子

  • 重生,励志
  •   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2,虽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凤凰总归是凤凰,涅槃重生,历经苦痛,不为人知;但展翅,依旧能够翱翔于天地之间。

      3,久经沉睡的梦啊,只要你不断浇灌总会萌芽,你要相信那些无人问津的沉默岁月,都是往后涅槃重生的铺垫。

      4,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够事事都顺心如意。那么,在人生低谷时,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触底反,在逆境中,记住五句话,让你否极泰来,涅槃重生。

      5,青春涤礼棱角翦。志绸缪,*庸蜕变。握瑜怀瑾玉阶远。万滤千淘尽,彩虹香苑。诗书不厌三更勉。十年剑,一朝皇冠。遥看伯乐难寻见。涅槃重生后,千里马悍!

      6,我知道凤凰要经过涅槃才可以重生。生活就是涅槃,克服它。挑战他,任凭它怎样的吹打,绝不低头,任它怎样欺凌,绝不服输。很生活抗争到底

      7,当认证了心性,就叫涅槃,当它被迷惑蒙蔽了,就叫轮回。我依旧被迷惑蒙蔽,需在轮回中磨砺。只有不断学*受尽千般苦万般难,方可达到涅槃重生的心性。

      8,别人的劝告可能会让自己脸面无光,别人的批评会让自己恼火烦躁。褪去富华,去伪存真,别人的劝告可能让自己涅槃重生,别人的劝告可能让自己重新起航。

      9,当菩提清香萦绕,在时间的流逝中,虚无之间,缘起缘灭,禅意氤氲。一生,一世,煙雨浮云。生命在真爱里穿行,一切自會涅槃重生。

      10,最伟大的情感不是单纯的爱,更不是无止的恨。花前月下的爱虽美好,却浅薄;一心报复的恨虽有理,却狭隘。最伟大的情感是痛苦中的爱,本已被痛苦淹没的情感又能焕发出爱的光芒,于是那些深重的痛苦被宽恕了,爱已涅槃重生。

    [阅读全文]...

2022-04-12 23:38:26
  • 涅槃经简介

  • 涅槃经简介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涅槃经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盘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经义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掀起,晋宋之际讲解般若蔚然成风。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佛经是《心经》、《金刚经》,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禅门在传灯接棒之时,以之作为无上法宝。惠能因听诵《金刚经》而出家求法,后来得五祖亲授《金刚经》要旨而豁然见性,成为禅宗六祖,可见般若思想对禅宗影响之巨。但是,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却难免使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还必须下一转语,这就是“空即是色”。

      涅盘之学正是侧重于妙有的理论。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涅盘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也就是说,大乘“空”的思想出现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现在后,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涅盘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虽然般若明无我,涅盘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二说似多相矛盾,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盘》,经虽非一,理无二致。《般若》破斥执相,《涅盘》扫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盘》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盘》佛性义。”正是般若“真空”与涅盘“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

      《涅盘经》全称《大般涅盘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大般涅盘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大般涅盘”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盘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死,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涅盘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盘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

      《涅盘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盘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盘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盘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盘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盘诗思的意境。《涅盘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拓展阅读:《涅槃经》与涅槃学派

      涅槃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弘传《大涅槃经》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者史籍中称之为涅槃师。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前,东汉支娄迦谶就译有《梵般泥洹经》二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二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二卷,均早佚。法显在中印度华氏城写得《大般涅槃经》初分的梵本,返国后,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世称六卷《泥洹》,相当于北凉昙无谶译的前十卷。中印度昙无谶(385—433)于玄始三年(414年),在北凉译出自己带来的《大涅槃经》初分十卷,当时河西的义学名僧慧嵩、道朗都列*译场笔受;继而又传译在于阗寻得的中分、后分,到玄始十年(421年)译讫,前后共成四十卷十三品,世称大本《涅槃》。北凉译本于宋元嘉年中(424—443年)传到江南,“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宋文帝令义学名僧慧严(363—443年)、慧观(383—453年)及文学家谢灵运(385—433年)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删订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称南本《涅槃》,而以北凉原译四十卷本为北本《涅槃》。《大涅槃经》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十三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及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后,影响却十分巨大。早在五世纪间,昙无谶译出此经时,这一“常乐我净”、“阐提成佛”的学说使当时参加译场的“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而昙无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特别是,此经传入宋地以前,竺道生依据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就理解到一阐提人可能成佛,发表阐提成佛说,给江南佛教界以极大震动。后来凉译大本传到宋京,果如道生所说。当时竟至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僧嵩非难因而舌烂”的传说,这都反映出此经震动当时佛教界而获得重视的情形。和他同出罗什门下的慧观,著论主张渐悟,并创立“二教”、“五时”的教判,以《涅槃经》为第五时常住教。慧观又继昙无谶的遗志,请高昌沙门道普西行寻求《涅槃》后分(见《出三藏记集》〈昙无谶传〉)。由于这些努力,慧观得以与道生并为涅槃师中两大系。另在凉州方面,曾经亲助昙无谶译此经典的河西道朗撰制了经序,并著《涅槃义疏》释佛性义,为以后诸师讲说此经所依据。与此同时,笔受者智嵩也著有《涅槃义记》,并在凉地讲授,辩论深义。此经传入建业后,更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加以再治,称为南本,南北各地弘传更广。

      《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见本经〈狮子吼菩萨品〉),而涅槃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道生以后,佛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综合言之,其焦点有二:其一,何为正因佛性?其二,佛性为本有还是始有?正因佛性指成佛的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据,与此相对而有缘因——即成佛的外在根据或条件。本有、始有之论探讨的是佛性乃先天本具抑或修行始得的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异见叠出,根源于对佛性本体的.不同理解。以下从“正因佛性”、“本有始有”以及“判教”等三方面来论说涅槃学派的思想。

      隋吉藏《大乘玄论》中列有十二家关于正因佛性的见解,慧均《四论玄义》卷七中记为根本之说三家、枝末之说十家,共计十三家。二人所载,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倒是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将此十二家分成四类:“然十一家,大明不出三意。何者?第一家以‘众生’为正因,第二以‘六法’为正因,此之两释,不出假实二义,明‘众生’即是假人,‘六法’即是五阴及假人也。次以‘心’为正因及‘冥传不朽’、‘避苦求乐’及以‘真神’、‘阿黎耶识’,此之五解,虽复体用、真伪不同,并以‘心识’为正因也。次有‘当果’与‘得佛理’及以‘真谛’、‘第一义空’,此四之家,并以‘理’为正因也。”此引文只提到三类。除此之外,吉藏将他所赞成的以“中道”为正因佛性列为第四类。依照现行标准,“中道”之见可归于第三类。因此,我们在此仍以三类观之,且“假实”、心识及“理体”之名命名。

      “假实”者,包含两种见解:一是“众生”为正因佛性,二是“六法”为正因佛性。《四论玄义》卷七言:“众生为正因体,何者?众生之用总御心法,众生之义,言其处处受生。今说御心之主,能成大觉。大觉因中,生生流转,心获湛然,故谓众生为正因,是得佛之本。”这是照搬《大涅槃经》的一种说法,但解释得很含混。联系其“众生之用”、“众生之义”能御心法及受生流转而言,似乎以众生的主体性作正因佛性。然众生仍属有为、无常法,并不能承担佛性本体之任,因此,其说难以圆通。所谓“六法为正因佛性”者,“六法”指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由此五蕴合成的“假人”。相对而言,五蕴为“实有”,故称为“实”。说六法为正因佛性,实际侧重于说众生是佛性,然而众生又不同于木石草壁瓦,“众生心识相续不断,终成大圣。今形彼无识,故言众生有佛性也。”此见解将众生分成“体”、“用”两方面,以“心识为正因体”,有情众生的躯体(即五蕴和合)为其作用。这一说法,亦未能契佛性义之肯綮。

      以“心识”为正因佛性者,包括以“心”、“真神”、“心上冥传不朽之义”、“心有避苦求乐性义”、阿黎耶识等五种见解。这里,所谓“冥传不朽之性”,指心神不灭,既可随缘轮回生死,又可觉悟成佛。梁代光宅寺法云以“心之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因为“一切众生,无不有避苦求乐之性,实有此避苦求乐之性”(《大乘玄论》卷三)方可厌苦而乐求涅槃。此说亦偏于“心用”而言佛性,着重强调“心”的主体功能,实际上与佛性本体大有悬格矣。梁武帝以“真神”为正因佛性,其旨首先将“心”分为“性”与“用”两方面。就“心神”之性言,以不断为精,不断故可归于常住;但性虽不断,而心之“用”则不免于流转、无常。梁武帝于是说:“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一本者,即无明神明也。寻无名之称,非太虚之目,土石无情,岂无明之谓?故知识虑应明,体不免惑,惑虑不知,故曰无明。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无明心义不改。”(梁武帝《神明成佛义记》)心是“本”,生灭是“用”,“本”只有一个,而生灭各各不同。心之本性是明,但因烦恼污染故不免有惑,此即是“无明神明”。正如上述梁武帝所言,“神明之心”有不灭的一面与生灭的一面,不灭者即是“真神”。这实际上是*传统思想中所言之“灵魂”。

      上述两类观点,第一类将佛性归之于“众生”或“六法”,失之于具体、笼统,缺乏抽象思维之深度,用佛学术语讲,即将佛性误为生灭无常之有为法,失误彰著。第二类则力图将佛性依托于“心”。然而,或误以“心用”即功能为其正因,或误将传统之“灵魂”乔装打扮杂入佛性之中,其得在于分心为“体”、“用”两方面,失在于或太偏重于“用”,或误解了心之本体。比较而言,以“理”为正因佛性庶几*于讲清楚佛性之本体为何。

      以“理”为佛性本体实际上起源于竺道生。在道生之后,又有宋代新安寺法瑶、太昌寺僧宗、梁代灵根寺慧令等人认为众生所具有的“成佛之理”是正因佛性。瑶法师说:“众生有成佛之理。此理是常,故说此众生为正因佛性”,而“此理附于众生”(隋吉藏《涅槃经游意》),众生“见虽异涂,不变佛性受身不同,佛性不改也。凡夫偏执,虽复竭思,终不能得见正理也。”(《涅槃经集解》卷十九)这就是说,此“成佛之理”乃隐藏于众生之中的不变的“正理”。众生不论见解如何,受身(种类)不同,但都有此不改的佛性,只是因为被烦恼所遮蔽,才不为自己所见,只有“闻见佛性,方生信解”(同上),才有可能见性成佛。这一道理,法瑶之徒弟僧宗论之更清楚:“性理不殊,正以隐显为异,若舍我归彼,是弃本从末,非谓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性”(《涅槃经集解》卷十九);又“性理是常,众生以惑覆故,不得常用。虽未得常用,要是常因。”(《涅槃经集解》卷五十四)据此,佛性与理是等同的,显时为性,隐时为理。佛性之理,超出于万物生死之外,但又为众生所秉持。所秉之理即为佛性,虽被烦恼覆盖而不显,但它却是众生达到觉悟的常恒依据。

      梁代宝亮法师以“真如”为正因佛性。他以为“真俗共成众生,真如性理为正因体。何者?不有心而已,有心则有真如性上生故。*正真如,正因为体。”(《四论玄义》卷七)宝亮以为,众生之心乃依于真如性而生。佛性之体,妙质恒而不动,其心用则常改而不亡失,前者为“真”,后者为“俗”,然而“真俗两体本同,用不相乖,而暗去俗尽,伪谢真彰,朗然洞照,故称为佛。”(《涅槃经集解》卷一)众生之“真体”被俗用所遮蔽,一旦除尽这种遮蔽,真体便焕然朗现,众生便可成佛。无情与有情相较,二者同具真如之体,但无情无有心识,因而没有佛性。唯有有情既具有真体又有俗用,所以才有佛性。因此,谈论佛性须“真俗共成”方可区分有情与无情。

      如果说围绕着正因佛性发生的讨论,主要由于对佛性本体之深浅不同、角度不一的理解所致,那么,佛性“本有”抑或“始有”则是围绕着“本体”与“修为”、“因”与“果”而展开的。“本有说”主张佛体理极,性自天然,一切众生本自觉悟,不假造作,终必作佛;始有说”则认为清净佛果,从妙因生,众生觉悟,待缘始起,破障开悟,未来作佛。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有纯宗教的关于佛性之释名定义问题,如,是以“因”释佛性,还是以“果”释佛性,是以“行”释佛性,还是以“理”释佛性等;有佛性学说中的哲学问题,如原因与结果的相互关系问题等等。

      佛性“本有”,还是“始有”?诸大乘经本来就说法不一,甚至一部经典中亦有不同说法。中土僧人各据一典,或同取一典,所取不同,因而各持本有、始有之说,立论各殊。主本有者以“理性”和“因性”释佛性。既然真理自然,佛性常住,因而说众生本有佛性。主始有者以“当果”说佛性,望“果”说始有。佛果从妙因生,众生本来杂染不净,自非妙因,因而众生之于佛性,自然为始有。然而,众生既有佛性,必得佛果,但于凡位原未得果,望众生将来得果,说佛性始有。另外,此始有义除上述二义外,尚有另外一层意思,即认为阐提现在虽无佛性,未来当有。

      从理论内涵言之,本有说强调众生先天或先验地具有佛性,故返本还源即可成佛;始有说强调众生当来必得成佛,因而以果推因,众生便逻辑地具有佛性。既然是逻辑地“具”而非现实地“具”,因此修道成“性”尤为重要。从南北朝时期看,本有说、始有说的提倡者都强调修道,然而却并不能完全磨*二者对修道之重要性的认识分歧。这一歧义此后于隋唐诸宗之中仍然隐然可见。

      由涅槃师引发,成实师、地论师争相涉足的“当常”与“现常”,即佛性始有抑本有之争论,纷纭数百年,难得正解。其实,二者源于佛性的释义不同而结论不一,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本有与始有二说,一是以作佛之性,从成佛的可能性去说佛性;一是以佛之体性,从成佛的现实性去释佛性。说各偏一方,对宗教修持有碍,因而后来有各种调和之论,如“亦本亦始”、“非本非始”、“本始相即”等等。此处从略。

      在竺道生之后,随着《大涅槃经》的风行,涅槃学迅速取代般若学的地位而成为佛学的中心议题,*佛教内部也由此热衷于心性问题的探讨。这不仅对于大乘佛教在*的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哲学的“心性”转向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01 03:45:06
  • 涅槃重生 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涅槃重生励志名言

    凤凰涅槃一说出自于郭沫若先生同名作品,非中国古代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无凤凰会浴火重生的说法。

    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作者通过借鉴西方不死鸟的传说为素材,通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表达了彻底埋葬旧社会、争取祖国自由*的思想和诗人对自由,*等,和谐的新社会的无限向往。

    《凤凰涅槃》郭沫若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凤.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光明,我们新鲜,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热诚,我们挚爱,我们欢乐,我们和谐.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和谐.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欢唱,我们翱翔.我们翱翔,我们欢唱.一切的一,常在欢唱.一的一切,常在欢唱.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欢唱在歌唱!欢唱在欢唱!只有欢唱!只有欢唱!欢唱欢唱欢唱

    在人生的道路上,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有些人会选择安逸,重复原本的生活,而另一些人,会选择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塑造新我,不断让自己涅盘重生。

    生命中总有一抹微蓝的色彩,它让脆弱的心灵经过了风雨的涤荡,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勇气在磨砺中重新更生。

    和涅槃重生意思相*的成语有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枯木逢春、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可以啊,可以形容人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涅槃”是佛教用语,是根据梵文音译来的,所以“涅盘”和“涅槃”一样。

    凤凰涅槃,重生。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世间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重生。

    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在火中浴火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

    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凤凰涅盘又被称为“涅槃”。

    1,现成的词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老词儿,你给拆开了。

    凤凰是“涅槃”,不是涅盘;2,我对“入水蛟龙翻腾狂舞”,但应该是上联; 你那“浴火凤凰涅槃重生”应该是下联才对。

    涅磐重生即重生,转世意,相反的可对万劫不复,即永不得超生转世.

    [阅读全文]...

2022-05-02 18:01:52
  • 怀古诗大全_古诗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怀古诗大全》,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怀古诗大全

    1、《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2、《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5、《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6、《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7、《江南》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8、《君山》

    唐刘禹锡

    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

    9、《春草官》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10、《易水》

    唐马戴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11、《姑苏台》

    唐陈羽

    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12、《景阳台》

    宋徐铉

    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13、《阊门》

    唐韦应物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14、《吴宫》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15、《桃叶渡怀古》

    清曹雪芹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17、《马嵬怀古》

    [阅读全文]...

2022-01-18 14:53:59
  • 莲的古诗

  •   1、《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4、《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雨中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6、《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7、《采莲歌》

      清·王鸿绪

      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

      8、《采莲贡(其二)》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9、《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10、《芙蕖》

      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11、《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2、《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阅读全文]...

2021-11-25 16:15:51
  • 秋的古诗

  •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阅读全文]...

2021-12-31 01:01:03
  • 效古诗古诗词

  • 效古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诗文赏析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阅读全文]...

2022-04-19 09:59:19
当前热门
含有槃的古诗 - 句子
含有槃的古诗 - 语录
含有槃的古诗 - 说说
含有槃的古诗 - 名言
含有槃的古诗 - 诗词
含有槃的古诗 - 祝福
含有槃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