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君洗红妆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对君洗红妆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对君洗红妆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对君洗红妆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红妆】
1、《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雪梅·其一》——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4、《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5、《西江月·梅花》——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原文欣赏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下面就由小编分享《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欢迎大家学*!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原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注释
⑴徐州——一作徐门。
⑵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临时赶忙、急就。
⑷使君——苏轼自指。
⑸排——拥挤。
⑹蒨(qiàn)罗裙——茜草可作红色染料。
⑺收麦社——麦收时节的祭祀活动。
⑻鸢(yuān)——即老鹰。
⑼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欣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他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鸟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秦观《画堂春·春情》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秾春冶叶朱门里,弄东风红妆初试。——陈维崧《咏滇茶·秾春冶叶朱门里》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刘沧《秋日望西阳》
卧看西湖烟渚,绿盖红妆无数。——张元干《如梦令·卧看西湖烟渚》
六月西湖锦绣卿,千层翠盖万红妆。——杨万里《清晓湖上三首·六月西湖锦绣卿》
落日美人秋水上,红妆一面乱荷花。——吴宽《题院画·琼楼金屋映丹霞》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甫《贫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王翰《飞燕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李白《子夜吴歌》
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张可久《水仙子·怀古》
绿树当门酒肆,红妆映水鬟儿,眼底殷勤座间诗。——张可久《红绣鞋·春日湖上》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唐寅《题拈花微笑图》
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苏轼《满庭芳·香叆雕盘》
记银烛红妆夜来,洞房深掩映闲斋。——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玉肌花脸柳腰肢。红妆浅黛眉。——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听水上、红妆笑声。——许桢《太常引·西池池上好新亭》
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一百首》
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红妆逼坐花枝暖。——元稹《何满子歌》
一枝着雨湿红妆,便觉群芳自尘俗。——王之道《定慧院海棠追和东超呈虞季然陈德夫》
楼上美人相倚看,红妆透出水精帘。——顾况《宫词五首》
双双素手剪不成,两两红妆笑相向。——崔颢《行路难》
贼城破后先锋入,看著红妆不敢收。——王建《田侍郎归镇》
村落寻常绩麻处,隔帘时复见红妆。——方回《三竺道中三首·武林风物异他乡》
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苏辙《寒食游南湖三首》
公暇羽衣凭水槛,渐多翠盖倚红妆。——程公许《种秋池塘荷盖方密有四五朵花》
幽花笼绮*,疏柳媚红妆。——陈高《丁酉岁述怀一百韵》
旋刺篙竿令过岸,满池春水蘸红妆。——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宫娥小小艳红妆,唱得歌声绕画梁。——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秋晚红妆傍水行,竞将衣袖扑蜻蜓。——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汗湿红妆行渐困,岸头相唤洗花钿。——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含风翠筱弱欲扶,带雨红妆欹不正。——王复《寒食日雨中吴竹屿先生招同钱献之洪稚存孙渊如集杏花春雨山房看花用昌黎寒食日出游韵》
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吴伟业《鸳湖曲》
钱塘*颜如玉,一一红妆新结束。——杨炎正《钱塘迎酒歌》
日长深院小榴开,懒斗红妆傍镜台。——王伯稠《青楼曲·日长深院小榴开》
翠黛红妆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卢纶《曲江春望》
掷果潘郎谁不慕,朱门别见红妆露。——司空图《冯燕歌》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嫩岚滋翠葆,清渭照红妆。——杜牧《华清宫三十韵》
未见红妆窈窕娘,先排翠羽参差扇。——苏辙《送梁交之徐州》
天晴日暖笼紫烟,镜里红妆犹带酒。——黄庭坚《赋陈季张北轩杏花》
春风吹雨湿衣裾,绿水红妆画不如。——杨基《望武昌(二首)·春风吹雨湿衣裾》
鸾驾常操内教场,何曾汤火试红妆。——韩邦靖《长安宫女行》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 卷三》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王建《新嫁娘词三首》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江采萍《谢赐珍珠》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子·大体》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李白《行路难三首》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苏轼《东坡》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西江月·梅花》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七令·茶》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魏野《书逸人俞太中屋壁》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李贺《休洗红》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郑遨《富贵曲》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 / 洞庭诗》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佚名《水调歌头·*生太湖上》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剪一缕晨风
把长发梳理成墨缎盈眼
待你赠一梅簪
为你把三千青丝轻绾
捧一把荷露
把脸洗个圆润净白
采一缕晨光
柔软扑面清香
清脆的鸟声
盈盈洗耳
一杯茉莉花茶
清香漱口,美的心醉
以诗为妆
打扮成你喜欢的模样
裁一缎彩云织一件浪漫
踩着*仄的韵脚
怀着一颗诗意的心
以唐诗为镜
携宋词的优雅
轻轻飘逸旋转
照一个美妆素面朝天
携着一身纯纯的美
与你在晨间相遇
用丹青调色,画一抹凝香
独坐窗前,对心而琴
抚一曲高山流水
只待你,踏声旖旎而来
与你好茶熏心
浓墨焕彩
美了情怀,醉了花开
当清风徐来
吹过我的窗台
我等你踏香而来
用文字为你砌一座春天
静卧在你的池城
一抹晨妆为君展颜
只为你喜欢
……
诗文:雪中傲梅(原创)
《杂诗·君自故乡来》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杂诗·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古诗《王昭君其二》赏析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王昭君其二》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王昭君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赏析
本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拓展:古诗《王昭君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译文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赏析
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词鉴赏
原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译文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注释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鉴赏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对君洗红妆的古诗
古诗的红妆
红妆的古诗
含有红妆的古诗
提及红妆的古诗
红妆的诗句
红妆的古诗词
十里红妆里的古诗
关于红妆的诗句
形容红妆的古诗句
红妆素裹诗句
十里红妆诗句
红妆的唯美诗句
关于红妆的古诗词
形容红妆的诗句古诗
十里红妆的诗句
伊人红妆的诗句
以十里红妆结尾的古诗
描写红妆美女的古诗
一抹红妆的句子
十里红妆句子
女子红妆的句子
带有红妆的古风诗句
十里红妆的古诗意思
描写红妆泪的古诗词
10里红妆经典名句
十里红妆唯美诗句
十里红妆的古风句子
一抹红妆相关诗句
描写红妆美女的古诗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