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关于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9) 说说(51) 名言(13) 诗词(1k+) 祝福(2) 心语(10k+)

  • 古诗《悯农》及解释

  • 解释,文学
  •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04:22
  • 悯农古诗

  •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3-20 16:35:19
  • 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m.ju.51tietu.net)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阅读全文]...

2022-02-26 07:26:51
  •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悯农古诗的意思和翻译)

  •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09:26
  • 古诗悯农语言教案

  • 语言
  • 古诗悯农语言教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悯农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目标】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教案准备】

      ppt课件

      【教案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育儿天堂 )。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阅读全文]...

2022-03-30 12:16:30
  • 悯农的诗人是谁

  • 诗人
  • 悯农的诗人是谁

      导语: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悯农的诗人是谁,欢迎借鉴!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

      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李绅是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838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

    [阅读全文]...

2022-04-14 03:52:16
  • 悯农春种一粒粟古诗意思(春种一粒粟全诗翻译)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朝作者李绅的佳作,朗朗上口,被传了千年有余。最*呢,在网上它又小小地火了一把。火的理由却不是歌颂农民,而是一句“锄禾日当午”居然成了某些人的争议焦点。

    争什么呢?有位大学教授,啊,又是教授,貌似这最*教授是频频出事啊。这位教授说,锄禾日当午,是指农民种地的一个过程。这个解释似乎并不能得到网友的认可,很有点像前阵子北大教授念稿子能念错字的那种感觉。都是教授啊,不是普通教师啦,在教育领域,在舞文弄墨这一行,摸爬滚打多年的教授啊,居然能轻易就犯错,这就是网友不肯轻易放过的最大原因。

    就说这个“锄禾日当午”,是农民在种地吗?有网友怕冤枉了教授,说教授说的这个种地,就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所有农活都可以叫种地。但也有细心的网友小心求证,证实这位教授说的种地,就是种地这个环节,没别的意思。这下闹大了。“锄禾日当午”居然被一个从没有种过地的教授,真真切切搞错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老胡都不好意思显摆,因为这是连几岁的幼儿园孩子都能搞懂的事情。

    可是呢,往那个评论区一看,还真是吓了一跳。我以为孩子都懂的事情,居然还有真不懂的大人,还不少。知道我什么反应吗?老胡是仰天长叹一声啊,难怪啊,难怪啊,似乎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农民的声音,听不见,不爱听,置若罔闻,还龇牙咧嘴,露出一幅獠牙。因为那些人,真的真的是,距离农民太远了,对农民太陌生了。

    看看评论区的几个代表性的发言吧。有人说,锄禾日当午,是农活太多,一下干到了中午;有人说,农民傻吗?为什么偏偏要当午干活?早上凉快干多好啊;还有的人说,为什么要锄禾呢?是锄草吧。

    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对这些人你一定会又骂又摇头;如果你是一个有文化的非农民人士,可能你也会讥笑那些人;如果你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对这种现象就会莫名的气愤,加上一些失望。

    老胡呢,天生爱忧虑,对评论区的这种发言,内心就有点翻江倒海,骂人都是轻的了,不出来说两句都憋的难受。怎么正解“锄禾日当午”呢?作者李绅,是唐朝的宰相,唐朝首都是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他触景生情,悯农打油诗两首,题目就叫“悯农”而且是两首。也就是这两首诗词是一气呵成的,要想深刻理解这首诗,就得同时知道另外一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首先就是这个题目,悯农。悯农是什么意思?作为宰相的李绅,并不是看热闹和欣赏劳动场景的心情写的,而是悯农,是带着怜悯,哀怜和忧愁的心情,写出农民的不易和艰辛。我们从另一首诗的内容也能看出,内容是这样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粟,北方的谷子,就是小米。小米是春天种,那时候天不热,收割时间在小麦之前,比小麦早十天半个月的样子。他后面这首锄禾日当午,说的这个禾,就是这个粟,就是谷子,小米。谷子在什么时候进行锄草呢?就是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田地里的草也跟着这个禾苗一起长。不除草,就会跟禾苗争抢土壤的营养,影响这个谷子生长。所以在这个时间,正是北方天气开始变热的时候。

    同时北方,也就是陕西关中*原这个地方,有句俗语说是一年只有三季,说的就是没有春季。因为这边的天气从寒冷的冬天结束后,还没等来得及享受春天的阳光沐浴,天气一下就变热起来了。在阴历上,也有种说法就是二八月最难穿衣服。时间大体就是阳历的三月下旬和九月中旬这个时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时间天气一天三变,早上冷穿薄毛衣,中午热的得短袖,下去又凉得得穿回薄毛衣和外套。穿衣服这么麻烦,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感冒。

    所以锄禾的节气上,正是天热的时候,可是对于每天来说,早上和下午相对要凉快。可是农民锄禾的时间,偏偏就是要挑选在一天最热的时候,中午进行。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自找苦吃的感觉?有人说早上凉快为什么不早上去锄禾?农活农民的艰辛就是在这里,有凉快不能用,偏偏只能用天热时间。因为只有天热的时候,锄掉的杂草才能被晒死。你早上或者下午去锄草,草根带着土,不等太阳晒死,草就又扎根生长了,没有效果。

    其实不仅锄草如此道理,在收割时候也是这样。在当天最热的时候,大中午时候去用镰刀收割,成熟的麦秆或者谷子杆,是嘎嘣脆的,镰刀好割。如果是放在早上或者下午,那个杆就是又皮又软,特别费镰刀,不利于收割。

    由此我们看,锄禾日当午,并不是从早上干活干到了中午,而是特意在大热天进行锄草。这就不能不热了,必须热才行。至于有人说不叫锄禾应该叫锄草日当午才对。如果非要较这个真,锄草也没错。但语言就是老百姓的,老百姓把它叫肉夹馍,你非要辩解明明是馍夹肉,没人说你错,但你脱离群众了。宰相李绅用锄禾,不用锄草,说明他也是深受农民影响,深知农民语言的。

    在这里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刚才我说李绅悯农两首,前面的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这里老胡稍微延伸一下内容,后面两句大家不觉的农民凄惨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地都种得满满的,没有抛荒的,农民了不起吧,但是呢,种地的农夫居然还要被饿死。还有天理吗?

    这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结果怎么样了呢?李绅是晚唐时期的呀。也就是说,当天下出现了这种居然能让种粮食的农民,还要被饿死的现象后,这个朝代就离死不远了。

    老胡想说什么呢?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朝代,当农民待遇落到不可言表的时候,都是到了晚期的时候。而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时期,最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农民的待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阅读全文]...

2022-02-03 01:45:50
  • 悯农的意思_悯农的诗意

  • 诗意
  •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诗意: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m.ju.51tietu.net)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阅读全文]...

2022-04-16 21:52:14
当前热门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句子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语录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说说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名言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诗词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祝福
悯农其一这首古诗诗人的简介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