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石的简介

关于古诗竹石的简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竹石的简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竹石的简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竹石的简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6) 说说(33) 名言(13) 诗词(458) 祝福(1) 心语(8k+)

  • 雪的诗句古诗和简介

  • 雪的诗句古诗和简介

      引导语: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小编收集的描写雪的诗句古诗以及简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诗人在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

      《咏雪》

      唐·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赏析:俗中带雅,读来是否忍俊不禁?

      《雪》

      宋·张元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赏析:诗里没有一个“雪”字,但诗人却借助于神话的`浪漫色彩,奇思妙想,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被天兵天将杀败的玉龙身上脱落的败鳞残甲,让人不禁有种神驰天外、气势恢弘的感慨。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写别离却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媲美。

      《北风行》(节选)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堪称淋漓洒脱的泼墨画,成为艺术夸张的典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以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赏析:诗写得*淡、自然、轻盈。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就像素蝶一样消失在山林之中。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在诗人眼中,雪已不是严冬的化身,俨然是春天的使者。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全词纯用简朴真切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咏雪》

    [阅读全文]...

2022-02-13 17:36:51
  • 郑燮古诗《竹石》

  •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7-28 03:12:22
  • 竹石古诗_竹石郑燮

  •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6-14 14:11:45
  • 齐白石简介

  • 写作,文学
  •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是*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齐白石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男,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美术家协会*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着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主要代表作品

      花鸟画

      白菜萝卜小鸡牡丹图葡萄杏花图芙蓉鸭子

      丝瓜乌鸦图烛火光明松鹤图折枝花卉卷水牛图荷花图

      和*鸽彩荷图红梅双喜庆祝国庆九秋墨虾

      鱼虾图墨蟹图鱼虾蟹水族墨虾图岁朝图

      人物画

      人物屏之醉翁图人物屏之望福图人物屏之洗耳图人物屏之渔翁图仕女条屏赐桃图

      寿星公铁拐李婴戏图之一 拍球婴戏图之二 玩铜钱挑耳图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图

      山水画

      山水图远山松林图万竹山居图红杏烟雨石门二十四景图

      山水六屏图龙山七子借山吟馆山间人家童戏图访旧图云海林屋图

      书法

      行书谢启行书总路线语录行书“甑屋”门 条仿石涛山水册页题记

      篆刻

      涂鸦百不足富少翁翰墨文字三余怀瑜庐海客

      评价

      毕加索:“齐白石真是*了不起的一位画家!*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

      朗绍君: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将*传统书画推进一步,输入新的生命血液。齐白石是全才,齐白石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齐白石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

      余秋雨: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王仲: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着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生*经历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字本、账簿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1894年,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

      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

      1900年,居住于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3个月,又与夏午诒共赴北京,途中游历了华阴、弘农润。在西安结识樊樊山,他愿意将齐白石推荐给慈禧太后充当内廷供奉,夏午诒愿为他捐个县丞,都被他谢绝了。

      1904年,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

      1905年,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春节后,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

      1908年,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

      1909年,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其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

      1919年,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1923年,陈师曾在南京病逝,数次题诗痛悼好友。1925年,春,大病,人事不知七昼夜。卧病榻月余,停止作画、刻印。梅兰芳正式拜师学画。

      1926年,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两度停止作画、刻印。

      1927年,应林风眠邀请,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1928年,印行《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手写本影印)

      1933年,印行《白石诗草》(八卷铅印本)

      1936年,游四川。在川结识黄宾虹。

      1937年,听信长沙舒贻上算命说,用瞒天过海法,自署77岁。是年7月,北*沦陷,心情悲愤,轻易不见客。

      1940年,农历正月,妻陈君春去世,撰《祭陈夫人》文。为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

      1944年1月,继室胡宝珠病故。6月,拒绝北*艺专配给用煤。

      1946年,抗战结束,复又在琉璃厂挂润格,恢复卖画刻印。10月,去南京、上海办画展,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一捆捆“法币”,如同废纸,竟买不到10袋面粉。1949年1月,北***。参加**招待宴会。为*刻石印两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阅读全文]...

2021-12-10 12:51:48
  • 《竹石》古诗全文

  • 《竹石》古诗全文

      《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石》古诗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句解释: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砺、磨难、困难”

      击:打击。

      坚劲: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劲:坚定强劲。 “劲” 读作“jìng

      任:任凭。

      尔:你。

      古诗大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古诗赏析: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诗里的竹子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根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阅读全文]...

2022-02-19 02:16:45
  • 竹石古诗赏析(竹石的解释和诗意)

  • 解释,诗意
  •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解说: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本,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阅读全文]...

2021-12-04 21:19:18
  • 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

  • 文学
  • 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品流传于世的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千首,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学过的诗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善于即景会心,写出真实感受。如:《过故人庄》《春晓》。

      杜甫(712—770)字子美,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十年,很不得志,后做肃宗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杜甫的诗篇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揭露了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展现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学过的诗有《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诗人,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学过的诗有《江南春》《清明》《山行》。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学过的诗有《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过的诗有《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成就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三。学过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伟大诗人,自号香山居士。一生留下三千篇诗作,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的诗主题集中,富于情节,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语言*易流畅。学过《忆江南》《池上》《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进士出生,力主抗金,直言进谏,屡遭排挤,他的诗“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学过《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诗文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报复。学过《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梅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学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咏梅》。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升至校书郎,后来一再被贬。存诗180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学过《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全文]...

2021-12-06 12:42:01
  • 王安石的儿女简介

  • 儿女,诗人
  • 王安石的儿女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大家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下面是王安石的儿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有4个后人,1个儿子和3个女儿,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女儿。

      唯一的一个儿子早夭了,1055年,王安石的儿子出世了,有了第一声啼哭,那时王安石任群牧判官,但是这个儿子是很短命的,1057年就去世了,属于早夭儿。

      王安石的大女儿其姓名不详,嫁给了吴安持,后来人们就常以吴氏称之。吴安持是建州浦城吴充的儿子。

      王安石的二女儿后人称她为蔡氏,嫁给了蔡卞做媳妇。

      王安石还有一个女儿,但是也是早夭儿,1047年出生在鄞县,但是出生一年就去世了,悲哉。

      关于王安石女儿的资料记载少之又少,其中有关于王安石早夭之女的资料,但是不知是属于正史还是野史。

      据传王安石女儿名叫王堇,出生于1047年,那时候王安石还在任鄞县县令时期,王安石与夫人吴氏婚姻幸福,不多久就产下一女,也是王安石的第一个孩子。王堇这个名字可是有典故的,当时他们住的地方种植着木槿花,出生地又在鄞县,于是为其取名王堇,小名叫做鄞女。这个女孩从小就聪明伶俐,还没满月就学会了笑,没满周岁就能丫丫而言了,这让王安石夫妇喜出望外,从而对其也是宠爱有加。

      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个女孩还未取名,只给她取了一个小名,叫鄞女,因为她在鄞县出生,所以称之为鄞县的女儿,这个女儿出生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病发去世。这女儿的死让王安石夫妇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王安石将爱女葬在松林中,后来王安石任期满要离开鄞县,走之前还为其女儿,为鄞县写诗留恋,其中《解任别女诗》这首离别诗就是王安石写给爱女的诗,整首诗让人潇然泪下。

      王安石的妻子是谁

      王安石一生只有一个妻子,那就是吴氏,人称吴夫人。吴夫人这个称号据说还是皇帝钦赐的。吴夫人是金溪人氏,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中有着良好的教育模式,所以吴夫人能诗善文,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吴夫人曾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词,名曰《约诸亲游西池》,获得一致好评,其文洒脱可喜,更有名句被后人所传诵,“待到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

      1061年,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同时还身兼多职,已经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了。吴夫人也想让丈夫体验下上流社会的待遇,于是就给丈夫买了一个妾。在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特别是朝廷官员,无一不纳妾来显示自己的成就的。官品越高,地位越高,如果没有纳妾那将会受到人们异样的眼光,而且会将责任归咎于妻子身上。

      所以吴夫人用9万买了一个妾送给王安石,王安石回家后看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在自己的家中,王安石心中很诧异,于是就问明这姑娘哪里人干什么的?原来这女子本是一个官员之妻,其丈夫因为运送米粮遇到乘船米粮都沉没了,无奈只能倾家荡产来填补这个损失,但是钱还不够,只能卖妻还债。王安石听完后,把人送回给那个官员,钱也送给了这对夫妻。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辞妾的典故。

      吴夫人主动为丈夫纳妾,王安石都不要,足以说明王安石对于夫人的钟情以及其自律自严的高尚品格。吴夫人呢则是一个替丈夫考虑,思想开明的女主。

      王安石作品伤方仲永

      王安石伤方仲永是出自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作品中,名叫《伤仲永》。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不仅在诗歌上成就颇高,其散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安石的散文体式大都是论说文,其体式包括书、表、记、序等。这部分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内容主旨上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的看法与主张,所以题材大都是针对时政即社会现象。

      《伤仲永》出自《临川先生文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的故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5岁的时候突然能作诗,但是后天没有好好的学*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其主要讲述了以下故事:方仲永江西金溪人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世代务农。方仲永5岁的时候还不知道笔墨纸砚是用来干什么用的。突然有一天,啼哭着想要这些东西。方父无奈只能从邻居家借。

      方仲永拿到笔墨纸砚后提笔就创作了一首诗,最后还题款落名。方仲永的第一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主要内容。父亲将这首诗拿给乡里的秀才看,大受赞扬。此后人们络绎不绝的来找方仲永,让其作诗,其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是文采还是其道理都值得揣摩和观赏。

      渐渐的邻里乡亲对方家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用宾客的礼仪招待方父,甚至还有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方父觉得发财的时机来了,于是就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四处作诗发财,不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一年,我跟着父亲回到家乡拜见舅舅时见到了这个昔日神童,那时候方仲永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了,那时候作出来的诗已经稍有逊色了,再过了7年,他已经成为另一个普通人。

      王安石伤方仲永的故事就是要告诫后人就算天资聪慧如果没有后天的再造学*,也会蜕变,后天的教育和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天教育与学*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字什么

      看到这个词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王安石字什么,没错我们今天就要给大家讲述的是王安石的字。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氏,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所以他也是一个改革家。

      其实很多人会搞不清楚古人为什么要搞个名字再搞个字,再搞个号呢?其实这个是有典故的。

      名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个称谓,人家用来称呼你的一个代名词,如张三,李四。但是在古时候,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是一个称谓,字又是一个称谓。

      古时候,孩子有了第一声啼哭后,家中的长辈及父母会为其取一个称呼,这就是名,王安石就是名。而这个名字是比较权威的一个称呼也是最正式的,历史上称之为大名。这个大名的作用是载入户籍的,所以也称之为官名。

      字取自**礼上,古时候男孩长到20岁,女孩长到15岁的时候都要举行**礼,男生称为冠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生称为笄礼。这个**礼举行后就宣告你已成年了,在这个转折点,族中长辈及父母要为其再取一个新称谓,这就是字。

      名和字是在这个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而取的'称谓,所以他们的作用和含义也各不一样。

      王安石是名,取自其出生时期,标志着一个新生命降临了。介普是字,在他20岁冠礼上所取,标志着王安石已经长大**了。

      这也就是古人为什么有名,有字,又有号(号以明志)。

      王安石菩萨蛮解读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词,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这段期间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开始了隐居生活。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这首词旨在表达一个“闲”字,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远离仕宦,远离喧嚣。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数间茅草屋悠闲的依河而建,我头戴小短帽身穿窄小的衬衫穿梭在垂下来的杨柳中。今年的花比不上去年的花来的红艳,因为去年的一夜春风就把花吹开了,怎么可能不红艳呢?

      今晚的月亮在树梢仰卧着,我中午的时候喝酒喝醉了等我醒来就是晚上了。要问世间什么东西最能关系到感情,思来想去还是在那幽静的山林中黄鹂的鸟叫声了。

      《菩萨蛮》的创作时间在从其小序中可以看出是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归隐钟山,即兴创作。这时候的王安石变法失败,新法遭废除,王安石则辞职离京,事业生活都一落千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句交代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带小帽穿窄衫,住水边茅屋,以前穿的是冠带蟒服,住的金碧辉煌的官宦居处,形成鲜明发对比。但是即使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诗人穿梭在垂柳中,欣赏着红艳的花,心情愉悦,一种安然自适的处世态度。

      第二句花是去年红,不免心生悲切,因为物是人非,年华老去,依然老无所依,对未来难免忧虑。不仅忧虑自己,更是忧国忧民。

      第三句酒醉自然醒,不用担心上朝迟到也不用担心获罪,怡然自得,安然闲适。

      第四句寄情黄鹂,从而展现诗人孤介傲岸,超凡脱俗之品格。

      王安石与司马光比较

      说起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人都是北宋时期的明星人物,王安石发动了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编纂了《资治通鉴》,在成就上两人在各个领域各有春秋,有说法认为两人曾是好友,且很多方面都有共通点,可谓是知己范畴的。两人的学识,性格等多有相似之处。但在治国领域的见解及理念却截然相反。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氏,是一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1069年主持变法,但是此次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失败告终。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其在文学上更是独树一帜,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散文等有着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为后人所称颂

      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任并不郎中,是个四品大官。司马光入仕的时候受朝廷要员的提拔,*步青云。

      王安石从小就很聪慧,记忆力超群,文采出众,作品颇丰,有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司马光编著出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王安石通过考取功名入仕,入仕后,多年任地方官吏,实打实的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此后面对朝廷的征召,屡次拒绝,极富盛名。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对后人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生活作风也类似,两人不喜欢奢华生活,一生崇尚简朴。在对待私生活的做法也类似,两人的妻子都瞒着他们为其纳妾,最终两人双双拒绝。

    [阅读全文]...

2021-12-13 22:18:04
  • 竹石的译文和注释(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及赏析)

  • 《竹石》是清代大家郑板桥的诗作。郑板桥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竹石》全诗内容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但是这不仅仅只是咏物诗,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首先,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通过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中,通过一个“破”字,即表明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了竹子的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品质。

    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千磨万击”着重刻画竹子经历的磨难重重,然后通过一个“还”字,四两拨千斤般地体现出了竹子应对自如、从容自信的神态。

    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与第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南北风”也是“千磨万击”的一种,但是作者着一个“任”字,使这万般困难险阻在竹子面前变得不屑一顾,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其次,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来解读这首诗

    郑板桥幼年家贫,早年丧母,生活困窘,以卖画为生。连自己读书科考的机会都是由朋友资助。在这样窘迫的生活条件下,作者依然在诗、书、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作者将竹子对比自己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后来通过科考,郑板桥终于进入仕途。做官期间,郑板桥鞭挞奸吏,刚正不阿,终究因为自己正直的性格嫉恶如仇、不畏强权而得罪*,被诬告罢官。这些经历就像诗中所言的“千磨万击”与“东西南北风”。面对这些,即便被罢官,郑板桥依然勇敢面对现实,不向*势力低头,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专心于诗、书、画的钻研上,乐观积极寻求生活乐趣。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抒发的作者的高尚情操。

    以上就是对《竹石》这首诗的解读,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阅读全文]...

2022-06-23 12:46:33
  • 关于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

  •   生*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诗鉴赏

      黄陵庙 ,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

      据《 史记·五帝本纪 》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埋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 》等又先后 将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赶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这样就给 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眺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李群玉写此诗,也是以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 ”,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 位置 ,“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

      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 ,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进一步写景抒情 。“ 野庙向江”, 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

      接写诗人伫立*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暮色晻晻,那江 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一带特有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令人遐想 。待 到夜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 ,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切!她们纵欲归去 ,又能够归向何处呢?想到这里, 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再次步入庙中 ,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好像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 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激发诗人内心的波澜 :逝去千年,人世已非 ;恨重如山,心似金石啊 !这里的“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 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思念 。此时此地 ,诗人伫立野庙,萦绕湘浦,目遇神追,依恋感叹,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哭无泪的怨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泪水,抑或是三者合而有之,那就很难以分辨。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

      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鉴赏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 , 篇幅虽短,意蕴隽永。我国中,最早写鱼的见于《·卫风》中的《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 》,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 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罕见,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可贵之作。

      这首诗,题材独特 ,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 ,深入地体察了鱼的*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现实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构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

      “鱣鲤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 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 、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 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别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能寻找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地方。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 顺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性,但 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 ,却又让 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 :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 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引发了下文 :“须 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 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 ,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 ,“须知”使诗人劝诫的声色更 加恳切动人 ,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象, 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 ,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 ,用语看似*易,运笔却十分灵活而巧妙。

      “寄托 ”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 ,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 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了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 ;但诗人却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 ,余响无穷 ,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 说诗札 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 ,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 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悟,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宗旨。

      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何况是咏物诗。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火炉前坐

      李群玉

      孤灯照不寐,

      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

      书灰到夜深。

      李群玉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 , 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 ,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 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 。“风雨满西林 ”,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

      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息的心绪 ? 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 过*直叙述为佳 ,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 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 ”,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 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 。这一句其妙有三 :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 ;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 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 。“书灰 ” 是活用“书 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定“胡中大乱 ”,中途将领叛乱,功败 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苦衷 ,也许可从此 典推知一点吧。

      引水行

      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

      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

      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诗鉴赏

      唐代题材丰富 ,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 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 。但人民征服自然的方面,却 很少得到反映 。象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 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画诗。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 ,以突出引水的竹 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沏,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液体,“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想象寻找原因。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 ,只能自听觉得之。 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悦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 ;洞口附*,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 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致。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现在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写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1-28 00:22:34
古诗竹石的简介 - 句子
古诗竹石的简介 - 语录
古诗竹石的简介 - 说说
古诗竹石的简介 - 名言
古诗竹石的简介 - 诗词
古诗竹石的简介 - 祝福
古诗竹石的简介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