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军行中的所有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中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中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从军行中的所有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首)
一入军营便是家,少年立志振中华。
深山操演临风雨,大海漂流溅浪花。
勇斗雷霆描日月,饱尝霜雪揽云霞。
*成文武双全艺,不负乡亲敬我茶。
(第二首)
早岁从军别故乡,如今鬓发惹秋霜。
心存忧患常磨剑,身处和*莫忘枪。
劈海巡洋消阻遏,凌空翔宇为图强。
敢拼老骨擒敌去,护我中华万里疆。
(第三首)
巾帼汉子木兰花,百姓心中七彩霞.
替父从军辞众老,为君征战保国家.
刀光血影十年久,雪地冰天万里遐.
将士身强多丧命,福星高照护英华.
(第四首)
男儿入伍志刚强,苦练精修作栋梁。
牢记红梅迎冰雪,勤学翠竹顶骄阳。
深山大泽胸怀远,月黑风高体魄康。
多彩人生今上路,射雕响箭己开张。
(第五首)
此时相聚正初冬,鼓点频催泪欲从。
入伍持戈当好汉,牵驹上阵要冲锋。
英雄自古争年少,友谊从来重别逢。
只盼荣归携手日,欢声笑语不龙钟。
(第六首)
军旅戎装三点红,情深血热五年浓。
金戈铁甲将军梦,晋冀关山战士风。
豪气刚生身沐雨,才华初露技雕虫。
熔炉锻我凌云志,盛世驰骋似虎龙。
(第七首)
送君入伍设欢筵,半是祈福半是悬。
濠水戏波年少爱,球篮高耸友人传。
同学数载无穷事,插队时常醉共眠。
反帝反修南北共,知青战士永相连。
(第八首)
兜鍪加顶士为冠,征战何惊骨肉残?
鹰顾韬光须俟奋,鲸吞剑气御凌寒。
长兴汉鼎众开济,永葆江山治久安。
执锐披坚怀报国,从戎义胆与忠肝。
(第九首)
金戈铁马四十春,未忘初心义自真。
耳畔常闻军号响,心头总忆故人情。
风霜岁月磨筋骨,战友天涯泪沾襟。
脱下戎装兵味在,豪侠肝胆照昆仑。
一首细腻唯美的优秀小诗 / 吴谨
《山中所见》是王蕾的一首细腻唯美的优秀小诗,在诗中,作者以敏锐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在山中纵身跨过岚溪时的所见所感,诗境空灵,诗意唯美,引人玩味。
诗中作者把岚放置于溪水与苍穹之间,观察它在明暗之中、冷暖之际的微妙变化并融入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感受,让诗歌在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幻化与把握,是一首唯美的诗歌佳作。
岚陷于水,如我溺于明媚,事物之间的类比很妙。明媚的光与冷风对决,把可见的与可感的进行比较,冷对暖的微创,比刃薄的形状、比伤口深的痛感,把握得十分精准。然后是一株半开半闭的花的娇羞与怨恨,在溪水的暗与明中的状况诗写。可以说,花是喜忧参半的另一个诗歌成员或人的替身。
这样,溪水、岚、阳光、冷风、我、花朵、苍穹便立体多元地有机组合到这首十行的诗歌中,意象多而不乱,诗意灵动且唯美。可喜可贺
附:《山中所见》 文/王蕾
我纵身一跨的地方,叫岚溪
岚深陷于溪水,有如我,沉溺于明媚
明媚与冷风对决,被洞穿部分
比刃薄,比伤口深
一株花半边彻底怒放,另半边脆弱、娇羞
含苞的某种怨恨
是倒映溪水里的暗,还没被洞穿
你可以想象,暗是明媚反面
以下是一低再低的溪水,而中间的岚
略小于冷风,略大于苍穹
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 ,欢迎阅读。
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雌雄双兔为比喻,说代父从军的木兰的装束、行为都令人难辨男女;甚至同他在一起的伙伴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时,在比喻中兼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重了语气,增添了感*彩。
相关阅读:《木兰诗》中的修辞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第一处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地准备行装的情景;第二处描写木兰回到家乡,家人迎接木兰的热烈场面;第三处则是描写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走进家门和重着女装时的欣喜心情。
六、对偶
诗中有5处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5处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的意思,内容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其中,第5处是对偶中含对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形成对偶;上述两句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是对偶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是对偶句。
七、夸张
诗中有3处使用了夸张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拓展阅读】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成就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评价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名句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2、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8、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驩州》
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楼送辛渐》
1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11、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长歌行》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14、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5、青山明月梦中看。
16、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
19、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
20、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2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22、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23、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西宫秋怨》
25、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诗句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把上一句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诗中的“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也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而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
导语: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战争──和*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杨生枝)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背景】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拓展:爱国的古诗
1、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一日出京怀古》
7、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11、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3、仅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4、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5、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16、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8、故国悲痛,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19、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0、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1、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2、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3、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24、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5、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先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2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7、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和蕃》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内容
古从军行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古诗内容,欢迎阅览。
【作品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作品赏析】
古从军行七首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作者简介】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其《从军行》第四首,尤为卓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诗讲求意境,如果你不懂啥叫意境,就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此诗一、二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保家卫国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雄壮有力,
*特别喜欢这首诗,曾亲笔手书之。
大气磅礴,高山仰止。
从军行中的所有古诗
夜中所见的古诗
初中所以的古诗
古诗中所思的诗
初中所有古诗的用典
高中所有要背的古诗
初中所有古诗的情感
初中所有思乡的古诗
初中所有的背的古诗
初中所有语文的古诗
初中所有带洲或州的古诗
古诗之中所包含的昵称
对高中所学古诗的引用
古诗中所见的内容
初中所有学过的古诗
初中所学的古诗总结
从军行的所有古诗
古诗中所运用的方法有
放下心中所爱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初中所学
初中到高中所以的古诗词
初中所有短语
古诗中所提到的东西
伏妖记中所用的古诗词
高中所有古诗词中的典故
古诗中所有带颜色的诗句
高中所学过的中篇古诗
初中所有古诗文的名句
初中所有关于写景的古诗
初中所有较长的古诗词
一身风雅醉千年的古诗
描写雪梅的古诗
古诗题临安邸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古诗的分段
与雪梅有关的古诗
用语文簿写古诗的格式
婵古诗作者的读音
春日寻芳古诗的作者
蔷薇花写立夏的古诗词
秋风的古诗完整版
惜牛坍花其一的古诗
有写搭石的古诗吗
古诗词中的孤字
关于国庆节的古诗短一点儿的
描写四季的古诗各5个
古诗里表达乡贤回家的诗
含有春的古诗接龙
长歌行的古诗停连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初中
古诗词中的落樱
宋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
歌行的古诗在哪里
有关劳动精神的古诗
爱祖国的古诗10首及意义
有关秋风落叶的古诗
有没有写菊花的古诗
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30字
600字左右的重阳古诗文
清晨取景的古诗
带秾字的古诗大全
古城的古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