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关于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1) 语录(2k+) 说说(3) 名言(534) 诗词(463) 祝福(1k+) 心语(62)

  • 题画诗有哪些

  •   1、《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墨葡萄》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4、《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5、《题马远画梅·绿萼玉蝶》

      宋·杨妹子

      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

      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6、《题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28:03
  • 竹石古诗_竹石郑燮

  •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6-14 14:11:45
  • 关于题画诗词

  • 关于题画诗词

      《丹崖翠壑图》

      远上青山千万重,丹崖翠壑杳难通。

      松风送瀑来天际,花气和云出洞中。

      渔艇几时来到此,秦人何处定相逢。

      春光易老花易落,流水年年空向东。

      【评说】

      这是一首自题七律诗。《丹崖翠壑图》绘前后两景,中间有一片湖水,是王蒙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河*”式布局,与王蒙*时的繁密画风迥异。自题诗的首联是描绘图中的后景的:远处青山蓊郁,重重叠叠,只是隔着层层丹崖翠壑,杳远难通,令人难以企及。“松风”一联描绘画中前景。前景有两株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还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显示出一派*和宁静的气象。松风送来的瀑布声和花气,在画幅上无法表达,都是画外景,由想象得之。“渔艇”一联写中间的`一片湖水。画中有一文人端坐于湖边的岩石上,身旁有一古琴,身后有一童子,他们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湖面上驶来小艇,载他们去那世外桃源,和隐居山林的高人相逢。从中可看出王蒙画中常有的隐逸山林的意趣。诗的最后以慨叹人生好景不长,时光易逝作结,进一步体现了王蒙追求隐居生活的思想。王蒙的这幅画景致简洁,视野开阔,与他向往*静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心境相吻合。

    [阅读全文]...

2021-12-10 18:14:06
  • 《题画》原文及译文

  • 《题画》原文及译文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画》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题画

      沈周〔明代〕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

      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者简介: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阅读全文]...

2022-03-31 13:16:04
  • 关于题画诗的来源及分析

  • 关于题画诗的来源及分析

      题画诗植根于我国古代诗画艺术繁荣昌盛的沃土中,是诗画融通的产物。题画诗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美、画境美和诗艺美,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题画诗历经了六朝时代的滥觞、唐五代初具规模,宋元明清的鼎盛各个发展阶段。一千多年来,题画诗数量以千百万计,质量日趋成熟,臻于极诣,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侧面,简要描述题画诗丰富多彩的状况。

      一,从题诗部位看,题画诗词可以分为画面题诗和画外题诗两大类。

      从现有文献载录和文物资料考察,画面题诗始于宋徽宗赵佶,他将自己创作的题画诗,选择画面恰当位置,用瘦金体题写在画面上,构成诗、书、画三种艺术融成一体的.艺术品,使笔情、墨趣、诗境、画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富有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从此以后,画面题诗便蔚然成风。画面题诗以“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为原则,选择适当空间题上诗或跋,可以采用竖写式、横写式、因势题写式、多处题写式等多种方式,画家随意选用,不拘一格。

      另一类是画外题诗。从六朝到唐五代、北宋,题画诗大多另纸书写,唐宋时还题在诗板、屏风、墙壁上。宋代兴起画面题诗以后,画外题诗依然大量存在,有人另纸书写后,附裱在画卷之前、后,画幅之上、下,或用对题之法(即一幅册页画,配一幅题诗),如沈周《两江名胜图册》。

      二,从体裁形式看,题画诗词的体式很多,长篇五七言杂言古体诗、五七言排律、五六七言律诗、五六七言绝句、五七言杂言短古,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均可以题画。

      长篇古诗、律诗、绝句,比较常见,不再举例。短篇古诗如刘辰翁的《苏李泣别图》:“事已矣,泣何为?苏武节,李陵诗。”这是三言短古。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枯緾藤,重欹雪,渭曲逢,湘江别。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这是杂言短古。戴熙《题画》:“梦里模糊记,转身化绿筠。起看窗上影,却是梦中身。绿雾迷天暗,苍烟幂野*。潇湘今夜雨,应有佩环声。兀兀常离俗,超超迥出群。一生唯尚直,不觉已干云。”这是五言排律。刘辰翁《如梦令·题四美人画》:“落叶西风满地。独宿琼楼丹桂。孤影抱蟾寒,寄与月明千里。休寄。休寄。粟粟蕊珠心碎。”这是小令题画词。沈周《小玉山·题栀子花图》:“花尽春归厌日迟。玉葩撩兴有新栀。淡香流韵与风宜。帘触处、人在酒醒时。生怕隔墙知。白头痴老子,折斜枝。还愁零落不堪持。招魂去、一曲小山词。”这是中调题画词。文徴明的《水龙吟·题蕉阴仕女图》(词从略),则是长调题画诗。

      在众多体式中,题画绝句和题画小令词,最为常见,也最受到历代诗画家的青睐,喜欢采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题诗体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声韵悠然、意蕴完整,易于发露感情、阐述画理,书写在画面上,所占画幅不大,不伤画局,有利于诗、书、画三艺的融通。而且这些诗词易于记诵,容易学*和掌握,更适合在中青年诗画家和广大诗画爱好者朋友中大力推广。

    [阅读全文]...

2022-05-11 22:11:22
  • 关于写梅花的诗句:题画梅

  • 梅花
  • 关于写梅花的诗句:题画梅

      《题画梅》原文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题画梅》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题画梅》简介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5-05 14:26:38
  • 竹石的译文和注释(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及赏析)

  • 《竹石》是清代大家郑板桥的诗作。郑板桥是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竹石》全诗内容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但是这不仅仅只是咏物诗,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首先,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通过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中,通过一个“破”字,即表明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了竹子的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品质。

    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千磨万击”着重刻画竹子经历的磨难重重,然后通过一个“还”字,四两拨千斤般地体现出了竹子应对自如、从容自信的神态。

    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与第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南北风”也是“千磨万击”的一种,但是作者着一个“任”字,使这万般困难险阻在竹子面前变得不屑一顾,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其次,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来解读这首诗

    郑板桥幼年家贫,早年丧母,生活困窘,以卖画为生。连自己读书科考的机会都是由朋友资助。在这样窘迫的生活条件下,作者依然在诗、书、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作者将竹子对比自己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后来通过科考,郑板桥终于进入仕途。做官期间,郑板桥鞭挞奸吏,刚正不阿,终究因为自己正直的性格嫉恶如仇、不畏强权而得罪*,被诬告罢官。这些经历就像诗中所言的“千磨万击”与“东西南北风”。面对这些,即便被罢官,郑板桥依然勇敢面对现实,不向*势力低头,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专心于诗、书、画的钻研上,乐观积极寻求生活乐趣。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抒发的作者的高尚情操。

    以上就是对《竹石》这首诗的解读,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阅读全文]...

2022-06-23 12:46:33
  • 竹石郑燮古诗翻译(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译文)

  •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15:58:37
  • 郑板桥《题画兰》的诗作赏析

  •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闹:喧哗

      参考赏析

      思想感情

      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阅读全文]...

2022-04-13 13:47:03
  • 关于题画诗词有哪些 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 1.《画》唐朝

    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竹石》清朝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墨梅》元朝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4.《惠崇春江晚景》宋朝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

    5.《金陵图》唐朝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6.《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唐朝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

    7.《点绛唇·咏风兰》清朝

    纳兰容若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8.《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现代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9.《题画》清朝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0.《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宋朝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二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

    11.《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唐朝

    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12.《寒菊》宋朝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3.《新竹》清朝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4.《题葡萄图》明朝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15.《题郑所南兰》元朝

    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16.《画鹰》唐朝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1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阅读全文]...

2022-04-01 11:18:50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句子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语录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说说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名言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诗词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祝福
以古诗为竹石为题的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