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关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画兰郑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画兰郑燮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2) 说说(2) 名言(586) 诗词(376) 祝福(1k+) 心语(62)

  •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 学生
  •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闹:喧哗

      参考赏析

      思想感情

      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大明王朝享国*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

      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不值一提。但朱高炽却是个明君,他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与儿子明宣宗一起,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堪比大汉朝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身材肥胖,脚有残疾,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体弱多病。对于尚武的马上皇帝朱棣来说,朱高炽的这副尊容实在难以入目。甚至可以说,朱棣讨厌朱高炽。

      但是,朱元璋却很喜欢这个孙子。很奇怪,生性残忍的朱元璋,一直喜欢仁义的子孙。曾经的太子朱标如此,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如此,朱高炽也是如此。正因为受到皇爷爷的喜爱,所以,朱高炽早早地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燕王府的世子。

      对此,朱棣颇有微词。朱棣最喜欢的儿子,是他的'次子朱高煦。这个朱高煦,各方面都很像朱棣。在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一直相伴左右,作战勇猛,在很多次战斗中替朱棣解围。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朱棣很欣慰,曾经摸着朱高煦的脊背说:小子努力吧,世子的身体不太好。

      也许正是朱棣的这句暗示,让朱高煦生出了很多非分之想。

      然而事实却是:朱棣登基后,立的太子是曾经的世子朱高炽。

      朱高煦很失望,这也为他后来的造反埋下了伏笔。

      朱棣为什么要舍弃最爱的朱高煦,却立讨厌的朱高炽为太子呢?

      第一,朱高炽曾是燕王府的世子,而这个世子是朱元璋亲自立的。朱棣一生敬仰父亲朱元璋,即便他已死,朱棣也不敢违逆。

      第二,朱高炽获得的是文官集团的支持,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来自武将。朱棣知道,打江山时需要依靠武将,但和*时期却要依靠文官治国。这一点,朱高炽完胜朱高煦。

      第三,朱棣极其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立朱高炽为太子后,立即就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朱棣之所以能够忍受朱高炽继承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把皇位传给“好皇孙”朱瞻基。

      第四,朱高炽虽然体弱、仁慈,但绝对不是个怂货。“靖难之役”中,他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北*。面对李景隆围城的五十万大军,朱高炽仅凭城里的一万多守军,硬是抵抗住了李景隆大军的攻击,力保城池不失,为朱棣的回援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所立的一大功,朱棣不可能忘记。

      综合以上四点,朱高炽完胜朱高煦,赢得了“太子保卫战”的胜利。但朱高煦显然不服气,一直跃跃欲试。朱高炽驾崩后,趁着侄子朱瞻基立足未稳,朱高煦也想效法自己的老爸,起兵造反,夺取侄子的江山。

      无奈,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在朱瞻基亲帅大军的讨伐下,朱高煦失败了。先是被囚禁,后来被杀。

      朱高煦的一生,是被野心折磨的一生,是“能力追不上野心”的一生。他的能力已经足够大了,无奈野心更大。

      这是个悲剧。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阅读全文]...

2022-02-03 14:10:21
  • 《题画兰》诗词鉴赏

  • 古诗文
  • 《题画兰》诗词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题画兰》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参考!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思想感情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有《板桥全集》。

    [阅读全文]...

2022-05-13 08:09:02
  • 郑板桥《题画兰》的诗作赏析

  •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闹:喧哗

      参考赏析

      思想感情

      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阅读全文]...

2022-04-13 13:47:03
  • 赖建青《自题画虾诗句》

  • 赖建青《自题画虾诗句》

      自题画虾诗句

      赖建青

      

      潜心画艺三十冬, 水墨交融趣无穷。

      若能悟得惜墨法, 聚水成虾自玲珑。

      

      自古虾兵蟹为将, 今日挥毫论短长。

      身重横行多笨拙, 腾跃戏水虾称王。

      

      清明入季重重雨, 溪水河塘处处虾。

      有纸不画空遗恨, 惜墨如金水乃佳。

      

      世间万物多造化, 燕雀牛羊牡丹花。

      水中精灵君须记, 逍遥最是小河虾。

      

      不与鱼蟹争名高, 虬须长钳气堪豪。

      他日成龙闹东海, 一跃能掀万里涛。

      

      曾经水漫金山寺, 也曾**陈塘关。

      莫道虾小无大力, 亦能翻江掀巨澜。

      

      披坚执锐气如虹, 纵横驰骋任西东。

      虫豸鱼蟹谁能敌, 水乡泽国自威雄。

      

      溪水河塘暂为家, 劈波斩浪向天涯。

      敢往东海斗龟龙, 水族英杰当数虾。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虾则灵。

      挥毫作画, 惜墨如金。

      苔藓沿墙绿,浮光耀水金。

      茅舍品香茗,溪旁观虾青。

      

      有水无虾不精神, 有虾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虾已现, 水墨汇作十分春。

      十一

      山重水复无生气, 河深滩浅有群虾。

      十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群青虾戏碧波。

      十三

      窗含西岭千里雪, 门映东河百群虾。

      十四

      陈瑶湖畔青青草, 虾溪村旁处处虾。

      村舍山峦水中绿, 田园美景难画家。

      十五

      毕竟画坛积*重, 技法难新多雷同。

      一朝顿悟惜墨法, 笔下青虾自玲珑。

    [阅读全文]...

2022-06-12 01:55:39
  • 竹石郑燮古诗翻译(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译文)

  •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15:58:37
  • 关于题画诗词

  • 关于题画诗词

      《丹崖翠壑图》

      远上青山千万重,丹崖翠壑杳难通。

      松风送瀑来天际,花气和云出洞中。

      渔艇几时来到此,秦人何处定相逢。

      春光易老花易落,流水年年空向东。

      【评说】

      这是一首自题七律诗。《丹崖翠壑图》绘前后两景,中间有一片湖水,是王蒙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河*”式布局,与王蒙*时的繁密画风迥异。自题诗的首联是描绘图中的后景的:远处青山蓊郁,重重叠叠,只是隔着层层丹崖翠壑,杳远难通,令人难以企及。“松风”一联描绘画中前景。前景有两株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还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显示出一派*和宁静的气象。松风送来的瀑布声和花气,在画幅上无法表达,都是画外景,由想象得之。“渔艇”一联写中间的`一片湖水。画中有一文人端坐于湖边的岩石上,身旁有一古琴,身后有一童子,他们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湖面上驶来小艇,载他们去那世外桃源,和隐居山林的高人相逢。从中可看出王蒙画中常有的隐逸山林的意趣。诗的最后以慨叹人生好景不长,时光易逝作结,进一步体现了王蒙追求隐居生活的思想。王蒙的这幅画景致简洁,视野开阔,与他向往*静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心境相吻合。

    [阅读全文]...

2021-12-10 18:14:06
  • 赞美菊花的诗句 古诗国画题款用

  • 赞美,菊花
  • 赞美菊花的诗句 古诗国画题款用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下面就是古诗国画题款用,一些赞美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仪鸾殿早秋》

      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2、《感遇四首之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菊花》

      唐·元稹

      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长相思》

      李煜(一题邓肃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6、《晚香轩》

      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7、《饮酒》

      8、《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9、《赋得残菊》

      唐·太宗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10、《云安九日》

      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11、《咏菊》

      唐·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3-22 20:31:43
  • 竹石郑板桥古诗

  • 古诗文
  • 竹石郑板桥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郑板桥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词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句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阅读全文]...

2022-03-27 01:50:50
  • 郑燮: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

  •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

      作者: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

      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

      晒在垂杨古岸边。

      翻译:

      渔家卖了鲜鱼,

      买了米便放船回家,

      沿途拔了一些苇草煮饭,

      草湿不能燃烧,

      便把苇草晒在种有垂柳的岸边。

      赏析:

      此诗朴素无华,*铺直叙,语言质朴,没有比拟,没有夸张,没有议论,没有烘托,眼之所到,手之所写,一反绝句写作者情感,或写诗中人的感情的传统。但读者在这粗浅的诗句中,看到了一幅渔家生活片段的工笔画,感受到作者旷达的性灵。这种怪味正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反传统的特色。

      《渔家》一诗虽无直抒胸臆,但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读出作者超脱、旷达的性格。

    [阅读全文]...

2022-02-02 06:09:56
  • 沈周:题画·碧水丹山映杖藜

  •   《题画·碧水丹山映杖藜》

      作者: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

      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

      飞入乱云深处啼。

      翻译:

      碧绿的水,

      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

      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

      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阅读全文]...

2022-02-01 12:44:10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句子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语录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说说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名言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诗词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祝福
题画兰郑燮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