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注释的长古诗

关于带注释的长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注释的长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注释的长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注释的长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02) 语录(1) 说说(2) 名言(706) 诗词(880) 祝福(1) 心语(96)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长歌行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欢迎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词语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⑺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⑻徒:白白地。

      ⑼至:到。

      ⑽恐:担心,害怕。

      ⑾布:赠予

      【题解】

      乐府: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口昌。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这些歌辞也称做“乐府”,后来“乐府”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翠欲滴,叶上的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温暖的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时常担心秋天到来,树叶将会枯黄,花儿将会凋零。

      千万条大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什么时候重新返回向西流?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了。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由眼前春天美景联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该诗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这首诗凭借外物来说明道理。开头两句既写出了园中葵菜的茂盛,又暗示着青年时期的精力旺盛与朝气蓬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说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入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焜黄华叶衰”指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则暗示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人深省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首诗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3-09 08:38:36
  • 古诗元日的注释

  • 文学
  • 古诗元日的注释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古诗元日的注释,欢迎阅读。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古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古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2022-05-28 05:57:33
  • 夏天的古诗 注释

  • 夏天
  •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53:02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 清明,幼儿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 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 迷乱,难以*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其他关于清明的古诗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阅读全文]...

2022-07-24 09:14:03
  •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 文学
  •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2-26 05:21:35
  •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阅读全文]...

2022-02-05 01:23:20
  • 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

  • 清明
  • 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

      每逢清明节都会策马奔腾祭祖上坟。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借问:请问。

      3、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7-15 00:32:21
  •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遣兴·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遣兴·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遣兴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2首。

      【原文】

      遣兴三首·其二

      作者:唐·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释】

      ①塞:边塞。全诗校:“一作寒。”

      ②马邑州: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置。

      ③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胡:安史叛军。

      ④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牢落:稀疏貌。

      ⑤“邺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事反覆,全诗校:“一作何萧条。”

      ⑥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见蔡邕《独断》。

      ⑦载:发语词,犹乃。载驱:即驱驰。《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遣興三首】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馬邑州。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

      穹廬莽牢落,上有行雲愁。老弱哭道路,願聞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積如丘。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

      杜甫生*介绍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 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 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 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 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 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 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 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 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 (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 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 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作品评论

    [阅读全文]...

2021-12-18 22:19:46
带注释的长古诗 - 句子
带注释的长古诗 - 语录
带注释的长古诗 - 说说
带注释的长古诗 - 名言
带注释的长古诗 - 诗词
带注释的长古诗 - 祝福
带注释的长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