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关于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55) 语录(52) 说说(112) 名言(7) 诗词(989) 祝福(3) 心语(116)

  • 小学课文板书设计

  • 小学,教学
  • 小学课文板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板书设计,借助板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板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课文板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形象性板书

      形象性板书就是用简洁的文字配上线条、箭头以及绘画等,形象地展现画面,来揭示文章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采用这种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思路的明晰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作者的思路(文路)经过教师的精心考虑(教者思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统一起来。形象性板书即把课文的思路,形象、生动地展开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领会文脉,并循路而学。如《在祖国的蓝天上》是按“去机场”、“看飞机”、“坐飞机”、“下飞机”、楚地指出文章按参观的先后顺序来写。文章思路显得清晰。(见板书)

      在用交替手法写的一些文章在设计板书时,除了采用*列式板书外,再添上辅助线和箭头,也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之间的行动和神态。如《诚实的孩子》的板书(见下)把表兄弟表姐妹、姑妈和列宁这些人物的言、行、神态都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内容的概括性

      板书应该把课文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来。形象性板书具有一种空间、立体之感,使学生看板书后,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一次跳伞》的板书(见下)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板书“起飞”“在空中”“降落”三个词语并用线条连接把跳伞经过作出概括。“我”在空中看到云朵、房屋、树、公路、汽车都显得那么小,衬托出我第一次乘飞机跳伞的惊奇、喜悦之情。当“我”跳伞降落时感到“两脚凌空、头眩晕”看到自己飘在空中,听到风声呼呼,道出心情紧张。这些带点的词正好突出重点。整个板书写“到机场”我高兴,“飞空中”我惊奇、喜悦,“降落时”我惊慌,“着地后”心*静。把“我”第一次跳伞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得一目了然。

      又如《海底世界》的板书,不但点出海面波涛澎湃的形,而且点出海底*静之状,在“海底”(横线表示)上下分别写上动物、植物、矿物以示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显示词义、段意

      板书简洁的文字把段意概括出来,这是教者设计板书的用心所在。所以形象性也必须考虑在呈现文章思路形象性的同时,注意段意的概括和词义的解释。有个教师设计的《跳水》板书(见上)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从“人逗猴”、“猴摘帽”、“孩追猴”、“孩遇险”、“跳水”这些词语扼要地归纳了段意,为学生分段提供了依据。文中的“甲板”、“桅杆”、“横木”几个词义分别在板书中注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又如《海底世界》一文中的“蕴藏”,教师可以边指点板书(在横线下的这个词),边说明矿物埋在海底叫蕴藏,使学生明白词义。又如《诚实的孩子》一文中的“互相追逐”一词,教师也可结合形书中的箭头示意来指出其义。

      (四)用板图解释词语

      第二册29课《王二小》,讲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可用简单两笔画出板图,便能讲清“埋伏圈”一词的意思。

      (五)用板图画出方位

      第六册6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从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等四方面分段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可用简图画出它们的方位。

      第九册2课《梅雨潭》,可用简笔画,将“亭、瀑、潭”三者的地理位置关系显示出来。

      第十册2课《小站》,通过示意图,把小站简洁、优美、舒适的特点,更简明、形象地体现了出来。(见图4)

      (六)用板图帮助学生了解参观或游览路线,理清课文的条理

      第六册20课《参观人民大会堂》,可先画出人民大会堂的*面图,然后再用彩色粉笔画出箭头符号,表示参观的路线,也可用复合幻灯片表示。(见图5)

      第十册6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先用小黑板画*面和立体两种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面示意图

      立体示意图

      (七)用板图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

      第三册28课《小马过河》,可先画好马棚、磨坊和小河的位置,然后边讲边用箭头符号画出小马过河的示意图。

      第十册16课《草船借箭》,可将草船借箭的经过边讲边用示意图表示,以突出重点、难点,说明诸葛亮用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八)用板图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册11课《太阳、地球、月亮》,可用形象的板图,使儿童认识“大”、“小”概念,了解太阳、地球、月亮哪个大,哪个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九)用板图教学古诗,表现诗情画意

      第十册5课《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简笔的勾勒,将挚友送行的绵绵之情,表现了出来。

      第十册21课《泊船瓜洲》,可用板图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思乡之情便跃然纸上。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的特点是纲目清楚、简明扼要。教学中的表格式板书具有提示性强,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心选词摘句,积极思维并参与板书等特点。表格式板书内容特点有:

      (一)表现课文主要内容

      (二)体现课文写作顺序

      (三)展示文中人物形象

      《在艰苦的岁月里》

      (四)显示文中动物*性

      (五)反映文中事物变化

      (六)比较揭示课文中心

      另外,表格式板书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板书形式

      1.词语式

      是以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为主的一种板书形式。如:

      鸬鹚

      静 动 静

      湖面:*……像镜子 荡起……波纹 *静

      浪花……跳跃

      渔人:悠然吸烟 站→拿→抹 拣→抛 回去

      鸬鹚:站等待 钻→拍→跳 张→接→吞 站

    [阅读全文]...

2021-12-29 00:48:36
  • 《原子的构成》板书设计

  • 设计
  • 《原子的构成》板书设计(精选7篇)

      板书,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又称为教学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的构成》板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中的模型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温顾旧知,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

      1.什么叫原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

      (二)进入新课题

      【教师提问】

      原子能否再分?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

      1.原子像葡萄,葡萄汁是原子核外的?

      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像一个实心球。

      【启迪思维】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情景引入】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能裂变吗?

      【学生交流】

      1.原子裂变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

      2.原子里面有哪些微粒呢?

      (通过宏观的科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符新课程标准)

      【创设情景】

      追溯历史,回答问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播放动画:a粒子轰击金箔。

      结合联想与启示,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吗?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交流讨论】

      1.在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下列对原子结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问

      D.原子是实心球体

    [阅读全文]...

2022-05-18 05:55:54
  • 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 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设计(精选8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教师用线条为大家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大家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教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阅读全文]...

2022-01-01 00:00:48
  • 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设计

  • 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设计(精选8篇)

      板书,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又称为教学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设计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 、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 、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 、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 、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 、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阅读全文]...

2022-02-19 20:59:22
  •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春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阅读全文]...

2022-06-30 20:07:31
  •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9篇

  •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9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春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在学*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阅读全文]...

2021-11-27 01:37:08
  • 古诗春晓教案(春晓教学设计一等奖)

  • 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晓》的原文课文、ppt课件、教案等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带来帮助!

    1《春晓》古诗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4、“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2《春晓》ppt课件

    《春晓》ppt课件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yuwen/yixia/934/ppt.html

    3《春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yuwen/yixia/934.html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学生读,并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学生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学生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一、二两句诗。

    ① 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 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 学生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三、四句。

    ①师范读,学生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阅读全文]...

2022-04-22 09:47:13
  • 春晓古诗

  •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阅读全文]...

2021-12-28 11:16:03
  • 春晓 古诗配画

  •   《春晓》是的作品,诗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阅读全文]...

2022-05-16 19:33:13
  • 古诗春晓配图

  •   春晓这首的诗是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中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晓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绚丽图景,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捕捉了典型的春天的气息。充分表达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首句写春眠的酣畅,在这静谧的春夜里,诗人睡得真香.以至于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巧妙地流露出了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鸟儿喧闹于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i、四句的联想:昨夜我曾在朦胧中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骤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闪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朗朗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合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7-05 07:08:16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句子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语录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说说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名言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诗词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祝福
春晓古诗的板书设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