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言古诗的格律要求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五言古诗的格律要求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五言古诗的格律要求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五言古诗的格律要求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导语:诗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诗的格律有哪些具体要求吧!
一、声律:
指讲求*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
1、句内*仄相间;
2、联内句间*仄相对;
3、联间邻句间*仄相粘;
4、脚分明。
二、对仗:
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三、押韵:
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数句尾;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
3、押*韵;
4、一韵到底,过去是这样。但从理论上讲,格律诗应是可以换韵的;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
指每首诗有一定的句数。
五、定言:
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
指格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
即格律诗的章法。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拓展:起源介绍
*常我们所说的诗词格律,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体诗的格律
二、词的格律
三、*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
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仄,按照*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常用的词谱类书籍有清代万树所编的《词律》、舒梦兰所编的《白香词谱》、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等。比较实用的是现代词学家龙榆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
*体诗格律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占主流的观点,认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诗格律来源于佛经翻译文学里的偈颂体式,梅祖麟、梅维恒两位教授在《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498-509页有详细的论述。
*体诗产生以前,古体诗的写法比较自由,除了要求押韵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要求。但*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在写法上就要刻意避免*体诗的句法,这也可以说是古体诗的格律了。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通用6篇)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
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
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第一声)、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声,后二声是仄声。
(关于古代四声,可以百度“*水韵”了解)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
因此对联要求*声对仄声,仄声对*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有些对联,*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 仄仄***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仄仄 **仄仄仄**
不少对联,*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 *仄**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仄 ***仄**
我们都看到了,两句都是一、三字*仄未对,其余*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声。这是对联的规则,不能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
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格律诗五首
格律诗,也称*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格律诗五首,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闲情记》
芳草斜阳到白头,
西楼独上莫言愁。
天公笑看妒闲鸥。
百岁人生多困顿,
几时沧海见方舟。
一声南雁一声秋。
《临江仙·忆诸葛孔明》
羽扇轻摇*北犯,舌辩江东群豪。
隆中谈笑展文韬。
万千妖鬼事,年少已天骄。
自古人生多坎坷,何须病染眉梢。
纷纷黯雨点芭蕉。
夜来蛙欲静,湖畔一声箫。
《清*乐》
游鱼寞寞,
叶底残红落。
拥枕夜来频起坐,
又是一声蛙聒。
曾经杨柳飞花,
同携皎月无瑕。
不胜纷纷暗雨,
莫弹肠断琵琶。
《浣溪沙·咏莲》
百媚曾经懒少提,
清波一笑梦魂痴。
絮归蝶往也依依。
闲鲤无心托玉褥,
和风有意衬仙姿。
更兼悠悠雨来时。
《题石竹画》
十里暗香幽鹭鸣,
千般碧翠喜逢迎。
堪随乱柳因风渡,
宁与清荷赖水生。
常记湘间娥女泪,
犹怀林下阮嵇名。
但将茅店共朝暮,
不羡金銮拜相卿。
立秋二首 一 夏去暑仍顽,秋来凉未行。 娲城秋虎劣,未肯收残兵。 二 暑气依然猛,玄蝉号愈响。 杨梢无动静,何处觅秋凉! 乡思 浮萍四海家,寂寞自芳华。 身处他城景,胸植故土花。 残杯朝雾月,孑影没烟霞。 但待重逢日,乡音煮泪茶。 自嘲 汾河右岸饮凌泉,又望清风扫霭烟。 经腑仍然陈五味,倾心素字不思贤。 昙花 玉面霜姿倚夜开,幽魂露梦费人猜。 芳华弹指尤惊艳,不负青君降旨来。 七夕二首 一 折叠雅韵赋清闲,又至七夕秋水天。 情话缤纷言不尽,窗前醉卧有红笺。 二 岁岁七夕望鹊桥,指责王母怨难消。 红尘客栈男和女,怎惧天涯万里遥! 秋水红颜 昨夜西风临枕畔,几枚萧瑟坠朱阁。 闲池依旧寒鸦在,秋水红颜不似昨。 洞庭入梦 那日潇湘入梦河,心海即泛洞庭波。 恰逢今晚思如水,舟影夕辉摇夜歌。 倾城琵琶 秋水红颜偕春瘦,倾世琵琶恨不休。 莫问缘何枫影乱,愁生今夜甚原由。 早梅 江南探雨桨犹寒,唉乃一程西塞山。 疏影横斜凝水碧,一支羞赧立风前。 浮生二首 一 一天暮霭一江秋,一桌风烟一芥舟。 一片残荷一落叶,一条栈道一回眸。 二 一舟一桨一浮生,一舍一得一旅程。 一仄一*一宋韵,一琴一瑟一唐风。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琴吐梅花漫故园,棋枰闲叩弄虚玄。 书中唐宋风徽在,画里溪山云水传。 诗咏江南景色美,酒歌塞外剑光寒。 花开三月人青睐,茶宠明前谁不怜! 行至佛坪 行至佛坪夜色朦,丛林拦道少人踪。 熊猫嚼竹嘎嘣响,鹮鸟呼朋呱呱声。 才嗅田家佳酿厚,又闻腊肉色香浓。 鸡鸣狗叫声三两,窑洞出来白发翁。
编辑点评:
诗作《立秋二首》和《七夕二首》应景而作,前者咏叹了署去秋未凉,燥热难耐之感;后者极力赞美七夕情人节来临有情人之间的浓浓深情。《乡思》《昙花》和《早梅》均属见景抒情,也寄托了作者思乡和对昙花一现的惋惜,同时也赞美了早梅凌霜傲雪的高洁风骨。《自嘲》《浮生二首》是对生活深层次的感悟,字里行间透漏出作者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可谓一首托物言志的好诗。其余几首律诗可能是作者出行后有感而发,咏叹之中窃入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全文诗语雅致,韵味十足,推荐阅读。
绝句 翩翩鸿雁影,淡淡菊香遥。 许我三分月,复添一段箫。 伤别离 古来离别总堪伤,时在三秋更断肠。 万语千言难尽诉,血凝化作此诗章。 情思山水 芳草青青盈绝岭,野花寂寂对虹泉。 碧苔吐露侵幽径,白鹭含英上九天。 风沐深林珠树合,日衔远壑绮霞妍。 悠悠一片白云*,借向蓬莱访隐仙。 秋 西陆寒潭静,衰荷沐霁风。 玉波将细草,云影漾苍穹。 霞落青天外,月飞黄浦东。 粼粼明镜里,向晚送归鸿。
编辑点评:
第一首《绝句》,“雁影”、“菊香”、“三分月”、“一段箫”都是描摹秋天、抒写离别之情的意象,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淡淡的秋景,营造出淡远的意境,抒发了谈谈的愁思。第二首《伤别离》,起句“古来离别总堪伤”颇有些“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意蕴,也是“伤离别”的精妙概括;承句“时在三秋更断肠”更是“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妙用,且意指更长久的三秋;转句尾句“万语千言难尽诉,血凝化作此诗章”,要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诉离别之苦来得更加高远,似乎给离别之愁找到了更加稳妥的落脚点,让人由感伤而心安。第三首《情思山水》,意象相当丰富,芳草,野花,碧苔,白鹭,深林,落日,白云等,把人带到山水旷野之中,“借向蓬莱访隐仙”的情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寄情山水,意欲归隐。第四首《秋》,诗人善用意象,更是利用意象描景状物的高手,此篇可谓登峰造极,几*造化!首联“寒潭”“衰荷”,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颔联“将”“漾”又将“玉波”“细草”“云影”“苍穹”化静为动;转联“落霞”“月飞”又是以动衬静;尾联先静后动,又是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当今爱诗的人,已鲜有善用意象者,读璞玉梦兰诗,如仙乐入耳,荡心沁脾。强烈推荐!
略议诗词格律
纵观宋词元曲,宋词成就较高。且群星灿烂,尤以苏轼、李清照最令人景仰,如清风明月,光照千秋。但整个宋词里,*庸的东西亦不少。
而元曲则大为逊色。仅以天净沙为例,共有六首,其格律声韵都当无可挑剔。但仅马之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千古绝唱,字字皆珍珠,没有一个*庸的字符,读后令人荡汽廻肠,终生难忘。而其它几首,皆庸如粪土。
文体是为内容服务的。我爱上了某种文体,又恰好表达我的思想,便采而用之。对其阁律声韵,我决不让其束缚和伤害我的作品。
文体(即词牌),尤如一只箱子,有人装进去的是珍珠,而有些人填进去的,大多是粪草。
郭沫若出了一部《百花齐放》诗词集,他的格律声韵,都该无可挑剔。可惜的是,在那一百多首大作里,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一首也找不出来。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或许有人认为,那些全是珍品呢。
XX与柳亚子谈及他们的诗词时,各自都承认自己的东西有些不合*仄声韵。
XX明确指出,诗词格律是“谬种流传,遗误青年,又束缚思想,不益提倡。”
文学的本质是思想性,艺术性。生命力的强弱,是在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评定一篇作品成功与否,维一的标准:是在于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是否有感人的力量。我们的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师们,请注意文学的本质。不要把*仄阁律的棒子乱砸,只要句型整其的,朗朗上口的诗歌都按格律诗对待。
只要作者没标明是律诗,绝句,和词牌,又没选定为“诗词/古韵”,就不应以阁律*仄予以棒杀。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沁园春的词牌格律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二句五*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三句六*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二句五*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沁园春·雪》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的`词牌格律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词牌沿革
《沁园春》词牌经考证最早当出现于晚唐。现在传世的最早《沁园春》词当数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但张先之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故后人填《沁园春》,多遵苏词。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案《后汉书》:‘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遂以县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然则沁水园者,公主之园也。故唐人类用之。崔涅《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诗云:‘沁园东郭外,襄驾一游盘。’李适《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歌舞*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长宁公主东庄》诗云:‘*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汉代沁水园早已无存,但北宋真宗时驸马都尉李遵勖于大中祥符间尚万寿长公主。据宋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下,记李遵勖府第“沁园东北滨于池”,则此北宋初年之沁园。《宋史》卷464,记李氏“所居地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环以佳木,延一时名士大夫与宴乐”。张辑词结句有“号我东仙”句,名“东仙”。李刘词名“寿星明”。秦观减字词,名“洞庭春色”。
词调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为名。此调以苏词为正体,作者极众。换头曲。前段自第四句、后段自第三句起句式相同,“渐”“有”为领字,领以下四个四字句,可两句为一对偶,可四句为两个对偶,亦可前两句对偶,后两句不对偶,但以对偶为工。继四四七句式,两个四字句可对偶。前段首三个四字句,可于第一、二句为对偶。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此调名篇极多,可细细体味其语势与对偶及句法特点。
辛弃疾词十三首,其《将止酒戒酒杯勿使*》:“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此词不用对偶,以古文笔法为词,发表议论,风格恣肆。刘过词十六首,其咏美人指甲与美人足两首体物细致,风格婉约,但其《寄稼轩承旨》则甚狂放,词云:“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妆淡抹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刘克庄九首风格更为粗豪,其《癸卵佛生翼日将晓梦中有作》:“有个头陀,形同桔株,心犹死灰。幸春山笋溅,无人争吃,夜炉芋美,与客同煨。何处幡花,忽相导引,莫是天宫迎赴斋。又疑道,向毗耶城里,讲*初开。这边尚自徘徊。笑那里、纷纷早见猜。有尊神奋杵,拳粗似钵,名缁竖拂,喝猛如雷。老子无能,山僧不会,谁误檀那举请哉。山中去,便百千亿劫,休下山来。”以上三词皆气势奔放,才气横溢,最能体现此调特点。宋末陈人杰《龟峰词》存词三十一首,皆专用《沁园春》,艺术水*极高,而以抒写不*之气为主,如《丁酉岁感事》:“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鳢鲸失水,*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此词工巧而深寓对现实政治局势之批判。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二句,五*韵。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代表。此调以此词及贺词为正体,若葛词、林词之添字,张词之衬字,李词之减字,皆变格也。 此调前段第十一句、后段第十句例作“**仄”,如李昴英之“又何须”,何梦桂词之“奇绝处”,赵以夫词之“太*也”,刘过词之“谁羡汝”及类列林词之“动星象”、李词之“愿此去”,皆与调不合,谱内不校注*仄。 按辛弃疾词后段起句“更凭歌舞为媒”,“更”字仄声,“歌”字*声。黄机词第二句“为小驻、寿君金叵罗”,“寿”字仄声。张榘词第三、四句“算支撑厦屋,正资梁栋”,“厦”字仄声,“梁”字*声。辛词第五句“疏篱护竹”,“护”字仄声。陆游词第十一句“有灞桥烟柳”,“灞”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馀参类列四词。 刘过词前段第十句“浓抹淡妆临镜台”,“淡”字仄声。后段起句“白云天竺去来”,“去”字仄声。第七句“埔日不然”,“不”字仄声。俱与诸家不同,谱内亦不校注。
变体一,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三句,六*韵。以贺铸《沁园春·宫烛分烟》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换头句押短韵异。南北宋词如此填者亦多。
变体二,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三句,六*韵。以白玉蟾《沁园春·题桃源万寿宫》为代表。此与贺词同,惟前后段第十句,各添一字异。按葛词别首前段第十句“上更有朱仙朝斗坛”,后段第十句“有桃李时新飣几盘”,正与此同。 又张先“心旅良臣”词前段第十句添一字,后段第十句仍作七字句,与此词又异,注明不另录。
变体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二句,五*韵。以林正大《沁园春·子陵先生》为代表。此亦与苏词同,惟前段第六句、后段第五句各添一字异。林词三首皆然。
变体四,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韵;后段十二句,五*韵。以李刘《沁园春·玉露迎寒》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前段第十二句、后段第十一句各减一字异。 按韩玉“壮岁耽书”词两结“凄凉否,缾中匮粟,指下忘琴”、“掀髯笑,一杯有味,无事无心”,各减一字,正与此同。
变体五,双调,一百十五字。前后段各十二句,四*韵。以秦观《沁园春·宿霭迷空》为代表。此亦《沁园春》调之一体,因秦观、程垓、陆游、京镗及《梅苑》无名氏词俱名《洞庭春色》,故另作一谱。 按京镗词前段起句“命驾访稽”,“访”字仄声。无名氏词第三句“一枝乍芳”,“枝”字*声。第四句“向篱边竹外”,“竹”字仄声。陆游词第六句“难如人意”,“难”字*声。无名氏词第八句“惹露和烟凝酥豔”,“酥”字*声。第九句“似潇洒玉人初试妆”,“玉”字仄声。京词第十一句“任春来桃李”,“桃”字*声。无名氏词后段第一句“倚楼最难忘处”,“倚”字仄声,“忘”字*声。京词第四句“叹里门密迩”,“密”字仄声。陆词第五句“笔牀茶灶”,“笔”字仄声,“茶”字*声。第六、七句“闲听荷雨,一洗衣尘”,“闲”字*声,“一”字仄声。无名氏词第八句“休怪东君先留意”,“留”字*声。京词第九句“念此地徘徊谁似君”,“此”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馀参程词。
变体六,双调,一百十三字。前段十二句,四*韵;后段十一句,四*韵。以程垓《洞庭春色·锦字亲裁》为代表。此与秦词同,惟后段第二句减二字异。 按《梅苑》无名氏词换头“倚楼最难忘处,正皓月千里流光”,又陆游词“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蒪”,京镗词“因嗟锦城四载,漫赢得齿豁头童”,正与此同。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孤馆灯青》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中*仄,中中*中仄,中仄**。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中中仄,仄中*中仄,中仄**。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宫烛分烟》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宫烛分烟,禁池开钥,同城暮春。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载酒追游,联镳归晚,灯火*康寻梦云。逢迎处,最多才自负,巧笑相亲。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离群。客宦漳滨。但惊见、来鸿归燕频。念日边消耗,天涯怅望,楼台清晓,帘幕黄昏。无限悲凉,不胜憔悴,断尽危肠销尽魂。方年少,恨浮名误我,乐事输人。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题桃源万寿宫》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黄鹤楼前,吹笛之时,先生朗吟。想剑光飞过,朝游南岳,墨蓝放下,夜醉东邻。铛煮山川,粟藏世界,有明月清风知此音。还应笑,笑酿成白酒,散尽黄金。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知音。自有相寻,休踏破葫芦折断琴。唱白蘋红蓼,庐山日暮,西风黄叶,渭水秋深。三入岳阳,再游湓浦,自一去悠悠直至今。桃源路,尽不妨来往,时共登临。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子陵先生》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子陵先生,故人光武,以道相忘。幸炎符再握,六龙在御,看臣来亿兆,阳德方刚。自是先生,独全高节,归去江湖乐未央。动星象,披羊裘傲睨,人世轩裳。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高哉不事侯王。爱此地、山高水更长。盖先生心地,超乎日月,又谁知光武,器量包荒。立懦帘顽,有功名教,万世清风更激扬。无今古,想云山郁郁,江水泱泱。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玉露迎寒》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玉露迎寒,金风荐冷,正兰桂香。觉秋光过半,日临三九,葱葱佳气,霭霭琴堂。见说当年,申生榖旦,梦叶长庚天降祥。文章伯,英声早著,腾踏飞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双凫暂驻东阳。已种得、春阴千树棠。有无边风月,几多事业,安排青琐,入与*章。百里民歌,一尊春酒,争劝殷勤称寿觞。愿此去,龟龄难老,长侍君王。
变体五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宿霭迷空》
仄仄中*,仄**仄,仄中仄*。仄中*中仄,**仄仄,中**仄,中仄**。仄仄***中仄,仄中仄中**仄*。*仄仄,仄**中仄,*仄**。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泥膏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校愁杏怨,红泪淋浪。
中*仄*中仄,仄**仄仄,*仄**。仄仄*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中仄中**中仄,仄中中***仄*。*中仄,仄**仄仄,中仄**。
词牌《沁园春》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代表作有*《沁园春·雪》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词牌《沁园春》唐宋词格律龙榆生的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寿星明】
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前片四*韵,后片五*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
【定格】
例词:1: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
过片“亲”字是暗韵。
中仄**,仄仄**,仄仄仄*。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仄,仄中*中仄,中仄**。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中仄**,仄中仄**中仄*。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仄,仄中*中仄,中仄**。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2: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
中仄**,仄仄**,仄仄仄*。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
甚云山自许,*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
**仄,仄中*中仄,中仄**。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中仄**,仄中仄**中仄*。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仄,仄中*中仄,中仄**。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3: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
中仄**,仄仄**,仄仄仄*。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仄,中仄**』。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中仄**,中*中仄,中仄**中仄*。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
**仄,仄中*中仄,中仄**。
二公者,皆调头不顾,只管传杯。
**中仄**,仄中仄**中仄*。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
蝶恋花的词牌格律
蝶恋花,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下面我们来看看蝶恋花的词牌格律,欢迎阅读。
词牌简介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词牌格律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蝶恋花是词牌名,很多人填过,其中写爱情较出名的有柳永和欧阳修的,苏轼的那首也比较有名了。
词牌沿革
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关于“蝶恋花”调的来源,学者说法不一。明代杨慎在《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条中指出:“‘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此说有误,此诗见于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清代毛先舒承袭杨慎的观点,在《填词名解》卷二中认为:“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今人李琏生在《*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从词调史的角度否定了前人的观点,认为:“‘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句有关,可能这是出于明人的附会,因它绝不可能是六朝时所创制的曲。此调本为唐代教坊曲,源于盛唐时期,属于新的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改“鹊踏枝”为“蝶恋花”的作家及作品,历来争议颇多。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南唐李煜的《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易名为“蝶恋花”。王易《词曲史》认为“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另一派认为北宋晏殊易名。张梦机《词律探源》一书中说:“自北宋晏殊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是第一首易“鹊踏枝”为“蝶恋花”的词作。
关于“蝶恋花”的调体,各家自有说法,最主流的是清王奕清《钦定词谱》将“蝶恋花”列三体;清人万树《词律》列“蝶恋花”为*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明:“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李琏生在《*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沿袭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的分法,将其细化为三种格律。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宋元人俱如此填。冯延巳词别首前段起句“霜落小园瑶草短”,“霜”字*声,“小”字仄声。第二、三句“瘦叶和风,惆怅芳时换”,“瘦”字仄声,“惆”字*声。第四句“旧恨新愁都不管”,“旧”字仄声,“新”字*声。第五句“卷帘双鹊惊飞去”,“卷”字仄声,“双”字*声。后段起句“心若垂杨千万缕”,“心”字*声。又一首“泪眼倚楼频独语”,“倚”字仄声。第二句“水阔花飞”,“水”字仄声。第三句又一首“齐奏云和曲”,“齐”字*声。第四句“忽忆当年歌舞伴”,“忽”字仄声,“当”字*声。结句“晚来双脸啼痕满”,“晚”字仄声,“双”字*声。谱内可*可仄据此。至杜安世词前段起句“秋日楼台在空际”,“在”字微拗。李石词前段起句“武陵春色浓如酒”,*仄全异。宋元人无如此填者,恐汇参作图,其体莫辨,附注于此,填者审之。
变体一,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以宋沈会宗《蝶恋花·渐*朱门香夹道》为代表。此词与《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同,惟前后段第四句及换头句*仄异。《乐府雅词》名“转调蝶恋花”。转调者,移宫换羽,转入别调也,字句虽同,音律自异,故另分列。按沈词别首“溪上清明”词及杜安世“整顿云鬟”词、“池上新秋”词,贺铸“桃叶园林”词、“排办张灯”词,张元干“祥景飞光”词及魏氏“记得来时”词,俱与此同,可以参校。沈词别首前段起句“溪上清明初过雨”,“溪”字*声。第二、三句“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春”字*声,“叶”字仄声。第四句“轻暖时闻燕双语”,“轻”字*声。第五句“等闲飞入谁家去”,“等”字仄声,“飞”字*声。杜词后段起句“新翻归翅云间燕”,“新”字、“归”字俱*声。第二句“金缕衣宽”,“金”字*声。贺词第四句“离索年多故人少”,“离”字*声。魏词“泪湿海棠花枝处”,“海”字仄声,“花”字*声。沈词别首第五句“绿杨风里黄昏鼓”,“绿”字仄声,“风”字*声。谱内可*可仄据此。至杜安世“别浦迟留”词与“任在芦花”词,两结句亦拗体者,又与此微异,因字句悉同,注明不另录。
变体二,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两叶韵、两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以宋石孝友《蝶恋花·别来相思无限期》为代表。此亦与《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同,惟前段*仄韵互叶异。按此词“期”字、“伊”字在*声四支部,余皆上声四寘部、去声四纸部中字也,即古韵所谓本部三声叶者。宋词间用古韵,与《中原音韵》纯乎北音者不同。
苏轼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ji)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懒莺慵(yong)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英文诗歌中该怎么去分析所谓的韵律和格律
1.
音步(Foot):英诗中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文诗歌的格律就是将它的句子划分成音步,并分清是何种音步及音步的数量。这个过程称为scansion。
如:诗句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要是分成音步的话,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上面“-”表示它前面是轻读音节,而“*”则表示它前面是重读音节。我们于是看出:上面的句子共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由前轻读后重读的两个音节组成,这样的音节被称为“抑扬格”。颇有点唐诗的“*仄”的味道,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还看出:一个音步不必等于一个单词。
根据音步的数量,每一行一个音步的称为“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2.
韵律(Metre): 韵律是指音步在朗读时的轻重长短的节奏或规律,这要依据音步所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来区分。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
抑扬格(Iambus)
扬抑格(Trochee)
抑抑扬格(Anapaest)
扬抑抑格(Dactyl)
抑扬抑格(Amphibrach)
扬抑扬格(Dactyl)
“抑”为轻读音节,“扬”为重读音节。“扬抑格”即一个音步有两个音节,前面的音节重读,后面的轻读。同理,“扬抑扬格”即一个音步有三个音节,最前的音节重读,中轻读,后重读。
3.
英文诗歌的押韵:英语诗歌的押韵在形式上,要比古汉语格律诗复杂。
3.1
就起押韵功能的单词而言,一是辅音也可入韵(比较:汉语只能根据韵母押韵。),二是押韵的音节可以选在单词的头,中间和尾(比较: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最常见的有:
头韵(Alliteration):是指单词开始的字母重复,如great和grew;
谐元韵(Assonance):是指单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
尾韵(Rhyme):则指单词结尾的字母重复,如great和bait。
3.2
而一行诗中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如: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这行诗中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还有尾韵lies和eyes。
3.3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则被称为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的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
如这四行诗: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即为abab押韵格式,详细分解如下: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a),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a),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
4.
英文诗歌的章法也可以受到形式的限制,如商籁诗(十四行诗 - sonnet):
商籁诗须遵守:十四行,五音步,抑扬格这种形式。即全诗共十四行,每行五个音步,而音步的韵律是抑扬格。
这种形式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十六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文人所宠爱。诗人如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都写下过很多著名的十四行诗。到十八世纪,十四行诗又受到冷落。后来才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复兴。
英文的商籁诗两种类型:即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或称英国式。
4.1 意大利式:
由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八行(The Oct*e),由两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aa*a;第二部分有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4.2 莎士比亚式:
全诗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可交替进行。第二部分双行诗体。是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全诗韵脚是ababcdcdefefgg。莎士比亚式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诗体,为全诗*。
五言古诗的格律要求
标出五言古诗的格律
古诗歌的格律要求
六言古诗的格律
古诗格律的四个要求
四言的古诗格律*仄
有格律的古诗有吗
古诗的格律书
试举杜甫五古诗的格律
古诗的歌有格律
古诗的格律之美
七言四句的古诗格律
古诗山行的格律
古诗七绝的格律
诗词的格律
秋夕古诗的格律
宋词古诗的格律
古诗格律的讲解
古诗的格律是桥梁吗
古诗格律的奥秘
八句古诗的格律
没有按格律的古诗
古诗文的格律
古诗格律的意义
绝句古诗的格律
四句的古诗的格律
关于格律诗的古诗
七律古诗词的格律
格律和古诗的区别
不合格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