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关于静宜两个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静宜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静宜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静宜两个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1) 说说(5) 名言(511) 诗词(228) 祝福(1k+) 心语(72)

  • 赠徐安宜古诗翻译及赏析

  • 赠徐安宜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徐安宜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赠徐安宜古诗翻译及赏析

      《赠徐安宜》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前言】

      《赠徐安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干谒诗,前十四句夸赞徐县令的政绩,最后说出请求推荐之意。

      【翻译】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托您的荫蔽,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

      【赏析】

      此诗应该是李白干谒时写的诗,应该是三十岁左右的事。前十四句表扬徐县令,最后两句道出请求推荐的意思。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自称凉武昭王李晨九世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父亲客居绵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遂生于此。出生之时,母亲长庚人梦,故取名为白,字太白。幼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诵诗书并涉猎百家,后于江油大匡山乔松滴翠之坪读书十载。开元八年(720年),苏理出任益州刺史,他于路中投刺谒见,其才能使苏题十分惊异,称赞他说:“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学*一下、便可与司马相如比肩。”他喜欢纵横术,好击剑,轻财好施而有侠义之风。曾与邑人东严子隐居阳山数年,郡守举二人有道科,皆推辞不应。后出三峡,与友人吴指南游襄汉、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沦,猛虎临前而坚守不动。暂将指南遗体殡于湘水畔,后数年为之营葬。又东至金陵、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散金三十余万。后娶故相许国师孙女,居安陆十年。开元二十三(735年)游太原,识郭子仪于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过,在主帅面前讲情减免了对他的刑责。

      与谁郡元参军携技游晋相,浮舟弄水。之后至齐、鲁,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西等会于祖徐山,纵酒为乐,号为“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游会稽,与道士吴病居判中。吴病被召,李白亦随之至长安。往见贺知章,贺读其诗文,赞叹不已,称之为“滴仙人”。又经待盈法师(即玉真公主)举荐,唐玄宗召见于金銮殿。论当世事,草答香书,又上(宣唐鸿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赏,以七宝杯赐食,御手亲为调羹,并任命他为供奉翰林,专掌密令,时年四十二岁。李白嗜酒,几乎日日醉于酒肆之中,故与贺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称。每当唐玄宗召他之时,几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洒面,醉稍解时提笔为文往往一气呵成而婉丽精切。如(出师诏)、(宫中行乐词)、(泛白莲池序)、(清*调)、(龙池柳色)等,皆为应诏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后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深感**,故摘(清*调)旬以激怒杨贵妃。

      唐玄宗欲封给李白官爵,皆为杨贵妃所阻,同时又不断遭到张用的谗毁。故在京三年,自知难容于*悻而请求还山,玄宗帝乃赐金放归。此后李白便浪迹江湖,游历商、洛、梁、宋、齐、鲁等地,寓家于东鲁,与杜甫、高适、李留交游,并请北海道士高如贵传道篆。然后再北游邯郸、幽州、太原,南至苏州、会稽、扬州、金陵,又往来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后共约十年时间。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转徙于宿松、匡庐间。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将他辟为僚佐。不久兵败,李白系于得阳狱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为死罪,汾阳王郭子仪请以官爵为赎,始诏令长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还,前往投靠当涂令李阳冰。唐代宗即位后以左拾遗的官职征召他,可惜他已于宝应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时赋(临终歌)一篇,时年六十二岁,葬于当涂青山。李白有女名*阳,生卒年不详;有子名伯禽,卒于贞元年(786年);有一个孙儿,出游不知所往;有两个孙女,皆嫁给普通农夫为妻。李白临终时,将诗文草稿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编为(草堂集),并为之作序。序言中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时,下诏以李白诗、裴是剑、张旭草书为“三绝”。杨天惠杨天惠,名集,宇佑甫,又号文伯。

      北宋四川郡县(今三台县)人,生卒年月无考。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历任彭山县承、邓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调任彰明县令,有政声。宋徽宗时,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党”,于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免职,闲居郸县而终。杨天惠在任彰明县令期间著有(彰明附子记)一文和(彰明逸事)一书。(彰明通事)一书惜已失传,仅能在其他古籍上见到转引该书的文字,这些被转载而保存下来的材料。载,有关李白青。年时期在彰明的一。传闻。事,。来为。究纯的学者。重视。(彰明附子记)记述了附子的产地、产销规模、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总结了附子的生产经验,是一篇难得的古代农业科技论文。

      李白代表作

      《将进酒》

      《静夜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行路难·其一》

      《三五七言》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渡荆门送别》

      《春夜洛城闻笛》

      《送友人》

      《望庐山瀑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天门山》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

      《长相思·其一》

      《赠汪伦》

      《客中行》

      《峨眉山月歌》

      《独坐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夏日山中》

      《清*调·其一》

      《赤壁歌送别》

      《子夜吴歌·秋歌》

      《关山月》

      《怨情·美人卷珠帘》

    [阅读全文]...

2022-07-12 03:46:05
  • 《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

  • 《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送窦司马贬宜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

      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

      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圣朝多雨露,莫厌此行难。

      作品赏析

      【韵译】:

      你也曾经骑过白银鞍的天马,亲身承蒙皇上的恩情。

      你也曾经在金宫里斗鸡,射下高飞在碧云端的大雁。

      你是王侯堂上的贵客,听歌看舞直到夜阑天明。

      怎么突然就贬谪南国的宜春了?难怪你拂剑长叹,坐立不安。

      你这块宝贵的赵璧被哪个苍蝇所点污?你这个珍贵的随候明珠怎么被冤枉,被弹到偏僻的地方?

      没关系,圣朝多雨露,皇上一定会恩赦你,打起精神,别怕此行艰难。

      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可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

      人物生*

      汉顺帝(115年—144年),在位20年。性格温和软弱。父刘祜,母李贵人。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王康、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

      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1-12-26 02:19:42
  • 静夜思古诗

  • 静夜思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一、复*旧课

       出示学*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

      1、学*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方法学*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阅读全文]...

2022-04-02 08:36:01
  • 宜都记文言文翻译(古诗宜都记翻译赏析)

  •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宜都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作者简介袁山松,又名为袁崧,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他不但博学能文,所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乐,与当时善唱乐的羊昙,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誉为”三绝”;袁廓之,则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于非命,他立誓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曾被赞叹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则以文章冠组当时而知名,曾被当时的大诗人谢庄惺惺相惜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 此后,袁氏一连的出了好几位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他们是宋代的袁枢,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据史*载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进攻沪渎,吴郡太守袁山松筑东、西沪渎垒与之对抗,垒破兵败,袁山松战死,其子孙留居守庐。上海的袁姓是袁山松的后代。

    [阅读全文]...

2022-06-04 23:23:04
  • 古诗两首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激发学生彼此尊重,*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21:41
  • 《静夜思》古诗原文

  •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静夜思》古诗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3-02 10:44:30
  • 《静夜思》古诗详解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6-07 04:33:14
  • 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 夜思
  • 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导语:关于拼音版静夜思古诗,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拼音版静夜思古诗

      jìng yè sī

      静 夜 思

      lǐ bái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二)古诗静夜思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二指井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赏析:

      古诗《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单单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可是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这样广泛地吸引着读者。整首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诗人李白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李白已从迷朦转为清醒,诗人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简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2-01-03 22:59:01
  • 静夜思古诗_静夜思李白

  • 李白
  •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3-30 20:29:10
  • 形容女孩子动静两相宜 形容女孩安静又活泼的句子

  • 女孩,女孩子,个性
  • 1.她高兴得嘴角上翘,变成一弯月牙儿。

    2.她的眼睛里有了神采,额头和嘴角两旁深深的皱纹里似乎也蓄满了笑意,连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一种轻快的节奏。

    3.她的眼睛眉毛乱动,得意得像是在他脸上跳舞。

    4.我们相遇时最美的那一瞬间,我们,彼此,心动

    5.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莎士比亚

    6.六姨妈听见五姨妈对四姨妈说三姨妈看见二姨妈的大姨妈来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也是死胡同。

    7.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8.过了一会儿,她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9.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纪伯伦

    10.该生活泼可爱,热爱班级,对待同学热情真诚,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堂上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业书写端正清楚,希望今后能在学*上多一点钻劲,努力拼搏,争取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11.落于信纸上的时光,续写着我们的念念不忘╮

    12.你看,一簇簇一串串嫩电影的迎春花正眉开眼笑地趴在墙头,张着喇叭一样妩媚的脸儿,仿佛是调皮的孩子,料峭几分活泼,几分可爱,那团团紧蹙的,可是一首绚烂了整个春天的乐章?

    13.她,其貌不扬,中等个子,一头长长的卷发,时而披肩,时而扎成马尾辫。配上一副半框的*视眼镜,看上去既斯文,又有学问。

    14.你,学*成绩拔尖,但从不骄傲自满;处处遵守纪律,但依旧天真活泼;*时说话细声细气,但课堂上能响亮地回答问题。老师打心眼里喜欢你!如果你能重视体育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就能使文静的你更添朝气,那么你定会更加讨人喜欢!

    15.她嘴角上扬的美丽的弧度,只是看起来那么悲伤?她的嘴角有太多的读不懂。

    16.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植物的花苞。在冬天,柳树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死亡,但在这时,春姐姐把柳树的生命救了回来,让柳树把头抬起来,像一位绅士似的,把湖面保护好,不让人类把垃圾扔在湖里。春姐姐把那天真活泼调皮捣蛋的小鸟给抓来了,小鸟们在同一棵大树上正叽叽喳喳的开着演唱会。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我跟着它,谁知这只调皮捣蛋的小鸟正在用嘴啄着我们学校里的篮球架上的网,好像视死如归似的,跟篮球网一起奋战到最后一刻。

    17.呵,青年人理想多么崇高,立志追求真理,无论是生还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气。——罗·布里奇斯

    18.樱花开花的反差很小,但在同一棵树上,也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在树枝上显得与众不同,又似乎对与外界有种说不出的恐惧感;有的刚刚绽放,粉嫩的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但依旧惹人喜爱;而正热热闹闹开放着的樱花呢,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组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快乐天堂,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又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立枝头,摇摇摆摆,却显得生机勃勃,又是那样婀娜多姿。

    19.站在陌生城市的街头,若我微笑,是我,想起你。

    20.一头波浪般的秀发随风飞舞,如月的凤眉,一双美眸含情脉脉,挺秀的琼鼻,香腮微晕,吐气如兰的樱唇,鹅蛋脸颊甚是美艳,吹弹可破的肌肤如霜如雪,身姿纤弱,一如出水的洛神。

    21.她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就像山坡上绽开的山丹丹花一样。

    22.那姑娘脸上冷不丁地绽出了笑意,满脸绯红,像一朵醉了的芍药花。

    23.在黎明的亮光中,我看见他那孩子气的面孔,因激动而像火一样的红润起来了。

    24.像是喝了清醇的酒,嘴角也露出了笑。

    25.她高兴得嘴角上翘,变成一弯月牙儿。

    26.她的眼睛里有了神采,额头和嘴角两旁深深的皱纹里似乎也蓄满了笑意,连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一种轻快的节奏。

    [阅读全文]...

2022-04-19 23:32:04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句子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语录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说说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名言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诗词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祝福
静宜两个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