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古诗的双音节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古诗的双音节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古诗的双音节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古诗的双音节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 一般的,一个单词中有多少元音节就有多少音节。 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是一个字的词,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 。英语中的音节若只含有一个元音,就叫做单音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摘 要:从汉语词汇发展史来看,从古代汉语的基础,经过*代汉语的语法、语音、语义的演变,再到现代汉语中各式各样的词汇,这一过程发生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汉语中单音节词汇的双音节化的发展演变,主要同归统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通过具体的词汇用例,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轨迹和原因,同时也对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轨迹;原因
一、序言
在探讨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双音化现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叫做单音词?宋均芬在《汉语词汇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或代表若干个词时,这个汉字就代表单音词。”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一说中对古汉语中以单节音词为主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
因此,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就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其次,什么叫双音化现象?我们必须要明确它和复音化现象的区别,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益下降,复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这一演变现象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在复音化里面,最显著的就是词汇的双音节化现象。
而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是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复音词,这些复音词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总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单音节向双音节逐渐发展演变的,从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代汉语中的词汇则是这一趋势的过渡时期,具有典型的发展演变趋势,这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双音化与构词、语法结构的关系
对单音词来说,在不改变原来语音系统的前提下,只能靠原有词的语义分化、语音(包括声调)的转移造成词形变化,产生新词。
这种方法的能产性很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词的复音化则使词根复合法和词根派生法越来越发达,开辟了大量快速产生新词的途径,这应当是汉语词复音化的动因之一。
除此之外,合成词中还有割裂原有结构而形成的跨层结构形式,这种词的产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源于对语句结构层次在认知上的重新分析。
例如“重/于泰山”是述补结构,“于泰山”作为介宾结构补充说明“重”的程度。
首先,由于“重”和下面的介词“于”连用;其次,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的倾向;再次,由于频度重复,使“重”和“于”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于是原来的结构就被重新分析成了“重于/泰山”,这就为“重于”发展成双音词创造了条件。
汉语中有一部分复音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来还有一些复音词是模仿这种结构造成的。
例如:
等于 大于 小于 勇于 急于 鉴于 见于
源于 由于 免于 基于 可以 难以 足以
无以 乘以 除以 加以 给以 予以 赖以
三、复音化与词义表达的关系
与单音词相比,大部分早期的复音词特别是合成词明显地表现出词义的单一性,因为多个词素的相互制约,可以把词义限定在更明确的范围内。
例如“书”的意义不如“书籍”、“书信”、“书写”明确;也有时,原来的单音词的词义扩大,要表示原来的意义就要加上原本不必要的限制成份。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复音词表义都比单音词精确。
有时用其中一个字基本上就可以表示该词的意思了,却还要加上一个同义或*义的字或者在表达词汇意义方面作用不大的字以凑足双音节。
例如:
田地 脸面 衣服 村庄 哥哥 桌子 老虎
睡眠 燃烧 欢乐 悲哀 迟缓 崇高 艰难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节化,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有综合逐渐倾向于分析。
客观世界的大量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而每出现一个新事物,语言中也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词来表达。
由上所述汉语词形和词音的特点决定了单音词数量上的有限性,这也从词义上决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经由词组或短语凝固而成的,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既涉及词汇也涉及语法。
古代汉语常常把动作和动作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即通常所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荀子成山》:“大其苑囿,高其台。”大,后来用“扩大”表示;高,后来用“加高”表示。
因而从词义上看,词义的表达由综合到分析就造成了汉语中的词汇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
四、双音化与音节韵律、语体风格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在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双音节自成一个韵律单位,汉语中存在追求双音节韵律单位的倾向,这一倾向在许多语言现象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是四音节的,而且多数都是有两个双音节韵律单位构成的。
例如:
当仁不让 马首是瞻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九死一生 明察秋毫
奇文共赏 身临其境 杀一儆百 以儆效尤 东施效颦 天崩地裂
上面这些成语,无论是在语义角度,还是在语法角度来分析,都是“2+2”的音节韵律结构,所以,从成语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音节双音节化的趋势。
其次,非双音节的对人、地等的称呼常被改造成双音节。
称山、水、地等时,后面的“山”、“ 河”、“县”、“市”等标志字有凑足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作用。
这些字可以加在单音节的山水地名后面,组成“嵩山”、“秦岭”、“淮河”、“滇池”、“洪湖”、“滁县”、“郴州”、“沙市”等,如果不加这些标志字,剩下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用来表示山水或地名。
总之,表示地名、山水名等的词语最好是两个音节的,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音节的,但一般不可以是单音节的、三音节的,常被改造为双音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在学*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可要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语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音、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一会儿。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歌窈窕之章。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缓慢移动。
(5)抗辞慷慨。慷慨:意气激昂。
(6)相与枕藉科舟中。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信仰一世。相与:相处,相交。
(7)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逦迤:连续不断。
(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长短不齐。
(9)赢得仓皇北顾。仓皇:匆忙而慌张。
(10)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国报国)。
(11)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乘骐骥以驰骋兮。驰骋:奔跑;
(15)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人话,小子。
(1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
(17)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无何,国变。无何:不久。
(19)因为长句。长句:七言词;
(20)五陵年少争缠头。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已**。
(2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渔父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24)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又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意思同上。
(25)召有司案图。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部门。
表示看的双音节词语
词语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表示看的双音节词语,欢迎查看!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扩展阅读
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
双音节词是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就是这些个音节共同组成一定的意义。
音节是只能表达声音的自然语音片段。
词是有声音和意义组成的.语法单位。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语文中,单音节词是指一个拼音,直接就可以读,不需要拼的,比如说“yi”“er”,双音节词是要拼读出来的,比如说“hao”“huai”“da”等,双音节词占大多数。
察看
【解释】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出处】《清会典事例·刑律断狱·妇人犯罪》:“限满,由有狱管狱官察看情形,实知改悔,据实结报,即予释放。”
观察
【解释】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出处】《周礼·地官·司谏》:“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
端详
【解释】指仔细审察。
【出处】白居易《和梦游春诗》:“端详筮仕著,磨拭穿杨镞。”
凝视
【解释】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
【出处】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注视
【解释】注意地看。
【出处】唐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覩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审视
【解释】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
【出处】《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所在重刑,每上下半年,亲行参照文案,察之以情,当面审视,若无异词,行移本路总管府结案。”
注目
【解释】注视。集中视线在一点上。
【出处】《晋书·孙惠传》:“天下喁喁,四海注目。”
细看
【解释】仔细地观察。
【例句】那一池春水恰似一面镜子,又如一块上好的琉璃。乍一看*静无奇,细看却又暗藏深意。
整体认读音节
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组成的语音单位,单个韵母也可自成音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体认读音节,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
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
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字母的规定写字母。
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
声母bpmf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tóng);花儿(huār)y、w的使用:
(1)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开头。
(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开头。
(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
(1)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
(2)ü和n、l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
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
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另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音形结合的学*方法,练*拼读与y、w有关的音节词。
3.学*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及它们的四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情境图,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练读本课相关音节的实物或图片,音节卡片,节奏舒缓、悠扬动听的乐曲。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生字开花)
1、出示《三字经》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小朋友,会读吗?
2、交流:“人”组词。
师:昨天老师让我们班小朋友为“人”这个汉字宝宝找一找朋友的,谁愿意把它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那就让我们开火车读吧。生举着自己制作的卡片全班带读。
一、复*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拼音宝宝了,上节课我们学*的拼音宝宝又来到我们的教室,认识它们嘛?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zh ch sh r)。 师注意纠正声母读音。(读的轻而短)
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声母 课件出示)
声母zh ch sh r是翘舌音。
2、还有一个字母宝宝知道我们今天在这儿聚会,也赶来参加了,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他吗?(出示:i)谁来跟他打声招呼。
3、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字母宝宝i可厉害了,他就像奥特曼一样会变呢!你们看??(出示:zhichishiri,这时i跟在了zh ch sh后面,就变成了什么?(生:整体认读音节 课件出示)
是的,i的本领可真大,他呀把声母zh ch sh r变成了加上声调就能给汉字注音的整体认读音节了。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
过渡:真好,一点也没有忘记你们学过的拼音宝宝!
二、导入情境,整体感受y、w读音
1、(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秋天又到啦,秋风吹起来了,天气变凉了。瞧!屋子里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呢?那屋外的树上又有什么呀?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2、是啊,不论是乌鸦妈妈还是小朋友的妈妈,都很喜爱、关心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小朋友也要爱自己的呃爸爸妈妈。来,小朋友跟老师念首儿歌,一起夸夸妈妈: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相机出示y、w。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两个新朋友。谁愿意试着叫叫他们的名字?指名读。
二、借助形象,学*字母音和形
(一)、教学y、w的读音
1、教学y的读音(出示y。)
师: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它的读音和“衣服”的“衣”差不多,只要稍微读轻读短些就可以了。谁会念?
【双调】寿阳曲_酒可红双颊
张弘范〔元代〕
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红颜褪,绿鬓凋,酒*上渐疏了欢笑。风流*来都忘了,谁信道也曾年少?
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咏李白
贵妃亲擎砚,力士脱靴,御调羹就飧不谢。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双荷叶 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
苏轼〔宋代〕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双头莲(双调)
周邦彦〔宋代〕
一抹残霞,几行新雁,天染云断,红迷阵影,隐约望中,点破晚空澄碧。助秋色。门掩西风,桥横斜照,青翼未来,浓尘自起,咫尺凤帏,合有人相识。叹乖隔。知甚时恣与,同携欢适。度曲传觞,并鞯飞辔,绮陌画堂连夕。楼头千里,帐底三更,尽堪泪滴。怎生向,无聊但只听消息。
双头莲令(信丰双莲)
赵师侠〔宋代〕
太*和气兆嘉祥。草木总成双。红苞翠盖出横塘。两两斗芬芳。干摇碧玉并青房。仙髻拥新妆。连枝不解引鸾皇。留取映鸳鸯。
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
苏轼〔宋代〕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题横水驿双峰院松(一作横水馆双松)
赵嘏〔唐代〕
故园溪上雪中别,野馆门前云外逢。白发渐多何事苦,
清阴长在好相容。迎风几拂朝天骑,带月犹含度岭钟。
更忆葛洪丹井畔,数株临水欲成龙。
双溪八景八首 其一 双溪清涨
刘琏〔唐代〕
溪流远抱沧波合,山势中分碧树深。雨后晴初最堪赏,风光役尽百年心。
一萼红 题雨生都督双湖夫人画梅楼双照。
苏穆〔清代〕
唤春魂。倩罗浮枝上,翠羽下仙云。陶谷苍虬,古香曾识,寻常不数江村。
傍清沼、亭亭袅袅,三两枝、留与客温存。竹外篱边,松风桧雨,旧梦无尘。
不道西湖当日,早浓香疏影,立尽黄昏。彩笔闲题,家山重到,况禁雪护柴门。
定记得、晓寒楼上,擘鸾笺、芳意蔼朝暾。待到花梢月转,再赋新痕。
一鹭先立池中,有双鹭自外来。先立者逐之,双鹭亟去,莫敢敌者
杨万里〔宋代〕
鹭鸶各自有食邑,长恐诸侯客子来。一鹭忽追双鹭去,穷追尽处始飞回。
九月二日自公馆迁居双泉风物幽胜作双泉诗二十韵
李光〔宋代〕
山腰秘灵源,初出才一线。方池湛空碧,奔驰忽萦转。
皎皎涵青蘋,累累涌珠串。夜深耿落月,澄澈静如练。
呀然旧穴深,神物或时现。邦人傥知敬,早岁起雷电。
琼山濒巨海,卤水充煎炼。凛然居其间,正味独不变。
我来卜幽居,萧洒得奇观。挹彼注两泉,渑淄忘分辨。
陶公岂虚言,掬饮逃祸难。激齿冰雪寒,晨起频嗽咽。
入腹清而冽,丹田赖浇灌。甘寒胜钟乳,精洁可羞荐。
静无蛙蜩喧,不受泥滓淀。惠泉入权门,疲人走邮传。
贪泉亦强名,闻者自鄙贱。瓶罂日夜汲,闾里悉周遍。
数椽如可老,一壑吾欲擅。时时俯清泠,照见本来面。
双调折桂令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调折桂令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①,图画天开②。鹏俯沧溟③,蜃横城市④,鳌驾蓬莱⑤,学捧心山颦翠色⑥,怅悬头土湿腥苔⑦。悼古兴怀,休*阑干,万丈尘埃。
注释
①檐吻云*:言飞檐画栋,高与云*。
②图画天开,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③鹏俯沧溟 :象大鹏之俯瞰海洋。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
④蜃(shen)横城市:象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⑤鳌驾蓬莱:《列子·汤问》:渤海中有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六万岁一交焉。
⑥学捧心句:《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归而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这是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美人的眉黛。
⑦怅悬头句:《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这里是下文所说的悼古伤怀的主要内容。
【双调】折桂令_题情盼春来
朝代:元代
作者:任昱
题情
盼春来又见春归,弹指光阴,回首芳菲。杨柳阴浓,章台路远,汉水烟迷。彩笔谁行画眉?锦书不寄乌衣。寂寞罗帏,愁上心头,人在天涯。
湖上
望西湖绿水如云,一叶扁舟,几个佳宾。指点银屏,留连绮*,旋买金麟。不三杯桃花笑人,不多时柳絮成尘。体负良辰,抹袖凌风,玉手挨蓁。
和江头友人韵
想城南景物宜看,雪后园林,江上云山。步步帏屏,家家酒债,处处诗坛。任浊富一时眩眼,且清狂每日开颜。何必愁烦,画虎无成,倦鸟知还。
同友人联句
对他边几树梅花,映古木槎牙,疏竹交加。既有当垆,毋劳倒屣,便可投辖。爱浮蚁香能驻马,荐肥羔味胜庖蛙。低按红牙,高岸乌纱,识字渔夫,好客庄家。
吴山秀
钱塘江上嵯峨,浓淡皆宜,态度偏多。泪雨溟濛,歌云缥缈,舞雪婆娑。胜楚岫高堆翠螺,似张郎巧画青蛾。消得吟哦,欲比西施,来问东坡。
钱尹希善之宁国尹
楚天长山*青,昨日钱塘,明日宣城。子贡言辞,子瞻才思,子贱廉明。春水生琴书短艇,暖风轻花柳长亭。无限吟情,千里思君,午夜挑灯。
咏西域吉诚甫
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面或直线既不*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a”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e”。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e”还是“xia”,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a”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e”。
资料拓展:
题目含有斜字的古诗及赏析
1.梧桐影·落日斜古诗词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诗文赏析
“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2.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唐代韦庄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赏析
这是一首“寄兴深微”的艳词。
上片写眼中所见的景象,是在梦醒后睡眼惺忪时见到的。它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依稀隐约的审美感受。是现实中的生活,也是幻想中的追求;像是别有寄托,又像是纯粹抒情。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浮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座高高的小楼,有个蒙着碧纱的小窗,反射出照在壁上的一线灯光,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个惆怅自怜的青年,正凝望着那反射出灯光的.窗口,原来这就是绝代佳人“谢娘”的住房。“谢娘”,在韦庄的诗词中常用来指意中人,不过这首词中的“谢娘”,完全是词人心造的幻影,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佳人。只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看到那碧纱窗下,孤灯荧荧,便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一个背灯斜坐、含情脉脉的深闺丽人来,反映了词人一种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若有若无之间,情趣在若隐若显之际。乍看起来,似乎只是寻常的艳语;细味之后,又觉得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咀嚼的东西。与词人同时期的张泌也有一首《浣溪沙》,跟这首词的意境很相似。词云:“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画面同样出现了楼和月,人和灯,梦和花,皆景中含情,深得风人之旨。然而一个是对往事的回忆,一个是对未来的追求;一个是写曾经热恋过的对象,一个是写素未谋面的佳人;一个把重温旧好,寄托在梦魂的访问,一个是把朦胧的追求,付诸驰骋的想象。两相对照,张词写的只是爱情的纠葛,别离的愁绪;而韦词却在男女之外,别有兴寄,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富有深意。
下片抒情主人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背灯坐在碧纱窗下的美人进行浪漫主义的描绘。把花的精神赋予美人,把美人的“玉容”写成花,使花成为美人的倩影,美人成为花的化身。一支生花的妙笔,出神入化,为花锡宠,为人争春,在艳语之中,寓比兴之意,确是大家笔墨。“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可见他理想中的美人,容貌像雪一样的洁白,梅一样的疏淡。衣裳像雾一般的飘逸,霞一般的鲜艳。词人把自己朦胧中的追求,写得如此高洁,如此淡雅,使人自然联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自画像,其言外自有寄托,自有高致,绝不同于寻常的艳词。张炎说得好:“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读者若试拿韦庄这首词的下片,跟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被艳露凝香”(《清*调》),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对照来看,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可以寻绎出它们之间的“新变”轨迹。太白和乐天是以花柳来喻其貌,用“朝露凝香”和“梨花带雨”传其神,自然是千秋妙笔。然其意止于“以形写神”,“以景传情”,把杨妃的“天生丽质”形容得形神俱肖而已。至于韦词所描写的那个美人,则是雪里梅花,具有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霞中仙子,具有超凡绝俗的潇洒风韵,象外有象,景外有景,作为物化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诱发力,既能给人们以真实的感知,又能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以朦胧的美,含无穷的趣,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和灵魂之所在。月下观景,雨中看山,雾里赏花,隔帘望美人,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好的审美情趣,其奥秘就在于它以有限表无限,以实境带虚境,以朦胧代显露,能使人以丰富的想象补充具体的情景,从而取得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这也就是韦庄这首词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所发出的艺术光辉。
3.《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赏析」
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与此词内容相似,词情亦颇有相通之处,可以对照着看。
法曲献仙音•九日扬州寓舍得饯大幼日秋试捷音作此却寄
彭孙遹〔清代〕
黄入宫槐,香分月桂,仙宴鹿鸣初举。江上峰青,曲中人远,传遍湘灵佳句。
锦笺遥,芳信速,早到竹西路。
登高处。
忆当日、篝灯深语。西窗下、樽酒论文几度。綵笔掣青霜,不加点、赋成鹦鹉。
共说钱郎,好添修、龙楼凤宇。问少年同学,若个才情如许。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韦庄〔唐代〕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法曲献仙音·秋晚红白莲
吴文英〔宋代〕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笑何郎、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王沂孙〔宋代〕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况凄凉、*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周密〔宋代〕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第一欲界飞空之音
佚名〔隋代〕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
鬼道乐兮。当人生门。
仙道贵生,鬼道贵终。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
高上清灵爽,悲歌朗太空。
唯愿仙道成,不愿人道穷。
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群。
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
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
束诵祅魔精,斩馘六鬼锋。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法曲献仙音
姜夔〔宋代〕
斋下瞰湖山,光景奇绝。予数过之,为赋此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树隔离宫,水*驰道,湖山尽入尊俎。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屡回顾。过秋风、未成归计。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握*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
唐明堂乐章。宫音
武则天〔唐代〕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帝角音
佚名〔唐代〕
鹤云旦起,鸟星昏集。律候新风,阳开初蛰。
至德可飨,行潦斯挹。锡以无疆,蒸人乃粒。
唐明堂乐章。羽音
武则天〔唐代〕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梅花
作者:王安石
bái yù táng qián yī shù méi
白玉堂前一树梅,
wèi shuí líng luò wèi shuí kāi
为谁零落为谁开。
wéi yǒu chūn fēng zuì xiāng xī
唯有春风最相惜,
yī nián yī dù yī guī lái
一年一度一归来。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古诗词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原文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翻译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注释解释
争教:怎教。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蓝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
药成句: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饮牛津: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创作背景
论者进行了猜测。这是一位“入宫女子”,并指此女子即性德表妹谢氏,谓其未入宫时,易与结为夫妻,入宫之后等于嫦娥奔月,便再难回人间,解作悼亡之作最*事实。
诗文赏析
上片化用成句,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不曾交代相关故事,也没有具体情节。下片以“故事”说故事,借古老传说,为透露消息。
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描写古诗的双音节词
古诗词常用的双音节
描述古诗文的双音节词
古诗词中的双音词
有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古诗
古诗词收的音节
有音节的古诗杂诗
古诗的拼音音节
凉州词古诗带音节的
出塞古诗的音节
咏柳古诗的音节
咏月的古诗带音节
小池古诗的音节
古诗的四个音节
古诗音节的划分
古诗词的嗓音节奏
用音节写句子
古诗中后鼻音的音节有
红豆带音节的古诗
塞下曲古诗的音节
用音节连句子
古诗的诗是轻声音节吗
电音节说说
静夜思古诗的音节
江雪带音节的古诗
咏春的古诗拼音节
i音节结尾的古诗
蝶恋花古诗的音节
观沧海古诗的音节
带音节的古诗春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