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关于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5) 说说(38) 名言(13) 诗词(3k+) 祝福(7) 心语(6k+)

  • 诗经小雅的内容

  • 诗经,文学
  • 诗经小雅的内容

      《诗经·小雅》可以说是*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小雅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东山》图景其中《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想起了恢复*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一会儿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然后又想起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诗通篇都是这位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描写,写得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和*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首诗对于后来的诗歌也有一定影响。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从军队里归来,却见到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其构思可能曾受到此诗的'启发。

      《诗经·小雅》的《采薇》,表现了参加周王朝对玁狁战争的士兵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之事却毫无指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见《世说新语·文学》)。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似乎最早就是渊源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

      应该说明:《诗经·小雅》中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害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齃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乐,首如飞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诗经·小雅》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总而言之,《诗经··小雅》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图考《诗经·小雅》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小雅》是*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经·小雅》简介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作品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怨刺诗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是家父所作,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太师尹执掌国柄,却为政不善,做事不公,不亲临国事,而委之于姻亚,欺君罔民,无所忌惮,以致天怒人怨,祸乱迭起,民怨沸腾,而他却仍不鉴察和警戒。 诗歌的内容是专咎尹氏,但末章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其规讽所向,又在幽王。诗人是把太师尹之乱政与幽王之昏愦联系起来了。《正月》是失意官吏所作,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统治者的残暴,怨恨上天昏愤,对小人充斥朝廷、人民处于危难绝境熟视无睹,悲悼周王朝的沦亡。《十月之交》是日蚀和大地震后,王朝官吏叙事抒情之作,讽刺贵族统治阶级扰乱朝政,以致灾异迭起,民不聊生,国运将尽,并慨叹自己无辜遭受迫害、谗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雨无正》是侍御官所作,讽刺幽王昏愦,倒行逆施,群臣皆不尽职,但求保身。如第二、第四章写正值天灾人祸之际,三司、诸侯并不尽力王事,群臣百官亦皆畏罪不肯进谏,而自己辛勤王事,却受到谗毁。因此,诗人十分愤慨,深切悲叹。小雅中还有一些诗,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就是寺人孟子遭人谗毁后抒发愤懑之作。诗人愤怒地写道:"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由于遭受迫害,生活处境艰难,因此,在诗中感怀身世,诉说人间的不*,如《北山》是一位士子所作,抒发其被繁重差役压迫的不*和愤慨。第四、五、六章连用十二个"或"字起头的对比句,揭露大夫分配差役不均,以及士在当时的处境和地位。小雅中的这些诗,针砭时政与大雅有些诗相同,但更多的是将笔锋集中在奸臣佞幸者身上,言辞更为激烈,情绪也更为怨愤。

      背景介绍

      《诗经·小雅》出自《诗经》。《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作品

      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目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注释:

      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被逐南迁的抒愤诗。一说刺幽王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

      徂(音粗,二声):往。胡宁忍予:何忍我遭此祸也。腓(音肥):草木枯萎。瘼(音莫):病;疾苦。

      废:*惯。一说大。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江,汉,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有:通友,相亲。

      鹑(音团):通鷻。雕。桋(音夷):木名。赤楝。

      赏析

      这首诗的题旨过去颇多争议,一直没有定论,今考察全诗,似是遭祸被逐之作。其人自称君子,诗中愤愤不*地诉说自己曾为国事操尽了心,并以"南国之纪"的江汉,比喻自己曾是国家的重要角色。可是如今却被放逐江南,有家不能归,受着无穷的灾难。因此他恨自己不是鸟不是鱼,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渊,逃之夭夭了。在这无可奈何中,他只得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悲哀。

      全诗八章。前三章叙述自己自初夏被逐,历经秋冬,孤苦无告;第四章以比喻说明自己无过受害;第五章叹息自己前途可悲;第六章为自己忠而见逐不*;第七章恨自己无计逃祸;第八章自叙作诗的目的。

    [阅读全文]...

2022-07-26 00:16:24
  • 诗经小雅伐木

  • 诗经
  •   《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食物。簋: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干粮。愆:过错。

      22、湑: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等待。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

      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

    [阅读全文]...

2021-11-25 03:42:48
  • 小旻---《诗经 小雅》

  • 诗经
  • 昊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复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訾訾訾,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告我犹。谋夫其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惟迩言是听,惟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湑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何。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首诗对谋略不当进行了讥讽。

    谋犹:“犹”通“猷”,指谋略。

    回遹:邪僻

    沮:止

    潝潝: xi, 第四声低声附和

    訾訾:zi,第三声,诽谤

    先民:古人

    程:效法

    大犹:大道

    经:行走

    迩言:肤浅的言论

    艾:yi, 第四声,指办事能力强的

    暴:通“搏”,这里指徒手斗老虎

    冯:ping,第二声,指不用船徒步过河

    第一、二章,诗人指出了“谋臧不从,不臧复用”的荒唐,“亦孔之邛”与“伊于胡底!”两句,有递进的关系,我看他们的谋略,要糟糕。我看他们的谋略,到底意欲何为?情感递进,意思递进。

    第三章:他们个个发言,个个有主意,个个不承担责任,好象问路于过路的,怎么能找到正确的路呢?

    第四章:总结,他们所谓的谋略,不法先人,不行大道,只听肤浅的话,并且还相争不已。这样的做法,如同向路人问如何造房子,怎么能盖成屋?

    第五章:这样的谋略,对国家,对人将会有何影响?我们国家虽然不大,天才凡夫共存;当政者虽然不多,有明智的,有认真的,也有办事很力强的。这样的国家,本该不亡国的,就是这些所谓的谋夫,让国运一泄如水,走向了亡国的道路。

    第六章:我面对这样的状况,该如何行事? 人们只知不能空手打虎,不能徒步过河,却不知道谋略也能亡国。生在这样的国家,我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成事的方法有很多,但须向善,顺应天道,顺应民心,顺应物理。“谋臧不从,不臧复用”,这样的做法,是荒诞的,我们应以此为戒。

    诗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不能向路人问路,问如何造屋。因为路人是过路者,他不了解情况,怎能给你正确的指引?

    如果,你生活在四周都是墙的世界,你会怎么办?鲁迅说,碰壁罢了。鲁迅是勇士。这首诗的作者,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是凡夫。

    [阅读全文]...

2022-04-25 05:50:22
  • 诗经小雅鹿鸣赏析

  • 诗经
  • 诗经小雅鹿鸣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本文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诗经小雅鹿鸣赏析,欢迎阅读。

      小雅·鹿鸣

      先秦: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阅读全文]...

2022-02-27 22:51:58
  •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 诗经
  •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诗经小雅采薇赏析,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采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阅读全文]...

2021-12-15 12:47:01
  • 诗经小雅常棣赏析

  • 诗经
  • 诗经小雅常棣赏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诗经小雅常棣赏析,了解一下吧!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況有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常棣:也叫郁李,花或红或白。每二三朵成一缀,果实似梨。

      华:即华。

      鄂:通作萼,花萼。

      不:语词,无实义。

      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通作“畏”。

      孔怀:很关心、挂念。

      原:高而*的地方。

      隰:低湿的地方。

      裒:聚集。方玉润解释:“裒为损少,即变迁之意”。(《诗经原始》)

      求:寻求。

      脊令:也写作鹡鸰,有成群而飞的*性。

      急难:为有难着急,表现休戚相关。

      況:现在写作“况”,增加。

      永叹:长叹。

      阋:争斗。

      务:通作“侮”。

      烝:久。

      戎:帮助 。

      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毛诗传笺通释》)

      傧:陈列。

      笾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上装置水果或肉的器具。

      饫:满足。

      具:通作“俱”聚齐。

      孺:通作“愉”(参《群经*议》卷七)。

      妻子:此指妻子与丈夫。

      翕:合,和睦。

      湛:通作“媅”,欢乐深长。

      宜:和善。

      室家:家中亲人。

      帑:通作“孥”,儿女。

      究:深思。

      图:考虑。

      亶:确实。

      诗经小雅常棣赏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加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撚,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不妨互读。

    [阅读全文]...

2022-07-04 15:36:51
  • 诗经小雅小旻好句子61条

  • 诗经
  • 1.[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3.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6.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7.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8.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国风?卫风?木瓜》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采薇 》

    1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4.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译: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21.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国风?郑风?风雨》

    22.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2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4.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诗经国风邶风雄雉》译: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羽翅舒展真漂亮。我朝思暮想的人儿啊,愁思绵绵音信渺茫。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四处响起他的欢唱。诚实可爱的人儿啊,无尽相思使我心伤。

    2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国风?郑风?子衿》

    2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国风·魏风?硕鼠》

    2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2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2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30.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译: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3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国风卫风》

    3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3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3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3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风?王风?黍离》

    3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3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38.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0.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4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2.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4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4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4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4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4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5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阅读全文]...

2022-07-13 10:13:45
  • 诗经·小雅·采薇注音版江

  • 诗经,阅读
  • 诗经·小雅·采薇注音版江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小雅·采薇注音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xiǎo yǎ · cǎi wēi

      小雅·采薇

      cǎi wēi cǎi wēi , wēi yì zuò zhǐ 。 yuē guī yuē guī , suì yì mò zhǐ 。 mí shì mí jiā , xiǎn yǔn zhī gù 。 bù huáng qǐ jū , xiǎn yǔn zhī gù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故。

      cǎi wēi cǎi wēi , wēi yì róu zhǐ 。 yuē guī yuē guī , xīn yì yōu zhǐ 。 yōu xīn liè liè , zǎi jī zǎi kě 。 wǒ shù wèi dìng , mí shǐ guī pìn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cǎi wēi cǎi wēi , wēi yì gāng zhǐ 。 yuē guī yuē guī , suì yì yáng zhǐ 。 wáng shì mí gǔ , bù huáng qǐ chù 。 yōu xīn kǒng jiù , wǒ xíng bù lái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bǐ ěr wéi hé ? wéi cháng zhī huá 。 bǐ lù sī hé ? jūn zǐ zhī chē 。 róng chē jì jià , sì mǔ yè yè 。 qǐ gǎn dìng jū ? yī yuè sān jié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jià bǐ sì mǔ , sì mǔ kuí kuí 。 jūn zǐ suǒ yī , xiǎo rén suǒ féi 。 sì mǔ yì yì , xiàng mǐ yú fú 。 qǐ bù rì jiè ? xiǎn yǔn kǒng jí !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xī wǒ wǎng yǐ , yáng liǔ yī yī 。 jīn wǒ lái sī , yǔ xuě fēi fēi 。 xíng dào chí chí , zǎi kě zǎi jī 。 wǒ xīn shāng bēi , mò zhī wǒ āi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一说指野生的豌豆苗。

      (2)作:生出,冒出地面,新长出来。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归:回家。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亦作“猃狁”。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一说启是跪,居是坐,启居指休整。

      (8)柔:柔弱,柔嫩。

      (9)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10)载:语助词,又。

      (11)戍:驻守。定:安定。

      (12)靡使:没有捎信的人。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带回问候。聘,探问。

      (13)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4)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一说指夏历十月。

      (15)王事靡盬(gǔ):征役没有停止。王事,指征役。盬:休止。

      (16)启处:与“启居”同义。

      (17)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痛苦。

      (18)不来:不归。来,回家。

      (19)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语气助词。

      (20)常:棠棣,即扶移,木名。

      (21)路:同“辂”,高大的马车。斯:语助词,无实义。

      (22)君子:指将帅,主帅。

      (23)戎车:兵车。

      (24)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5)三捷:与敌人交战多次。捷,同“接”。一说指胜利,三捷,指多次打胜仗。

      (26)骙(kuí)骙:马强壮貌。

    [阅读全文]...

2022-01-25 10:06:50
  • 《诗经 小雅 斯干》原文及注释

  • 诗经,文学
  • 《诗经 小雅 斯干》原文及注释

      《小雅·斯干》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斯干》原文及注释,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注释:

      帝王宫室落成的颂歌,末两章写生男育女,家族兴盛。

      秩秩:顺序貌。干:水涯,水边。

      幽幽;深远貌。苞:草盛貌。犹:尤,过失。

      似续:同嗣续。继承。

      约:束。

      阁阁:历历,分明可数。

      橐橐(音托):板筑时用杵实土的声音。

      攸:语助,无义。

      芋:覆。一说宇。

      棘:急。一说屋角。

      革:翼,翅。

      翚(音辉):野鸡。

      殖殖:*正。觉:高大。

      楹:厅堂前的柱子。

      哙哙(音快):宽明之貌。

      正:昼也。

      哕哕(音会):光明貌。

      冥:夜。

      莞(音关):植物名。水葱,*子草。一说小蒲之*也。

      罴(音皮):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

      虺(音毁):脆脚蜥。

      大人:占梦之官,即太卜。大音太。

      璋:古时上朝用的玉制物。

      朱芾:蔽膝。红色为贵。

      裼(音替):婴儿包被。

      瓦:古代纺线的纺锤。

      仪:善。

      《斯干》描写宫室的修建及其内外结构规模的宏大,壮丽,环境的优美,并表达了对主人的良好祝愿。也反映了时代的风俗。全诗描写细密生动,有虚有实,既展示了建筑宫室的生动面貌,又描写祝颂的想象之词,而且相辅相成,宫室的坚实,必然意味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斯干

      佚名〔先秦〕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阅读全文]...

2022-02-13 00:31:48
  •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 诗经
  •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小雅·鹤鸣》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大家会怎么赏析这首诗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小雅鹤鸣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释

      皋(gāo):沼泽中由小高地围成的小沼泽。皋的本义为高地,《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可证。《毛传》:“泽也。”有高地,即可拦截成水曲,《毛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九皋即九泽,言皋泽的多而深远。还有的《诗经》版本,没有这个“九”字。

      野:野外。闻于野是说鹤鸣的声音传得很远。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鹤的鸣叫“其鸣高亮,闻八九里”。

      渊:水深处。

      渚:水中小洲。“鱼潜在渊”两句,是说因九皋广大,鱼可自由居处。

      乐:可爱的,令人高兴的。

      园:园林。应该指的是西周的王家园林。

      爰:这里,此处。

      檀:檀木,高大乔木,木质坚硬。

      萚(tuò):低矮的硬杂木。

      错:琢玉的石头,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

      榖(gǔ):又名楮(音处),今名构树,桑科落叶乔木,唐代有一部叫《酉阳杂俎》的书中说:“构,田废久则生。”是说这种树木一般生在林间隙地或开阔田野,丛生。因其木材轻软、不成材,所以又被古人视为“恶木”。其实,其树皮可以造纸,还可以缝制衣服,其分泌的汁液可以制漆。

      攻:治玉,雕琢。

      译文

      广大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到野外远方。鱼潜游在深深的渊潭,有时浮游到渚边的浅滩。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木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木。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琢玉。

      广远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于九天之上。鱼浮游于浅渚滩,有时潜入渊潭深处。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树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树。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雕琢美玉。

      赏析

      《鹤鸣》在《诗经》中也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首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就,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而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认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而究其深意,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阅读全文]...

2022-02-08 22:45:37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句子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语录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说说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名言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诗词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祝福
诗经小雅的所有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