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数字的古诗相加等于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数字的古诗相加等于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数字的古诗相加等于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数字的古诗相加等于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评课稿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评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周四上午第四节课,我听了周老师一年级下册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重视学生学*情绪。每次听完周老师的课,都感觉他对孩子总是很亲切。这堂课是在上午的第四节课,孩子的学*情绪不是积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周老师总是很照顾孩子的学*情绪,做完第一个练*后,还做了个游戏来调节学生的学*积极性。周老师总是表扬孩子,在练*中也给孩子“你准行”提示鼓励孩子。
二、练*的设计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周老师设计从直观的盒子列加减法练*,对比练*,加减法的规律练*,最后设计的聪明题。从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遵循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思考。对于这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还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环节中,学生的各种方法中,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本人没有教过一年级,对于教材还不是很熟,但是,对于这里的方法中,教师是否应该要优化。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缪老师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新授课。具体来说,值得我们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计算意识。首先老师出示了花卉展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花的品种数出三种花的盆数。在数红花盆数的基础上,引出黄花的盆数是2个十,紫花的盆数是3个十。随即让学生根据找到的3条信息,提出问题,说给同桌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出了
(1)“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几盆?”
(2)“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几盆?”
(3)“一共有多少盆花?’
(4)”紫花去掉一行,还剩多少(盆)?”后来老师又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搬走10盆,还剩多少盆紫花?”
(5)“黄花去掉一行,还剩多少盆?”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列出了“10+20=30”这个算式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他这样列式,解决了什么问题?从而补充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机智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知新知这一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特别注重让学生进行算理的阐述,运用了指名说算理,同桌互相说算理,全班同学一齐说算理等方法,让学生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3、 组织好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本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缪老师除了让学生合作交流算法,还提供了充分,形式多样的练*。并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重全体学生口头算理的讲述。
(2)讲究练*的形式,力求练*形式多样化。
(3)突出难点,讲求实效。
(4)在学生的计算出现错误时,也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成功的新授课,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识。
尤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当堂知识。上课学生的听讲状态也比较好,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这点我的课堂差的很远,往往讲几分钟就得整顿学生状态,需要虚心学*如何达到如此流畅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画图理解题意,学生画图,学生说图意,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自己说算理,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是我们学*的地方。建议是这节课的难点的突破是否能再深一下,比方说160-90最后算法最优化,大多数同学能说出16个十减9个十得7个十,所以得70.最后还有学生说16-7=9.9加个0得90,这里老师能否追问一下,9为什么加个0,算理就巩固加深了。
在解决问题中学*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尤老师在看信息提问题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交流。尤其是一个学生读不懂信息的时候,尤老师不是自己告诉学生,而是让读懂信息的学生来交流,充分体现了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的理念。同时本节课解决问题这个点也得到了体现,学生会发现信息,读懂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来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而在口算教学环节,尤老师让学生交流完自己算法之后,都会及时跟上针对性练*加以巩固,并及时对算法进行优化也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能看出来这是一节常态课,对于退位进位加减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尤老师在前面给学生的时间多,感觉后面处理的有点快。不过看学生检测的结果,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触动我的地方:
1、关于70+20的算法,从学生的回答我感觉7个十加2个十这种方法学生还是没掌握。还是认为先用7+2,再添一个0,这只是表象,没道理,不通用,只是巧合。这是一年级的知识,其实是一种转化思想的体现——把“两位数的加减”转化成“一位数的'加减”。我现在正在教,我觉得应该拿出计数器拨给学生看,得看到“7”和“2”,才明白这种方法的玄机。
2、关于信息中“从入口到北三楼和北四楼”这组信息,学生不能把信息抽象出示意图,老师在备课时注意到了,并且找到了简单便省时的方法为学生展示,为学生的理解扫清障碍,这点我做得还不够,经常犹豫学生是否需要,犹豫之后就不了了之,看来要坚定地去做。
3、我有点疑问,老师让学生说自己的算法,显然有些孩子对某种算法已经掌握,但是班上有部分同学肯定是不会的,也可能会做但不明理,我不知道这种孩子,在听过这么多(3种吧)方之后,是否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是否掌握并理解了某一种方法。
一、总评
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参与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引入阶段,以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探索阶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给学生创造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巩固阶段,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游戏激发学生学*兴趣。总之,这节课教得比较轻松,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作业完成得不错,正确率较高
二、值得我学*的地方:
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在进行计算时,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在教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时,把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和教师讲述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的学*热情,加深学生对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印象。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大多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可是少部分学生计算仍有困难,无法理解算理。我认为老师对算理讲解的不够透彻。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十第1题、第2题、第3题。
2、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
一、以实际情景花卉展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
二、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喝饮料,吃苹果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说
(二)、创情激趣
小朋友们想去森林公园游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我们来到森林公园门口,售票员阿姨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回答门票上的口算题。
3+473546+37+2952+583
(三)自主学*交流导思
1.整十数加整十数。
听说小朋友要来,小松鼠特意拿来了3种水果,有10个苹果、20个香蕉、30个梨请大家吃,可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水果提出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1)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
要想知道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怎样计算?(板书:10+2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a.数的方法:10、20、30。
b.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e.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f.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随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算法,进行优化:如果没有图或小棒,看着算式你会怎么想?请学生同桌说一说。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既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又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接着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为下面的减法算式提供优化后的算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四)、学以致用
1、摆一摆,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大家不仅听得认真,说得更棒,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动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以充分赞扬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中注意力集中,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有序地观察图,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生再独立完成。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带来的乐趣。
3、填一填,算一算。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评课稿,欢迎阅览。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是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以后数的运算的基础,本节课李国梅老师对教材研读的比较透彻,把握校准,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整节课围绕一个知识点“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来进行的。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直观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效果较好,但是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板书的设计。从板书可以反应这节课,也可以反应备课情况,从这节课上李老师的板书可以再添加几点。
2、预设要全面,生成更精彩。有生成,课堂才精彩,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例如:30+2=?师:那么30+2等于多少呢?学生都喊是32了,不要不去理睬,直接让摆小棒看看。 修改意见:哦?32?你们真棒,还没有学*就知道是32,那你能告诉大家它为什么等于32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看看为什么30+2=32好吗?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3、注重算理。多让学生说算理,30+2=32是因为30是3个十 2是2个一 合起来就是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下面的许多练*题都要让学生这样子说一说。也可以说一说 4个十 和5个组成的数列个算式等等。
钟老师在《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识和创新意识。
1、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注重算理。钟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 2的结果,是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再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学*,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得出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根据图画所表示的应用题,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
3、练*设计形式多样,如:摘苹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小法官等都是同学们喜欢玩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练*设计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是成功的。若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如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就更好了。
1、钟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发新书的这一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引发学*兴趣。先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列出算式,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思考,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体验了学*的成功与快乐。
3、在练*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巩固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通用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它是学*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口算的基础,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 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2、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步培养迁移能力、口算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为: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准确计算。
二、说教法、学法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猴子摘苹果的故事来创设情境,铺垫引入新知,使学*的主要内容带着愉快的节奏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使用的教具学具是: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
三、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首先呈现猴子摘苹果图)引出话题:
同学们,猴子和小猪在做什么?
要摘下苹果,得完成苹果上附有练*题,让我们一起帮帮小猴子吧?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创设帮猴子摘苹果的情境,引发课堂互动,将枯燥,机械重复的计算复*置于有情节的探索中,也为本节课的学*做好知识铺垫。
(环节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3、多中侧一,优化算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用智慧的大脑帮助小猴子摘了这么多的苹果,真了不起!
1、让学生根据在情景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然后着重让学生探讨10+20的计算方法。新课改后,从一年级开始就提倡算法多样化,我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列算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和小伙伴合作交流的空间,去发现、收获算法。
3、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有必要着重强调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10+20,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是30。
设计意图:学生在摘苹果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环节三)实践应用,发展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课本中的*题以逛超市的形式呈现,继续创造孩子们熟悉又感兴趣的场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购物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这样设计,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环节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怎么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板书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整十数减整十数,想几个十减几个十。)立足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这节课浓缩后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 + 20 = 30 3010 = 20
1个十 2个十 3个十 3个十 1个十 2个十
设计意图: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准确计算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算理。
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用表扬、赞美的语言和眼神给予学生思维鼓励。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空间。
有关数学的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数学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下江南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反对变法的丑态。
**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闺怨》
(清)黄焕中
百尺楼台万丈溪,云书八九寄辽西。
忽闻二月双飞雁,最恨三更一唱鸡。
五六归期空望断,七千离恨竟未齐。
鹿柴古诗加拼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鹿柴古诗加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1、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4、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5、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6、野径山深草染霜,园林遍地叶枯黄。残花落尽枝头瘦,等待明春盛艳妆。
7、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8、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9、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10、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1、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1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3、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6、错过不曾负荆对,唯托青鸟诉离思。夕阳有意延时落,秋雨潇潇盼聚迟。
17、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18、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9、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2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2、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23、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24、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2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带数字的古诗相加等于十
数字相加等于10的古诗
古诗的字数相等
字数不相等的古诗
字数不等的带山古诗
古诗的古加十
等人等了十年的古诗
字数中等偏下的古诗
中等字数的古诗文
数字1到十的古诗
带数字的十的古诗
植物加数字的古诗
高等数学的古诗词
有一到十的数字古诗
一到十的数字古诗
关于数字十的古诗
十位数的古诗
从十到一的数字古诗
八十加七十的古诗
等待着你的加入的古诗
字数81字的古诗加符号
古诗词中的高等数学
等待再相见的古诗
等待的相思古诗
带数字十二的古诗
用十个数字的古诗
含有数字十的古诗
古诗与数学相关的书
一到十的数学字的古诗
关于数字六到十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