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塞上听笛古诗语意双关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塞上听笛古诗语意双关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塞上听笛古诗语意双关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塞上听笛古诗语意双关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导读:《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边塞地区。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羌笛:羌(qiāng)族管乐器。
戍楼:防卫的城楼。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高适当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lǚ)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塞上听吹笛》全诗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塞上听吹笛》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赏析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塞上听吹笛》古诗翻译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有《高常待集》。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扩展:
人物生*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州。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途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州。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等地。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诗意
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赏析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原文:
塞上听吹笛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2、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参考资料: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参考资料: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3-394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读唐诗,最爱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读它宁静而致远,读它清丽而祥和,读它虚实而和谐,读它高远而深长。
读诗如听笛,我听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清越又甜美,只因那是故乡之梅的清香,在月明边塞的上空绽放。听笛心形,那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花关山,虚实交错,美妙阔远。
实景一幅画,是雪净开朗,是明月宁静。
北方,北方;边关,边关。春风吹雪干干净净,新绿一眼点点漫漫。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暮色缓缓地为山野披上灰色的袈裟。远天飞起轻尘,牧马战士一声鞭响,击碎傍晚的静寂。归来了,马群奔驰晚霞,马嘶声声营房。
终于,大地恢复一片静谧*和。天蓝如湖,月亮被一方白云擦拭着脸而出,流泻靓丽,写意圣洁。边防了望楼屹立,大漠胡杨张望。忽然,不知哪楼何人吹笛,是羌笛,清脆高亢,婉转悠扬。
虚景一笛香,是写声成象,是设问出香。
笛音悠扬,一种熟悉的舒畅,那是南方《梅花落》的曲调。羌笛清丽,如泣如诉,吹柔了战士远离故土的心。再屏息静听是风,是笛,是梅,是香,是落梅的花瓣香,四处飘散。
那是遥远的花香,乘着月光,从家乡千里迢迢而来。千里月光大道,千里梅花飘香。羌笛,羌笛; 梅香,梅香。和色和香,洒满大唐关山月;风吹一夜,虚实千里闻梅香。
一问何处落?谓风谓月,梅落轻舞飞扬,梅香漫溢关山。读净,读还,重重在上。春天来了,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和*的意蕴于笛音里,有感而不伤,有思而梅香。主题深化了,心绪缓解了,和*了,可以回家了。
一诗安然祥和,一诗柔情蜜意;一诗和*向往,一诗千里梅香。
塞上听吹笛的诗句赏析
高適《塞上听吹笛》赏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我们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適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诗鉴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意义相*,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境界动人。
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当时正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中写道: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因为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才能感而不伤。
整理:zhl201702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使至塞上》原文: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历来受人推崇。*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但这两句诗到底好在何处,妙在哪里?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解读: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但笔者还是一头雾水,总觉得以上注解不够透彻明晰。
朱光潜说“读者的阅读是审美的填空,也是一种创作”。一首名诗有多解实属正常。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学识修养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学者们对这首诗的`诠释观点纷呈。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从美学角度加以解读。有学者指出,王维作为*南宗画派之祖,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画有别于西洋画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一是*画善于线条,也就是白描手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横交错,纵的是袅袅炊烟,横的是流淌的大河,圆的是徐徐落日。”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二是*画善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在*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诗人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第二类,从考证角度加以解读。根据文献资料来考证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信息,探究还原诗句原意。这类争论尤为激烈,争论焦点其一关于“长河”,有黄河说,有塔里木河说,还有甘肃武威石羊河说。其二是诗句描述所在地,有宁夏中卫说,有甘肃武威说,有内蒙额济纳旗说。其三是诗中的烟指什么,有炊烟说,有烽烟说,有旋风说等。
笔者以为,正确地诠释一首诗,不能孤立的从字面层面加以美学诠释,而应当回到诗句本身的时空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个背景对理解本诗至关重要,也被很多人忽略)
诗中实际写的是王维接受皇帝使命后,从长安出发,将要但尚未到达边关时一路的见闻和感受。那么诗句描述的具体场景在哪里呢?
从全诗中能找到的可靠线索有两处,一是“长河”,二是“萧关”。据《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指出,“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诗句中的长河毫无疑问是黄河,持石羊河、塔里木河说皆不可取。
关于萧关,不得不说以它命名的一条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萧关古道。据《*国家地理·六盘山诗歌与帝王之山》(2010年2月号)文指出,“萧关”所在地在今宁夏固原城附*。汉武帝曾在此修建了古代的高速公路—回中路,从此成为长安去往西域的交通干线。汉《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唐代由萧关经腾格里沙漠进入河西走廊是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这条道路的渡河地点就在宁夏中宁或中卫。而这两处附*就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
由于同时满足萧关、黄河和沙漠三个条件,即可大致确定诗句描述的场景在今天的宁夏中宁或中卫境内。王维奉旨去边关慰问,很可能是从长安出发,先到固原,然后经宁夏海原县再向北到宁夏中卫或中宁一带渡过黄河直奔甘肃武威、张掖而去的。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孤烟”是这联诗的钥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钥匙。
关于“孤烟”历来有三种观点。
关于孤烟,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但漠上旋风(龙卷风),其起也飙突迅急,其为状也动荡而斜曲,且时间短暂,与“孤烟直”之为常见持续、缓慢升腾之景象不切合(陈增杰语)。
后人也有人持炊烟说。有人说是烽火台士卒的炊烟,也有人说是村野炊烟,王维本人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可以看到。烽火台上的烟火具有特定军事含义,难以想象有人能随意生烟做饭。至于村野间炊烟袅袅小景,与气魄雄浑之“大漠孤烟”毕竟光景不同,境界迥异,不宜相提并论。
坚持炊烟说的人有一个言之凿凿的理由,烽烟只有在敌警紧急时才点燃,既然吐蕃被击败,边关应是安宁景象,又何来烽火?
关于这一点,学者陈增杰提出新解,认为孤烟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
其实同时代的唐诗里面早有答案。烽火不仅是传递警讯的,也能在特定时间传递*安信号。
唐代姚合的《穷边》中写道“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安火入城。”意为:千里边防线上*安无事,天天看到*安烽火,一站一站传入京城来。唐元稹《遣行》诗:“迎候人应少,*安火莫惊”。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及暮,*安火不至。”元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时守兵已溃,无人复举火。”意思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安火不至”,长安人心大乱,杨国忠劝唐明皇离开长安跑路。
有细心的读者会疑问?初夜是何时?天黑了放烟,能看见吗?
笔者查阅资料,《颜氏家训·书证》中有这样的说明:“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字。”“初夜”也就是“五夜”中的“甲夜”的异名。这也就是说“初夜”“甲夜”“一鼓”“一更”指的是同一个时段。这个时段大致相当于现代的17时~19时。这时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开始降临的“傍晚”时分。
回到诗句中,傍晚时分,黄河尽头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满眼尽是荒凉辽阔的大漠,烽火台放起一道*安火笔直向上飘升,向后方传递着边关无事的信息。
综上所述,正因为上句的“孤烟”传递的是和*信息(不是“孤寂”、“孤单”的含义),下句的“落日圆”的含义才能得到合理地诠释——诗句其实表达的是边关一片“和*安宁”的意境。这也与作者此行宣抚边关大捷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古典诗词含蓄、委婉,很多诗句里附着的历史信息千白年后已随时光洒灭。今人往往从文字层面做出种种解读,难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唯有作掘地三尺式的精读,方能真正体验到余音绕梁的读书乐趣。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的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 ,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 ”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的谐音古诗】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谐 音 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塞上听笛古诗语意双关的特点
语意双关的古诗
古诗塞上听吹笛的诗意
塞上吹听笛的古诗
语意双关的诗句
古诗里含语意双关的
语意双关的句子
高适的古诗塞上听吹笛
古诗塞上听吹笛的拼音
催组词塞上听吹笛的古诗
塞上听吹笛带拼音的古诗
塞上闻笛的1古诗意思
古诗词中常见的语意双关
塞上吹笛的古诗
塞上吹竹笛的古诗
诵读古诗塞上听吹笛带拼音的
古诗边塞意境的特点
塞上闻吹笛的古诗配图
塞上闻笛带拼音的古诗
塞上听春迪的古诗
塞上吹笛的古诗作者
塞上曲的古诗及重点
塞外古诗的特点
古诗上的特点
使至塞上的古诗及诗意
使至塞上的古诗大意
关于上古诗歌的特点
古诗塞外沙漠的特点
塞上听曲唐高适的古诗拼音
双关意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