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关于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2) 语录(5) 说说(10) 名言(487) 诗词(676) 祝福(1k+) 心语(67)

  •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翻译(暮江吟古诗的翻译)

  • 暮江吟音乐:劳模吃货 – 古诗诗歌(小学生必背唐诗宋词)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⑤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参考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现在看着思维导图,跟着多读几遍吧!

    现在看着空白的思维导图,尝试背诵出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2-15 12:08:40
  • 暮江吟白居易古诗(暮江吟注释和译文)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这是学生时代学过的一首唐诗,今天又有缘读到了。虽之前也多次在各种刊物上读到,但多是一眼扫过,没想过去深读深解,又因内心不够清不够静,都无法更深入的去体会到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也没能充分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更美,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展现,所运用的巧妙手法也被忽略了多年。离开学校多年以后的现在,再读此诗,领悟又更深一层。

    读到诗中第一句的一个“残”字,瞬间便让不同的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不同的、将落未落的夕阳的样子: 或已半隐山腰,或已半浸水中,或正被暮云半遮,读此诗之后,各种夕阳的美已深烙在读者脑中。

    再读到一个“铺”字,马上感觉此字运用得多么的贴切,多么的形象,多么的巧妙。还能用什么词赞其合适呢?只能说其它什么字都靠边吧,用它最好,最合适了。

    一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才七个字就把此时江面的美态展现出来: 宽阔的江水一半被西斜的残阳照射着,而被染得色红如血,一半被暮色笼罩着,而变得幽绿深深,江面因晚风拂过而轻泛着粼粼波光。如此生动的画卷真让人舒坦,让人沉醉,让人迷恋 ,真希望此时的残阳永凝不动。

    九月初三夜的露珠像晶莹的珍珠一样令人喜爱,又怜惜其滚动易碎,不忍触碰。而天边的弯月好像一张细细小小的银弓,孤零零的挂在天上遥望着遥望它的人。

    —— 重读古诗词令人再醉!

    [阅读全文]...

2022-03-24 02:06:47
  • 暮江吟古诗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16 09:29:11
  •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3篇)

  •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一):

      夕阳斜斜地照射在江水上,

      江水一半是青绿色的,一半呈现红色。

      这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

      露水像珍珠一样滚圆,月亮像弓箭一般形状。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二):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三):

      傍晚,太阳简便地展开圆圆的身子,跃入了水中,濯洗一天的.疲惫。这个不识水性的顽童,把最终几缕光芒洒满水面,就慢慢地沉下去了。

      四周很安静,没有谁注意一场杯具的上演。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一半是碧绿,如一块漾着波浪的珠玉;一半却红彤彤的,象一朵云彩浸在了水中。

      黑暗最终挤满了天空。远处,淡淡的桂香似一些若有若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

      秋天,这个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在一盏渔灯的照耀下,变得温馨和完美。

      月亮拿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莹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它是月亮从天上射落的星星吗?

      一阵微风掠过,坠落的,是满树的**仄仄。

      赏析一:

      这首诗文是白居易对景色的写实描绘。说其写实,是因为连同题目在内的短短三十一字,透露了客观信息、因果关系,进一步为读者呈现了身如奇境的画面质感。

      (一)文中包含的客观信息:

      ①诗文以“残阳”开篇,透露了实景的时间背景——傍晚时分。

      ②“半江”二字告出了诗人所处位置——一个能够看到江边的地方。

      ③“九月初三夜”又是一个具体的日期事实引用。

      (二)上下承接的因果关联:“九月初三”,是农历日期,月亮定不是圆满的,而是弦月犹如弓形;入“夜”,且是秋夜,寒气渐浓凝结成露珠,月亮在夜幕中出现。有了上一句“九月初三夜”,才有下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诗文呈现的画面质感:

      ①画面的主色调:夕阳西下,照射在江面,呈现水面一半青绿色一半红色效果。

      ②利用生动的量词、动词,来“绘制”斜阳的视觉效果:“一道”光,“一道”圣旨,“一道”二字证明了客观事物从天而降,“一道”斜阳从即将落山的夕阳上射下来;“铺”形象地描绘了斜阳满满地照在江面上,突出了斜阳照射的角度很低,覆盖江水面积很广。

      ③利用恰当的比喻描绘其他客体形状:“真珠”“弓”分别对应露水和月亮的形状,圆形以及弯状。又是在视觉上对画面做补全。

      诗文是静态的,但字里行间传递的场景资料粘贴了时间属性。行文从斜阳傍晚开始,结尾以月亮结束,透露了诗人站在江边,欣赏夕阳西下到月亮初上枝头的时间节点,仿佛一组慢镜头,给千年后的读者观赏到了当时的景色,用静态的文字,实景描绘了动态效果,手法难能可贵。

      古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写实,同时也用了少许文字,流露了一点点诗人的主观情感。“可怜”二字告诉了大家,在白居易看来,这个秋天暮色降临的傍晚,江边的景色真是太美了,美得让人感到可爱。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简便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我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述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完美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头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并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经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述,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向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一样的“时间”。经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贴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构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赏析三: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简便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我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述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述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终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经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述,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向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一样的“时间”。经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贴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构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阅读全文]...

2022-06-12 14:49:34
  • 暮江吟古诗 描写女子身材的句子

  • 励志,女子,身材
  • 1、她的身长得高,手臂然那细小,颧骨照旧,指头束枯竹枝,折就折断的;因她消瘦,所看起来她的身轻飘飘的。

    2、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3、粉红玫瑰香紧身袍袍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散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

    4、她,像一尊刀凿斧削的石像,像一株花枝遒劲的秋菊,像一幅大气磅礴的泼墨,美得健壮,美得豪放,美得粗犷。

    5、她有北方姑娘所特有的那种健壮浑厚的体质,圆圆的脸儿,微黑而丰腴,在那细长的浓眉下面,滴溜溜地闪动着一双略带稚气的大眼睛。

    6、她留着披肩的长,总喜欢让它在风中摆动,淡褐色的双眼不时闪过俏皮的光芒,精致的五官犹如洋娃娃般楚楚动人。

    7、一身蓝色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淡蓝色的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一根镂空金簪,缀着点点紫玉,流苏洒在青丝上。

    8、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9、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

    10、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11、魔鬼般惹火的身材,一头*浪形金黄卷发发出耀眼的光芒,修长的大腿穿着一条鹅电影的超短迷你裙,显出身材的完美绝伦。

    12、微风吹来,那墨绿色的大衣,时而像鼓起的风帆,时而紧紧裹住她修长苗条的身躯。如丝如缕的晚霞衬托着那墨绿色的影子,宛如写在天边火红的乐谱上的一个有力的音符。

    13、眼前这少女除了服饰相异之外,脸型,眼睛,鼻子,嘴唇,耳朵,肤色,身材,手足,竟然没一处不像,宛然便是那玉像复活,一双眼只是瞧着她淡淡的眉毛这么一轩,红红的嘴唇这么一撅。

    14、她有一幅修长窕窈的好身材,雪藕般的柔软玉臂,优美浑圆的修长玉腿,细削光滑的小腿,配上细腻柔滑、娇嫩玉润的冰肌玉骨,真的是婷婷玉立。

    15、小个子,小长脸,小手小脚,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加上美妙的身段,最新款式的服装,他颇像一个华丽光滑的玻璃珠儿。

    16、定睛看时,却见这少女身穿鹅黄短袄,服色固自不同,形颜亦是大异,她面庞略作圆形,眼睛睁得大大地,虽不若那绿衫少女那般明艳绝伦,但神色间多了一份温柔,却也妩媚可喜。

    17、一身白色的拖地长裙,宽大的衣摆上绣着粉色的花纹,臂上挽迤着丈许来长的烟罗紫轻绡。芊芊细腰,用一条紫色镶着翡翠织锦腰带系上。乌黑的秀发用一条淡紫色的丝带系起,几丝秀发淘气的垂落双肩,将弹指可破的肌肤衬得更加湛白。脸上未施粉黛,却清新动人。

    [阅读全文]...

2021-12-18 00:51:34
  •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 前一阵买了本讲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小册子,翻到白露那一章,开头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是白氏七绝力作,被《唐宋诗醇》赞为“作色秋江图”。作者圣手妙笔,以诗作画,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风景图。开篇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诗风*易*人,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内容理解起来全无困难。但是《毛诗序》曾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然而,《暮江吟》背后所言的“志”却不容易弄明白。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作意译: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自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这一首诗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的途中,在九月初三的夜晚,他乘船行至长江下游某地时,有感而发。

    这一首诗和白居易的诗风略有不同,比较注重“炼”字,并且末句连用比喻,显得十分精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一句中的“铺”,第二句中的“瑟瑟”以及第三句中的“可怜”。

    夕阳照到江面上,他不说“照”而说“铺”,显得动作十分轻柔。更衬得这日沉月升之间的风景画,一派宁静柔美。“可怜”的意思是指“可爱”,它直接吐露出作者的心声,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倾向。

    至于“瑟瑟”,原来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风声,另一种是指碧玉的色彩。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解释,也出现了一点分歧。一些人说“瑟瑟”在这里是描写颜色,半红半绿,在视觉上来说更有美感。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瑟瑟”在此处应当是指风声。并且举了白居易自己的《琵琶行》为例来说,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就是描写风的声音。

    因此“半江瑟瑟半江红”有可能是指:太阳照到的一半江水被染红了,而没有染红的另一半,被微风吹动,泛起了波纹。不过这一说法,大多数人都不认同。

    白居易这一首七绝描写的风景,时间跨度比较大。开头从傍晚写起,第四句已经是明月当空了。当中的色彩描写,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非常出色。

    同时,因为“可怜”二字的存在,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白居易远离朝堂后荡舟五湖的逸志闲情。由于心情太过愉快,他竟然从傍晚看日落,一直赏玩到了皓月当空。

    落日余晖,江上残照,草丛中的露水和天上的弯月,本来都属*常之物,却被他用丹画妙笔,绘成了一座精致的七宝楼台。

    中国的古诗是言志的。那么,白居易这一首《暮江吟》到底在言什么呢?有学者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解析。《暮江吟》这首诗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月亮”。

    这首诗先从太阳讲起,再到月亮结束,中间包含了一个月升日沉的交替过程。要知道诗背后所言的“志”在哪里,就应该先弄明白在这一首诗中“太阳”和“月亮”各自象征着什么。

    在西方文化当中,太阳和月亮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是光明,另一个是黑暗;一个是主动,另一个是被动。而在中国神话中,太阳代表的是炽热、光明和希望,它是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而月亮则代表温润、贞洁、美丽与永恒。

    中国神话里有《羿射九日》的传说。故事里面天帝的九个儿子就是九个太阳,它们一齐出动时,带给人间是巨大的灾难。因此,太阳在中国思维里面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而中国神话中的月亮总是和嫦娥这样的女性,以及“团圆”意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它象征着一段关系的恒定,与态度上的保守。

    中国的月亮别号“太阴”。那么一个日月交替的过程,就是一种由阳向阴的更迭过程。从光明走向黑暗,从炽热走向温润,从进攻走到保守,就是这一过程。

    于是,我们结合《暮江吟》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就知道: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不被采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当官。

    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早已经厌烦了朝廷内的党争。“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残阳”是指代他中年以前那种激进的政治态度,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从前,他以杜甫为榜样,在朝中当谏官,努力创作了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的“敏感”作品,后来又和激进派宰相武元衡交朋友,结果遭到政治报复,吃足了苦头。

    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眼前的江水是“一半碧绿一半红”,这正象征着他眼中时事的阴阳两极。

    但是,经过了许多事以后,他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党争还在继续,他的主张也不被皇帝所接纳。然后他主动请求外放,说明他内心已经豁然开朗了。

    他不再执着于在朝廷里当一名谏官,而是要到地方为人民干一点实事,比如到杭州为老百姓修筑水堤。

    他在九月初三这个日子想通了这个道理,他感觉自己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再选择像开始一样积极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办法。

    所以,他笔下的月亮最后变成了一把弓箭,它可以帮助他继续实现治国的理想。于是这个日子,就变得十分“可怜”(可爱)了。

    中国古诗是言志的,就像古人常说:文以载道一样。好的诗,一定要表达作者的志向,但是如今的人并不这样看。

    《暮江吟》言的是什么志,上面只是一种猜测,未必一定是正确的。白居易这一首七绝,因为描写技法传神,“炼”字得当;即使并不言志,依然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5-07 22:59:42
  • 《暮江吟》欣赏

  • 欣赏
  • 《暮江吟》欣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暮江吟》欣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7-09 13:16:34
  • 古诗游子吟

  • 小学
  • 古诗游子吟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游子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及注释】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6-26 22:12:55
  • 白居易《暮江吟》

  •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阅读全文]...

2021-12-18 16:36:08
  • 慕江吟白居易古诗意思132句

  • 诗意,经典
  • 暮江呤古诗白居易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暮江呤古诗白居易,欢迎借鉴!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是九月凉露下降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感情。

      【赏析二】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

      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

      有人认为,此诗标题与内容中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如杜甫《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3-20 12:56:25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句子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语录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说说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名言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诗词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祝福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