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暮江吟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暮江吟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暮江吟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暮江吟的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暮江吟音乐:劳模吃货 – 古诗诗歌(小学生必背唐诗宋词)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⑤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参考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现在看着思维导图,跟着多读几遍吧!
现在看着空白的思维导图,尝试背诵出来吧!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古诗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让江水一半呈青绿,一半呈橘红。可爱的是九月初三之夜,颗颗露珠像珍珠,一轮新月如弯弓。
暮江吟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铺”字用的很到位,把“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景色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后两句写九月初三的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意境优美,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全诗造成了波澜。
全诗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渗透着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2、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公的辞世。第二次面对死亡,是英年早逝的表哥,第三次面对,是年轻的堂兄。那时年纪还小,亲人们的离开,给我的只是暂时的心酸,暂时的哀伤,多少人生的精彩等待着我,我不会长时间沉湎在痛中。
3、越是要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4、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5、父亲去世这三个多月,我时刻都在想念,在这段日子里只要看到像父亲的身影,我的心里就很痛,我就想起我的父亲,我多么希望有灵魂存在,来拉*我和父亲的距离呀!
6、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7、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8、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是前世几辈子修来的福,才成为了一家人,可是,我在干什么!姨姨,我对不起你!所有的哭泣,悲伤,痛心,都已无用,都无法挽回你逝去的生命!
9、在家中最不常见的身影是爸爸,我最不了解的人是爸爸,没有在我童年旅途中给我更多的教育与关爱的人是爸爸,然而,我此时最思念的人却是爸爸。
10、路*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11、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老人已经走了,逝者不能重生!以后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你最亲的亲人了,相信我——我一定负起责任让你幸福的,一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12、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13、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14、在我成长经历中,爸爸为我付出了伟大的爱,一件件,都令我难以忘怀,令我感动,令我敬佩。
15、父亲去逝一年了,他老人家走时,我不在身边。现在,第一个清明节来临,我也无法回去为他敬一杯洒,叩几个头。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
16、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是无奈、是悲哀、愤恨。
17、大家都不要伤心了,人生总归是要面对一死的,只要我们好好活着,他的在天之灵也好受些,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想应该行吧!节哀顺变!
18、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1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20、独自走在黄昏的路上,吹着凉凉的风。在夕阳西下的衬托下,秋的枯黄簌簌落下,翩然起舞与枝干告别,是那样的不舍。而我对爸爸的思念正像那依恋着大树的叶,想着想着,眼角的泪不禁潸然而下。
21、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
22、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23、我的父亲是一位配货车司机,他有着一米八多的大个,*凡的脸庞上饱含了每天出车的辛苦与艰辛,他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但经过每天的风吹雨打明亮的眼睛上也挂有了一丝灰暗,一张大大的嘴巴整天嘻嘻哈哈的好像没有一丝忧愁。
24、夜晚,我仰望星空,满天的星斗一闪一闪的,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的爷爷和姥爷。爷爷、姥爷您们放心吧!我一定会认真、踏实地学*,决不辜负您们对我的期望!
25、我怀念姥爷,他那亲切的话语使我久久难忘。姥爷经常对我说:“小胖墩儿,奶奶孙,小胖墩儿,奶奶孙。”姥爷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喂了姥爷一块饼干,姥爷开心地笑了!要回家时,姥爷笑眯眯地和我们再见。我没想到这一别是我与姥爷的最后一次再见。
26、父亲的一言一行使我受益匪浅,惭愧终生。因为我觉得父亲永远比我崇高。
27、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前一阵买了本讲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小册子,翻到白露那一章,开头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是白氏七绝力作,被《唐宋诗醇》赞为“作色秋江图”。作者圣手妙笔,以诗作画,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风景图。开篇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诗风*易*人,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内容理解起来全无困难。但是《毛诗序》曾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然而,《暮江吟》背后所言的“志”却不容易弄明白。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作意译: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自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这一首诗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的途中,在九月初三的夜晚,他乘船行至长江下游某地时,有感而发。
这一首诗和白居易的诗风略有不同,比较注重“炼”字,并且末句连用比喻,显得十分精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一句中的“铺”,第二句中的“瑟瑟”以及第三句中的“可怜”。
夕阳照到江面上,他不说“照”而说“铺”,显得动作十分轻柔。更衬得这日沉月升之间的风景画,一派宁静柔美。“可怜”的意思是指“可爱”,它直接吐露出作者的心声,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倾向。
至于“瑟瑟”,原来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风声,另一种是指碧玉的色彩。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解释,也出现了一点分歧。一些人说“瑟瑟”在这里是描写颜色,半红半绿,在视觉上来说更有美感。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瑟瑟”在此处应当是指风声。并且举了白居易自己的《琵琶行》为例来说,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就是描写风的声音。
因此“半江瑟瑟半江红”有可能是指:太阳照到的一半江水被染红了,而没有染红的另一半,被微风吹动,泛起了波纹。不过这一说法,大多数人都不认同。
白居易这一首七绝描写的风景,时间跨度比较大。开头从傍晚写起,第四句已经是明月当空了。当中的色彩描写,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非常出色。
同时,因为“可怜”二字的存在,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白居易远离朝堂后荡舟五湖的逸志闲情。由于心情太过愉快,他竟然从傍晚看日落,一直赏玩到了皓月当空。
落日余晖,江上残照,草丛中的露水和天上的弯月,本来都属*常之物,却被他用丹画妙笔,绘成了一座精致的七宝楼台。
中国的古诗是言志的。那么,白居易这一首《暮江吟》到底在言什么呢?有学者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解析。《暮江吟》这首诗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月亮”。
这首诗先从太阳讲起,再到月亮结束,中间包含了一个月升日沉的交替过程。要知道诗背后所言的“志”在哪里,就应该先弄明白在这一首诗中“太阳”和“月亮”各自象征着什么。
在西方文化当中,太阳和月亮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是光明,另一个是黑暗;一个是主动,另一个是被动。而在中国神话中,太阳代表的是炽热、光明和希望,它是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而月亮则代表温润、贞洁、美丽与永恒。
中国神话里有《羿射九日》的传说。故事里面天帝的九个儿子就是九个太阳,它们一齐出动时,带给人间是巨大的灾难。因此,太阳在中国思维里面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而中国神话中的月亮总是和嫦娥这样的女性,以及“团圆”意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它象征着一段关系的恒定,与态度上的保守。
中国的月亮别号“太阴”。那么一个日月交替的过程,就是一种由阳向阴的更迭过程。从光明走向黑暗,从炽热走向温润,从进攻走到保守,就是这一过程。
于是,我们结合《暮江吟》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就知道: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不被采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当官。
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早已经厌烦了朝廷内的党争。“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残阳”是指代他中年以前那种激进的政治态度,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从前,他以杜甫为榜样,在朝中当谏官,努力创作了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的“敏感”作品,后来又和激进派宰相武元衡交朋友,结果遭到政治报复,吃足了苦头。
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眼前的江水是“一半碧绿一半红”,这正象征着他眼中时事的阴阳两极。
但是,经过了许多事以后,他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党争还在继续,他的主张也不被皇帝所接纳。然后他主动请求外放,说明他内心已经豁然开朗了。
他不再执着于在朝廷里当一名谏官,而是要到地方为人民干一点实事,比如到杭州为老百姓修筑水堤。
他在九月初三这个日子想通了这个道理,他感觉自己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再选择像开始一样积极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办法。
所以,他笔下的月亮最后变成了一把弓箭,它可以帮助他继续实现治国的理想。于是这个日子,就变得十分“可怜”(可爱)了。
中国古诗是言志的,就像古人常说:文以载道一样。好的诗,一定要表达作者的志向,但是如今的人并不这样看。
《暮江吟》言的是什么志,上面只是一种猜测,未必一定是正确的。白居易这一首七绝,因为描写技法传神,“炼”字得当;即使并不言志,依然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古诗词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古诗词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唐朝·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前言】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翻译】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他是下邽人。白居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五六岁时便学作诗,九岁通晓音律,十五六岁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篇。唐贞元时的进士,曾在朝中任左拾遗等职,后因得罪权相,贬为江州司马,以后累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晚年曾任刑部尚书。他的诗题材广泛,描写细致动人,语言生动、通俗,主要作品有《卖炭翁》《观刈麦》《长恨歌》等。
拓展阅读:暮江吟阅读答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意对即可)
《暮江吟》欣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暮江吟》欣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当我们看到这夕阳西下的美景,我们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当我们看到云海弥漫、树木丛生、层峦叠嶂,会不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看到冬天盛开的梅花,会不禁感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文字,随着诗人一起去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共同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首先,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那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暮江吟》大约创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瑟瑟”在这里形容为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
这一句是说: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在这一句诗歌当中呀,我们找到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一个是瑟瑟,一个是红。当残阳照射在水中,江水一半是青绿色,而另一半则是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答案是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地*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因此,诗人用一道残阳铺水中,那为什么会半江瑟瑟半江红呢?当然,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了。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了,这就是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洒在水中,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似”是好像。
“真珠”在这里就是指珍珠。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那为什么在这里是“真珠”而不直接写“珍珠”呢?“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两者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的起源不同,发展脉络也各不相同。
“可怜”两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为《暮江吟》,首先,写出了傍晚残阳斜照水面,又写出了江水半绿半红的景象,后两句写夜晚露珠似珍珠,月亮似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上就是《暮江吟》这首诗要讲的所有内容。
古诗暮江吟诗句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古诗暮江吟的吟字是
古诗暮江吟的诗
暮江吟的古诗1
暮江吟的古诗是谁的诗
暮江吟的古诗的图片
《暮江吟》的古诗配画
暮江吟的古诗串词
暮江吟是谁写的古诗
暮江吟的古诗配图
暮江吟的诗句
古诗暮江吟的吟是几声
古诗暮江吟的诗句
古诗暮江吟的好词
暮江吟古诗的意文
暮江吟的古诗全部
古诗暮江吟的教案
暮江吟古诗的断句
暮江吟改编的古诗
古诗暮江吟的视频
暮江吟这首古诗的画
暮江吟的古诗视频
暮江吟是中秋的古诗吗
暮江吟古诗的感情
暮江吟的古诗讲解
古诗暮江吟的风格
古诗暮江吟的板书
描写暮江吟的古诗
暮江吟的古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