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愿与别人分享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不愿与别人分享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不愿与别人分享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不愿与别人分享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雨的古诗句分享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诗句。以下是雨的古诗句分享,欢迎阅读。
NO1.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出自:(晋代张协《杂诗十首》)
NO2.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出自:(《南朝陈代张正见《后湖泛舟》》
NO3.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唐代僧志南《绝句》)
NO4.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出自:(唐代杜枚《秋思》)
NO5.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出自:(唐代戴叔伦《宿灵岩寺》)
NO6.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出自:(唐代刘长卿《别严士元》)
NO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唐代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NO8.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出自:(唐代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NO9.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出自:(唐代张谓《郡南亭子宴》)
NO10.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
NO1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出自:(宋代赵师秀《有约》)
NO12.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出自:(宋代欧阳修《田家》)
NO13.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出自:(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NO1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NO15.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出自:(宋代陆游《大风雨中作》)
NO16.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出自:(明代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NO17.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出自:(清代查慎行《登宝婺楼》)
NO18.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代郑风代风雨》)
NO19.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出自:(唐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NO2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NO21.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出自:(南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NO22.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出自:(宋代陈与义《春寒》)
NO23.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NO2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NO25.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出自:(宋代徐俯《春游湖》)
NO26.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出自:(元代虞集《听雨》)
NO27.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渔歌子》
NO28.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NO2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江南春绝句》
NO3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NO31.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出自:辛弃疾《西江月》
NO3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孟浩然《春晓》
NO3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杜牧《清明》
NO34.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NO3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过伶仃洋》
NO3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王维:《山居秋瞑》)
NO37.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出自:(王维:《山中》)
NO38. 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NO39.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出自:(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NO40.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出自: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NO41.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出自:(宋·秦观《好事*·梦中作》)
NO42.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出自:(宋·陈克《豆叶黄》)
NO43. 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出自:(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NO44.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出自:(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荷塘雨声》)
NO45. 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莫,接天流。
NO46. 宋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NO47. 宋贺铸《青玉案》下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NO48. 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NO49. 宋吕渭老《一落索》: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
关于雪的古诗分享
对于雪,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都难挡喜爱之情,纷纷挥毫写下作品。不同作者在不同情境之下写出来对雪地感受也大不相同。以下是关于雪地古诗分享,欢迎阅读。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对雪地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地名句。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诗人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地刻画,也不作姿态地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诗人向读者展示地,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地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地性格是如此孤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地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地惆怅之情。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地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地融融暖意和人性地阵阵芳香。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关于雨的古诗分享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的诗中雨,更是令人动容。以下是关于雨的古诗分享,欢迎阅读。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注: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此诗为诗人在夏日雨后,为一寺庙所做。描写了寺庙雨后的清新,以及寺庙内一片青青莲叶的美景。
夏雨
唐-王驾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注: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夏雨
唐-薛能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
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
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注: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风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与有诗与其唱和。
喜夏雨
唐-齐己
四郊云影合,千里雨声来。
尽洗红埃去,并将清气回。
潺湲浮楚甸,萧散露荆台。
欲赋随车瑞,濡毫渴謏才。
注: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答端
唐-韦应物
郊园夏雨歇,闲院绿阴生。
职事方无效,幽赏独违情。
物色坐如见,离抱怅多盈。
况感夕凉气,闻此乱蝉鸣。
注: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蓦山溪·年芳已远
宋-仲殊
年芳已远,凉夏疏疏雨。
菊占此时开,背佳期、清秋何处。
滴成金豆,弹破栗文圆,
临水槛,倚风亭,全胜东篱暮。
茱萸未结,谁是多情侣。
菖叶与葵花,也相饶、也□羞妒。
主人著意,何必念登高,
浮酒面,解烦襟,消尽当筵暑。
注:仲殊,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南歌子·梅夏暗丝雨
宋-万俟咏
梅夏暗丝雨,麦秋扇浪风。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诗句。以下是关于雨的古诗句分享,欢迎阅读。
NO1.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出自:(晋代张协《杂诗十首》)
NO2.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出自:(《南朝陈代张正见《后湖泛舟》》
NO3.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唐代僧志南《绝句》)
NO4.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出自:(唐代杜枚《秋思》)
NO5.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出自:(唐代戴叔伦《宿灵岩寺》)
NO6.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出自:(唐代刘长卿《别严士元》)
NO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唐代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NO8.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出自:(唐代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NO9.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出自:(唐代张谓《郡南亭子宴》)
NO10.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
NO1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出自:(宋代赵师秀《有约》)
NO12.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出自:(宋代欧阳修《田家》)
NO13.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出自:(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NO1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NO15.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出自:(宋代陆游《大风雨中作》)
NO16.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出自:(明代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NO17.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出自:(清代查慎行《登宝婺楼》)
NO18.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代郑风代风雨》)
NO19.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出自:(唐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NO2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NO21.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出自:(南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NO22.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出自:(宋代陈与义《春寒》)
NO23.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NO2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NO25.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出自:(宋代徐俯《春游湖》)
NO26.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出自:(元代虞集《听雨》)
NO27.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渔歌子》
NO28.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NO2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江南春绝句》
NO3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NO31.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出自:辛弃疾《西江月》
NO3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孟浩然《春晓》
NO3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杜牧《清明》
NO34.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NO3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过伶仃洋》
NO3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王维:《山居秋瞑》)
NO37.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出自:(王维:《山中》)
NO38. 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NO39.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出自:(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NO40.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出自: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NO41.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出自:(宋·秦观《好事*·梦中作》)
NO42.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出自:(宋·陈克《豆叶黄》)
NO43. 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出自:(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NO44.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出自:(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荷塘雨声》)
NO45. 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莫,接天流。
NO46. 宋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NO47. 宋贺铸《青玉案》下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NO48. 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NO49. 宋吕渭老《一落索》: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
NO50. 元人贯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李叔同《送别》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李叔同: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岁时其父离逝,往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诗书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回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创了美术、西洋音乐等先河,被*称为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送别》写给谁的:
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为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日的诗词文章交流,也让他们的友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一生的挚友了。
也是同年应人邀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挚友写下了经久不衰的《送别》。准确地说,应该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钦慕他的才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
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所以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李叔同《送别》注释: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
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长亭”。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别、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情绪。
“古道”。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般意义的离别场所。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别、凄凉和哀感。后唐代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
“芳草”。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理解《诗经》另辟蹊径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甚至是花草的总称。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别的含义;离离青草,春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晚风”。晚来离别的风,总会多一些萧瑟。故唐·冯延巳在《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中云:“晚风斜日不胜愁。”宋·王质在同一词牌的词中也有“细雨萧萧莫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之句。绿树亭亭携夕照,晚风吹掠鬓云偏。唐·杜牧《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被惊得飞了起来,映入远处山峰的碧绿色中,一树的梨花被晚风吹落)
“垂柳”。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景象,这是因为“柳”“留”二音相谐,且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古人又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知别的代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笛声”。笛子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笛子的声调悠扬凄切,很容易让自己产生悲伤情绪;而箫声呜咽,更是烘托出了凄惨孤独的处境。笛声清远悠扬,断断续续,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儿》;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潘阆《酒泉子》;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纳兰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吴泳《上西*》;彩枕恨茫茫。笛声依夜长。—韩元吉《菩萨蛮》
“夕阳”。日之夕矣,牛羊下山。夕阳西下正是归家的时候,此时离别,更添凄凉。夕阳之后如果不是永夜,那么夕阳就是朝阳的缔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夕阳并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代表着一种永恒。“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描写夕阳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阳;“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写的是红胜火的夕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夕阳。”
“群山”。群山既是离人与送者之间的天然屏障,又是离别双方情深义长的见证。故而,“群山”“远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见于离别诗的句中。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安,称之为“祖”。
“天涯地角”。天涯地角释义: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词)
“零落”。飘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 元 萨都剌 《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苏曼殊 《焚剑记》:“及状元死, 彩云 亦零落人间。”
李叔同《送别》写作手法:
第一节,白描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摒弃各种修辞手法,却不乏生动传神。其实就是符号化。)写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送别的背景。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写景,写景,送别的背景远山夕阳,“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第三节,借景抒情,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关于冬天古诗分享
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大家积累了多少关于冬天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关于冬天古诗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终南望余雪
唐代诗人: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青松
现代诗人:*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代诗人: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诗人: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雪梅·其二
宋代诗人: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观猎
唐代诗人: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夜雪
唐代诗人: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诗人: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已经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脚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家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游子。
注释
⑴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俗。
清明节的古诗句分享
清明节是缅怀故人的.日子,是充满悲伤之日,这一天连老天爷都与我们这些失去至亲的人们一同哀伤,一起落下思亲之泪!下面是清明节的古诗句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
篇一:寒食野望吟
作者: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篇二: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作者: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篇三: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作者: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篇四: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篇五:风筝
作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篇六:清明
作者: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篇七:郊行即事
作者: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篇八: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作者: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篇九: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以下是歌颂母爱的古诗句分享,欢迎阅读。
NO1、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NO2、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NO3、张耳陈馀断消息。行路难,行路难,君自看。
NO4、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NO5、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NO6、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
NO7、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NO8、父母吞声哭,禽鸟亦为啼。——孟郊《尧歌(一作舜歌,赏郑氏庄》
NO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NO10、乘时阴黑止我屋,声势慷慨非常粗。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NO1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NO12、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NO13、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NO14、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NO15、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NO1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NO17、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NO18、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
NO19、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NO20、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NO21、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NO22、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NO23、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NO24、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
NO25、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NO26、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王冕《墨萱图·其一》
NO27、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NO28、浅*轻浮莫与交,地卑只解生荆棘。谁道黄金如粪土,
NO29、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NO30、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卢仝《示添丁》
NO31、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NO32、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慈母抱儿怕入*,那暇更护鸡窠雏。
NO33、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NO34、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NO35、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NO36、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NO37、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NO38、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
NO39、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NO40、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NO41、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NO42、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NO43、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NO44、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NO45、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
NO46、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NO47、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NO48、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NO49、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NO50、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