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关于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78) 语录(35) 说说(123) 名言(4) 诗词(1k+) 祝福(71) 心语(9)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元曲,教育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

      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事迹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阅读全文]...

2022-03-02 22:22:48
  • *世上的元曲四大家

  • 元曲,知识
  • *世上的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上的元曲四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元曲四大家之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元代杂剧作家。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生*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关汉卿以他的多才多艺,成为当时戏剧界的领袖。他一生创作多达67个剧本,还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有他的18个剧本和一百多首散曲流传下来。这十八个剧本是:《温太真玉镜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大王单刀会》、《诈妮子调风月》、《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器存孝》、《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钱大尹智勘徘衣梦》、《谢天香》。

      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之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作品及影响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在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如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元曲四大家之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生卒年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 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对夫妻恩爱的*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构成的三角关系中,**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作品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元曲四大家之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著他的感情,他本就颇具文学才情,于是开始了杂剧创作。

      作品及影响

      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阅读全文]...

2022-07-18 18:35:49
  •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谁

  • 元曲,教育
  •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谁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谁?有自资料表明是关汉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里欧接关汉卿这位伟大的作家吧。以下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谁?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

      人物介绍: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杂剧作家。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时代背景

      元代是外族中原统治的一个失败范本。它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国家建制,但是却没有废除奴隶制的残规陋*。客观上来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时期过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短暂复辟。对*的过分盘剥(一个*的价值等同于一头牛)势必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很快*农民阶级的先锋性体现出来,在部分知识分子参与下 ,完成暴力起义,建立明朝。封建制继续得以维系,并进一步中央集权。在这个时而倒流,时而集权的背景关系中,诞生了一批关汉卿这样,由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广了关汉卿的见闻,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蕴也更加深厚。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关汉卿的人生映衬着浓郁的时代背景,他必须承担起宣扬反抗精神的历史重任。

      同时,也因为封建制度的松懈,女性权利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普通妇女形象,比如窦娥、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女性意识觉醒投影到作品当中,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给予关汉卿的伟大馈赠,亦影响到后世对他作品前沿性的盛赞。可关汉卿并没有放大出所应有的先进性,在对社会弊端的揭露程度上,都只是略微的碰触。

      通过个人的悲剧,没有达到延伸及社会共体的高度。不过,我们应该理解,*的思想运动远没有形成像欧洲一样的风潮,元代等级制度严密,任何不利于贵族统治的言论都会引来株连九族之祸。但就《窦娥冤》而言,关汉卿已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其中极具浪漫色彩的描述,秉承东方传奇衣钵的故事构建,可以说是对唐宋传奇小说的伟大复兴。其中犀利的批判意义,也只有少数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得以具备。可往往他们的人生和结局,也是非常潦倒的。此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这个模式上又有新的创新和探索,但都是在封建婚姻和自由恋爱的杠杆中寻找支点,缺乏划时代的作品。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束缚了*的资产阶级萌芽,甚至出现*。可见,*资本主义萌芽前后时期的士大夫阶级,既有其独特鲜明的觉悟性,又有其阶级局限的不可磨灭的滞后性(也包括后来的黄宗羲,李贽等人),不能担当思想启蒙运动的重任,也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土壤。

      元末夏庭芝《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 之冠”。明代臧懋循《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阅读全文]...

2022-04-14 21:17:26
  • 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

  • 诗经,学*,知识
  • 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

      鲁人申培,取其国名,称为鲁家诗。

      齐人辕固,取其国名,称为齐家诗。

      燕人韩婴,取其姓氏,称为韩家诗。

      赵人毛苌,取其姓氏,称为毛家诗。

      因此,鲁诗的创始人是鲁国人;齐诗的创始人是齐国人;韩诗的创始人是燕国人;毛诗的创始人是赵国人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韵文的源头,是*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诗经的介绍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产生年代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现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公元前770年)以后。

    [阅读全文]...

2021-12-15 23:28:43
  • 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

  • 元曲,教育
  • 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元曲四大家人物介绍: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杂剧作家。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关关汉卿生*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2、元曲四大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3、元曲四大家——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同郑光祖同期的杂剧家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

      可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4、元曲四大家——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

      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名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郑光祖《东瓯令南》:

      情山远,意波遥,咫尺妆楼天样高。

      月圆苦被阴云罩,偏不把离愁照。

      玉人何处教吹箫,辜负了这良宵。

      4、白朴《墙头马上》名句: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阅读全文]...

2022-03-27 21:20:11
  •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介绍

  • 元曲,历史,阅读
  •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介绍

      关汉卿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汉卿的代表作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流传至今的作品非常多,其中代表作当属现在还在传唱,甚至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窦娥冤》,如果一定要说关汉卿的代表作的话,那么《窦娥冤》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首。另外其他现在仍在传唱的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窦娥冤》讲述了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设计陷害,被贪官不分青红皂白冤枉致死的故事。“斩窦娥”一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至今仍然被群众广泛的传唱,“斩窦娥”一折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写法,窦娥发下三重誓愿,要让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来证明窦娥冤。结果三桩誓愿桩桩实现。后来窦娥沉冤得雪让人称快。

      《救风尘》讲述了机智勇敢的赵盼儿如何从无赖周舍那里救出结义姐妹宋引章的故事,体现了强烈的呼唤英豪出现的心愿,体现了底层人民对统治阶层的反抗。

      《望江亭》讲述了才貌双全的谭记儿如何在望江亭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体现了谭记儿的智勇双全,同时也体现了人民呼唤英雄出现,反抗统治阶级的强烈愿望。

      关汉卿的作品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获得广泛的流传。其代表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传唱至今。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大量的戏剧作品,同时也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词,可以说用“才华横溢”来形容关汉卿一点都不为过,其诗词聊聊几句就表现出非常优美的意境,语言精到,让人爱不释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关汉卿的几首诗词。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大德歌·秋》这是关汉卿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写成的小令,大德歌总共有十首,可以说都是非常好的写景寓情的作品。这首小令从景开始讲到情,又从情转为景,情景交融,形象细腻的刻画了盼人未归,心中懊恼,思绪烦乱的情境,“风飘飘,雨潇潇”这种景让人容易引起思念之情,而思念之情,悲伤之情又因为“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这样的情境更加的深刻。可以说是一首非常精妙的词。其中的“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更是被很多文人屡次延伸运用,形成了现在的“雨打芭蕉”。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大德歌·冬景》在这首描写冬天景色的小令里,简单的几句就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副冬雪纷飞的冬景,其中的“烟村四五家”更是流传甚广,“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就是从这首小令借用而来。可见关汉卿诗词对后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关汉卿堪称一代文豪,其作品的文学、艺术和社会价值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越是深入的了解关汉卿,就越是感觉到他的才华横溢。

      关汉卿一生比较长,写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拜月亭》就是其中之一,《曲品》将《拜月亭》列为“神品”第二,仅次于《琵琶记》,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其关目、语言向来受到历代剧评家的赞美,有评论家给《拜月亭》作序称“此记关目极好,说得好,曲亦好,真元人手笔也。首似散漫,终致奇绝。”

      《拜月亭》讲述了王尚书的妻女在战乱中走散,而书生蒋世隆与其妹蒋瑞莲也走散,王尚书之女王瑞兰途中与穷书生蒋世隆相遇,并且与蒋世隆在逃难过程中互相照顾,互生情愫,结为夫妻。在一家客栈瑞兰巧遇王尚书,王尚书不同意瑞兰嫁与蒋世隆,强硬的拖走了瑞兰,与其母还有蒋瑞莲一同回京,丢下了处于重病之中的蒋世隆。后来蒋世隆中得新科状元,已经贵为宰相的瑞兰父亲看中了新科状元要将瑞兰许配给他,新科状元一口回绝,恰巧瑞莲出现认出了新科状元正是自己的哥哥,于是瑞兰与蒋世隆夫妻团圆,而瑞莲也与哥哥的拜把兄弟新科武状元成婚,大家都皆大欢喜。

      在《拜月亭》这部戏中,关汉卿抨击了统治阶级的鼠目寸光,讴歌了真挚的爱情,在这部作品中关汉卿将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让很多观众都大呼其描写的精彩绝伦,至今这部戏还经常作为保留剧目在各地演出,穿越几个世纪仍然散发出耀眼的艺术魅力。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阅读全文]...

2022-06-27 12:50:47
  • 楷书四大家是谁

  • 语文
  • 楷书四大家是谁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竖直。那么楷书四大家是谁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科普一下吧!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 元-赵孟頫

      简介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基本介绍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直,可作楷模,故名。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楷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始于东汉。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楷书

      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出现过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编辑本段欧体

      人物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

      ,年*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字体飘扬”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风格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欧阳询奉敕书。

      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

    [阅读全文]...

2022-04-07 07:21:31
  • 关于中元节的古诗

  • 中元节
  • 关于中元节的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元节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日赠张尊师》

      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

      知师遥礼玉京山。

      2、《中元日观法事》

      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3、《中元观法事步虚》

      殷尧藩

      兀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鸶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4、《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5、《中元夜》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雾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6、《中元夜寄道侣》

      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持旄节步空虚。

      7、《中元夜百花洲作》

      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壸。

      从来酷署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阅读全文]...

2022-07-12 19:50:49
  • *书法四大家详解

  • 书法,知识
  • *书法四大家详解

      宋四大书法家是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人们称为“苏黄米蔡”。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四大家详解,希望大家喜欢!

      *书法四大家之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书法四大家之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书法四大家之米芾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书法四大家之蔡襄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扩展:*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为一代名臣。德宗诏文称之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犹如:“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其楷书《多宝塔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书《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大义凛然,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颜真卿是*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阅读全文]...

2021-12-22 18:50:24
  • 中元节古诗大全(中元节最有名的诗句)

  • 中元节
  • 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中元节的古诗,了解一下中元节的*俗。

    中元日午

    【宋】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阅读全文]...

2022-01-27 05:38:39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句子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语录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说说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名言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诗词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祝福
古诗中的元曲四大家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