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关于古诗中的汉服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汉服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汉服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汉服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1) 语录(5k+) 说说(18) 名言(1k+) 诗词(696) 祝福(7) 心语(164)

  • 汉服文化知识

  • 文化,知识
  • 汉服文化知识

      今天国学经典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服饰--汉服文化。我们会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时间点、多个方面为大家展示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欢迎大家关注下面解说的汉服文化知识。

      既然说到汉服文化,那在这里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汉服。当我第一次看到汉服这个字眼时,我第一理解就是汉朝的服饰,其实不然,这样理解太片面太局限性了。所谓汉服,又称汉衣冠,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之为汉装和华服,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衣冠上国”的体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在*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的文化自豪心,摧毁*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祅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阅读全文]...

2021-12-08 19:48:51
  • 配汉服的唯美说说 穿汉服发抖音文案

  • 唯美,抖音
  •   1.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若饮三千杯,可否遇良人。

      2.千百年后的轮回相遇,望君与佳人携手,黛眉轻蹙,似曾相识,淡然一笑,擦肩而过,不过路人。

      3.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数遍四百四病难,最苦不过长牵念。

      4.回首来路三千,一晃数载流年。才知我若是游子,你便是人间。

      5.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6.何为喜欢?“脸红,心跳,不言语。”可否具体?“失眠,焦虑,常梦呓。”可否再具体?“余生全是你。”

      7.山入怀,尔入我梦来。

      8.本以为春风十里不如你,结果等到落雪靡靡,孤影寂寂,鼓起勇气一个人走时,才发现那时的春风,夏月,秋霜,冬雪,的确都没好过你。

      9.曾以为,不为尘世繁华而迷醉,不为萧瑟凄凉而伤悲。如若憔悴,定是朱砂流泪。我于红尘深处,回眸三百余回,始终嗅不到胭脂香味。

      10.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11.我愿执笔弃花间,从此以后,离经易道,只为你。我愿红线永相系,自此经年,江湖之远,只因你。

      12.一纸凉薄,写我半生彷惶;一纸沧桑,书我一世独殇;一纸微黄,记我此生风霜。

      13.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14.十里桃花霞满天,玉簪暗暗惜年华。对花影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15.桃花树下数百弦,一弦一字如往年。

      16.戏子入画,一生天涯。戏子落妆,曲终人散。

      17.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8.红尘焉有忘机语,梦醒愿为无羡人。

      19.心似千千结,唯愿君如瑶台花上蝶,花落碟成雪,白发无相别。

      20.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

    [阅读全文]...

2021-12-13 18:35:29
  • 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

  • 语文
  • 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那么汉服是哪个朝代健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历代以来的服装

      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object Object]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非实物时期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後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後,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後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後,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著*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2、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後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城。4、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後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2-12 01:59:25
  • 周制汉服婚礼主持词

  • 祝福,婚礼,婚姻
  • 展示解说词泱泱中华,炎黄贵胄,典章礼广筑金瓯。

    垂拱八方披九州。

    炫目,道统长留。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了炫目的历史,精美的汉服,更是我历史长河中一朵奇葩。

    首先展示的是女子深衣。

    女子深衣多为曲裾,衣裾由下至上弯曲缠绕,盛行于先秦、两汉时期。

    根据衣裾最下端高低的不同,又分为长曲和短曲。

    女子着曲裾端庄而高贵。

    相见时常行拜礼,右手压左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

    接下来展示的是男子深衣。

    男子深衣多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为汉服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刚强宏大,包容万物。

    直裾上下连裳,便于行动,与曲裾相比更为方便。

    男子对父辈长辈等行大礼,左手压右手,手藏于袖内,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

    现在向大家走来的是女子襦裙。

    分为交领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和半臂襦裙等。

    其中对襟襦裙和齐胸襦裙兴盛于唐代,充分体现唐代女子的典雅与大气。

    交领襦裙和半臂襦裙多为女子日常服饰,款式简洁,更显汉家女子娇美可人。

    褙子。

    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皆服。

    褙子衣襟相对直立于胸前垂下,多为窄袖,衣长一般到大腿下或膝盖下,两侧开叉。

    下面配有襦裙,是极为受欢迎的常服款式。

    汉族女子娇俏柔媚,相见时常行较为柔媚的万福礼。

    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右脚后支,缓慢屈膝并低头,口道万福。

    袄裙,即明制襦裙。

    襦在裙外,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袄裙着身,女子的娇羞甜美在顷刻间散发。

    汉服,是汉民族独特的服饰,是*的精神气节的凝集,是*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汉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

    那峨冠博带的赫赫威仪,那云佩霓裳的翩翩神采,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 婚礼什么的没有参加过其他人的,可是国庆节却是自己的婚礼

    求问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神圣。

    新人入迈火盆、跨马鞍花堂。

    介绍新郎箭定乾坤。

    新人父母堂上入座,点喜烛。

    新人三拜: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揭盖头。

    介绍新娘,敬茶改口。

    (可送父母礼物)传递香火,父母代表讲话、全家福。

    主婚,同心锁(再议),结发(再议)合卺酒,解说物件,新人感言。

    答谢嘉宾,合影留念,新人退场,敬酒。

    策划师是策划婚礼方案的,司仪是现场主持的。

    在不同的范围行使自己的职权。

    周制婚礼:完整的婚礼包括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

    婚前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等礼仪。

    正婚礼包括亲迎、妇至成礼、合卺和餕余设袵等礼仪。

    婚后礼(成妇礼)包括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和妇馈舅姑等礼仪。

    何为九德

    九德  中华传统文化中九种美德:   1、《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皐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2、《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九德不愆,作事无悔。

      3、《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阅读全文]...

2022-06-28 05:58:37
  • 穿汉服适合发的说说35句

  • 1、千秋月未落,扛战旗望长河。

    2、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3、江南青酒红妆寂楚云散尽乱花影!

    4、剑一萧*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5、安然的度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6、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

    7、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8、我为你青丝高挽,你带我纵马天下。

    9、磕磕绊绊的爱情,跌跌撞撞的人生。

    10、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11、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12、躲在万劫不复的街头,微笑参透覆水难收。

    13、曾几何时,花前月下。明年今日,海角天涯。

    14、如果我爱上你的笑容要怎麽收藏要怎么去拥有?

    15、思念在夜色中渐渐变的浓郁,如花木般繁茂葱翠。

    16、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7、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

    18、岁月落尽了繁华,鲜血染透了戎甲,谁能为你君临天下?

    19、蓦回首,已风住尘香花色尽飘零,清声扬,且陌上歌行。

    20、下一世的情歌把词交由你填看看你仍旧是谁高高在上的王。

    21、不捧出肺腑怎知心头血犹热,既相逢不妨挑灯呵手照山河。

    22、这世界上一旦完全沉寂时,也不知它是在悲哀,还是在伤情。

    23、雪落枝,枝无叶,花似烟,奈何伊人已去,独执觞卧醉,雾里看花。

    24、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25、愿安好,慕尔如心愿相守,一叶落而知秋至,从天光乍破到暮雪白头。

    26、有一种哑忍实在是储藏着的一种力气,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27、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 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愁来明日愁。

    28、当我牵你衣袖,与你执手,我的生命便尽赋于你,相依相伴,或生,或死。

    29、你的长袍还没被割破,你的青丝还未落霜,你的酒杯并没有空,你还不能走。

    30、当百味尝遍,自然看透;人生的旅途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你自己走,自己扛。

    31、我等绮陌无可后退,我等擅下最后一颗眼泪,我等君在的南北之彼,从未无缘光顾我在的渔岸之前。

    32、谁解相思味,谁盼良人归,谁捧胭脂泪,谁描柳月眉,谁将曲中情怨,谁思红袖轮回,谁一腔相思错付,都是断肠人。

    33、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34、没有救,他们有救了,他已经没救。那和谁跳得好是无关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们的,叫做缘分。他与她,只能叫做孽缘。

    35、马革裹尸,君王的悲痛,又有几人能懂。他哭的像个孩子。 可是,再不会有人过来拍拍他的头,道一句:“御,莫哭。” 我护得了这天下黎民一世长安,却护不得一个你。

    [阅读全文]...

2022-07-26 09:35:24
  • 古诗中含风的诗句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古诗中含风的诗句》,愿对您有所启发。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8、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1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17、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9、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23、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8、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9、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

    3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3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3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5、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36、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37、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40、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4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4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4、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4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9、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0、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阅读全文]...

2022-05-17 00:34:29
  • 古诗中的春节

  • 春节
  •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南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阅读全文]...

2021-12-06 05:46:49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句子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语录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说说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名言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诗词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祝福
古诗中的汉服图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