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山不见人的古诗是谁写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空山不见人的古诗是谁写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空山不见人的古诗是谁写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空山不见人的古诗是谁写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m.ju.51tietu.net)。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此诗是一首流传广泛、妇孺皆吟的名诗,作者利用“听而不见”的视听差异,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既然“空山不见人”,却又是“但闻人语响”;既然“反景”,说明太阳已在视觉范围之外,又“复照青苔上”,这是诗人在诱导读者自我幻想出各自的林荫场景,因人而异。总之,这是一首典型的诗画相融佳作!
空山不见人的下一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全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鹿柴(zhai)”,是王维辋川别墅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以动衬静,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对具体景物的描摹,山之巍峨,水之灵秀,古树之参天,飞瀑之气势。但这首诗却别出心裁,描写了一座“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山。
层峦叠嶂,看去似乎空无一人,然而却不时有人的朗朗笑语传来。
“空山”二字,表明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响”字则与“空山”相呼应。前两句欲写山中静寂,却以声衬托,更加传神。
此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树林深处,本因黯暗而显得幽邃,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而青苔生在阴暗潮湿之处,但此刻它却沐浴在夕照下,这样两相对比,就营造出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效果,也表达了诗人在深幽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歌《见与不见》全文
《见与不见》出自《疑似风月中集》,由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歌《见与不见》全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见与不见
扎西拉姆˙多多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疑似风月中集》,由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
关于这首诗,作者曾有自述:
这一首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我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成名原因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小诗——《见与不见》。这是片中李香山(孙红雷饰)的女儿在父亲临终前的人生告别会上送他的诗。它探讨了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内敛而深情,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其作者一度被传为17世纪著名诗人,六世达 赖*仓央嘉措。实际上作者另有其人,她是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当代女诗人。
扎西拉姆·多多也确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她说:“这首诗出自我在2007年5月开始写《疑似风月》集的'中集。灵感来自莲花生大师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我想通过这首诗表达大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跟爱情、风月没什么关系。”
传记文学《仓央嘉措》的作者、当代著名诗人高*表示,已知的*70首仓央嘉措的情诗中没有《见与不见》,“其诗歌有明显的斜体特点,歌律一般为四句三顿,最长不过六八句,‘伪作’多为长句,与其特点不符。”
读后感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词,《见与不见》,其中的爱太伟大、纯洁。这种无欲无求的爱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或者是已经只能是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的了。里面的情愫小默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不是我的文字无法组成描述的言语,而是我觉得所有的言语都无法描述或者描述了也只能是一种亵渎。每个人看这篇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不能左右人们对美好爱情的遐想,所以我不知道也或许说不出心里的感觉吧。当看到这篇活生生的并带着无数感慨的文字时,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都被感触或刺痛了吧?“见或不见,我都在那里……爱或不爱,情就在那里……”
短短几行文字,勾起的是什么?心痛的又是什么?或者只有在那书中才有如此的感情吧,我们常常在感叹着、忧伤着,可面对这篇美丽而又真诚的文字时,心,跳的不在那么急促了;脚步,也变得缓慢了,因为只有这样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才配得上“爱”!我没有做到这样的爱,又如何有脸面伤心难过呢?
《永遇乐·投老空山》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遇乐·投老空山》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投老空山》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赏析】
这首作于瓢泉新居停云堂上的词篇,虽云“戏作”,但除了末章略有戏谑之意,全篇格调低沉而不活跃,传写出他闲居无事、为世相忘时的黯淡萧索心境。看来他虽有化寂寞为诙谐之意,却因心境的过于黯淡而告失败。全词围绕着题目来写,时而辗转延伸,时而涉笔成趣,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全词既沉重又天真,风味特别。
起韵运用包藏性的句子,一方面迎合题中“检校停云新种杉松”的字面,一方面又显示出叹老嗟衰的情意,这就正面启开下文叹息之门。以下接此“叹”字,以停云新种杉松为由头,写出了一层又一层的叹息。他一叹自己年老,来不及看见这些新种杉松长成大树,就像老人看不见晚生的儿孙长大**一样,劳而不见其获,令人感伤。二叹古来兴废盛衰、世间无常。这是由他自己面对新松的迟暮之感延伸出来的,并且他所叹息的池馆变为荒芜的事情,已经被时间一再地证实,而成为古今多情人同感共叹的内容。所以这里为古今沧桑而凄断的“后人”,在他心中,就包含了他自己在内的许多古人,是一个包藏深厚的词汇。
“想当年”以下,逆回自身:当年的时光,在现在的作者想来,堪称良辰,而现在呢?这良辰已不可复现,一切都已消散,造成了其心中不可逆转的空寂,这一语,写尽了他对于自己今不如昔的生命状态的遗恨。这种遗恨虽然是在古今盛衰的参照之下——— 也就是说并非他一人独感独有,但也丝毫不能消减他个人的萧索寂寞之情。下片力图从今昔对比和古今沧桑的体验中振拔,但因为缺乏真正令人激动的力量,所以他的振拔反而更显示出他的冷落萧索,寂寞无聊。过片一韵,他借用陶渊明的停云诗典,写自己的落落出世之情。他在山高处的停云堂上,对于世间万事已不关心,不仅不关心,且已能不关眼。“高处”、“老子”、“不关心眼”等词,似乎能传达他的飘飘出世之情,却也能传达他的落落无欢之意。据上片词意,“飘飘”只是奢望,“落落”才是真情。
既然“万事不关心眼”,已经把词意写到绝境,其下如何为继?下面点题,写他睡醒以后,觉得无聊,姑且写一封回信给亲朋旧交。这里的“聊复尔耳”下得很见功力,因为它既是打故典里借来,又能传达他无可无不可之情,从而对上文的斩绝,能以柔姿挽回,而不使词意显得矛盾或勉强。这是接*于陶渊明心理体验的状态,词人在此确是暗用陶渊明退隐后的事迹来自我写照。以下即兴书怀,涉笔成趣而又含有深意。他借用风吹纸笔的偶然现象抒情,写出深心感念。感念之一是天教他懒。这里一个“也”字,表明前此自我状态,已经是懒了,而老天犹嫌不足,故教他彻底地懒,连“聊复尔耳”作“报书”也不用。于是他又嗔怪道,既是天教他懒,何必又在大风之后继之以乌云急雨来催他作诗?这里暗用杜甫诗意,对天气的变化,以戏谑的口吻表示高兴。这一韵本身只具有谐趣,至多能表明他在风雨初起的一瞬间心情的振起。但是若往深处想一想,则他所意会到的天教他懒又容不得他懒的心理和行为中,不是也含有对于“天心莫测”的轻嘲慢讽吗?全词语言虽然散化痕迹很明显,但章法井然。所抒发的情感状态能够让读者见到被迫投闲之后,稼轩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变化以及在出世之路上的深深寂寞无聊。
译文
巡视在停云刚种下的杉树时,游戏之作。本来给亲松朋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唯有写下这首词。
叹老来唯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松杉,亲手栽种。何日才长大成阴,我还能有几年,好似见晚生的儿孙**。古来多少水榭楼馆,转眼成了荒草荆棘,长使后人凄凉断魂。想当年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空成遗恨无限。
站在停云高处,谁知我老来投闲惟静,不问世间万事。梦醒东窗,闲居无聊,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风怒号,倒翻纸笔,似天亦教我偷懒。可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来催诗。
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
投老:将老,临老。
政:通”正”。尔:如此,这般。
阴:同“荫”。指松树何时长大成材。
凄断:凄伤断肠,伤感。
夜阑:深夜。
聊复尔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为何。
斗暗:突然昏暗。
赏析
这首词作于庆元三、四年(1197~1198年)间。当时辛弃疾罢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题停云而思亲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军奋战企求援助的心态。
创作背景
本词最显眼之处是其题目长达三十字,像一段叙说缘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词的主要内容是由新种杉树和修书未成引起的感慨,题虽为“戏作”,却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在刚落职闲居时的不满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这些长身直立的植物变成像自己一样一心报国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挥这些部众去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梦想。但事实是词人此时再次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时的处境:临老之时遭人陷害,落职闲居,只得于深山中种松植杉,消磨人生,不*之气跃然纸上。
借事抒情,起笔即照应词前小序中所说的“检校停云新种杉松”,借此抒发面对世间沧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兴废,宫阙池馆都湮没于黄土,“夜阑酒空人散”,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体现。“政尔堪叹”,叹的是自己年岁渐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荫的一天,更是感叹古来繁华皆成荒芜,历来欢娱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伤怀而已。两层感叹,结合了古今物人,涵盖十分宽泛,作者这样的感叹,也为下片作了铺垫。下片承接上文,作者发誓归隐之后誓不再理会闲事。寄希望于“万事不关心眼”,欲以超然物外来摆脱落职闲置的愤懑难*和百无聊赖。“梦觉东窗”以后,又想起陶渊明《停云》之诗,使词人开始思念亲戚故松,于是想援笔作书以报之。无奈天气突变,似不欲让其写信,却又似在催其作诗,不知何意。作者心态彷徨,思绪纷乱,实际上是因其不甘寂寞,报国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当时词人正在战场上指挥千万抗金志士进行北伐恢复的大业,就不会生此闲愁了。
这首词虽云“戏作”,但格调低沉,风味特别。上片起韵一面顺承“检校停云新种杉松”之意,一面又叹老嗟衰。其下一叹自己年老,二叹古来兴废盛衰、世事无常。过片一韵,借用陶渊明停云诗,写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点题,借风吹纸笔暗用杜甫诗意,嘲讽“天心莫测”。从中折射出被迫“伏枥”的烈士暮年的真实状态。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不见泰山的意思及典故
不见泰山是一个汉字词语,上一句“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见泰山的意思及典故,欢迎阅读和参考!
中文名
不见泰山
发音
bù jiàn tài shān
词性
贬义词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目录
1、成语资料
2、成语出处
3、原文
4、译文
5、解释
6、字注
7、启示
8、简评
成语资料
【发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释】: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物理原理】人要想看见物体,就要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射出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
【*义词】:井底之蛙管窥蠡测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词性】:贬义词
【现状】:现已被编入北京市中考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
【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成语示例
1、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原文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典故)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解释
(1)楚人居贫的日子(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隐形(6)”,遂(7)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绐(13)云“不见”。嘿然(14)大喜,赍(15)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6)。吏(17)遂缚诣(18)县(19)。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做过给事中的官。楚人,楚国人。楚国,现在的湖北省及其周围一带。
(2)【居贫】生活贫困。
(3)【《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起编撰的`,又称《淮南鸿烈》。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山回路转不见君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空山不见人的古诗是谁写的
空山不见人的全部古诗
空山不见人古诗的题目
鹿柴的古诗空山不见人但是
唐王维空山不见人的古诗
关于空山不见人的古诗词
古诗里的空山
空山鸟的古诗
空山飞鸟的古诗
空山别梦的古诗
夜雨空山的古诗
赞美空山的古诗
空山的诗句
空山曲径的古诗
古诗空山的诗句
天山不见人的古诗
空山无人的古诗
空山秋天的古诗
鹿柴古诗中的空山
带有空山的古诗
描写空山的古诗
空山凌云的古诗
早春和空山的古诗
王维写的空山古诗
夜空不见人的鹿柴古诗
形容空山人静的古诗
见与不见的古诗
古诗中空山的意象
在也不见的古诗
王维的空山的五言古诗